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電氣自動化大百科
-
2 # 訊息一夏
第一種是指令式制導第二種是尋的式制導。
指令式制導,就是發射平臺在發射導彈後不斷測量導彈和目標的方位偏差然後用各種方式發射指令導引導彈飛向目標。這種導彈的特點是導彈前面是沒有導引頭的,沒有雷達罩也沒有紅外鏡頭。這種導彈沒有腦子,不會思考,全靠後面的發射載具。比較典型的是紅旗2,紅旗12.紅旗7(也就是海響尾蛇)。以現在的標準來說,指令制導已經是一種很落後的制導模式。發射後還得管,使用瞄準線形式攻擊,彈道無法最佳化。但是技術相對簡單,而且導彈很便宜。指令制導用在近程導彈上,其實也無可厚非。比如紅旗7系列。因為制導指令的傳輸實現了數字加密,抗干擾性能增強,跟蹤手段不但可以採取雷達,還可以採取電視或者紅外跟蹤。可以悄無聲息地對目標發起攻擊。而且在攻擊中人可在迴路中,在應對假目標方面是一般導彈難以比擬的。而且最新的紅旗7已經不是簡單的瞄準線飛行軌跡,制導裝置自動計算目標的提前量,導引導彈飛向預定的交匯點。而且在飛行中,導彈並不是沿著瞄準線飛行而是偏上一定角度,這樣不但可以防止在最後階段導彈的紅外訊號遮蔽目標,還可以在攻擊階段保留更大的動能。正是因為紅旗7很可靠所以,長期作為中國海軍的主力對空導彈,不要看標準2,裡夫導彈,動輒一百二百公里的射程,如果用於攔截掠海反艦導彈,比紅旗7的射程也遠不了多少。紅旗7的最大缺點就是瞄準線制導,只能攻擊一個目標。而且制導站跟發射裝置距離不能很遠。有人說把紅旗7升級成能多目標攻擊的。那樣就只有設定兩套發射裝置兩個制導站了。毫無意義。指令制導精度隨著射程的增加而降低,原因是導彈自己沒有眼睛,全靠後面的眼睛。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只有把導彈裝上眼睛了。也就是導引頭,有導引頭的導彈使用尋的式制導。
導引頭有兩種,一種是紅外一種是雷達。紅外的簡單,可以理解為一個攝像頭。測出目標方位和導彈飛行方向的偏差,拐彎就去打。最初的紅外導引頭比較落後,看啥都是個點,所以容易被熱焰彈欺騙,後來的導引頭解析度高了,可以看出目標的輪廓了。就不好欺騙了。最初的導引頭還有個缺點,只對飛機噴口的高溫氣體敏感,所以最初的導彈只能尾追攻擊。後來的紅外導引頭可以分辨飛機機翼前緣,進氣口等部位的氣動加熱。就可以全向攻擊了。後來導引頭又開發了斜眼功能,就是基本前半球的紅外輻射都能探測到,導彈發射出去自己轉彎去打旁邊甚至後面的目標。這叫離軸發射。這是飛機上用的,地空導彈也有很多使用這樣的導引頭,不過主要是單兵導彈,或者空空導彈改裝的,單獨設計的地空導彈一般不用這種制導方式,因為導引距離太近了,還不如紅旗7那樣的指令制導用的舒服。
然後是雷達制導,給導彈前面裝個雷達,最初只是裝個接收機,沒有發射,這就是麻雀導彈,R27.現在的ESSM和標準2還是這樣的。艦空導彈地空導彈的主流都是這種方式。因為導彈的雷達只有一半(只有接收沒發射)所以這叫半主動雷達制導。因為半主動制導需要發射平臺不間斷地提供照射波,這一點對於軍艦和地空導彈還好說。對於飛機來說就比較麻煩,飛機要連續跟蹤目標並照射一旦目標脫離照射,就打不中。特別是兩架飛機對飛的時候,越來越近,角速度越來越大,很容易脫靶。於是先進的空空導彈都在彈頭裡再裝上一個發射機,這樣就可以靠自己完成照射和跟蹤了。載機就可以脫離或者去打別人了。但是導彈自己的發射功率有限,最遠也就能管20公里左右。所以載機在發射導彈之後還需要照射一會,直到導彈進入了主動段。
