首頁>Club>
熊孩子,泛指那些討人厭的孩子,別網友界定為那些亂翻東西,搞破壞,不守規矩的孩子。那麼怎麼做才能儘量使自己的孩子不成為“熊孩子”呢?
7
回覆列表
  • 1 # 炳旭5201314

    熊孩子,泛指那些惹人討厭的孩子。亂翻東西、搞破壞、不守規矩的孩子。出門時,在每一家飯館和每一節車廂裡亂跑亂竄。

    我們家長怎麼做才能讓自己的孩子不成為熊孩子呢?

    1. 首先將孩子視為擁有獨立意志的個人,而不是附屬於父母名下的財產或自己的心理替代品,尊重孩子的個人意見。那些出於人前的虛榮心和體面而強迫孩子當眾表演背唐詩、翻跟頭、拉小提琴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日後可能也會成為和他們一樣為了取悅他人而變得諂媚的表演型人格。

    2.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而不把孩子作為發洩消極情緒的工具。會顧及兒童的尊嚴,不在公共對孩子大加呵斥。“尊重”是親子間交流應持有的態度,而不是用強權使孩子順從。

    3. 要教導孩子學會承擔責任,而不是第一時間以“他還只是個孩子”、“你怎麼和孩子計較”、“等你有了孩子就知道了”等藉口為孩子開脫,這些說辭也是對父母自身責任的推卸。

    4. 從注重對生活習慣的培養。以爭議較多的“公共場合隨地大小便”舉例,一到兩歲階段為兒童的自主排便訓練期,家長們需要幫助孩子們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如果該年齡段的孩子對自主排便的把握還沒有成熟,那外出時可以帶上專為該階段兒童準備的紙尿褲和排便壺。也就是說,父母們完全可以避免這種狀況的發生。要知道,並不是所有“孩子還小”的說辭都是正當的。

    5、 不斷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懂得尊重他人,尊重一切生命。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認為,兒童階段的思維是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的,某種程度上說,道德水平與動物無差,他們對於“善惡”的理解極易出現偏差,因此可能會對其他生物做出一些殘忍的舉動。這時候父母的引導對於正確價值觀的灌輸是相當重要的。

  • 2 # 跳跳媽03

    幾乎沒有幾個人喜歡熊孩子,因為他們的破壞力太強,對別人的影響太壞。但熊孩子不是憑空出現的,剛出生的時候都是可愛的小天使,誰也不能說某個孩子出生就是熊孩子,就連哪吒那樣的魔童,都有好的一面,所以,要避免熊孩子的出現, 最主要的是不要做熊父母。

    那具體該如何做,才不至於使自己成為熊父母,孩子成為熊孩子呢?

    第一,用愛來養孩子,而不是溺愛。

    許多人認為愛得多了就會變成溺愛,這是誤解,愛和溺愛不是一個東西,愛是為了讓孩子成長,而溺愛是阻礙孩子成長。所以,心理專家武志紅說,溺愛等於過度的阻礙。

    就溺愛來說,具體有兩種,一種是包辦型,就是把孩子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情,讓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變得自私自利,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一般是在家熊在外慫;另一種是縱容型,也就是對孩子毫無約束,孩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沒有底線和原則,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就是典型的熊孩子。

    比如,在公共場合大聲喧譁,別人勸也不聽,對著別人破口大罵,一看就沒有教養。尤其是當自己犯了錯誤時,父母卻一味地縱容和袒護,像去年在迪士尼發生的男孩騷擾女遊客的事情,男孩的媽媽竟然動手打了女遊客,這就是典型的縱容型溺愛。

    第二,教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許多熊孩子在公共場合失禮,或者遇到問題選擇粗暴的解決方式,多半是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憑衝動行事。這就需要父母教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但多半熊孩子的背後也是熊家長,所以這類家長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也不怎樣。

    建議這樣的家長先管好自己的情緒,不用暴力對待孩子,因為父母用了暴力,孩子學到的就是暴力,父母總是歇斯底里,孩子也會歇斯底里。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讓自己先冷靜下來,只有心情平靜,才能想出應對的方法和措施。情緒的修煉是個長期的過程,父母要對情緒有個正確的認識,也不要隨意壓抑孩子的情緒,透過合適的方式讓孩子學會情緒管控能力。

