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快意爆料

    心無掛礙是禪定的意境,不思善與惡的地步。

    慈悲與禪定關係不大,慈是年長人心善的施捨或疼愛,悲是年長人的可憐或關壞。

  • 2 # 如是雲水

    詩云: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世事紛紜,若貪愛塵境,外緣內擾,心受驅馳,如何得清淨自在?

    唯有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待照見一切人丶事丶物都無常丶遷流、轉瞬即逝不可得,此時,心就能夠萬緣放下,而不執念、執取。此時心無掛礙矣!

  • 3 # 雲說414

    若能求得心靈清淨無為,只能忽視一切身在之物的牽絆,潛心修煉自我內心之無怨無悔人生,才能淡然觀世態炎涼。這個“自我啟蒙”,就是迴歸一個有良知、有良心的人。《再別康橋》中有一段話:“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這首詩表達了徐志摩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懷念,不過更讓人感慨的是,同樣這首詩文,也讓人看到了徐志摩對人生的態度,那就是放下。

    人生在世,凡事都是要以適度為好,方能心無掛礙,心胸坦然。佛經的善文化是教導世人等,放下心中的貪、嗔、痴三毒,而淡泊名利,既不執著於人生之樂,亦不絕望於人生之苦。這樣如此,我們的生命層次自會得到昇華,人生境界自會變得開闊一些,再開闊一些。

    所謂執著,這二字其實有著兩種含義詮釋,一種執著,是指一種意志,一種追求,就是對美好的事與物有了憧憬,並且甘願為之付出努力的追求,這便是一種正念的執著,也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而另一種執著,則是指明明知道堅持沒有結果,卻還要一味堅持到沒有最後的結果,聽不進別人的勸誡,而一意孤行,這種執著就是一種固執,也就是佛家所謂的“我執”。

    唯有放下這一執著,我們的內心無疑心境才能明朗清澈,看事情方能真真切切。放下執著才能心無掛礙。佛經上說: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此言不虛。很多人用盡一生的光景去追求很多錯誤的東西,總認為得不到就是一種苦惱與遺憾,內心糾結難捨,這便是一種執著,從佛家禪宗來講,這是一種障道因緣。

    從佛教來講,“所有的掛礙”大概不外乎二種:“身外之物”與“心中煩惱”。只要我們看破一切身外之物,無論是親眷、財色,名利,地位等各種身外之物,最後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我們執著於假有,才能捨不得,而放不下。只要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順其自然,爭其必然即可。若是能養成平和的心態,對一切事物,都拿得起來,放得下來,超然物外,人生將會快樂很多。所謂放下,就是不斷去除自己的是非心、分別心、得失心與執著心的過程,學會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屬。宋代高僧慧開禪師,曾有過這樣一首短詩: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王壽雲)

    《菩提之樹--釋迦牟尼佛傳》作者撰識

  • 4 # 然子僧

    把該做的事都去盡心盡力做了,把該負起的責任都盡心盡意的負起責來,把人做的坦坦蕩蕩問心無愧,就會心無掛礙了。什麼叫做心無掛礙?不是什麼事情都不去做,不是什麼都放下不管,這樣的話連人都不配!而是一切盡心盡意,自己所有看到的遇到的人和事,儘自己的能力所及盡心盡責。自己的家庭、父母、子女的和單位社會的所有責任都能擔起來付出去,付出自我才會找到自我!捨出自我才能真正認識自我,心無所掛是捨出!是盡心付出!是自己的責任!這才是所觀!何謂觀?觀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實現與作為!絕對不是坐在那裡什麼不做用腦袋瞎想亂思!你做不到就解不開,做不到就悟不出。所有的開悟都是做到後的認知和福德積聚後的昇華!多學學偉人著作裡的矛盾論和辯證法吧,多學學雷鋒的實踐吧,就知道路在腳下而不是在蒲團上!

