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楊帶你說事

    孫權從公元223年劉備去世開始,到自己病逝,他繼續活了近30年的時間。

    先後熬死了曹丕、諸葛亮、蔣琬、司馬懿等當世之英傑,也熬死了曹叡和公孫淵這些比他晚一輩的人。

    說他是三國時期第一能熬,實質名歸。

    但是在這二十九年中。孫權卻幾乎沒有什麼作為,這與他早期的銳意進取,形成了鮮明的反差,讓人很難理解。

    這裡就對曹操和劉備死後,孫權的所做所為,以及他的心裡想法做一個陳述總結。說說孫權晚年的那點事。

    公元219年,孫權幹了一件確定了三國鼎立的大事——偷襲荊州。

    這是他一輩子幹的最成功的一件事,也是他一輩子幹的最失敗的一件事。

    說他成功,是因為孫權在多次謀求淮南合肥失利後,他的清醒的認識到,自己與曹魏的實力差距是巨大的。東吳不應該跟曹魏死磕了,而是拿下荊州,徐圖自保。

    於是,在此之後,他派兵偷襲荊州,重錘了劉備的上升勢頭。

    並且他不再以謀求曹魏的土地為自己的第一訴求,而是以劫掠人口、財貨為主要目標,力圖縮小自己與曹操的差距。

    從後來的結果來看,孫權很成功。因為東吳的地盤和人口都擴大了一倍,而劉備對東吳的壓力也銳減。

    但是,讓孫權沒想到的是。曹魏方面對劉備根本看不上。之前關羽在荊州時,魏國還派重兵防著關羽。

    等於關羽替孫權分擔了一部分的壓力。然而當關羽被孫權殺死後,魏國的壓力就全部壓倒東吳身上了。

    夷陵大戰之後,曹丕以孫權對自己不恭敬為藉口,迅速調集了曹仁、張遼、張郃、曹真和曹休等一干曹魏大將征討東吳。

    這一戰下來,曹魏和東吳都是精銳盡出,動用的總兵力比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要多。雙方大戰六個月,最終以曹魏退兵收場。

    這一戰,曹魏用事實證明了一件事:雖然是三足鼎立,但是蜀漢是個易守難攻的地方,曹丕選擇揮師南下瞄準孫權。如果蜀漢忍著不出兵,孫權只能自己單挑曹魏。

    孫權瞬間傻眼了……

    因此在公元223年,也就是劉備病死白帝城的那一年。孫權在打退曹魏的入侵後,他迅速與蜀漢復通了關係。雙方締結同盟,關係恢復到了呂蒙偷襲荊州之前。

    在此之後,一直到蜀漢滅亡前夕,孫權都沒有再動過蜀漢的心思。

    也就是說,不是他沒想過滅蜀,而是他不敢滅蜀。他怕自己滅蜀時,曹丕會揍他。

    既然攻蜀已經不可能了,孫權就只能把目光投在曹魏的身上。但是孫權打不贏曹丕,他之前已經吃過幾次大虧。

    如果沒有劉備幫他分擔壓力,他根本不敢挑釁魏國。

    所以,孫權也就只能放棄擴張的想法。專心處理東吳的內部問題。

    什麼問題呢?主要是兩方面。

    第一,孫權自己的名分問題;

    第二,東吳內部的叛亂勢力;

    所謂名分,就是孫權當時對自己的定位。曹丕和劉禪都是皇帝,只有他是吳王。而他的吳王還是曹丕封的,也就是說,東吳名義上是曹魏的藩屬國。

    但是公元222年時,東吳已經與曹魏翻臉,這個藩屬地位已經名存實亡了。

    所以孫權需要自己給自己找名分。也就是像劉備那樣,自己給自己編一個稱帝的理由。否則他就天然的比魏、蜀矮三分。

    而東吳的不安定因素,指得是東吳內部計程車族問題和反對孫權的叛亂分子。

    這些人的力量太強大,孫權一時半會解決不了。他需要時間來消化新佔領的荊州和交州,也需要時間緩和自己與士族的關係,更需要時間去消滅江東的山越人。

    於是這麼一拖,孫權也就有五年時間沒有對外發動大規模的擴張。

  • 2 # 笑看三國風雲

    孫權從來沒有放棄過統一天下的舉動,但是每次對曹魏的進攻都是以失敗而告終。雖然他比劉備和曹操多活了差不多二十年,但是這二十年中,基本每次都是徒勞無功。其實對於他來說,再活二十年的意義也不大,他所面臨的根本原因極大的限制了他的行為和他的想法。

    江東自然資源和人口資源的限制。

    三分天下鼎立之後,東吳雖然比劉備要強很多,但是和強國曹魏相比較,實力相差很遠。

    第一,在人口上比。

    東吳的人口不足,只有曹魏三分之一,人口資源不足,必須導致兵員不足。東吳的常備兵員不足二十萬,而曹魏後期每次出征的兵力都在二十萬以上,這還不算各地駐守的兵力。

    為了補充人口的不足,東吳也採取了很多措施來彌補這一缺陷,比如攻打內陸的山越,把蠻夷人口遷出山林充實內陸; 還派人到現在的臺灣島擄掠人口,但是這些措施從根本上無法解決東吳人口基數過少的問題。