    如果你在這方面無處下手,可以試著先從減少發火的次數開始。

    第三,教給孩子需要遵守的規則和底線。

    熊孩子大多是沒有規則和底線的,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自己心裡都沒有概念,因為從小父母就沒告訴他什麼是規則什麼是底線,有的父母是看心情教孩子,也有的父母甚至因為孩子破壞了規則而竊喜,比如,讓自己未成年的孩子單獨開車,還拍照炫耀,這就是典型的沒有規則的父母。

    作為父母,我們必須要讓孩子知道,許多事情是不能做的,比如傷害別人的事情(正常情況下)、違法亂紀的事情等,這是原則。父母不能讓孩子做,自己更不要做,很多時候,孩子就是模仿了父母的樣子才學會的。所以,父母的榜樣力量很重要。

    總之,要想不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熊孩子,父母需要用心來培養孩子,用愛去滋養孩子,用原則和底線來約束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一般不會成為熊孩子。

  • 3 # 寒石冷月

    “熊孩子”是專指那些淘氣頑皮,不守規矩,沒有禮貌,經常搞破壞的孩子。這類孩子在家裡都被當成寶,可是到了家庭以外任何地方,都常常招人不喜歡。可以說,“熊孩子”屬於家庭教育失敗的典型,凡是想把孩子教育和培養好的家長,都需要在這方面加以注意,那該如何防止家有“熊孩子”呢?下面我給幾點建議供參考。

    第一,家長要有從小培養孩子遵規守矩意識,幫助孩子建立起內心秩序感。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校有校紀。家長必須要牢牢記住!因為國法、家規和校紀,都是約束每個人行為的最起碼準則。而在家庭教育的功能裡面,培養孩子遵守規則的意識,一定是先從家裡開始,再延伸到學校裡,最後才是觸及社會。從遵規守矩方面來講,本身並不難理解,但是對家長們來說,恐怕最難的就是在家裡訂立家規了。原本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家規是很重要的維護家庭秩序的工具,但隨著時代發展到了今天,絕大多數家庭都沒有家規,必然無法幫助孩子建立起內心的秩序感。

    第二,家長要始終堅持對孩子進行遵守家庭規則和學校紀律意識的培養。

    家長在對孩子進行遵守家庭規則和學校紀律意識培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認知和分辨力必須要優先進行。因為孩子的認知與理解能力密切相關,再嚴謹的家庭規則如果孩子不理解,可能就記住,或者在你們面前孩子暫時遵守,離開你的監督孩子就行為失控了。因此,在對孩子進行家規和校紀內容教學時,家長一定要結合具體事進行情景教育,既讓孩子容易理解,也容易讓孩子記住。在教學時,家長需要引入“好孩子”概念,既遵守了家規和校紀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只要孩子做到了,就及時肯定和讚賞,從而讓孩子在大腦裡建立起遵守規則和紀律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

    第三,結合一日生活和不同的場景,對孩子進行禮貌習慣的培養,規範孩子言行。

    如果你去觀察那些“熊孩子”父母,你會發現他們幾乎普遍不重視對孩子進行禮貌習慣的培養,包括他們自己也屬於缺乏禮貌意識,常因言語粗魯,行為自由散漫,而讓人所不屑。其實對孩子進行禮貌習慣的培養一點都不難,先從家長自己禮貌習慣自我養成著手就可以,結合一日生活的細節,讓孩子看到你怎麼做,怎麼說,然後再告訴孩子為什麼爸爸或媽媽要這麼做,這麼做的好處是什麼。當你堅持久了,就會讓孩子大腦裡建立起深刻的講禮貌的好習慣了。

