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多大差別,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
1、配置
試駕車一般都是高配或頂配,非豪華品牌用頂配,豪華品牌則是儘量安裝選配功能包,如豪華印象、換擋撥片、外觀套件等等。
一般不會出現車款不包含的配置硬裝到試駕車上的情況。比如原車配置表中根本沒有Bose音響,選裝也沒有,廠商為了幾輛試駕車,生生花幾百萬讓供應商開模打造除錯幾個Bose音響出來——傻子才會這麼做。
所以配置方面沒什麼差別,只要你錢包夠鼓,就能享受到跟試駕車一樣的配置水平。
比較好換的是輪胎,一些廠商會給試駕車安裝非配置表中的輪胎型號,可能是同尺寸但牌子更硬,也可能是同尺寸中靜音效果最好的。
2、做工
做工跟車輛的生產週期關係很大。一般試駕車的生產都是該車型的“始祖級”,也就是試裝之後最先生產的那批車,因為大部分試駕活動都是趕在新車上市之前舉辦的。這裡涉及到兩個大的變數:
這兩個因素互不干擾。一般來講,試裝後頭批車型的零部件可靠性與裝配精度、甚至總裝線工人的熟練程度都不及上市後大批次的車型,但是某些情況下,特別是合資品牌,由於初期車輛零部件的本土化還沒做徹底,個別零部件可能會使用進口件。所以第一個因素很沒有規律,這是試駕車最不可控的一方面。
現在廠商們越來越心急,有時候頭批車型還沒造出來就忙著辦試駕活動,於是會拿試裝車頂包。個人認為凡是開試裝車寫出來的試駕文章,都沒什麼參考價值。
第二個因素——廠商對試駕車品控的重視程度。這個因素主要體現在組裝層面,比如會對總裝線上試駕車的組裝監控更嚴格、檢驗更嚴格,以免試駕車出現不該有的問題。不過,現在汽車已經是成熟工業品了,國際一線大品牌車型,就算廠商嚴密關照試駕車的組裝,最後車輛的表現與普通售賣車也不會有天壤之別。
3、體感
廠商會為了試駕活動特別關照試駕車。讓試駕車的顏色有一定規律,以主打色為主,這還是低階的做法。更注重主觀體驗的廠商,會對剛下線的試駕車進行除味處理。像我遇到過的,吉利博越2016年4月國內首試,剛上車就一驚——車內完全無異味。後來跟某車主借車,異味就變得明顯一些了,至少是一臺正常準新車的水平。
還有,一些低端車型由於輪胎比較窄,甚至明顯凹到翼子板內側,廠商為了照顧觀感,會臨時給這些車的車輪內側安裝墊片,讓試駕車好看一些。
沒多大差別,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
1、配置
試駕車一般都是高配或頂配,非豪華品牌用頂配,豪華品牌則是儘量安裝選配功能包,如豪華印象、換擋撥片、外觀套件等等。
一般不會出現車款不包含的配置硬裝到試駕車上的情況。比如原車配置表中根本沒有Bose音響,選裝也沒有,廠商為了幾輛試駕車,生生花幾百萬讓供應商開模打造除錯幾個Bose音響出來——傻子才會這麼做。
所以配置方面沒什麼差別,只要你錢包夠鼓,就能享受到跟試駕車一樣的配置水平。
比較好換的是輪胎,一些廠商會給試駕車安裝非配置表中的輪胎型號,可能是同尺寸但牌子更硬,也可能是同尺寸中靜音效果最好的。
2、做工
做工跟車輛的生產週期關係很大。一般試駕車的生產都是該車型的“始祖級”,也就是試裝之後最先生產的那批車,因為大部分試駕活動都是趕在新車上市之前舉辦的。這裡涉及到兩個大的變數:
試裝後頭批車型的零部件可靠性與裝配精度廠商對試駕車質量控制的重視程度這兩個因素互不干擾。一般來講,試裝後頭批車型的零部件可靠性與裝配精度、甚至總裝線工人的熟練程度都不及上市後大批次的車型,但是某些情況下,特別是合資品牌,由於初期車輛零部件的本土化還沒做徹底,個別零部件可能會使用進口件。所以第一個因素很沒有規律,這是試駕車最不可控的一方面。
現在廠商們越來越心急,有時候頭批車型還沒造出來就忙著辦試駕活動,於是會拿試裝車頂包。個人認為凡是開試裝車寫出來的試駕文章,都沒什麼參考價值。
第二個因素——廠商對試駕車品控的重視程度。這個因素主要體現在組裝層面,比如會對總裝線上試駕車的組裝監控更嚴格、檢驗更嚴格,以免試駕車出現不該有的問題。不過,現在汽車已經是成熟工業品了,國際一線大品牌車型,就算廠商嚴密關照試駕車的組裝,最後車輛的表現與普通售賣車也不會有天壤之別。
3、體感
廠商會為了試駕活動特別關照試駕車。讓試駕車的顏色有一定規律,以主打色為主,這還是低階的做法。更注重主觀體驗的廠商,會對剛下線的試駕車進行除味處理。像我遇到過的,吉利博越2016年4月國內首試,剛上車就一驚——車內完全無異味。後來跟某車主借車,異味就變得明顯一些了,至少是一臺正常準新車的水平。
還有,一些低端車型由於輪胎比較窄,甚至明顯凹到翼子板內側,廠商為了照顧觀感,會臨時給這些車的車輪內側安裝墊片,讓試駕車好看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