    第二,國土面積過小,導致戰略縱深比較小。

    天下十三個州,孫權只佔其中的兩州,而曹魏就佔了其中的十個州,兩國的國土面積相差過大,導致東吳財富積累速度過慢。

    第三,經濟中心依然還在北方。

    雖然經過了兩漢的經濟開發,但是從整體上看,南方的經濟依然要弱於北方經濟。北方擁有相對比較先進的耕作技術; 南方在經濟作物產量方面也要低於北方。

    由於經濟資源的限制,導致東吳在戰爭方面不能夠長期化,無法派出更多的軍隊做長期作戰,一旦戰爭陷入膠著狀態,糧草和器械方面就無法持續供應,從而導致孫權每次出動軍隊必須速戰速決,否則很容易潰敗。

    江東世家制度的限制。

    孫堅和孫策當初在江東擴小疆土的時候,為了取得江東世家的支援,允許他們攜帶私兵跟隨作戰,並且把佔領的新土地分給這些世家,可以讓他們世代相傳。

    這種世家制度極大地促進了江東極速擴張,也為他們在抵抗曹魏和劉備的侵犯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這種制度也有顯而易見的缺點,那就是對外擴張動力不足。

    由於世家的侷限性,導致他們只是想著保衛自己的利益,忽略了整體的向外的利益。當個體的利益遭受到侵略的時候,他們會拼死抵抗誓死捍衛。但是當國家需要向外積極的擴張的時候,他們就顯得不那麼積極了。為了儲存各自的實力,顯得畏縮不前,這就是為什麼孫權每次帶兵出征的時候總是無功而返。大部分帶兵將領出勤不出力,唯恐戰爭損害到自己利益。

    南方擅長水戰不利於步戰。

    攻城掠地一直都需要依靠步兵和騎兵,水軍只能沿著長江兩岸進行有限的戰鬥,一旦脫離的船隻上了岸之後戰鬥力就不那麼明顯。特別是在野戰和攻堅戰方面,能力猶顯不足,和曹魏的軍隊戰鬥力上相比差距很大。

    這個問題就導致了孫權在攻城略地方面總是以失敗告終。

    總而言之,作為東吳的開國之君,孫權還是很有雄心壯志和進取心,只是在面臨天時地利人和方面的困擾讓他無所作為,在絕對的實力差下罪怪他也有些強人所難吧。

  • 3 # 零點的歷史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曹操(155年-220年)、劉備(161年-223年)、孫權(182年-252年),三人中孫權出生最晚壽命最長,在曹操、劉備去世之後,孫權依然掌管東吳將近30年,那麼為何在這幾十年裡,孫權沒有統一三國呢?其實不是不想,而是孫權無法做到,下面就來分析一下孫權沒有統一三國的原因:

    一、孫權師出無名

    孫權、曹操、劉備三人是三國時期,東吳、魏國、蜀漢的建立者,不過三者的路徑卻不太相同,曹操以漢天子名義征討其他諸侯,當時佔據三國大多數土地,另外還有天子坐鎮比較名正言順;而劉備則是以劉氏皇族一脈,為匡扶漢室得到不少人的跟隨,他是曹操最忌憚的對手,因為劉備本身的身份,以及曹操當時確實有以權謀私的味道,不少朝中大臣敢怒不敢言;孫權在父兄經營的江東,代表著當時本地一些貴族、鄉紳的利益,是典型的諸侯割據,三者之中,要說師出無名的,恐怕也就只有孫權,曹操可以懲奸除惡、劉備可以匡扶漢室,孫權則沒有這樣的理由,因此漢室舊臣以及天下百姓對他並沒有太多的感情

    二、孫權自身實力不足

    孫權的基礎雖然比曹操、劉備更好,不過他的自身實力不足,這可以從他與曹操、劉備的發展路徑,直觀感受孫權雖然是三國中東吳的建立者,不過他的能力與曹操、劉備相比,確實是存在差距:

    1.曹操從與黃巾軍戰鬥開始起家,再到招兵買馬討伐董卓,後征戰徐州、大敗呂布、迎漢獻帝、降服張繡、逐鹿中原,每一步驚險萬分,但是曹操在眾多的戰爭中快速成長,官渡之戰一舉殲滅袁紹所部,遠征烏桓肅清邊疆戰亂,自此地方勢力聞曹操大名,無不膽戰心驚心悅誠服

    2.劉備是漢室宗親,這對於一些對於東漢抱有幻想的能人志士,以及心懷忠義二字的人來說,劉備是最吸引他們的主公,這也是劉備能夠聚集諸葛亮、關、張等人的原因,而劉備的起家過程比曹操更為難得,二者也有相似之處,劉備也是從鎮壓黃巾軍起義開始,後來與田楷對抗袁紹、徐州依附陶謙、與呂布戰敗投靠曹操、荊州依附劉表,一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在赤壁大戰與孫權聯合抗擊曹操成功後,漢中之戰奠定自己的霸業,一路很艱辛也很勵志

