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704656755005

      考試內容不同:

      唐朝時期,讀書人在禮部考試及格就叫進士及第,就有做官的資格,卻又不立即受官,還要由吏部再考一次,也就是教育部考了人事部再考。大約“禮部考的是才學,吏部考的是幹練”,既有知識又有能力,才能做官。這個精神,和漢代是一脈相承的。只不過方法有異而已。唐朝考試科目很多,常設科目主要有明經(經義)、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學)。

      但是宋人把這個傳統破壞了。宋代的讀書人只要科舉及第,立即就委以官職,不必再經吏部考試。這其實是不對的。會讀書的人不一定會做事,而國家需要的是管理人才,怎麼能只看之乎者也子曰詩云,不要歷練?何況所謂考試,原本指的是考績和試用。現在士人“榜下即士”,無績可考,不試而用,就違背了考試的初衷。

      明代開始,科舉的考試內容陷入僵化,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範圍內命題,文體嚴格限於八股文,科舉考試變成了“八股取士”,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題,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考試變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而不重考生的實際學識。大部分讀書人為應科考,思想漸被狹隘的四書五經、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縛;無論是眼界、創造能力、獨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清朝時期,在文學創作、或各式技術方面有傑出成就的名家,多數都失意於科場。八股取士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文化的發展,扼殺了人才的培養。

      考試的嚴格程度不同:

      唐宋兩代,“主要的考試只有一次”,明清卻要從下到上一路考下來。先在州縣考,叫“童試”;然後再省裡考,叫“鄉試”;然後在部裡考,叫“會試”;最後在宮裡考,叫“殿試”。層層選拔,層層淘汰,過五關,斬六將,才能出人頭地。所以很多讀書人,一輩子就耗在考場上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物業的職能是什麼?需要承擔哪些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