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小淘

    農村養老保險是近幾年才開始實施的新政策,國家為了讓農民獲得更大的利益,一直在不斷的完善農村養老保險政策內容。

    這個問題不用擔心,國家都已經想過了,咋說子女也要有一定的收入,難道一點錢也沒有嗎?

  • 2 # 原生態鄉村

    『隆冬臘月,天寒地凍!在廣袤的農村大地上,到處都萬籟俱寂,空心化的農村,留下的是孤獨的老人!農曆過年在即,那些無助的老人怎麼辦?』

    這次全國大範圍的降溫,北方更是白雪皚皚,這個季節,最苦的確實是農村裡的那些留守老人們!

    老人們因年事已高,血脈迴圈不暢,所以最怕過冷天,特別是有些老人肺部有疾,呼吸冷空氣容易引起舊病復發,咳嗽不止,痛苦不堪!從心理上來說,年輕人都已經外出務工,有的甚至沒有後人,他們長時期處在孤寂狀態,總是面臨和思考著死亡這樣沉重的事情,更讓他們恐懼!

    過農曆年只有個多月了,以前是小孩望過年,現在恐怕是老人望過年!因為只有過年,家裡,村裡才能熱鬧起來!他們才能看到生的希望!

    題者所講到的年逾60,子女無力供養的老人怎樣過年的問題,這個在農村其實太普遍了!根本不算問題。第一,老人們都是勤勞的一輩,還有著勤儉節約的美德,所以,只要子女們不是很折騰和啃老,老人們都有著一定積蓄,還不至於要子女負擔太多!第二,國家民政優撫政策的健全以及精準扶貧政策的全覆蓋,只要真正處在貧困狀態的老人,即使子女沒能力贍養,這些都能讓老人衣食無憂,安享晚年!第三,社會的富裕程度高了,老人身邊及親友圈子也可能有一定經濟能力的人,他們不會因為他的子女無力奉養而袖手旁觀的,這樣的資助同樣能讓老人們過年沒有物質上的太多短缺現象。

    而問題的關鍵卻是老人心理上是否能得到慰籍的問題。一是缺少下一代的陪伴和關心,孩子們把老人視若無物,即使過年回家,仍然把老人丟在偏房不聞不問,有的甚至呵斥辱罵!二是老人行動能力受限,無人幫忙,生活苦不堪言!三是有的老人疾病纏身,如果不能及時就醫,健康狀況就會因拖延更加糟糕!所以子女應該及時介入,提供應有的幫助!

  • 3 # 弗拉基米爾布萊克

    每個地區政策不一樣,地標河北石家莊正定 就60歲老人已經每月領取八百左右養老金,養老金隨著年齡增長也會上漲,我們這的老人晚年生活也是過的有滋有味,大大減輕了年輕人負擔。就算沒有養老金,國家政策好。也不會捱餓的哦

  • 4 # 村姑說村事

    年齡超過60歲且子女又無能掏錢給其父母的農民怎樣過晚年?

    年齡超過60歲,且子女又無能掏錢贍養,看起來挺可憐的!

    但是,為什麼子女會無能贍養?是殘疾人沒有勞動能力嗎?子女是痴呆嗎?如果真的是這樣,你可以申請五保戶呀!

    申請為五保戶以後,村集體會對你無償進行五個方面的保障,即保吃,保穿,保醫,保住,保葬(孤兒為保教),現在各鄉鎮大多建起了敬老院,五保戶自己願意入住的話,是可以進敬老院生活的!你的殘疾痴呆子女以及沒有了勞動能力的配偶也可以參照政策成為五保,低保物件。

    不過,從你的提問來看,好像不是這麼回事兒吧!你覺得你是農民,覺得沒有城市一些人那樣的養老金而不平吧!認為子女們都窮,不想給子女們添負擔對吧?!