    第四,在對孩子進行講禮貌好習慣的培養過程中,家長需要鍛鍊孩子的自控力。

    我們都知道不管是幼兒還是兒童,都缺乏行為自控力,那就需要家長在對孩子進行好習慣養成的過程中,格外注意鍛鍊孩子的自控力。要想做到這點,必須要考慮引入合理的獎懲機制。當孩子因為講禮貌做的很好時,家長需要及時進行肯定與讚美,讓孩子建立積極的大腦條件反射,為了固化這種反射弧,有時也可以偶爾來點物質獎勵,會讓孩子因為自己講禮貌受到獎勵而特別開心。而當孩子反覆在某一行為細節上不講禮貌,不聽勸阻或警告時,需要對孩子進行必要的懲戒。但是需注意,懲戒方式需平時約定好,不能亂懲罰孩子。

    第五,結合愛的教育,讓孩子擁有同情心,願意去幫助他人,願意與他人分享。

    很多“熊孩子”因為在家裡經常被溺愛,且沒有家規作行為準則,自然不知道自己的言行是否對還是錯。而當家長知道重視對孩子進行遵規守矩好習慣培養時,還不要忘了,要結合愛的教育,讓孩子在不同的場合,與不同的小夥伴在一起時,要有同情心和愛心。如願意和別人一起在遵守遊戲規則的前提下玩遊戲;如看到小夥伴不開心時,願意去陪伴和聊天,讓對方因為得到關愛而情緒好轉;如願意把自己的玩具、書籍、零食拿出來與小夥伴一起分享等。當這些活動經常搞時,你的孩子會成為一個內心情感特別豐富的好孩子,而可是高情商的基礎啊。

    結束語:“熊孩子”現象,儘管暴露出家庭教育的缺失,但是卻成了很多重視家庭教育的家長的反面教材。而你在培養孩子好習慣時,也可以引導孩子去觀察那些“熊孩子”的行為,讓孩子說出TA哪些行為做的不好,則可以增強孩子的分辨意識,只要家長稍加引導,就能讓孩子反感這種不良行為,自己本身不會去模仿。好孩子,是由好父母精心培養,你願意讓孩子成為有良好修養的好孩子,而去下功夫教育和培養孩子嗎?我相信你願意。

  • 4 # 陶然君TT

    如何不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熊孩子”,首先家長絕對不能是“熊大人”。三觀不正的家長,如何能教育出好孩子呢。孩子不知道基本的是非、禮儀標準,又怎麼分辨自己行為的好壞,更別提“轉正了”。

    三觀很正,可孩子還是“小熊熊”,就要查詢查詢,是否是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

    招人厭的孩子是“熊孩子”,那我們看看什麼樣的孩子是“別人家的孩子”,人見人愛,花見花開。

    第一,“別人家的孩子”有著清晰的界限感,明白自己的東西可以自己做主,別人的東西別人做主。想要玩別人的玩具,首先要徵得別人的同意。

    第二,“別人家的孩子”有同理心,會換位思考,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知道別的小朋友做的哪些事情讓自己不開心,自己就不會做同樣的事情。

    第三,“別人家的孩子”,明是非、知禮儀、存善心做善事。日常生活中尊敬他人,友善待人。當然,孩子們要明白,善良也要有鋒芒。存善心做善事的前提是要保護好自己哦。

    第四,“別人家的孩子”是“別人家的家長”養育的,在孩子什麼都不懂的時候,言傳身教,在一件件小事中,一步一步教會孩子什麼行為是被允許的,什麼是不被認可的。

    每個所謂的“熊孩子”,都只是放錯了地方的好孩子,他們需要一雙火眼睛睛,告訴他們身上藏著哪些“妖魔鬼怪”,他們需要一個武器庫,可以提供各種武器,並教會他們如何打敗身上的小怪獸。

  • 5 # 智慧育兒

    熊孩子都是怎麼形成的?

