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樺姐談養育
-
2 # 琴詩煮肉
人說代溝代溝,其實也有可能代溝無法溝通填平而導致的後果。
因為父母啊,總是以為自己是對的,哪怕明知是錯的,為了保持父母的威嚴性,就情願將錯就錯,卻不知這樣做往往會適得其反,孩子也不是傻瓜,他們無法反抗父母的威嚴,那就會有逆反心理,就會行為反著來。
再著,就是這些父母被某些披著羊皮的機構欺騙了。唉,可能是愚昧,也可能是腦殘,因為在我們旁觀者看來,這些父母的行為與腦殘何異?
明明就是人生和教育上的失敗者,然後還繼續以錯誤的觀念來激發與後代之間的矛盾,以前被世俗洗腦過了,現在又被某些謀私利者洗腦,你說這還不是腦殘啊?
簡單一句話,被人賣了還幫別人數錢!你說可悲不可悲!
-
3 # 律師獨角獸
這個孩子被貼上了“問題少年”的標籤,就和被貼上“網癮少年”標籤的孩子一樣,被簡單粗暴地送去夏令營或者治療中心,結果一去不返。其實有問題的是家長,而不是孩子。
前幾天才有一個孩子因為被送進網癮治療中心,被所謂的電擊治療而死。才隔幾天,相似的悲劇再次發生。被貼上這樣那樣的標籤,本身對孩子就不公平。
在這種悲劇中,我認為最有問題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孩子出了問題,首先就是父母的教育出了問題。真出了問題,父母繼續當甩手掌櫃,把孩子丟給所謂的專業機構,父母出點錢就完事了。父母才是導致這些事項的罪魁禍首。
回到題目上,父母為什麼會老認為孩子出了問題?那自然是父母拿自己的價值觀測量孩子,覺得孩子偏離了自己的路徑。另一方面,父母缺乏去孩子的陪伴和交流,自然只剩下覺得孩子處處逆反。
-
4 # 一隻愛吃肉的兔兔
這個問題還是要辯證看待。
如果孩子真的存在網癮等不良行為,被定義為“問題少年”,我覺得無可厚非,即少年身上存在社會大多數人普遍認同的可以稱之為問題的行為或特徵。那麼此時,孩子有問題,這句話父母判斷的對。
但即便如此,父母也不能全然將問題歸咎於孩子,因為孩子是在家長創造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身上的問題也必然與父母的言傳身教有很大的問題,可悲的是,很多家長不願意承認是自己的問題,即便自己有問題,孩子也不應該這樣,這是多數家長的潛臺詞,他們希望自己的臭毛病不要出現在下一代身上,卻不自覺地將這種臭毛病言傳身教給孩子,然後反過來說是孩子自己不懂事!
另一種,是孩子本身沒多大問題,是家長覺得孩子沒有按照自己設想的放的方向發展,於是覺得孩子有問題。面對這種情況,我覺得完全是家長的問題。變形記中有一個軟萌少年,脾氣溫和,溫文有禮,看上去實在沒有什麼令人詬病之處,談及為何送孩子去變形,其母親的說法是:兒子跟女生玩的比較多,性格太陰柔,想讓他變得更陽剛一些!我看了這段實在不知該說什麼好,不知道什麼時候男生稍微溫和些,便會被人們認為是一種缺陷!我們允許女生成為漢子,卻不能包容男生的溫柔嗎?在很多網友看來,那男生不是娘,只是單純的溫和,給人一種溫潤如玉的感覺,是大暖男!我不覺得母親送他去變形的初衷是正當合理的!
同理,很多情況下,是家長單方面覺得自己的孩子有問題,此時需要反思和學習的是家長,應該明白孩子的獨特性,把孩子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自己的附屬品!
-
5 # 公司法江湖
為什麼總有父母覺得孩子有問題?原因在於:
1.父母的孩子關注點、焦點過分集中在孩子身上,導致孩子身上的一些正常的問題被過分放大,甚至成為“從小看到大”的一種典型。正是以為如此父母總認為自己的孩子問題比較多,出於望子成龍的心態,自然會想要試圖改變孩子的這些問題。
2.完美主義。父母在步入社會之後總會因為這些或者那些問題吃過虧,上過當。容易以過來人的身份來指導自己的孩子,但是客觀的說成年人的世界不應過分沾染孩子的童年,孩子是一張白紙,出現的任何問題在父母有能力解決的情況下,不應當將孩子直接送入“問題學校”。
3.時間成本。孩子的父母往往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缺乏耐心,因為時間成本的問題,索性將孩子送入學校進行“人格重塑”。
整治問題兒童的學校,本身自己存在很多問題司法鑑定書:23處損傷 多部位鈍性外物打擊形成
司法鑑定書顯示,男孩在2型糖尿病基礎上因繼發酸中毒及高鉀血癥致猝死,身上23處損傷,多部位為鈍性外物打擊形成。
類似的案件曝光過,但是這些學校究竟有沒有辦學資格?我想應該是沒有的,誰會給魔鬼訓練營頒發辦學資格?而且大多此類學校都實行軍事化管理,教育方法簡單粗暴,不服就體罰,很容易在整治的過程中給未成年人造成心理陰影,同時激化父母與孩子間的矛盾。誠然這裡面確實有成功改造的案例,但是每個人都有其獨立的個性,一味的簡單粗暴並不適合所有人。
本案當中該學校作為管理人在民事上需要承擔賠償責任,同時對於案涉相關人員使用暴力導致小凱死亡後果的人應當追究其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的刑事責任。在行政方面應當徹查該類學校有無辦學資格,對其教育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求整改才是!