-
3 # 資訊所長
本人作為從事雷達相關專業人士,來回答這個問題!導彈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可以制導的炸彈!最關鍵的就是“制導”兩個字,也就是導彈能夠自己跟蹤目標,發射後依然可以調整軌跡,而不是簡單的線性飛行和發射後就無法改變軌跡了!導彈分為很多種,其中作為戰術使用的空空導彈系列更是龐大,那麼空空導彈如何鎖定目標和進行制導呢?下面我簡單的介紹一下:
紅外鎖定其實也就是紅外製導,更為簡單的描述就是熱跟蹤!任何有熱量的物體都會對外發射紅外線,只不過不同的物體,發射出來的紅外強度不一樣,可以說熱量越大的物體,發射的紅外訊號就越強。早期的空空導彈,使用的便是這個原理!在導彈的彈頭部分,安裝一個紅外導引頭,它能夠識別和跟蹤發出紅外訊號的物體,透過控制導彈彈身的彈翼來控制導彈的飛行方向。
戰鬥機作為一個比較龐大的機器,在飛行過程當中,自然是不斷的散發出熱量,尤其是發動機尾噴口,溫度甚至高達攝氏幾千度的高溫,這對紅外製導的導彈來說,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紅外熱源!
不過紅外製導也有缺點,就是如果出現其它更大熱源,導彈就會轉而跟蹤那些比飛機熱源更大的目標。比如早期的戰機被導彈鎖定,只要迎頭飛向太陽就行,畢竟太陽熱源更大。或者釋放紅外干擾彈和箔條就行,導彈會被幹擾追蹤它們。
雷達鎖定雷達鎖定也分為半主動和主動之分:
半主動雷達鎖定:
這樣的導彈沒有雷達發射機,主要透過載機的雷達對目標戰鬥機進行雷達照射,利用戰鬥機反射的訊號來跟蹤。所以這樣的導彈離不開載機的雷達支援。主要是在彈頭部分安裝一個雷達訊號接收器,透過接收到戰鬥機反射的訊號,然後經過中央處理器的處理,解讀出目標戰鬥機的方向、速度和距離等等,然後控制彈翼,飛向目標。
主動雷達鎖定:
它和半主動雷達制導的唯一區別就是本身攜帶了雷達發射機,安裝在導彈的彈頭部位,和雷達接收機在一起。這樣的導彈自己發射雷達波來照射目標,雷達波遇到目標戰鬥機發生反射後,被導彈彈頭裡面的接收機接收並且進行訊號處理,然後就和半主動雷達制導一個樣了。這樣制導方式非常靈活,實現了真正發射後不管。這種雷達制導方式是目前最先進的,但是成本比較高。同樣它也可以被幹擾,目標戰鬥機可以釋放出雜波,讓導彈無法鎖定飛機。
-
4 # 軍武小咖
現代導彈能夠鎖定飛機,主要依靠的是紅外製導系統和雷達制導系統,一些落後的戰鬥機還會使用無線電制導系統。紅外製導系統指的是導彈在發射出去之前,透過安裝在導彈內部的紅外感測儀感知熱輻射,來鎖定敵方戰鬥機。在導彈發射出去後,紅外感應系統能夠持續追蹤敵方戰鬥機,直到擊毀敵方戰鬥機為止。戰鬥機在飛行的時候都會散發出一定的熱量,透過紅外製導來鎖定飛機是一種非常精準的攻擊手段。
除了紅外製導之外,一些導彈還會採用雷達制導的方式來攻擊敵方戰機。雷達制導的方式是透過導彈內部的感應裝置,來接收戰機反射出來的雷達波,再透過雷達波的反射頻率,分析出來戰機的具體位置,最後發射導彈並透過雷達波長持續追蹤戰機。雷達制導的方式攻擊沒有隱形能力的戰機比較奏效,但是攻擊具備超強隱形能力的五代機,就有些捉襟見肘了。