    孔子說,人之初性本善,每個孩子並不是從生下來的那一刻開始就註定要成為熊孩子的,他們只是沒有得到父母正確的管教,才一步一步成為了人見人恨的熊孩子。

    首先是很多父母從小就對孩子進行嬌生慣養,害怕孩子受到傷害,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孩子給別人帶來的傷害。總是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所有的錯誤都是別人的錯,自己的孩子沒有錯。

    久而久之,父母就形成了這樣的認知,無限地寬容孩子,殊不知這才是讓孩子成為熊孩子的罪魁禍首。

    其次,在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不捨得打孩子也不捨得罵孩子,只是停留在語言的教訓上,殊不知這樣不痛不癢的懲罰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或者是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打他罵他也沒有用,就這樣不斷地縱容孩子。

    最後,父母的缺席讓孩子從小孤獨缺愛,遇事冷漠,喜歡在外面惹事來尋求大人的關注。家裡的老人又沒有良好的教育觀念,只好任由孩子破罐子破摔了。

    於是,孩子感受不到溫暖,老人不想管,可憐的孩子變成熊孩子誰變呢。

    面對熊孩子家長該怎麼辦?

    誰都不想自己的孩子變成熊孩子,誰都不願意自己的孩子放到外面給別人教訓,那麼面對熊孩子家長該怎麼辦呢?

    立規矩

    著名心理學家說,孩子在六歲以前一定要給孩子立規矩,不要寵著養,也不要太慣著孩子,這樣只會害了孩子。所以這個時候一定要讓孩子形成嚴格的規矩意識,讓孩子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同時要嚴格懲罰制度,讓孩子知道破壞規矩的後果。

    嚴格善惡觀念

    孩子還小沒有明確的善惡觀念,這時候父母就需要引導孩子,讓孩子明確善惡觀。具體方法可以透過一起讀繪本的方式,讓孩子從故事中獲得一定的生活道理。

    同時,在平時生活中要不斷地強化,比如走在路上看見別人亂丟垃圾,就可以教育孩子這樣做的後果。

    賞罰分明

    在孩子做錯了事時,家長們要適當地給予孩子懲罰。孩子做對了一件事,父母也要給予一定的獎勵機制,給孩子鼓勵。

    父母以身作則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我們要讓孩子守規矩,自己更要遵守規矩,以身作則為孩子形成一個良好的榜樣。

  • 6 # 記憶師雷鳴

    談到熊孩子,大家就認為是那些年齡小,不懂事,無法無天,經常搞破壞,沒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孩子。如果一個孩子經常是熊孩子,我們都多多少少能注意遠離,避免跟他發生衝突。這類孩子其他人相對還容易判斷。但是,有許多孩子平常並不“熊”,但是因為突然看了一些好玩的電視、電影畫面,感覺特別帥,跟著去模仿後做出對他人有傷害的動作,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重慶某小區,有一個7歲小朋友,因為看了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學習哪吒扔乾坤圈。他在22樓的陽臺往樓下扔玩具,一開始有毛絨玩具、衣架,樓下清潔阿姨看見了就去打掃衛生,可是就在打掃期間,在阿姨的腳邊落下來一把剪刀,把阿姨以及周邊的鄰居都嚇了一大跳。幸好沒有出現人員傷害,後面民警也找樓這家人進行了批評教育。

    小孩子年齡小,極容易因為一些看起來好玩有趣的動作,跟著學習。如果在沒有危險的地方,那相對還好一些,但稍微有些危險度,對孩子以及他人都會造成極大的傷害。所以,對於“熊孩子”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何避免孩子成為“熊孩子”呢?

    為了避免對他人造成傷害,更為了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我們要對孩子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教育和引導:

    1、為他人著想、再為自己著想。

    孩子要從小引導孩子做什麼事情前,都要嘗試著考慮一下自己的家人父母,然後再考慮自己。從身邊的人開始訓練為他人著想的行為和觀念,孩子相對容易入手些,我們父母也要給孩子做好示範。在家庭當中,父母要考慮爺爺奶奶做什麼,孩子看見了探究為什麼的時候就可以引導孩子如何做。為他人著想完了,再來為自己著想,這不可能一下子作好,要慢慢來引導。

    2、在不同的場合引導孩子樹立相應的規矩意識

    各個場合有各個場合的規矩,如何讓孩子在不同的場合表現恰當,就是我們在實際生活中的禮儀規矩的引導。禮儀規矩不是讓孩子死板、呆板,而是讓孩子的行為得體。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養出基本的禮儀規矩,目的不是純粹的教條化,而是為了讓孩子的生活更順暢,讓孩子更受益。

