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賽麥大弘
-
2 # 紅旗遍世界
評價一個人首先看他(她)做了什麼事,及當時的心態和對社會的貢獻與未來的影響。
對比之下顯然王安石甩司馬光幾條街。
-
3 # 孫國起
謝邀!王安石和司馬光都是北宋後期著名的政治家,又都是文學家。兩人各有千秋,王安石和司馬光先後擔任宰相,又彼此為政敵。歷史上有著名的王安石變法,後遭到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的抵制而功敗垂成!在政治方面王安石的貢獻要大一些。在文學方面王安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司馬光的歷史著作《資治通鑑》對後世統治者影響深遠。
-
4 # 文化的江山李冬君
王安石的貢獻是人類性的,他在十一世紀的改革中就提出了財富變數觀,社會財富不是定量的,可以透過提高社會財富解決中央財政收入。司馬光認為社會財富是定量不變的,官多取利,民就少利。
《資治通鑑》是專門給頂層治理天下看的。
-
5 # 山中茅店
司馬光是“不世之功臣,當世之罪臣”,為什麼怎麼說呢?“不世之功臣”指的是他寫了《資治通鑑》,作為千古兩司馬中的一司馬對於中國史學的貢獻是有目可睹的。這部書也為宋以後各代統治階級提供了治國理政參考讀本。確實是很牛!說他是“當世之罪臣”指的是北宋而言,作為保守派對於王安石為首的改革派徹底的否定,不顧宋朝國家社稷安危,為了自己集團的利益,確實很不高尚。這個例項我在之前的問答已經有所闡述,大家可以去了解下他上臺後推行的一系列的政策。這些都直接導致了後來金兵南下的快速性和北宋滅亡的可能性。雖然責任主要不在他,但也算是罪臣之一。或許司馬光至死也不會想到這樣的結果。說到王安石那就不得不提他的變法,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就是要改變宋朝的積貧積弱的現狀,而他確實也改變了這個現狀,他的“青苗法”,“方田均稅法”,“市易法”,“保甲法”,“農田水利法”等確實使得北宋出現了富國強兵的現狀。而且王安石是一個理財專家,他的好多舉措對於今天來看都不過時。但是為什麼歷代會有那麼多人摸黑王安石呢?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要為正統思想找一個替罪羊,而王安石就是那個替罪羊。綜上來看,其實兩人都在當時歷史有重大影響,論貢獻司馬光主要在史學方面,因為他的《資治通鑑》,王安石主要在他的治國理政方面因為他的變法。
-
6 # 同成觀史
王安石和司馬光,古人貢獻的兩個典型:
中國自古"文史一家",司馬光的光芒是寫史,王安石的成就在於文學。
若從文史一家的角度來看,兩人在文字方面的地位,是等價其高的,沒有誰高誰低之分。
只是王安石的名聲,好像要大點。在於王安石的文字裡,主觀感受、主觀色彩多一些,更喜聞樂見一些。
而思馬光的《資治通鑑》,講述了戰國初期到五代1300多年的歷史,透過寫史給後人以借鑑,體裁上更嚴肅一些。
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王安石的名聲大一點,絲毫不影響司馬光也是個偉大的歷史人物。
改革,這是兩個人的爭執點。改革嘛,就是對原來一些舊的東西革除,建立一些新的秩序。在這裡,兩個人又是矛盾對立的雙方,這裡沒說他們是敵對,因為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想大宋朝‘’富國強兵‘’。
理念是王安石先提出來的,但這也是司馬光的願望呀。
大宋朝當時的狀況是:國庫銀子太少,軍隊軟了吧唧沒有戰鬥力。
但是增加國庫銀子,提升部隊戰鬥力,你得有辦法呀,王安石就提出了一系列方法,如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等等,實施起來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引起了社會的動盪,改革嘛,就是社會利益的重新分配,引起反抗抵制是必然的。
王安石的辦法雖然激進了點,但是出發點絕對是好的。從王安石的出發點上來說,司馬光絕對是不反對的。
司馬光的意見是,要採取更穩妥、更踏實,更漸進的步驟向前邁進。
你說司馬光的意見有錯嗎?好像也很有道理。
但是,當時以及後世的人,都把王安石那幫人形容為改革派,把司馬光那幫人形容為保守派。
這麼說有毛病嗎?好像也沒毛病。
只是這一說,讓人產生了這麼一種印象:這兩個人是對立的,是不可調和的,是敵對的。
而實際上,確實形成了這樣的效果。
其實,王安石司馬光都是皇權堅定的維護者,他們的基本利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方法維護皇權,採用什麼手段來鞏固皇權,兩人在這兒有了分歧。
本來分歧是可以調和的,是可以協商的,畢竟朝廷重臣分成兩派,你讓基層的官員們怎麼去執行相關的政策,這不是逼著他們選邊兒站隊嗎?華人為官處事的中庸之道,讓這些官僚們也很難辦,幹也不是不幹也不是。
問題是,皇上或者有發言權的皇后,他選邊站啊!
