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運用了陪襯和反襯的手法,“身上衣正單”,自然希望天暖。然而這位賣炭翁是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託在“賣炭得錢”上的,所以他“心憂炭賤願天寒”,在凍得發抖的時候,一心盼望天氣更冷。以賣炭翁的艱難處境和複雜的內心活動,突出了賣炭翁悲慘的處境。
詩人如此深刻地理解賣炭翁的艱難處境和複雜的內心活動,只用十多個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現了出來,又用“可憐”兩字傾注了無限同情,催人淚下。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這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單”,自然希望天暖。然而這位賣炭翁是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託在“賣炭得錢”上的,所以他“心憂炭賤願天寒”,在凍得發抖的時候,一心盼望天氣更冷。
原詩:
《賣炭翁》唐代: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釋義:
有位賣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裡砍柴燒炭。
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頭髮灰白,十個手指也被炭燒得很黑。
賣炭得到的錢用來幹什麼?買身上穿的衣裳和嘴裡吃的食物。
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心裡卻擔心炭賣不出去,還希望天更寒冷。
夜裡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碾軋冰凍的車輪印往集市上趕去。
牛累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他們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騎著兩匹馬的人是誰啊?是皇宮內的太監和太監的手下。
太監手裡拿著文書,嘴裡卻說是皇帝的命令,吆喝著牛朝皇宮拉去。
一車的炭,一千多斤,太監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是百般不捨,但又無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就充當炭的價錢了。
註釋:
1、賣炭翁:此篇是組詩《新樂府》中的第32首,題注云:“苦宮市也。”宮市,指唐代皇宮裡需要物品,就向市場上去拿,隨便給點錢,實際上是公開掠奪。唐德宗時用太監專管其事。
2、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
3、煙火色:煙燻色的臉。此處突出賣炭翁的辛勞。
4、蒼蒼:灰白色,形容鬢髮花白。
5、得:得到。何所營:做什麼用。營,經營,這裡指需求。
6、可憐:使人憐憫。
7、願:希望。
8、曉:天亮。輾(niǎn):同“碾”,壓。轍:車輪滾過地面輾出的痕跡。
9、困:睏倦,疲乏。
10、市:長安有貿易專區,稱市,市周圍有牆有門。
11、翩翩:輕快灑脫的情狀。這裡形容得意忘形的樣子。騎(jì):騎馬的人。
12、黃衣使者白衫兒:黃衣使者,指皇宮內的太監。白衫兒,指太監手下的爪牙。
13、把:拿。稱:說。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詔書。
14、回:調轉。叱:喝斥。牽向北:指牽向宮中。
15、千餘斤:不是實指,形容很多。
16、驅:趕著走。將:語助詞。惜不得:捨不得。得,能夠。惜,舍。
17、半匹紅綃一丈綾:唐代商務交易,絹帛等絲織品可以代貨幣使用。當時錢貴絹賤,半匹紗和一丈綾,比一車炭的價值相差很遠。這是官方用賤價強奪民財。
18、系(jì):綁紮。這裡是掛的意思。直:通“值”,指價格。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擴充套件資料:
《賣炭翁》描寫一個燒木炭的老人謀生的困苦。
一開頭就把讀者帶到當時的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上,讓讀者看到一個燒炭的老人過著的十分窮苦的生活。“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燒炭的老翁連一寸土地也沒有,全部賴以為生的東西,只不過是一把斧頭、一掛牛車,再加上十個被煙火燻黑的手指頭。
他沒有妻子也沒有兒女,孤苦伶仃的一個人,在南山上伐薪、燒炭,弄得“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勞動的艱苦是可想而知的。這燒炭的老人對生活並沒有過高的要求,“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他僅僅希望有吃有穿,維持一種最低的生活。
按理說,一個人養活自己一個人,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可是就連這樣一個願望,他也難以實現。“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東西,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燒了炭,給別人帶來了溫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卻單薄得可憐。
接下去,“牛困人飢”和“翩翩兩騎”,反襯出勞動者與統治者境遇的懸殊;“一車炭,千餘斤”和“半匹紅紗一丈綾”,反襯出“宮市”掠奪的殘酷。而就全詩來說,前面表現希望之火的熾烈,正是為了反襯後面希望化為泡影的可悲可痛。
這篇詩沒有像《新樂府》中的有些篇那樣“卒章顯其志”,而是在矛盾衝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絃。這首詩千百年來萬口傳誦,並不是偶然的。
