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替她害怕,怕得我的手都直打哆嗦,有時候一本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輩子。”老裁縫說這句話的時候或許也沒有預料到自己的孫女有一天會因為一本書離開自己,離開土生土長的山裡。 “我羅明,就用這箱外國小說,徹底的改變小裁縫,讓她不再是一個,愚昧無知的山村姑娘。”羅明說這句話的時候,也不會想到小裁縫會改變的如此徹底,以致於自己的愛情也隨著小裁縫的離去而長存心裡。 電影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鳳凰山,在這個接受了文化大革命洗禮的時代,愚昧無知是一種潮流,文盲是一種標誌,社會主義是一種象徵。判斷事情的唯一標準就是這件事是社會主義色彩還是資本主義色彩。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插隊來到鳳凰山的兩名知青與貧下中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無法忍受鄉下枯燥的生活,只能藏著掖著冒著被舉報的風險看書更是與如今優越的環境條件下反而不能讀進去一本書的我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電影將劇中人物的性格特徵刻畫的尤為鮮明。知青羅明和馬劍靈來到鳳凰山插隊,兩人性格迥異卻是唯一能相互理解的知己。一個勇敢的表達愛意,大膽求愛;一個默默的守護陪伴在側。山村姑娘小裁縫目不識丁,卻比其他山裡姑娘多出一份膽大與追求。處處以毛主席為首位的隊長,甚至為了拯救有毛主席畫像的時鐘而身受重傷。還有在大會上四眼聽似滑稽諷刺卻引得領導大力讚揚的講話,備受眾人追捧討好的老裁縫等都是這個大時代下的一個縮影,每個人物的背後都是一群人的影子。讓人在瞭解這個時代的同時不得不多一聲嘆息。 電影倒敘了兩段內容:第一段老裁縫請求羅明不要給小裁縫讀書。這個地方倒敘了老裁縫的回憶,明顯的感受到小裁縫的變化,一種更前衛的,向上的變化,更趨於現代化的變化。第二段則是很多年後羅明和馬劍靈重逢時對當年小裁縫離開時的回憶。此時的小裁縫已經徹底的被改變了,被巴爾扎克改變了。在她心裡的女性再也不是所有人根深蒂固的女性,這個變化超越了她對家鄉和爺爺的感情,超越了她的愛情和友情,她要去追求自己的生活。兩段倒敘程度遞進,也因為小裁縫的改變而進入電影高潮,又比其他任何時候的正敘讓人印象深刻,帶來的衝擊更大。 直到電影結束,也沒人知道小裁縫的名字,沒人知道她到底去了哪裡。但我想,她應該成為了自己想成為的樣子,成為了巴爾扎克書裡的女性,因為她有足夠的勇氣和魄力。願我們都能像小裁縫那樣,足夠勇敢。
“我真替她害怕,怕得我的手都直打哆嗦,有時候一本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輩子。”老裁縫說這句話的時候或許也沒有預料到自己的孫女有一天會因為一本書離開自己,離開土生土長的山裡。 “我羅明,就用這箱外國小說,徹底的改變小裁縫,讓她不再是一個,愚昧無知的山村姑娘。”羅明說這句話的時候,也不會想到小裁縫會改變的如此徹底,以致於自己的愛情也隨著小裁縫的離去而長存心裡。 電影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鳳凰山,在這個接受了文化大革命洗禮的時代,愚昧無知是一種潮流,文盲是一種標誌,社會主義是一種象徵。判斷事情的唯一標準就是這件事是社會主義色彩還是資本主義色彩。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插隊來到鳳凰山的兩名知青與貧下中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無法忍受鄉下枯燥的生活,只能藏著掖著冒著被舉報的風險看書更是與如今優越的環境條件下反而不能讀進去一本書的我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電影將劇中人物的性格特徵刻畫的尤為鮮明。知青羅明和馬劍靈來到鳳凰山插隊,兩人性格迥異卻是唯一能相互理解的知己。一個勇敢的表達愛意,大膽求愛;一個默默的守護陪伴在側。山村姑娘小裁縫目不識丁,卻比其他山裡姑娘多出一份膽大與追求。處處以毛主席為首位的隊長,甚至為了拯救有毛主席畫像的時鐘而身受重傷。還有在大會上四眼聽似滑稽諷刺卻引得領導大力讚揚的講話,備受眾人追捧討好的老裁縫等都是這個大時代下的一個縮影,每個人物的背後都是一群人的影子。讓人在瞭解這個時代的同時不得不多一聲嘆息。 電影倒敘了兩段內容:第一段老裁縫請求羅明不要給小裁縫讀書。這個地方倒敘了老裁縫的回憶,明顯的感受到小裁縫的變化,一種更前衛的,向上的變化,更趨於現代化的變化。第二段則是很多年後羅明和馬劍靈重逢時對當年小裁縫離開時的回憶。此時的小裁縫已經徹底的被改變了,被巴爾扎克改變了。在她心裡的女性再也不是所有人根深蒂固的女性,這個變化超越了她對家鄉和爺爺的感情,超越了她的愛情和友情,她要去追求自己的生活。兩段倒敘程度遞進,也因為小裁縫的改變而進入電影高潮,又比其他任何時候的正敘讓人印象深刻,帶來的衝擊更大。 直到電影結束,也沒人知道小裁縫的名字,沒人知道她到底去了哪裡。但我想,她應該成為了自己想成為的樣子,成為了巴爾扎克書裡的女性,因為她有足夠的勇氣和魄力。願我們都能像小裁縫那樣,足夠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