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七鄉人

    所發生的故事: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最前沿,主要的戰役是老山戰役,位於中國雲南省文山州麻栗坡縣天保鎮駐地船頭村以西,中越邊境口岸船頭西南五公里處的中越邊界騎線點上,現保留的戰場遺址的是老山戰場和老君山戰場。由於戰爭的影響,現在麻栗坡縣的排雷行動還在進行中,地雷依舊沒有排完。

    家鄉的特色特產:三七的原產地,又被稱為三七花開的地方。全國各地的三七基本上都是從我們這裡發出,種植三七比種的大米還多,遺憾的是種三七的是當地人,做三七生意的九成以上都是外地人。

    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的特色,也都有它特有的故事,對你的家鄉瞭解多少呢!

  • 2 # XGC上善若水

    東謝村隸屬中牟縣黃店鎮前杜行政村,是前杜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兩個村民組,距中牟縣城22公里,鄭民高速公路14公里,距鄭州市國際機場26公里,距機西高速11公里,距黃店鎮政府3.5公里,交通便利。 小清河自西南方向來,東北方向去,環抱全村,從風水角度看很完美的玉帶水。東謝村向北與刁家鄉東石家村隔河相望,向西於前杜村相鄰,南面與馮家村隔河相望,北面與黃店鎮武家村相連。 村北為沙崗地,約1.5平方公里,沙崗東西走向,村東、西、南為粘性沙質土壤,約1平方公里,村域面積4.5萬平方米,南北主街,東西街13條,全村現有164戶,人口740人,地處北緯34.57度,東經114.03度,每拔高度37米。 東謝村全為漢民族人口,清朝乾隆年間建村,全部是謝姓人家。民國前稱“小謝村"。後因於西謝村對稱,建國後又稱東謝村。東謝村為小清河洪水沖積平原,條狀河帶地貌,青沙粘質土壤,地下水位12米。現有耕地1400畝,機井四十眼,大中型農機四臺,小手扶拖拉機137臺,2000年糧食總產75萬斤,森林覆蓋率34%,多為楊、槐、柳椿、榆、楝等樹種,畜牧業養殖廠2座牟味源生態園一處,醫務室一所,村門上水泥路直通前杜村、黃武公路,人均純收入7680元。 第一節村史 東謝村的成村史有兩個版本。

    一:據東謝村幾位年長者謝文祥(86歲)、謝長法(88歲)、謝建明(83歲)、謝老臭(81歲)四位老人介紹:“東謝村是由西謝村遷入。三世祖謝三讓(郎、藏)給石家村看墳(老莊後現有石墳崗),看中了此地,並在此定居,生四子謝士枝、謝士葉、謝士允、謝士英四人,後分四枝(老四門)。 東謝村還有喬姓、段姓、王姓、穆姓等四姓,據老人們講,喬姓家產有本村謝丙蘭繼承,其祖瑩在西墳的東北角;段姓的墳瑩在西花園(地名),現仍存在;穆姓的祖瑩地也在東南河,也是因為小青河改道,加上沒有後人而被毀;王姓祖瑩地在村西第一道崗中間,東謝村王墳(地名)因此而得,這支王姓的後人王群現移遷到鄰村,後杜村的王姓就是王群(王行hang戶也就是現在的經紀人)的後人。

    再就是現在的西謝村老瑩地,最西邊的樹木還給東村留著”。 有此可見東謝村是有西謝村遷來是靠的住的。

    又根據東謝村世系圖來計算,按常規演算法,每世按二十年來計算,現東謝村有十七世,減去謝三讓前兩世,餘十五世,三百年,應該是1719年,這時是清康熙五十八年,東謝村建村應該是這個時候建村。

    根據中牟縣文物局堪定的《東謝村東北周朝古遺址》,也說明了在東謝村這三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夏商周時期就有人來此定居生活。

    據謝建明老先生講,他曾聽東謝村第十世老人謝海松講,東謝村以前是古朱仙鎮,據老人家講:“古朱仙鎮就在此地,北邊從切坡地(東謝村地名居村正北一公里),南邊到黃店鎮段村,南北長四五里,從東謝村到段村也就是五里地。大塊地(東謝村地名)位於村西北一公里處;八十畝地(東謝村地名)位於村東北1.5公里,也就是東周遺址,平整土地時有房基、窯場青灰遺址、瓦櫟等”。