不管是紅外製導還是雷達制導,導彈都具備一定的追擊能力,因此被這兩種導彈瞄準戰鬥機,能夠逃逸的機率很小。在馬島海戰時期,英國戰鬥機發射近距離格鬥導彈,擊中阿根廷空軍戰鬥機的機率超過了90%,幾乎是達到了一發子彈幹掉一個敵人的能力。不過隨著四代半戰機和五代戰機的服役,在現代空戰中,近距離格鬥導彈的命中率相比於之前有所下降。
戰鬥機格鬥導彈擊中目標,依靠的是導彈的速度和追蹤能力。而四代半戰鬥機和五代戰鬥機,都具備超強機動效能和一定的干擾能力。假如對方使用紅外製導的導彈的話,戰鬥機可以使用紅外干擾器,對敵方導彈進行干擾,或者直接發射紅外干擾彈,吸引敵方導彈的攻擊目標。假如對方使用雷達制導的話,戰鬥機同樣也會採用釋放干擾彈的方式來應對。
除了干擾導彈的攻擊精準性,戰鬥機還會進行S型軌跡飛行,急轉彎飛行等高機動方式來規避導彈。,根據美國在近幾年的實戰演練資料來看,一些在理論上能夠具備80%甚至90%的機率擊中敵人的近距離格鬥導彈,在現代實戰演練中,只有不到50%的命中率。假如這些導彈真的應用到戰場上,命中率還會更低。
這主要是由於現在人們對於精確制導系統認識逐漸深化,相應的應對手段也逐漸的增多。從當前戰鬥機隱身技術不斷提升,干擾能力逐漸提升的大趨勢來看。未來雷達制導的導彈很有可能會被淘汰,紅外製導的導彈抗干擾能力則會得到極大的提升。
-
5 # 哨兵小虎
導彈可以鎖定飛機,是因為飛機向外輻射了訊號,而且訊號達到了一定的強度,讓導彈的導引頭或者攻擊機的雷達能夠對其進行穩定跟蹤。
這就是說兩個意思:1.有反射訊號。
飛行中的飛機和所有的物體一樣,都向外輻射訊號!有可能是紅外訊號,也有可能是反射雷達波訊號,總之有訊號被探測到!
2.訊號足夠強。
①紅外訊號:
人、樹、飛鳥等萬事萬物均具有紅外特性,只不過都比較弱而已,其輻射的能量,紅外導彈不足以捕捉到,但飛行中的飛機其紅外特性明顯,足夠被紅外導彈捕捉到。
(人的紅外訊號圖↑↑↑)
②雷達訊號:
雷達導彈有兩種制導方式,主動尋的制導與半主動尋的制導。其原理無非是雷達波照射到被截獲的飛機上,然後被反射回來,被攻擊機或者導彈的接收機截獲到該訊號。
當然,人和萬物都可以反射雷達波,但反射的訊號有強有弱,通常金屬的反射訊號就比較強,所以飛機就會被截獲。
(隱身飛機反射波弱↑↑↑)
二、導彈的制導方式。導彈的導引頭依據制導方式可以分為三類,分別是紅外製導導彈、雷達制導導彈和無線電修正指令制導。
1.紅外製導導彈。
透過導彈上的紅外導引頭接收目標紅外特性,對目標進行測距、跟蹤,從而計算出目標的飛行前置點,繼而透過導彈計算機給出控制訊號,與目標遭遇。
(紅外製導導引頭↑↑↑)
2.雷達制導導彈。
雷達制導導彈又分為主動尋的和半主動尋的。
共同點,都有雷達波接收裝置,
區別:導彈的導引頭是否裝有雷達波發射裝置。有的就是主動彈,沒有即為半主動彈。
①主動尋的。
首先導彈接收載機提供的目標雷達訊號→導彈離機→導彈上的導引頭接受載機制導→載機雷達與導彈雷達發射裝置完成交接→導彈導引頭截獲目標→導彈擊中目標。
(某型主動制導導彈↑↑↑)
②半主動尋的。
首先導彈接收載機提供的目標雷達訊號→導彈離機→導彈上的導引頭接受載機制導→導彈擊中目標。
(某型半主動彈彈頭↑↑↑)
3.無線電指令制導。
