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達摩的傳說故事很多,其中流傳最為廣泛的是“一葦渡江”“九年面壁”“立雪斷臂”“只履西歸”。
九年面壁
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釋迦牟尼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達摩漂洋過海到中國,途經廣州、南京,然後北渡長江來到少林寺。
五乳峰中峰的上部,離峰頂不遠,有一個天然石洞,這個石洞高寬不過三米,長度約有兩丈。方方的洞門,向陽敞開,冬暖夏涼,空氣清爽。洞前有一塊小草坪,周圍濃廕庇日,不見天空。真是:“此地無盛夏,空山聽鳥鳴。”
達摩來到少林寺後,就把這個天然石洞做為自己修性坐禪的地方。達摩在這個石洞中,整日面對石壁,盤膝靜坐,不說法,不持律,默然終日面朝壁,雙眼緊閉,五心朝天,在“明心見性”上下工夫,在思想深處“苦心練魔”洞內靜若無人,萬籟俱寂,入定後,連飛鳥都不知道這裡有人,竟在達摩肩膀上築起了巢穴來了。(什麼叫做入定呢?“入定”就是指坐禪坐到一定程度,思想高度集中,排除一切惡念,難念,外界的一切,對他沒有干擾,這是形容高僧修禪的高度造詣),“開定”後,他就站起身來,活動一下四肢,鍛鍊一下身體,待疲倦恢復後仍繼續坐禪,那時達摩的規律是”上班坐禪,睏倦打禪,飢餓吃飯。“這樣,入定、開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公元527年到536年,整整面壁了九年(或十年),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達摩面壁的傳說。
達摩在石洞裡面壁九年,當他離開石洞的時候,他坐禪面對的那塊石頭上,竟然留下了一個達摩面壁的形象,衣裳褶紋,隱約可見,宛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畫。人們把這塊石頭稱為達摩面壁影石,把這個天然石洞稱之為達摩面壁洞,直至今日,遺址猶存。
達摩在少林寺修行多年,並於北魏天平三年傳法于慧可,從此禪學在少林寺落跡流傳。
有關達摩的傳說故事很多,其中流傳最為廣泛的是“一葦渡江”“九年面壁”“立雪斷臂”“只履西歸”。
九年面壁
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釋迦牟尼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達摩漂洋過海到中國,途經廣州、南京,然後北渡長江來到少林寺。
五乳峰中峰的上部,離峰頂不遠,有一個天然石洞,這個石洞高寬不過三米,長度約有兩丈。方方的洞門,向陽敞開,冬暖夏涼,空氣清爽。洞前有一塊小草坪,周圍濃廕庇日,不見天空。真是:“此地無盛夏,空山聽鳥鳴。”
達摩來到少林寺後,就把這個天然石洞做為自己修性坐禪的地方。達摩在這個石洞中,整日面對石壁,盤膝靜坐,不說法,不持律,默然終日面朝壁,雙眼緊閉,五心朝天,在“明心見性”上下工夫,在思想深處“苦心練魔”洞內靜若無人,萬籟俱寂,入定後,連飛鳥都不知道這裡有人,竟在達摩肩膀上築起了巢穴來了。(什麼叫做入定呢?“入定”就是指坐禪坐到一定程度,思想高度集中,排除一切惡念,難念,外界的一切,對他沒有干擾,這是形容高僧修禪的高度造詣),“開定”後,他就站起身來,活動一下四肢,鍛鍊一下身體,待疲倦恢復後仍繼續坐禪,那時達摩的規律是”上班坐禪,睏倦打禪,飢餓吃飯。“這樣,入定、開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公元527年到536年,整整面壁了九年(或十年),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達摩面壁的傳說。
達摩在石洞裡面壁九年,當他離開石洞的時候,他坐禪面對的那塊石頭上,竟然留下了一個達摩面壁的形象,衣裳褶紋,隱約可見,宛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畫。人們把這塊石頭稱為達摩面壁影石,把這個天然石洞稱之為達摩面壁洞,直至今日,遺址猶存。
達摩在少林寺修行多年,並於北魏天平三年傳法于慧可,從此禪學在少林寺落跡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