    二:據《中牟縣誌》、《鄭州地名古今詞典》、中牟縣民政局村碑載,東謝村系明朝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大槐樹廣濟寺遷入此地,全村居者全是謝姓人。有一點我要說一下,據老人講,東謝村是從西謝遷入,證據是西謝村老墳裡的樹一直給東謝村留著,並且輩分又一致,這個來源應該可靠。又根據始遷祖到最低的輩分為十七代,按學述的計算方法,東謝村己經有340年的歷史,應該是在乾隆年間建村最為可靠。全村到了道光年間已發展到140口人。 清咸豐年間,全村人口再次增長,由於當的科學技術落後,農業生產也帶來了危機,村裡有兩拔人分別遷出,謝士枝系遷至尉氏縣大營鄉五間房李村定居,謝士葉系遷至開封縣西姜寨鄉後常崗村定居。 建國後1957年東謝村又一部分人來到湖北省鍾祥市盤石嶺和大口林場落戶。東謝村到目前應該是340年的歷史。

    東謝村的來歷應該是第一個版本最有說服力。

    本文摘自上善若水的作品《東謝村志》。筆者初中文化程度,在農村基層任上歷時二十餘年,經過近五年的走訪,終於時下完成《東謝村志》的編撰工作,僅於此與大家分享東謝村的淵源!

  • 3 # 妹姐說事

    家鄉在雲南四川交接處,向家壩鎮,有一條金沙江河,小時候沒事就喜歡看對面起起伏伏的高山,也不知道多少座,那時總幻想自己能河那邊看看,爬上山看看那裡到底有什麼五光十色的日子。

    慢慢的,長大了有7-8歲了,開始纏著我爸爸問他什麼時候去對面山上打漁帶我一起,爸爸告訴我說山上沒有魚,河裡才有。

    然後我就問爸爸,對面怎麼這麼多山呢,爸爸說這裡有個傳說:傳說對面以前是沒有山的,金沙江有18個險灘,那個時候沒有橋,人們都是坐船到對面買東西的,可是每年因為灘太險時常都會有船控制不住而整船人遇難。有一對戀人相愛了,但是他們之間隔著河,小夥子是船伕,菇涼只是對岸一農家女。有一天,水流太湍急了,菇涼不讓小夥出船,但是每7天一次的趕集太多人要去河對岸了。

    小夥沒辦法還是出船了,在過第3個灘時,整船翻了,小夥的最好泳技還是沒能抵過那河裡的一個個漩渦。菇涼傷心到想跟他一起跳進河裡,還有河神菇涼想到,於是日夜求河神,河神說要救他們可以:你要用自己的生命換。

    菇涼說好吧,可是她怕小夥忘了她,於是在死去的時候,唱起了歌,唱一首對面就長起了一座山險灘就平一個。唱到第18首時,河神給了她一耳光,所以現在最後一座山是歪的。

    後來政府依山而建了一座大橋,把我們那裡的化肥運到全國全世界各地,一座幸福度很高的城市,水富

  • 4 # 楊399

    聽過韓磊的一首歌嗎?{{中國龍}},“銅梁龍啊,中國龍”。沒錯,我的家鄉就是————重慶銅梁。龍的發源地!

    銅梁人文歷史久遠,城西張二塘是距今21500年±310年前的古人類活動遺址,被中國科學院命名為“銅梁文化”。

    “銅梁”二字,最早見於公元三世紀西晉陳壽的《益部耆舊傳》。該書記載,“楚襄王(注:據專家研究應為楚威王,因楚襄王在位之前11年秦已滅巴)滅巴,封其廢子於濮江之南,號銅梁侯。”

    銅梁於唐長安三年,即公元703年建縣,以銅梁山為名。其山石樑橫亙,形如玉屏,在朝暉夕陰中成古銅之色故名。據唐代《元和郡縣誌》載:“銅梁縣,中、東至州一百五十里……取小銅梁山為名”“小銅梁山在縣西北七十里,涪江水在縣東北四十里。”又據康乾時期《大清一統志》“重慶府——附重慶府圖”所標明:合川之北有純陽山,向西延伸為龍多山、青石山,再西為小銅梁山、望多山接遂寧縣界。”據上述史志記載,小銅梁山確有其地,在今合川、潼南交接地帶。因年久失傳,也有史志把合川之南5裡的銅梁洞所在之山作為銅梁一名之由來,實屬誤傳。