    其實在農村,有幾家會承認自己的子女有能力贍養呢?!只要能鑽得了國家政策的空子,是不願意讓子女來養老的。對待子女,老人們都是一種寬厚仁愛之心。現在,農民們養老金也從無到有,從剛開始的每月55元,到了現在的103元,咱農民朋友們從中看到了希望,也希望分得更大的蛋糕。

    但這個需要時間和過程。現在城鄉居民都可以為自己交納養老金了,達到退休年齡之後,多交多得,少交少得。這需要農民朋友繼續提高自己的養老保險意識。

    目前,農民和城裡的退休人員比起來,養老金是要少很多。但農民們的宅基地和土地承包權也是城裡人沒有的,農民們的宅基地和土地承包權,在特殊情況下,比如徵地拆遷什麼的,還會大發一筆橫財。所以世界上絕對的公平是沒有的,每一個人只能將現實的條件運用到極致,有什麼條件說什麼話,農民的宅基地和土地承包權就是養老的資本,哪個子女養老,哪個子女孝順就給那一個!

    再者,子女贍養老人不是一個窮字就能推脫得了的!那是一種法定的義務,也是一種應有的親情。作為父母老人,不能讓他們沒有了贍養義務和意識,更何況人們在60歲的年齡,不少人還可以繼續勞動,無論是農村人還是城裡人這方面都是有例子的。

    君子不食嗟來之食,君子養老,道亦有道!不到萬不得已,誰願意走“五保戶”那條路呢?!

    個人之見,不喜勿噴!

  • 5 # 村姑王豔

    年過60的農民他們大多都還在幹農活,因為他們的子女都在外面打工,上有老下有小的基本沒人能拿出錢來給自己的父母!而父母們為了填補家用,他們都自己種點農作物,養點雞啊,豬啊,等到快要過年的時候他們就把它們賣了,換些年貨,還有一部分老人如果他們的生活方式實在是困難的,他們都領著養老保險,還有就是政府給的公益糧等。這樣的話他們都能過上一個幸福安詳的晚年!

  • 6 # 貌似很內涵

    俗話說“養兒能防老”,特別是在農村,這個觀念已深入人心,現在不養老人的兒女,估計已不多見了(不過也有存在),生長在農村,身邊很多農村子女因為贍養老人問題經常與父母產生矛盾,往往是因為繼承財產或者是供養父母費用問題十分突出,反而老人因為面子而不會透過法律渠道捍衛自己權利,請朋友們各抒己見,農村養老問題該如何解決?值得反思!

    一般在農村的傳統風俗裡,如果家裡子女眾多,一般都是老人和其中的一個孩子一起住一起過(以小兒子居多),就由這個孩子進行撫養,同時老人的地也歸撫養的孩子所有。老人的其他子女容易產生矛盾,都認為既然父母的地歸了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兄弟,所以自己就沒什麼養老的義務了。

    對於子女不孝,大多數問題都出在對家產的處理不當。特別是多子女家庭,老人早早的就想享福,把財產全部分光,坐等子女每個月上貢。結果到真需要贍養時,子女一個一個的就不管了。要財產沒財產,贍養成了一大負擔。聰明的老人一般都是分小頭,留大頭,分差的留好的。這就對晚年生活有了保障。

    作為一個老人,要看到兒女們堅信的生活,家裡忙完了,忙地裡。在外出打工,掙的那點錢,也是省吃儉用省下來的。自己能過得去就行啦。說句不客氣的話,你沒本事,你要有本事,從小參加工作,每月不也有幾千元的退休金。農村的苦生活誰都知道。不能倚老賣老。才能長壽。你看看現在農村,那個老人不是在張忙著。

    我建議老人不要太早處置財產。很多糾紛都是因為老人提前處置遺產開始的,一個孩子還好點,家有幾個孩子,當一個感覺到財產分配不均時,就容易甩攤子不幹了,結果會出現幾個子女都不贍養的局面。農村很多老人掙了一輩子錢都給孩子蓋房子娶媳婦了,手裡本來沒有錢,如果把這些錢提前處置出去就容易引起糾紛。

    加大農村養老事業的投入。隨著中國老齡化的日趨加重,農村養老問題也更加突出,小編認為應該採取政府投一塊,社會融一塊,農村自己(包括子女)出一塊的辦法解決資金問題,形式上可以新建一批養老院(不同於五保戶的敬老院),專門收納農村老人,真正讓老人老有所養,頤養天年。