詩人運用了陪襯和反襯的手法,“身上衣正單”,自然希望天暖。然而這位賣炭翁是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託在“賣炭得錢”上的,所以他“心憂炭賤願天寒”,在凍得發抖的時候,一心盼望天氣更冷。以賣炭翁的艱難處境和複雜的內心活動,突出了賣炭翁悲慘的處境。
詩人如此深刻地理解賣炭翁的艱難處境和複雜的內心活動,只用十多個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現了出來,又用“可憐”兩字傾注了無限同情,催人淚下。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這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單”,自然希望天暖。然而這位賣炭翁是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託在“賣炭得錢”上的,所以他“心憂炭賤願天寒”,在凍得發抖的時候,一心盼望天氣更冷。
原詩:
《賣炭翁》唐代: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釋義:
有位賣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裡砍柴燒炭。
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頭髮灰白,十個手指也被炭燒得很黑。
賣炭得到的錢用來幹什麼?買身上穿的衣裳和嘴裡吃的食物。
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心裡卻擔心炭賣不出去,還希望天更寒冷。
夜裡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碾軋冰凍的車輪印往集市上趕去。
牛累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他們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騎著兩匹馬的人是誰啊?是皇宮內的太監和太監的手下。
太監手裡拿著文書,嘴裡卻說是皇帝的命令,吆喝著牛朝皇宮拉去。
一車的炭,一千多斤,太監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是百般不捨,但又無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就充當炭的價錢了。
註釋:
1、賣炭翁:此篇是組詩《新樂府》中的第32首,題注云:“苦宮市也。”宮市,指唐代皇宮裡需要物品,就向市場上去拿,隨便給點錢,實際上是公開掠奪。唐德宗時用太監專管其事。
2、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
3、煙火色:煙燻色的臉。此處突出賣炭翁的辛勞。
4、蒼蒼:灰白色,形容鬢髮花白。
5、得:得到。何所營:做什麼用。營,經營,這裡指需求。
6、可憐:使人憐憫。
7、願:希望。
8、曉:天亮。輾(niǎn):同“碾”,壓。轍:車輪滾過地面輾出的痕跡。
9、困:睏倦,疲乏。
10、市:長安有貿易專區,稱市,市周圍有牆有門。
11、翩翩:輕快灑脫的情狀。這裡形容得意忘形的樣子。騎(jì):騎馬的人。
12、黃衣使者白衫兒:黃衣使者,指皇宮內的太監。白衫兒,指太監手下的爪牙。
13、把:拿。稱:說。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詔書。
14、回:調轉。叱:喝斥。牽向北:指牽向宮中。
15、千餘斤:不是實指,形容很多。
16、驅:趕著走。將:語助詞。惜不得:捨不得。得,能夠。惜,舍。
17、半匹紅綃一丈綾:唐代商務交易,絹帛等絲織品可以代貨幣使用。當時錢貴絹賤,半匹紗和一丈綾,比一車炭的價值相差很遠。這是官方用賤價強奪民財。
18、系(jì):綁紮。這裡是掛的意思。直:通“值”,指價格。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擴充套件資料:
《賣炭翁》描寫一個燒木炭的老人謀生的困苦。
一開頭就把讀者帶到當時的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上,讓讀者看到一個燒炭的老人過著的十分窮苦的生活。“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燒炭的老翁連一寸土地也沒有,全部賴以為生的東西,只不過是一把斧頭、一掛牛車,再加上十個被煙火燻黑的手指頭。
他沒有妻子也沒有兒女,孤苦伶仃的一個人,在南山上伐薪、燒炭,弄得“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勞動的艱苦是可想而知的。這燒炭的老人對生活並沒有過高的要求,“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他僅僅希望有吃有穿,維持一種最低的生活。
按理說,一個人養活自己一個人,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可是就連這樣一個願望,他也難以實現。“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東西,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燒了炭,給別人帶來了溫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卻單薄得可憐。
接下去,“牛困人飢”和“翩翩兩騎”,反襯出勞動者與統治者境遇的懸殊;“一車炭,千餘斤”和“半匹紅紗一丈綾”,反襯出“宮市”掠奪的殘酷。而就全詩來說,前面表現希望之火的熾烈,正是為了反襯後面希望化為泡影的可悲可痛。
這篇詩沒有像《新樂府》中的有些篇那樣“卒章顯其志”,而是在矛盾衝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絃。這首詩千百年來萬口傳誦,並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