    長久以來,人們在口頭上還傳言銅梁之名來源於西門壽隆寺中有一根以銅做成的大梁。據查,該寺始建於宋,重修於明,清康熙元年(1662年)補修。銅梁一詞得名在前,壽隆寺始建於後,故此說亦不屬實。新中國成立後,該寺為銅梁駐軍營地。1990年代初,銅梁駐軍將壽隆寺改建為庫房和家屬院住房(再後拆建為銅梁中學教職工宿舍),在拆除前殿屋脊時,巴川鎮魚濺村一粱姓民工發現背樑上方有一凹槽,槽中的確有一根銅條,約小指般粗,約4米長。由此看來,此銅條應在宋代重修或清代補修時附會嵌入,時間亦在建縣之後。

    本文部分引用來自重慶銅梁官網

  • 5 # 周家秀才

    我外婆以前所在的那個村子很小,以前只有幾戶人家都沒有名字,直到一次漲大水,河中衝來一隻挺大石頭,遠遠看起來很像一隻癩蛤蟆,後來就有了名字叫上水蛤蟆村。承載了小時候許多暑假的記憶十分懷念。

  • 6 # 自強不息王富華

    說起我的家鄉,在山東省東明縣也就是魯西南,與河南蘭考交界,著名的西瓜之鄉,黃河沖積平原,形半沙半粘性土壤,使種出來的西瓜個大,甘甜爽口,含糖量達到13+。以上,而我的村莊東明集鎮西郝莊村就在這裡,據村史記載於天順八年(1464年)建村,清朝末年,戰爭頻發,土匪橫行,為防匪患,建立圍村土寨,東寨門上“迎旭”,與西寨門“送爽”二字對應。南北建有兩座炮樓,當時流傳一句順口溜“南北炮樓藏玄機,暗道機關武器封,日本鬼子敢騷擾,腦袋開花滾東京。”1944年6月10日,駐紮在東 明集的1千多偽軍下鄉搶糧,返回時被駐紮在西郝莊村寨裡的我分割槽十八團截擊,偽軍大敗,斃俘偽官兵360餘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事後偽軍腦羞成努拆走了寨門,拉走了磚和木料,村寨毀於一旦。我莊在教育方面也很出色,清朝道光,咸豐年間出過好幾個武進士,書面方面也是人才備出,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多彩,這裡民風淳樸,熱情好客,歡迎親愛的朋友來我們村做客。

  • 7 # 郝家大二妮燕子

    我的家鄉是大濟寧市孔孟之鄉!我出生的村子名字叫方道溝村是因為我們村子裡的溝比較多,這個說法是我小時候聽爺爺奶奶說起的

  • 8 # 一心求死的坑貨

    每個村子的名字都有著一個獨一無二的特殊含義,也許它並不特別,但無論我們走到哪裡村子的人村子裡的故事永遠都都是我們的牽絆,下面我也來分享我們村名的故事,它很特別也很神秘。

    神秘之一是我們的村名,我們村叫狀元村因為我們村在清朝出過一位狀元郎,故事也得由這位狀元郎說起,我們那四面環山地形比較特別,傳說我們的狀元郎當時被奸人汙衊說他仗著家鄉地勢想造反,所以被皇帝給賜死了,落葉歸根的他就葬在我們村裡,家鄉的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在他的墳頭種了一顆銀杏樹,現在兩百多年過去了,銀杏樹也長成了摻天大樹,古樹成了我們的重點保護物件,村裡給大樹圍上了欄杆有專人進行維護,到了夏天大家都喜歡坐在銀杏樹下乘涼。

    神秘之二是關於這顆古樹還有一個悽美的傳說,我們談論起這顆古樹都喜歡叫她“白小姐”隔壁村還有一顆古樹(樟樹)也有百年曆史了我們叫他“樟公子”,傳說白小姐跟樟公子的樹根在地底下緊緊的纏在了一起,有一年隔壁村的樟公子枯死了白小姐的葉子也開始漸漸變黃眼看就不行了,村裡人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後來經過大家的守護白小姐終於活了過來,現在白小姐枝繁葉茂是我們村的標誌,很懷念兒時在銀杏樹下撿白果,把銀杏樹葉當書籤的日子。

  • 9 # 李增喜3

    我的家鄉孫家莊村,系山西省原平市中陽鄉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村莊,全村共有856人,可耕種土地6215畝。孫家莊原名孫家屯,元末明初,為大陽村孫家的鹽場,名鹽圪坨,亦稱孫家圪坨。清末民初,鹽土漸少,鹽場倒閉,鹽場工人不願分散離走,就都居住此地,開始有了孫家莊這一村子。可孫家莊至今卻沒有一戶人家姓孫,姓李的姓王的居多。