  • 5 # 荒野漫步

    心是五蘊中的識蘊,受想思是心所,識蘊對一切現象進行別知,反映。就像鏡子一樣它只管反映,也就是隨著種種現象的更迭就有種種心生起,精神世界就在這樣不停的運作,有苦有樂有悲有喜或平靜等等。心的狀態是由種種因緣所生,同樣對種種因緣現象的舍斷,離貪,滅,則心及心之掛礙亦滅。

  • 6 # 謝珍美

    做好當下事,善待眼前人,做好自己該做的,承擔自己該承擔的,事事做好,無愧於心,但,不執著就好!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暇滿難得、壽命無常、輪迴過患、因果不虛……

    多聞、思、修、行,便心無掛礙了……

  • 7 # 來去是夢成敗皆空

    佛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法相,只因妄念執著不能證得”。

    佛教的奧義及其深邃,但又簡明扼要(漢傳佛教附加的太多並不純潔),人與佛其實沒什麼差別,最大的差別就在一個“我”字上,我即為“我執”,是以“本我”為中心的自私思想,自己的一切重要性高於任何事物,當然這也是人類的與生俱來的本能。比如人這輩子說的最多的一個字就是“我”(第一人稱)。

    正是每一個人都存在著“我執”的基本概念,所以產生各種各樣的慾望,“我”餓了要吃,吃要吃香的。“我”渴了要喝,喝要喝辣的。冷了要穿,“我”要穿漂亮的名牌。穿的多還不行,三九天“我”還要脫,露出大腿和胸肌以便取悅異性。正所謂“食色性”也,孔子也在《禮記》裡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凡是人的生命,不離兩件大事:飲食、男女,即生活和性。

    “我執”引起了貪念,為了更安逸的享受,人們就希望得到的好處越多越好,房子,票子,車子,孩子(關鍵是希望孩子的媽多)等等,連一個億都是小目標,掙錢誰也沒夠,地位越高越好,得到了還想得到更多。從個人的慾望到現在都明星們的炒作,行業間資本壟斷,再到爭奪世界的霸權無不體現著人類對慾望的追求。

    想要的得不到怎麼辦?那就會由貪生嗔,得到了得意忘形,得不到發怒狂躁,嫉妒之心驟然而起,甚至不惜採取各種方法巧取豪奪,損人利己,最後成者王侯敗者寇,你方唱罷我登場,永遠沒有贏家。

    而後由嗔生痴,無法滿足慾望了,就徹底沉淪抑鬱了,生無可戀了,甚至尋死覓活,比如想嫁給明星,人家一眼都不睬,得了,不活了,跳河吧。這就是老百姓俗話說的所謂發癔症迷了心,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得到想要的東西。

    人在三界中欲界的三善道的人道(欲界六道),佛說眾生如大地之土,得人身者如手捻土,前身有大福報的眾生在輪迴中才能得到人身,是很珍貴的果報,但人性的“我執”觀念是人的原始本能,趨利避害,“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觀念是與生俱來,能夠捨己為人,奉獻眾生的人少之又少,名垂青史,永垂不朽。

    正是因為慾望和我執,所以人道中才會有貪嗔痴三毒,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八苦。而慾望和我執的產生則展現於“眼耳鼻舌身意”帶來的“色聲香味觸法”帶來的歡愉,斬斷的方法之一(法門很多)就是心經開篇明義的一句話,觀自在菩薩在無上智慧修行時的“照見五蘊皆空”(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沒了五蘊方能“度一切苦厄”,無慾才能“心無掛礙”,破除“我執”才能“無有恐怖”,甚至勇敢面相疾病和死亡,迎來真正的涅槃和寂靜。所以“我”既是空,空既是“我”,沒有“我”(色身)的這副臭皮囊又何來的慾望,喜悅和恐怖呢。

    最後結合樓主的提問,個人認為,羔羊跪乳,烏鴉反哺,何況人乎。不孝不愛之人首先就不配生於人道,此世報恩父母,情繫愛人,養育子女是人的天性。希望父母健康,希望愛人幸福,希望子女成才,希望朋友快樂等等世間因果緣分,這些都是牽掛。但生而為人道既有“我執”又怎麼會沒有這些掛礙,恐怖和夢想呢,真的斷除了那就直接“既身成佛”了,所以佛祖才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法相,只因忘念執著不能證得”,觀世音菩薩說要“照見五蘊皆空”。

