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鵜鶘心理
-
2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 李妍瓊:
是不是您的生活里正在經歷這一切呢?您又拿不準自己是不是愛上一個人了?在芸芸眾生裡、在某一個時刻,突然映入眼簾的一位與眾不同的TA。自己心跳節奏加快了、TA迅速佔據了自己的心理世界。
是雙方都一見鍾情嗎?愛的前提是相互吸引,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合適的時機,兩個人特別對眼的人遇到了對方。這個時候真的是不好判斷,自己是不是愛上了TA,也不知道對方是不是也愛上了自己。此時此刻,為了愛情出發的人,是非常有智慧的會用小“計謀”,雙方或不約而同的開始製造遇到對方的機會。由陌生變熟悉,看看是不是雙方都一見鍾情。
愛是可以透過單方面傳遞,進而再發生相互吸引所謂單方面傳遞愛的資訊,指的是自己對TA一見鍾情。TA對自己可能視而不見或者根本沒有注意。這個時候為了愛情自己就要想辦法、創造遇到對方的機會,向對方介紹自己,透過多接觸、多讓TA瞭解自己,慢慢增進雙方的感情。如果通過了解,對方覺得不合適,那麼自己就及時放手,強扭的瓜不甜。
只給TA送上關注在現實生活中,正在處於該談情說愛年齡段的年輕人:相互有好感、主動與TA搭訕、與TA說話會臉紅、故意找一些小麻煩讓TA幫助解決、找一些藉口邀請TA去吃飯、推薦最新電影、並且會向對方發出一起去觀賞的邀請等。
總之,不管哪一種情況,都說明愛情即將開始了,也說明算是自己愛上了一個心儀的人。
-
3 # 懂爾君
這個問題,如果誰有標準的適合每個人的答案,我只能說你贏了。
因為愛情這東西太過於哈姆雷特,一千個人眼中能有上萬的愛情觀,很難界定愛的定義。
有些人的愛是付出;
有些人的愛是索取;
有些人的愛是相處很久以後慢慢轉變成的親情;
有些人的愛僅僅只是等待,等待那個藏在心底的那個人;
有些人的愛甚至只需要遙遠的看一看便別無他求。
或許愛和喜歡本身並沒有區別,因為愛情就是喜歡的程度加深了而已,但往往最終總是歸於平淡。
愛情的特質就是虛無縹緲,我們對愛情的追求也正是虛無縹緲。如果非要給他一個定義,便是當下,珍稀眼前人便是擁有愛情。
-
4 # 心理諮詢師王明燦
根據斯坦伯格的愛情三角理論,愛情分為三個部分:激情、親密與承諾。
激情指的是有肢體方面的接觸,有性方面的需求,親密則是雙方達到和諧的狀態,很親近的那種感受,不願意分開的覺悟;而承諾則是這兩個的保障,具有責任感,並且能夠長時間地維持下去。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愛情的成分是需要親密感的,雙方彼此之間擁有情感的需求,而且能夠願意有肢體方面的接觸,並且雙方都能夠承擔起對於情感的責任,不離不棄。
要想真正的愛上一個人,首先你得欣賞對方,對對方有一種傾慕喜歡的感受,除了對方,我不會再想其他人,只要一看到他,就覺得非他不可了。
其次,有跟他在一起的強烈願望,什麼事都想跟對方一起去做,哪怕在對方的面前展示自己,也不會覺得害羞,彼此能夠靠近和親近。
最後就是“唯一性”了,愛情是排他的,決不允許有任何人參與到兩個人的情感世界當中,有了責任,則有了依戀和情感。
只有出現了以上的這些表現,才說明你愛上了一個人。
回覆列表
我想愛情是件很奇妙的事情,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的感受。不過隨便怎樣的感受,我想還是有共性的地方。我個人對愛的特性的理解有三個詞:由衷的愉悅、強烈的思念、無私的奉獻。
愛情曾經有人研究出來是一種生物程式。從腦科學研究表明當人們墜入愛河的時候大腦不斷釋放出一組特定的化學物質,包括神經遞質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激素,和5-羥色胺的釋放的苯丙胺(外語音譯又叫做安非他明),相同的化合物刺激大腦的愉悅中心和導致的副作用如心率增加,食慾減退、失眠,和強烈的激動。在這些生物激素的刺激下,我們在一起時會感受到內心由衷的愉悅感,不願意分開。這種彼此相依戀戀不捨、意亂情迷的遐想狀態在雙方相處15個月內開始淡化,10年後已經漸變為親情。
常言道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是在形容戀人間如膠似漆的情感,不能容忍彼此有半天的分離。我想,很多人還是會有這種感受的。當與戀人分開後,會不由自主的產生強烈思念感。無時無刻不在的思念,有時是很明顯地讓人看得出來的。甚至在工作中也可能會心不在焉的,失神地發呆,這也是因為和對方去“神遊”了的緣故。
在我們陷入愛情時,我們全身心都會是對方的身影,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是在為對方考慮,我們的一顰一笑都受到對方的情緒的影響。我們願意不由自主的無私地為對方奉獻自己所有的身心。願意和對方分享自己所有的感受。
當我們在情感中,能夠找到這三種感受,我想那你是愛上對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