    孫家莊村位於呼沱河東岸,土地肥沃適宜耕種,現大部分種植玉米,年可產玉米600多萬斤。孫家莊人民勤勞,年復一年靠種糧為生,生活過得也比較幸福。孫家莊人上進,每年有進入重點中學讀書之人,出了很多大學生,研究生,也有三四個博士生。孫家莊人善良,多年來有許多山裡人過不慣山裡的貧窮生活,來孫家莊落戶,又多了幾戶外姓人。

    孫家莊村的名優特產是編織,產品為笸籮、簸箕,還有糞笸籮、安全帽。這些在生產隊時可是緊要產品,遠近聞名,曾經和縣農資公司還簽了合同供應。只是隨著社會發展,這些產品也就失去了作用,不過很多農戶家中仍有儲存,偶而也還用用。

  • 10 # 慧谷拾珠客

    年輕時當知青,插隊在潘莊公社,潘莊是個大鎮,卻沒有姓潘的人家,姓楊的和姓馮的是兩家大戶,我這個第二家鄉是大有來歷的:

    傳說,這裡是古代驛站,也曾是唐代熬鹽的鹽丁莊子,在北宋時皇帝賜給了元帥潘仁美,所以叫潘莊。據說潘仁美的墓就在潘莊,但是我們下鄉時就沒有看到蹤跡。

    這裡是抗遼的古戰場,北宋名將楊繼業率領眾兒郎抗擊遼兵入侵,寡不敵眾被遼兵圍困,楊七郎匹馬單槍闖出重圍,找元帥潘仁美搬取救兵。

    楊七郎曾在潘仁美之子潘豹擺的擂臺前,看到潘豹暗器打死各路英雄,一怒之下違背家長不許楊家兒郎打潘家擂臺的教訓,飛身上臺,躲過潘豹暗器,力劈潘豹。

    潘仁美記恨楊七郎殺子之仇,不但不發救兵,還以楊家將抗遼不力為藉口,把楊七郎綁在旗杆之下,亂箭穿心,射死楊七郎。

    楊七郎死後埋在潘莊,七郎墳是一個大土堆像一座土山,墳墓靠近永定河邊,永定河水氾濫,七郎墳就往上長,河水永遠淹不了七郎的墳墓,為了紀念這位抗遼英雄,人們還修建了七郎廟。

    後來楊六郎告御狀伸冤,八賢王推薦調寇準進京審理潘楊案。寇準假扮閻羅,夜審潘仁美,楊家冤屈得以昭雪,潘仁美陷害忠良臭名遠揚。

    潘莊的潘家後輩以姓潘為恥,於是改姓為馮,這就是潘莊鎮卻沒有一家姓潘的原委。而且楊家和馮家世代不通婚,不知這些年有沒有改變。

    關於七郎墳的傳說有幾個版本,還有一個版本說是七郎被害後家人送七郎遺體回家鄉,在潘莊歇息時,一滴英雄血滴落在土地上,這塊土地便不斷增高,後來人們建了七郎廟,這土丘才不再增高。

    不管是哪個版本,都飽含人們對抗遼英雄的讚揚與懷念。

    《寧河縣誌》記載,詩人徐羾曾作《詠楊七郎墓》的詩:“宋室將軍勇絕倫,英靈凜凜至今存。一抔遺土千年恨,百戰神威萬古尊。風急濤聲悲壯士,明月霞影吊忠魂。野人亦自知加禮,不敢樵蘇近墓門。”

  • 11 # 一葉知秋a一夜入秋

    我的家鄉是河南省內黃縣豆公鎮。隋末唐初河北起義軍領袖竇建德曾經在這裡屯兵,造福於這裡,為了紀念他得名於竇公鎮,由於竇字復雜故改為豆公

  • 12 # 真誠樺林

    錦州是一個英雄的城市,著名的遼瀋戰役在這裡打響,在市郊有一個叫帽山的地方,那裡就是遼瀋戰役指揮所,當年就是林彪在這裡指揮了遼瀋戰役並取得了偉大勝利,為解放全國奠定了基礎。遼瀋戰役紀念館就坐落在錦州。

    錦州也是一坐古城,又是工業化現代城市,也是一個港口城市。錦州是東北地區唯一同時具有海港、空港、鐵路、公路和管道運輸的樞紐城市,擁有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

    錦州是我的故鄉,無論我身在何處,家鄉永遠都在我的心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這麼多人罵俞洪敏?他們是什麼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