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895289772074

    車伕本可以聽見,但是他選擇了不聽。

    剛看《一件小事》,心中有些疑惑不得其解。本想查閱別人的回答來弄明,但是發現好多回答和我心裡想的都不一樣,而且總感覺都是一個模子。並非我想搞特殊,而是有個細節,很多所謂的賞析,都給忽略掉了。就像我開頭的第一句,選擇忽略。第一次在網上做這種解析,或者說是寫讀後感比較貼切。

    文中前兩段奠定了一個感情基調:因為一件小事,將我從壞脾氣裡拖開了。由此引入正文的這件小事中。

    “一路幾乎遇不見人“,但偏偏在好不容易僱定了一輛人力車後,在路上卻遇到一個以碰瓷身份出現的老女人。

    我便對他說:沒有什麼的,走你的罷!車伕毫不理會

    在這裡開始,就選擇不聽了。

    您怎麼啦?我摔壞了。我有些詫異,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駐所。

    問題來了,摔壞了往巡警分駐所走幹嘛,去那裡了就能好起來了?當然了,沒摔壞就不會有這件小事了。然而對於碰瓷老女人,是否真的摔壞了的這個細節。在很多賞析裡幾乎看不見,他們都選擇忽略掉這個事情的真相,而去擁抱車伕的高尚美德。

    這個模糊的細節需要思索,人是真摔倒還是假摔倒。這種肉眼可辨的事,明顯是假受傷,然而車伕選擇讓自己的道德先行,真相隨意。

    當他到了巡警分駐所,在巡警瞭解情況後,巡警的那句

    你自己僱車罷,他不能拉你了

    是否顯得非常有理? 連巡警也不在乎這個真相了。

    我這是突然感覺到一種異樣的感覺,覺得他滿身灰塵的後影,剎時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須仰視才見。而且他對於我,漸漸的又幾乎變成一種威壓,甚而至於要榨出皮袍下面藏著的“小”來。

    這一段給人的理解,就是在烘托車伕的高大形象。但是來看緊接著的一段

    我的活力這時大約有些凝滯了,坐著沒有動,也沒有想,直到看見分駐所裡走出一個巡警,才下了車。

    這種高大的形象,倘若是“我”認可的,那麼為什麼我是“坐著沒用動”的姿態,而不是立馬下車去幫忙搭把手,或者是幫車伕把車拉到駐所門門口呢。偏偏是巡警的出現,才是“我”下車的動力。

    因為“我”心裡自始至終都裝著一個真相。可是

    我沒有思索的從外套袋裡抓出一把銅元,交給巡警,說:請你給他

    掏錢之後,再來看“我”的內心活動

    風全住了,路上還很靜。我一路走著,幾乎怕敢想到我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擱起,這一大把銅元又是什麼意思,獎他嗎?我還能裁判車伕麼?我不能回答自己。

    老女人說自己摔壞了,車伕信了、巡警也信了。當“我”掏錢時,也信了,也選擇了相信。

    一種從眾心理,放棄真相的從眾心理。才是“我”怕敢想到自己的原因,甚至不能回答自己。

    這樣去分析後,就會明白這是一個非常惡劣的局面:通往s門的路,是一個池塘。車伕、老女人和巡警,他們都在釣魚,等著“我”上鉤“。

    最後

    這事到了現在,還是時時記起。我因此也時時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幾年來的文治武功,在我早如幼小時候所讀過的“子曰詩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獨有這一件小事,卻總是浮現在我眼前,有時反更分明,教我慚愧,催我自新,並增長我的勇氣和希望。

    增長的,是“我”攪渾這個魚塘的勇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人要過聖誕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