通常用於地空導彈,地面引導發現目標→進入導彈射程→導彈升空→地面計算機計算目標前置點→指令傳輸裝置不斷修正導彈航跡→導彈擊中目標。
-
6 # 翻魔方的貓
導彈之所以能夠鎖定飛機,那是因為導彈上有感測器可以獲取飛機的資訊。
一般導彈鎖定飛機需要進入如下幾個步驟:
1、掃描,掃描的目的是從背景中發現目標。
如果是主動雷達制導的導彈,就是依靠發射的雷達波在遇到飛機後反射的回波發現目標。
如果是被動雷達制導的導彈,就是依靠目標輻射的雷達波來發現目標。
如果是主動紅外製導的導彈,則是依靠目標反射的紅外輻射來發現目標。
如果是被動紅外製導的導彈,則是依靠目標與背景的紅外輻射差異來發現目標。
2、跟蹤:跟蹤的目的是獲取目標運動引數(速度、航向、高度、升降速率等),建立目標運動軌跡方程,為接下來的鎖定併發射導致創造條件。
3、鎖定:鎖定的目的是為導彈發射準備好所有資料,一旦完成對飛機的鎖定,接下來就又飛行員選擇是直接發射導彈攻擊,還是等待其它命令。
還有一種更通俗的對掃描、跟蹤和鎖定的描述:
掃描就是我在人群中看了你一眼;
跟蹤就是我每隔那麼一會就看你一眼;
鎖定就是我目不轉睛地看著你,連眼睛都不敢眨一下。。。
-
7 # 哨兵ZH
導彈如何鎖定飛機跟它的制導方式有關,現在的空空導彈、地(艦)空導彈一般採取紅紅外製導(Infrared guidance)、雷達制導(Radar guidance)的比較多,而部分地空導彈也會採用包括無線電制導在內的混合制導方式,不過單純的無線電制導如果遇上電子戰水平較高的對手時很容易抓瞎,所以,現在用來對付飛機這種空中目標的導彈用紅外和雷達制導的比較多,那麼什麼是紅外製導呢?
▲AIM-9M空空導彈
簡單來說就是:導彈透過捕獲目標發出的紅外輻射來確定它的運動軌跡和位置,進而引導導彈自身進行鎖定和打擊。而紅外輻射又是普遍存在的,任何溫度高於絕對零度的物體都會向外輻射紅外線,溫度越高,紅外輻射越強。所以,飛機也不例外,採用紅外製導的導彈就是根據飛機發出的紅外輻射來對其進行鎖定和打擊的,而對於飛機來說,尾部發動機部位的紅輻射又是最強的,因為那裡溫度最高,比如下圖所示,就是一架F-14戰鬥機的紅外成像:
▲F-14戰鬥機的紅外成像
所以,老式的紅外製導導彈主要是透過“咬住”戰鬥機的尾巴來對戰機進行鎖定和打擊,不過,現在的新型紅外製導導彈則是可以從各個方向鎖定飛機,因為飛機除了尾部會發出強烈的紅外輻射之外,機身的其他部分也同樣有紅外輻射,因為飛機在高速飛行時 ,與空氣間的劇烈摩擦會對機身蒙皮起到氣動加熱的作用,以及機身會反射Sunny中的紅外線,傳統的機身塗料會反射大概60%的外界紅外輻射,而新型的弱紅外灰色塗層對Sunny中紅外線的反射率則是隻有5%至15%。如下圖所示,圖中尖頭表示飛機機身發出的紅外輻射。▲戰機機身紅外輻射
說外導彈的紅外製導,再來說雷達制導,顧名思義,雷達制導就是利用戰機反射的雷達波來確定戰機的運動軌跡和具體位置。而根據戰機反射的雷達波的來源,雷達制導又分為兩種,分別是:主動雷達制導(Active radar guidance)和半主動雷達制導(Semi-active radar homing)。主動雷達制導,即是指:導彈自己主動發射雷達波照射目標來對目標進行鎖定和追擊,也就是發射和接收雷達波的都是導彈;而半主動雷達制導則是:機載雷達、地面雷達或者艦載雷達發射雷達波來對目標進行鎖定,導彈則是透過接收目標反射的雷達波對目標進行打擊,即發射雷達波的是其他裝置,導彈僅是被動接收雷達波。下圖為半主動雷達制導和雷達制導示意簡圖:
▲半主動雷達制導和主動雷達制導
對於導彈的這兩種雷達制導方式,採用主動雷達制導的導彈其有效打擊射程更短,該制導方式通常用於混合制導導彈的末端制導,或者是射程較近的近距離空空導彈上面,這是因為導彈上的雷達波收發器體積小,且需要自身帶電源供電,所以其雷達波功率較小,對目標的ERP(有效輻射功率)也更低,所以一般不適用於遠端導彈上面(混合制導除外),而半主動雷達制導則剛好相反,該制導方式是目前遠端空空導彈、地(艦)空導彈最常用的制導方式之一,不過採用主動雷達制導的導彈也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可以“發射後不管”,而且導彈通常是在終端階段才會採用主動雷達制導,也就意味著此時導彈距離目標更近,所以會具有更好的打擊效果和抗干擾能力。
-
8 # 湖裡湖塗7
我發明航空母箭載上幾百枚汽球微型空停攻擊武器,在敵人來襲方向拋灑佈陣。當然每個空停武器必須有自動功能。可以設計成金屬風暴武器無需精確就可以創傷敵人。
-
9 # 孟子觀點
導彈這個名字,準確的說應該是能夠制導的火箭,重點是制導,首先看下導彈的名詞定義,導彈是一種攜帶戰鬥部,依靠自身動力裝置推進,由制導系統導引控制飛行航跡,導向目標並摧毀目標的飛行器。導彈通常由戰鬥部、控制系統、發動機裝置和彈體等組成。
制導系統用於控制導彈的飛行方向、姿態、高度和速度,引導導彈準確地飛向目標。導彈通常使用無線電制導、慣性制導、尋的制導、地形匹配製導、遙控制導、有線制導等方式。不同型別的導彈可用不同的制導方式。
題主問到的導彈鎖定飛機,下面說說反飛機導彈。
反飛機導彈是指用於攔擊、毀傷飛行中飛機的導彈。地空導彈、艦空導彈、空空導彈均為反飛機導彈。
他們是如何鎖定飛機的呢?
制導導彈通常採取電視光學制導(根據光學影象引導)、熱視制導(根據可視或紅外光線引導)、鐳射制導(根據目標反射光束引導)等方式。
1、電視光學制導
說白了就是導彈頭上裝一個攝像頭,實時記錄影片影象。導彈發射後,其頭部的電視攝像機不斷地將目標及其周圍環境攝取下來,把訊號發回制導站。制導站的電視接收機將影象顯示出來,導彈操縱員調整目標影象至熒光屏十字線中心的過程,就是嚮導彈發出指令的過程。若熒光屏上上的十字線中心對準目標影象,導彈就會準確命中目標。這種制導方式可使制導站對攻擊情況一目瞭然,在多目標的情況下,便於操縱員選擇最重要的目標進行攻擊,導彈發射後,裝有制導站的車輛、艦船或飛機即可退出目標區,以保證其安全。電視光學制導有個明顯的弱點就是受天氣影響很大,只能白天天氣好的條件下使用,晚上就瞎了。
2、熱視制導
這裡只簡單介紹下比較先進的紅外熱成像制導,紅外熱成像就是透過紅外探測器捕捉物體向外輻射的紅外能量,由於物體各個部位的紅外輻射能量的強度是不同的,因此紅外探測器可以將物體上細微的紅外輻射能量差別記錄下來並生成畫素,再透過不同的畫素形成影象資訊,這種影象資訊可用於分辨目標和周圍背景的特徵,並且可以生成可見光影象以影片顯示輸出。
紅外影象的質量與電視相近,原理也與電視攝影機差不多,只不過攝影機生成影象靠的是捕捉可見光訊號,紅外成像導引頭則捕捉的是紅外線訊號,兩者利用了不同的能量媒介。相比於電視光學制導,紅外熱成像制導可以在夜間使用。