    農村60歲以上的老人,每個月都有一定金額的基礎養老金,這項補貼村民們已經領了很多年了,值得高興的是,今年這個補貼標準又提高了。而且還有高齡補貼,農村的老人年齡越大,收入的來源就越來越少了,60歲時還能種地,多少有些收入,到了70,80歲的年紀,基本是是靠補貼來生活了,高齡補貼的標準是年齡越大補貼的就越多,80歲以上的農村老人每個月可領取80多,90歲以上的農村老人每個月可領取200元,100歲以上的老人每個月可領取300元。

  • 7 # 獨家小啾

    在農村60左右的老人都還挺硬朗的照常幹農活沒問題,現在機械化務農出不了多少力,我公公今年也六十多歲了在家務蘋果樹一年收入最少得兩萬左右,在農村除了幹不動的老人你讓他們閒下來不幹活他們是閒不住的。

    子女不管父母就有點過了,就算父母有勞動力作為子女的該孝敬得孝敬,不管給多少作為我們自己的心意該給還得給,老人心裡也高興知道有兒女疼惜。

    如果兒女不管自己身體又健康的情況下也可以自己養活自己,在農村自己有勞動力完全可以做到的,自己存點小錢以後幹不動活了用著方便,在農村老人老到動不了一般都會有子女接到身邊,個別特差勁的子女就沒法說了應該也沒有那麼多沒良心的兒女。在農村如果到父母老到動不了或者病重都不管的話光村裡人唾沫星子都會淹死,但也不排除特別惡劣的兒女。

  • 8 # 魯北農村人

    在這裡請友友們先分享我剛讀過的一首的詩:《感恩母親》

    苦日子過完了,媽媽卻老了!

    好日子開始了,媽媽卻走了!

    這就是我苦命的娘。

    媽媽健在時我遠遊了,

    我回來時,媽媽卻走遠了!

    這就是那不孝的兒!

    媽媽生我時,剪斷的是我血肉的臍帶,這是我生命的悲壯!

    媽媽昇天時,剪斷的是我情感的臍帶,這是我生命的悲哀!

    媽媽給孩子的再多,總感到還有很多虧欠,孩子給媽媽很少,都說是孝心一片!

    媽媽在時上有老是一種表面負擔,

    媽媽沒了親不待是一種本質的孤單。

    再沒人喚我乳名了,才感到從未有過的空虛。

    再沒人催我回家過年了,才感覺我被可有可無了!

    媽媽在時不覺的“兒子”是一種稱號和榮耀,

    媽媽沒了才知道這輩子“兒子”已經做完了,

    下輩子做“兒子”的福份還不知道有沒有資格輪到。

    媽媽在時,家鄉是我的老家,

    媽媽沒了,家鄉就只能叫做故鄉了。

    夢見的次數越來越多,

    回去的次數卻越來越少。

    小時候媽媽的膝蓋是扶手,我扶著它學會站立和行走。

    媽媽的肩膀是扶手,我扶著它學會闖蕩和守候。

    離家時媽媽的期盼是扶手,我扶著它歷經風雨不言愁。

    回家時媽媽的笑臉是扶手,我扶著它洗盡風塵慰鄉愁。

    可媽媽沒了我的世界變了,我成了沒孃的孩子,沒媽的孩子像顆草。

    母愛如天,我的天塌下來了

    母愛如海,我的海快枯竭了

    慈母萬滴血,生我一條命

    還送千行淚,陪我一路行

    愛恨百般濃,都是一樣情

    即使十分孝,難報一世恩

    萬千百十呀,一聲長嘆息

    嘆不盡人間母子真感情!

    讀完這首詩,淚奔了

    當父母的幾乎把一切都給了子女,還依然擔心子女過不好。這就是偉大的父愛、母愛。孝敬、贍養父母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美德,更是子女應盡的義務。古語‘百善孝為先’便說明了這一點。可現實社會中依然存在少數子女不贍養父母的情況,所做所為令人痛惡、寒心!這種有悖倫理的行為應當受到社會公眾的指責。

    當然對那些子女確實失去勞動能力、實在無法贍養父母的情況,村集體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為她們審請‘五保’,也可以將她們安置在養老院安享晚年。

    隨著政府對農村老年人的幫扶力度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投入的不斷增加以及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村經濟狀況和村民文化的不斷提高,我們想信這種不贍養老人的情況也會越來越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勒布朗詹姆斯和庫裡,如果你是主教練,你會選誰做建隊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