這就麻煩了,這個皇帝當權,它讚賞王安石,那個皇帝當權,他又欣賞司馬光。
於是問題就大了,皇家不是鐵板一塊,它也左右搖晃,一朝君子一朝臣,皇上又多短命。於是大臣們上了船,管你王安石船,還是司馬光的船,都有些迷糊,因為掌舵的一會兒是這個皇上,一會兒是那個皇上,一會兒駕這條船,一會兒駕那條船,一會兒一個風向,讓坐船的這些大臣們都不知道,最終會駛向何方。
但是改革者需要立竿見影,但事情做了一半,又換了個皇上,他又要矯枉過正。而哪個皇上都認為自己是明君,都要乾點建功立業的事,福及百姓,讓後世景仰。
這個事情一個亂吶,其實從根本上說,國家幹一件大事兒,沒有達成一個廣泛的共識,並持之以恆,什麼事情都很難做成。
歷史上的改革都是激進的,如果不是激進的,而是小刀不快,慢慢拉那種,那就不叫改革,那叫調整。
但王安石的出現恰恰是以改革的面目出現,所以他只能是激進。
簡單點說,中國歷史上的改革,都是封建王朝對自己內部利益格局的調整,它好又咋地、壞又咋地,對老百姓來說,無非就是多吃一塊肉,少吃一塊肉的感覺。
你能說老百姓多吃一塊肉,就對你這個朝代歌功頌德嗎?你能說老百姓少吃一塊肉,就對你這個朝代深惡痛絕嗎?
所以,改革派和保守派無所謂對錯,就看掌權的統治者更需要哪一個。
顯而易見,當後世朝代需要改革時,就大力褒獎王安石;當後世朝代需要漸進調整時,就大力推崇司馬光。
歷史就沒有對與錯。就王安石與司馬光來說,歷史貢獻都大,因為他們是兩個可以借鑑的典型。
-
7 # 躺著玩手機最舒服
個人覺得司馬光雖然與王安石是一生的死對頭,甚至與王安石死了,司馬光還寫文章諷刺王安石。但是王安石於國於民都要強於司馬光,王安石變法斷斷續續影響北宋後期,甚至於哲宗皇帝不是死的突然,不至於讓向太后立了端王趙佶這個敗家子,簡王當政又是另一景象。而司馬光當時被主張變法的神宗貶到西京洛陽,十餘年間編寫資治通鑑那是國家支援,撥款立項的,只是司馬光支援編寫!與司馬遷以一人之力編寫史記是無可比擬的!
回覆列表
謝邀,他們從事的領域不同,這個不好比較。單從文學水準來看,王安石是古文化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世尊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學水平可見一斑,司馬遷完成了《資治通鑑》,後世與《史記》相提並論,文學史學水平不相上下。作為政治家,司馬遷與王安石不是一個水平的,王安石對北宋社會矛盾看的飛常準,採取的對策---王安石變法,如果能更好實施,對後世的中華民族也是幸事,可惜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誓死抵制,使王安石變法功虧一簣。可見,司馬遷對社會的事一竅不通,跟別談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