    3.孫權與二人相比,算是三者當中最幸運的一個,不過這也導致孫權自身經歷的歷練不夠多,前期最拿得出手的,應該是三次征伐黃祖,報了自己的弒父之仇,另外將江夏大部吞併,雖然打贏了赤壁之戰也就是東吳的保衛戰,不過赤壁之戰還是周瑜等人的功勞,自己親率大軍征戰合肥的時候,被張遼部下幾千就擋了回來,打硬仗的實力以及心理素質不過關,戰鬥經驗不如曹操、劉備,幾任大都督雖然實力不錯,但無一例外很短命,各種緣由不外乎孫權自身的問題,以及東吳的鄉紳相互爭權奪利

    三、東吳綜合實力與曹魏有差距

    除了師出無名以及孫權自身的實力不足之外,其實東吳之所以沒能統一三國,很大一部分原因,東吳的綜合實力(經濟、地理、軍事)與蜀漢相比有優勢,但是與曹魏相比差距很大:

    1.經濟方面,孫權所掌管的東吳雖然要比蜀漢之地富饒,不過在三國時期,國家的整個經濟重心依然在北方,而這些地方大多數被曹操佔領,另外與曹操在北方大力推行屯田制(讓士兵、無地農民開墾荒地)、興修水利相比,東吳的田地大多數由貴族世襲壟斷,這也就意味著,孫權所有的開支都需要從這些人手中獲得,自己話語權不多,與曹操魏地的經濟實力差距較大

    2.地理方面,東漢時期天下劃分為13個州,除了曹操的冀州、幽州、幷州、涼州、豫州、青州、徐州、兗州、司州九個州之外;劉備佔據益州,剩餘地盤為東吳所有:揚州、交州、荊州(魏、蜀、吳交替佔領),從這也不難看出,為何在赤壁之戰過後曹操能夠快速恢復,而在夷陵之戰過後,蜀漢完全被拖垮,另外孫權自身也元氣大傷,地理位置上,東吳與曹魏差距很大,導致各方面不如對手

    3.軍事方面,根據史書《三國志》、《晉書》記載,東吳在被西晉消滅之時,其人口大致200多萬,兵力為23萬上下,而曹魏時期人口大致450萬上下,常規動員兵力有50萬左右,在古代戰場,兵力優勢往往是一場戰爭勝負的關鍵,畢竟是冷兵器作戰,而且曹魏兵源多,可以在短時間之內補充到位,東吳想要北上攻打曹魏,自身水戰優勢無法發揮,而且還要面對北方精良騎兵,另外進攻蜀漢也沒有必勝的把握,雙方都要抗衡曹魏,大多數時間需要聯合防守

    結語:雖然孫權比劉備、曹操壽命更長,不過東吳後期人才匱乏,曹魏這邊司馬家族橫空出世,因此孫權的壽命在戰爭時期並沒有太多優勢,去轉化為自己統一三國的能量,反而讓東吳日漸墨守成規,沒有了發展的動力,公元280年,東吳被西晉所滅,混亂紛爭的三國時代正式結束。

  • 4 # 一梭煙雨江湖行

    平臺不一樣,當時東漢十三州曹魏控制著九州,東吳三州,蜀漢一州,只要短期內吳蜀不能顛覆曹魏,則曹魏必然消滅吳蜀。

    孫權雖然長壽,但東吳力量有限,耗死了對手也不能改變北強南弱現實。即使是司馬家族笑到最後,那也是因為司馬家族在曹魏,司馬懿祖孫是站在曹操祖孫肩膀上。

  • 5 # 驕然

    的確在三國時代,吳國是最後一個滅亡的,那麼他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呢?原因很簡單,他沒有這個實力,其實在三國年代,應該說吳國和蜀國聯盟才能夠對抗魏國,魏國的實力是最強的,劉備死了以後,諸葛亮雖然幾次和魏國打仗,但始終不能取勝,反倒把蜀國的力量消耗殆盡,所以蜀國是第1個滅亡的。魏國在曹操死了以後,還有司馬懿這個軍事家,即便是司馬懿沒有親自滅了蜀國和吳國,但他的後代卻分別做到了,這說明魏國的根基還是有的,魏國在滅了蜀國以後,最後一個把吳國滅掉。

    那麼這裡面為什麼說吳國是最後一個滅亡的呢,其實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蜀國和魏國始終在打仗,吳國得到了休養生息,屬於漁翁得利,再加上吳國自然條件非常好,孫氏家族統治的時間也比較長,所以吳國的發展一直不錯,但是吳國要想和魏國抗衡,也是不行的,只能說蜀國和魏國的戰爭,把矛盾集中化了,讓魏國空不出手來攻打吳國,但即便是這樣,吳國最後滅亡也是順理成章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多少到三十歲還沒有十萬存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