    這就像三維生物很難理解高維度空間一樣,你我都一樣,人間言小愛,佛提倡的是大愛,視眾生皆為自己的父母和子女(輪迴之中彼此的緣起緣盡),視對眾生的愛如對親人的愛,視眾生之疾苦如親人之疾苦,去貪嗔痴,行戒定慧,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最終放下“本我”而實現“超我”,去除“我執”“我見”而得到昇華,真正理解“五蘊皆空”,無色聲香味觸法。正如佛指拈花一笑,看清世間無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無空亦無色。

    我們都很難很難做到,畢竟佛教是出世的哲學,與人道這個世俗的大爭之世是有矛盾的,圓滿覺悟之人更是少之又少。咱們都是這個舞臺的匆匆過客而已,不光要學會拿的起,還要明白要放得下,儘量與眾生為善,善待家人,廣澤佈施,多積福報,自然也無有恐怖,慈悲之心必然升起,在什麼地方修行不是絕對的,寺廟裡修行的人不一定都是真的,喝酒吃肉的不一定是假的,只要隨時注意壓制住心中的“我執”,一心向善,拜不拜佛都是其次的。

    來去是夢,成敗皆空,但做好事,莫問前程。完全是個人觀點和一些自己的理解,為大家解悶個而已。

  • 8 # ME依心而行

    心經

    ~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看一遍。念一遍。想一遍。思想早已涅槃。

    ~心卻在懸!難

    圖片來自!網路

  • 9 # 烏雲水墨

    第一句就錯了,一切眾生皆有智慧德相,為有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妄想與妄念不一樣。眾生執著於妄想,這個想是第七識。所以眾生因為執著於妄想而顛倒而恐怖。如何心無掛礙,這世上沒幾人能做到,所以寺院禪僧常打七,打去第七識,這樣才有可能心無掛礙。

    不明佛理又不修行,自然就有掛礙。即想跳出人間,又要講忠孝禮義,一魚兩吃是不行的。

  • 10 # 踏雪尋梅從未悔

    心無掛礙是很高的境界,凡夫和修行不見自性者是沒法理解的,至於如何才能做到心無掛礙,哪必須從基礎入門做起,不能好高騖遠一步登天。就算你慧根深厚能頓悟見性,也只是剛剛真正修行的開始,沒有見性之前都是盲修,這也是一個不可或缺走彎路的過程,走過彎路才見正道。這時你的方向就不會再偏離大道,即是偶爾出現,覺性也會及時觀照自心,不致於出現大的問題,這時覺照就是你的師父,它會隨時提醒你以後的路該怎麼走,可以說覺性就是佛。有了覺性指引前行,心無掛礙便不求自得,古禪語曰:雲在青天水在瓶,心無掛礙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阿彌陀佛!

  • 11 # 普樂善

    行善,心善,善心,善行,善念,善意,善舉,善行,善緣,善緣,善良,善待,善解,善解人意,行善積德,積德行善,積善成德,積極向上,積極性,積極分子,積點德,積極點,積極主動,積極參加慈善會,積德行善積少成多,行善積德積少成多!

  • 12 # 斜槓阿姨

    掛礙指的是我們每時每刻,在心中閃現的貪,嗔,痴。

    貪是對順的境界即人事物生貪愛之心,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

    嗔是對逆的境界生嗔恨心,沒稱心如意就心情不好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

    痴是矇昧不明,是非不分,善惡不明,思想顛倒。

    心經裡講要心無掛礙,指的是讓我們放下貪,嗔,痴。

    佛雲: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

    要持戒修定開智慧,才能熄滅貪嗔痴。才能做到心無掛礙。

    提問者又說我們受恩於父母,有摯愛親人,如放下一切又何來慈悲?這裡的慈悲是世間母慈子孝式的慈悲。心經講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即,要有天下人不論是不是我的親人,我都要象對待我的親人一樣,給他幫助,給他關愛。我與天下眾生一體的境界。

    真正的孝心是不但要孝養自己父母,還要敬愛天下父母。這才是真正的慈悲。

  • 13 # 蓮花出淤泥而不染

    末法眾生都要親近觀音,常隨觀音學習圓通法,精進修行耳根圓通法門,轉識成智,轉凡成聖,凡聖不二,也就能達到心無掛礙的境界,也就是煩惱不住心,貪慾不染,不戒而戒,常樂我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的是職業學院的五年制,應該怎麼向更高學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