-
6 # 周杰倫粉絲官網
除了先天的問題,後期康復治療之外,後天的問題大多出現在孩子生活和教育環境中。需要用正確的愛的方式去循序漸進的改變,不可能一次性魔鬼訓練就可以改變多年行程的壞毛病!
-
7 # 蘋果耗子
1.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父母有問題。某種意義上,孩子只是一張白紙,如何在紙上描繪,基本取決於父母。作品不好卻怪紙有問題,真是“人窮怪屋基”~
2.相對於父母,孩子是弱勢群體,無論體力還是智力上與成年人都有極大的差距。所以,小孩的某些行為在大人的眼裡會被視為問題,而這些問題其實是小孩成長中的正常反應。總不可能將幾歲或十幾歲小孩的情商和智商與幾十歲的大人一視同仁吧~
3.父母的存在,意義在於幫孩子解決問題,保障其健康成長。而不是在發現問題時,不負責任地將孩子推脫給第三方不良機構,希望第三方透過暴力手段管教孩子。
4.這種脫推行為往輕了說是監護失職,往重了說涉嫌故傷或故殺的共犯。想想楊永信,想想xxx書院,那些被電擊,被打的問題少年無一不是父母親手把他們推進的火坑。
5.今年上映的一部美國恐怖片叫《寄宿學校》,劇情是父母將自己的問題子女送入學校,讓老師將問題子女殺死。講真,總認為自己的孩子有問題的父母,潛意識裡想從根本上否定孩子的存在,但又不能親自動手,所以…
6.暴力手段管教小孩的不良機構須被取締,相關人員須被嚴懲,並且應當完善法律,追究父母的刑事責任。否則,會有更多的兒童成為父母推脫責任的犧牲品~
-
8 # 劉輝律師
專門針對孩子網癮、叛逆、早戀、厭學等問題而設立的輔導中心,被送進該機構的孩子,將會在機構裡接受計劃訓練,類似普通的軍訓,問題少年被送去夏令營猝死,為什麼總有父母覺得孩子有問題?
為什麼總有父母覺得孩子有問題?沒有真正的問題兒童,孩子逐漸長大,會有自己的獨立思維,這時候如果與父母缺乏必要的溝通,很容易與父母產生矛盾,這時父母就會覺得孩子不聽話,實則是缺乏對孩子的瞭解。
孩子的行為是教育的影子很多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認是孩子不聽話,是孩子本身除了問題,而這是種錯誤的教育方式,家長教得好不好,孩子的行為上完全可以體現。當孩子出現叛逆、網癮、厭學等情況時,家長認為是孩子自己不聽話,可是家長從來不會反省自己的教育是否到位。
任何機構並不能改變你的孩子進這種培訓營的孩子很多,沒有相關需求就不會有這樣的產業鏈,家長在教育上無能為力,就把希望寄託在所謂的矯正機構上,企圖讓他人代替自己教育好孩子,這樣的父母是十分不負責的。任何家長都不應期待任何機構能改變你的孩子,能改變孩子的是父母的愛及耐心。
這個可憐的孩子猝死了,他再也不會有“問題了”,為什麼總有父母覺得孩子有問題?
-
9 # 微萍文化
看到問題少年這個詞,心裡總是感到十分沉重。是孩子的問題嗎?孩子為什麼不聽話
?孩子叛逆的原因出在哪?很多家長不來反思自己,一味的怪罪孩子,最終釀成一出出悲劇。可悲可嘆!
真的是孩子有問題嗎?孩子表現出種種叛逆現象,表面上看不可思議,其實根源還在父母。所謂的“問題少年”其實都有一個共性問題,平時缺少父母的關心、關注和交流。在孩子的成長期,就像一棵小樹苗,在學校和家長的共同引導下,不斷的修修剪剪,孩子才能不走彎路,茁壯成長。如果任其自由成長、亂生枝椏。再想往正路上引,就要傷筋動骨。
孩子本是一張白紙,本應該在家長的培養下,畫出一幅美麗的圖畫。而家長卻以要掙錢養家為藉口,對孩子不管不問,任其揮霍青春,胡亂塗鴉。等到想管孩子時,才發現一切已不可挽回。孩子的問題追根到底是家長的問題,該陪伴、引導孩子的時候就要在孩子身邊,身心健康的孩子很少是問題少年。
-
10 # 落葉穩又輕
我們不能把所有責任都推給父母,我們有一天也會變成人父人母,兩代人總會存在著代溝,誰家的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有的孩子處在判逆期,上網成癮,談戀愛,違法亂紀等,學校老師和家人都拿他沒轍,只好找矯正和輔導的培訓機構,希望他好好學習,健康成長,但事與願違,有的機構不正規,非專業,引發了一些民事糾紛,也是家長不願看到的。
啟德青少年行為輔助中心,一家專門針對青少年行為矯正和輔導的培訓機構。小凱的母親給兒子報名參加了該機構的夏令營,期待兒子出來之後能有什麼改變,誰知這一去,小凱就再也沒能回來。
回覆列表
為什麼總有父母覺得孩子有問題?因為,1. 父母的關注點只在孩子的行為問題上,而不去找造成問題的根源。
2. 父母自己不接納自己的缺點,希望孩子不要有和自己一樣的缺點,一旦發現就會想辦法去糾正。
3. 父母自己童年某方面的缺失,希望從孩子身上找回。
4. 父母教育觀念的問題,不懂得區分,盲目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教育理念。
5. 父母自己本身的性格問題,都是別人的錯,自己永遠都對。
6. 父母不愛學習,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