3、鐳射制導
鐳射接收器置於導彈上,導彈發射時鐳射器對著目標指示照射,發射後的導彈在鐳射波束內飛行。當導彈偏離鐳射波束軸線時,接收器敏感偏離的大小和方位並形成誤差訊號,按導引規律形成控制指令來修正導彈的飛行。
-
10 # 軍武資料庫
導彈鎖定飛機本身就是一個相對錯誤的說法,畢竟任何導彈系統的控制面板上都沒有“Lock On”的指示燈,如果有,則是影視作品的編劇或者導演並不是太熟悉導彈系統。
但是為了給觀眾一個更明確的劇情節奏,不得不杜撰出了一個Lock On的情節,久而久之大家也就真的相信了有“鎖定”這件事了。
其實就目前而言,“導彈鎖定戰鬥機”和“12.7mm子彈能把人打成兩截”、“白磷彈被公約禁止”、“只有中國有30枚氫彈”等等說法都是軍事謠言。
讀懂今天的這篇文章你就能衝破一個軍事謠言的迷障。好了,正式說一下:
首先,雷達先於導彈幾十年誕生,早期的雷達是一種模擬裝置。
具體的雷達工作原理可以去翻看之前W君寫的文章,這裡就不多說了,但是我們要明確一點,雷達的回波訊號在雷達裝置上就是一個方位角和時間差的極座標(搜尋雷達)。
透過一系列的電子電路,這個極座標訊號就可以顯示在雷達螢幕上。
當訊號超過一定閾值的時候,電子束就會激發雷達螢幕上的熒光粉。熒光粉發光我們就能看到雷達所掃描到的目標訊號了。如果有無限多的飛機在天上飛,雷達螢幕就會可以被填充為明亮的綠色——所以說早期的模擬雷達並不會有探測數量的上限,所有空中飛行器的狀態都會一目瞭然的看得一清二楚。
到了現代數字雷達,就出現了問題——有的時候我們看一些軍事裝備的雷達資料,上面會寫某某雷達可以同時跟蹤多少多少個目標。
這個數字雷達跟蹤多少個目標的概念當初剛剛被提出來的時候是被軍方嗤之以鼻的。原因也很意外,早期的模擬雷達不僅探測目標無上限,“跟蹤”目標的數量也沒有上限。它的工作機理就是在於早期模擬雷達螢幕上塗的熒光粉是衰減時間相對較長的熒光粉,熒光粉被點亮後可以維持8-20秒的亮度,在雷達不斷掃描旋轉的時候,探測目標的軌跡就會在螢幕上形成完整的一條線條,這時候戰場態勢是一目瞭然的。
這時候雷達兵可以依靠雷達上的座標格和簡易的直尺和量角器快速地測定一個目標的飛行速度、方位、方向。當然了這個技能現在在我軍還在延續,在搜尋、警戒雷達執勤計程車兵平時還會用類似的圖板做各種訓練。
但是老式的傳統雷達只能讓你看到戰場上的光點,並不能自動地跟蹤這些光點,跟蹤的事情就是雷達兵測繪的工作了。
新型的數字雷達也是採用了類似於熒光粉慢慢變暗的原理,將目標方位資訊儲存在雷達系統的暫存器中。在下一個訊號來臨的時候比對暫存器內的資料,來確定某一個回波是屬於哪個目標的。但也因為暫存器的數量有限,所以數字雷達可以跟蹤8-10個目標已經是很不錯的效能了。畢竟這種跟蹤方法可以在戰鬥機上可以替代8-10個雷達做圖員的工作。
這些就是雷達探測的基本情況了。
還有一個知識點叫做火控雷達照射。
搜尋雷達可以提供目標的大致方位資訊,這個東西是讓導彈打不到目標的。還需要利用火控雷達照射目標,讓目標更加清晰。早期的火控雷達螢幕並不像雷達螢幕,而更像是一個示波器。
當火控雷達照射到目標有回波的時候,這個“示波器”上就有一個很明顯的波峰。帶有驗證機制的火控雷達還會選擇雙邊顯示的方式,在一螢幕上對雷達訊號做出校準。
這樣就有更好的抗干擾能力。