    3、家長要引導孩子特別注意安全意識

    任何的行為,都需要家長關注到孩子的安全,也關注到他人的安全。這一點完全是以第1點為基礎的,為他人著想,也是為自己著想。事事都考慮會不會對他人或自己造成傷害,孩子就能很好地避免做出非常危險的行為。

    結束語

    孩子在安全的範圍,不傷害他人的範圍裡熊,還是能接受的。但是,涉及他人安全、自身安全的時候,無論是誰都很難接受孩子的熊的。對“熊孩子”正確的教育和引導,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頻繁進行的,哪怕是吃個飯,都是訓練孩子的關鍵節點。家長要充分引起重視。

  • 7 # 小蘿蔔的情感驛站

    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變成熊孩子,我以自身的經驗總結出以下:

    1、自律

    我們當父母的首先做好自己,要自律,嚴格要求自己,因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大都是模仿父母的行為。

    2、控制情緒

    當孩子犯錯誤後,淘氣的時候,大人們要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責備打罵孩子,要幫助孩子改正錯誤。

    3、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

    為什麼有些孩子說了好幾遍他就是不聽,那是因為平時家長總是用大人的語氣大人的角度和孩子溝通,沒有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使得孩子每次聽見大人說話就會自動遮蔽。

    其實孩子變成熊孩子原因是出在當媽媽的身上,告誡二胎家庭,一定不要忽略大寶的感受,一定要更加的給予大寶更多的愛,尤其大寶在2-3歲的時候,這點很重要,父母的愛是最重要的!

  • 8 # 翼翔老師的兒童教育

    熊孩子,典型的就是沒有規則意識,表現為做事很亂,容易打擾到別人。

    要想讓孩子不成為熊孩子,首先家長要有規則意識。但是僅有規則意識還不夠,還得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去練習控制自己。

    有不少家長苦惱:父母本身都是素養挺高的,平時也注意管孩子,可是孩子還是經常惹事,成為“熊孩子”。

    這是怎麼回事呢?

    比如我有一個校友是高中的化學老師,她就很為自己的孩子苦惱。小朋友3歲,可是經常控制不住地打人,扔東西。這該怎麼辦?

    實際上,孩子小時候會有一段時間可能出現打人的情況,只要引導得好,很快就會過去的。那麼孩子忍不住打人和扔東西,說明他的內心想擺脫束縛,他覺得被控制了,所以反抗。

    要想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在生活中一方面父母要給孩子一個有秩序的生活,養孩子有生活的次序感;另一方面要做到“溫和的堅定”。意味著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大人不要跟著發脾氣,不要試圖去控制孩子。

    爸爸媽媽可以保持冷靜,心裡面要清楚這是孩子很自然的一種表現。孩子小時候經常會有各種需要,如果是不合理的需要,家長一方面要告訴孩子不可以,一方面要能夠承受住孩子的一陣子的脾氣爆發。

    當孩子發現自己發脾氣也無濟於事的時候,ta就會慢慢學會配合大人。

    最後,家長經常陪伴孩子,用心地和孩子在一起,那麼孩子在感受到足夠多的愛意的情況下,一般不會有太多的情緒積壓,也就不容易爆發。所以,改變熊孩子的辦法,比較好的方式是多陪伴孩子,在陪伴的過程中讓孩子感受到規則、秩序,讓孩子明事理,懂得互相尊重。

    這些需要的是體驗,不是簡單的跟孩子說道理能夠講通。熊孩子之所以亂,是因為心中感受不到愛。您說呢?

  • 9 # 說文寫作

    現在的社會對於教育的關注度還是很高的,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很多人都可以評說一番。人們對於教育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無論他是做什麼的。正是人們對於教育的關注,我們現在看到一些新聞報道。有這樣的一類孩子被稱為熊孩子。什麼是熊孩子呢?熊我們知道是一種很兇猛的野獸,熊孩子指的是那些不守規矩,搞破壞,甚至是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熊孩子之所以被稱為熊孩子就是來源於他們的言行舉止。

    一個人的言行舉止決定了這個人的品行修養。家長對孩子的愛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每個家長都知道不要溺愛孩子,但是現實的狀況是由於隔輩的關係,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對於孩子是相當寵愛的,基本上是要什麼給什麼,這樣對孩子的愛間接造成了孩子的以自我為中心,甚至是自私的心理。

    過去一段時間,新聞中播報這樣一則訊息,熊孩子大鬧飛機,導致全家被遣返。本來精心準備的一次飛行正是由於孩子的胡鬧或是胡攪蠻纏導致一家人的不愉快。原因怪誰呢?孩子嗎,當然孩子是有責任的,但是其實更應該說的是父母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直接給孩子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父母爆粗口,孩子就不可能講文明話,父母自私不含糊,孩子就絕不是沉穩、安靜的人,父母對待別人都沒與一點善良之心,孩子的善良從何說起呢。因此孩子的各種習慣正是由於受到父母的影響而造成的。

    我們反思熊孩子的時候,更應該反思父母的做法,是不是會對孩子的一生造成影響,為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那樣孩子才會健康的發展,才會懂得感恩之心,才能夠明白沒有規矩做不成事情。

  • 10 # 五道口的顏學姐

    在我孩子小時候帶她出門,坐火車時,剛開始同車廂的都會嫌棄,一個小小孩,不消停了,可每次結果都是出乎人意料,小孩全程都特別乖,很懂事。

    我因為在教育系統工作,也關心教育,經常觀察孩子。可以發現,很多熊孩子的家長看起來也不是特別有教養的樣子,在很多小節上不太講究。看到這種,養出熊孩子也毫不奇怪了。孩子是家長的鏡子,家長如果不遵守社會的規則,孩子又如何能遵守?

    所以,第一,家長要做好孩子的榜樣。教育孩子不是用語言,而是行動,用自己的行為告訴他,在公共場合不能吵鬧,去別人家不要亂翻東西,有別人東西要先詢問別人。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小孩自然就遵守了。

    第二,對孩子不要過於溺愛。有些家庭父母都很通情達理,待人接物也很好,但孩子的習慣不好。原因是家裡過於溺愛,對孩子的錯誤沒有第一時間指出,總認為孩子小,任由發展之後,就很難糾正。因此,要制定一定的規則,要從小事起,看到問題就要糾正。糾正的時候,就事論事,指出問題,不要責罵。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問題很正常,要給孩子犯錯機會。

    第三,制定規則要循序漸進。比如,在一歲左右,制定吃飯和睡覺的規則,吃飯不能看電視、玩食物,睡覺前刷牙,睡覺的時間等。逐步加碼,慢慢增加規則。在執行規則時,不要過於死板或強硬,給孩子一個空間,慢慢來。

    第四,對於家庭比較嚴厲,孩子也很乖,很順從規則,這時家長反而要注意,要慫恿孩子乾點小壞事,破壞一下規則。我在清華,見到太多的別人家的孩子,這些孩子非常完美,但內心非常苦悶,許多人有精神方面的困擾。

    第五,對於精力比較充沛的熊孩子來說,他當熊孩子是無心的。這時家長平時要注意發洩掉孩子的精力,讓他多參加體育活動。當年的游泳天才菲爾普斯就是多動,他媽媽讓他游泳成就了一位天才。如果是好奇心強的孩子,那麼給他找一些好的專案,比如樂高,比如野外觀察或者科學實驗,讓他在理性的環境裡進行科學探索。總之,千萬不要壓制孩子的精力,也不要把孩子的精力引導到和家長的鬥智鬥勇上。

    注意:培養有規則意識的孩子,不是要讓孩子順從,唯唯諾諾。這個要嚴格區分。

    培養一個好孩子,需要家長的耐心,也需要科學依據。最後,忍不住再呼籲一下,因為我見過太多的問題家長了,問題孩子主要關鍵是家長。家長不是生了孩子就是合格家長,需要學習,要有科學態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上學卻不怎麼讀書的人,和一個不上學卻閱覽群書的人相比。將來哪個會更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