一般的來說,很多火控雷達都是多人操作的,一個操作員負責方位資訊的校準,另一個操作員負責高度資訊的校準。兩個人根據搜尋雷達提供的方位資訊,操控火控雷達對某一個空域進行照射。
當回波訊號達到閾值的時候,兩個操作員協同地保持這個回波最大化,也就是在手動的跟蹤目標。數字雷達的跟蹤功能其實就是替代了早期時間的兩個操作員不停地搖動雷達方位手柄的操作。
在數字雷達上的火控雷達照射目標也就是利用電子技術保持火控雷達回波的一種方式,其實也沒有真正的鎖定住目標。
為什麼要有火控雷達照射呢?就是為了給導彈或者高射炮提供一個方位指示,這個方位指示其實也並不精確,只是一個大概的目標區域。給導彈的導引頭提供的資訊也就是某某方位角度上訊號比較強。
現在說到導彈了。導彈也是沒有跟蹤功能的。導彈的所謂的跟蹤功能叫做“歸航(homing)”
說白了也就只是“向訊號最強的那個點飛過去”而已。至於怎麼飛過去的就牽扯到導彈的制導和控制原理了。只不過這個掃描訊號、調整飛行姿態的動作每秒要做30至幾百次,就和我們看電影一樣,一秒鐘給你30個連續的畫面你會覺得電影裡的人物在連續的運動。飛機對應這個方式的對抗手段是丟擲誘餌。
導彈“向訊號最強的那個點飛過去”的這個機理也被飛機的誘餌所利用,導彈在探測到誘餌訊號的時候,如果誘餌訊號更強,導彈也就會改變方向,讓飛機躲過一劫。所以說導彈並沒有真正的“鎖定”飛機。
那為啥會有所謂的鎖定訊號呢?例如美國的響尾蛇導彈,在發射前會有一種嗡嗡聲(這個聲音W君放在自己的音訊專輯中了,大家可以過去聽聽)。這是紅外線制導導彈的一個電平機制。當導引頭接收到了足夠強的紅外線訊號的時候,訊號超過閾值。證明導引頭可以去持續地跟蹤這個訊號。這個時候飛行員發射導彈可以大機率地讓導彈命中一個目標。注意啊,是命中一個目標,而不是命中確定的目標。
但要知道,戰鬥機在空中格鬥的時候,飛機的距離其實是相當遠的,而且是相對於淨空的狀態,所以這個目標可以讓飛行員確定大機率是敵機。至於發射不發射導彈則是一個飛行員臨時的決斷。
當然了,現代很多民用無人機是有鎖定目標環繞跟拍的功能的。
不過,這種鎖定的方式是基於演算法來做的,目前能在無人機上實現主要還是因為距離近並且無人機和人物的運動速度相對較低(同時人也沒玩影分身拋紅外誘餌)。這個技術如果要應用到現代導彈上打戰鬥機還是各個國家在研究的一個重點。所以我們可以期待不遠的未來導彈可以真正的鎖定飛機,只是這裡面還有很長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回覆列表
導彈鎖定飛機不止是電影中的情節,實際戰場也是如此。
導彈一般是有導引裝置的,常見的有紅外導引頭、電視制導導引頭、鐳射導引頭、無線電導引頭等,導引頭的作用就是探測發現目標,例如紅外導引頭就是發現了戰機的尾焰。
導引頭髮現目標後,彈上制導系統根據自身導航姿態與導引頭跟蹤的目標關係,按照一定的制導律,形成過載指令。
控制系統執行過載指令,控制執行機構,空氣舵或者火箭燃氣舵,從而向目標運動。
這一系列的過程形成了去你所見的鎖定跟蹤飛行,實際上導彈要想擊中目標,速度要快於目標,轉彎(過載)能力強於飛機,才能把飛機打下來。飛機機動力不足,往往要透過釋放誘餌彈等措施拜託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