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育兒教主

    溺愛孩子的父母,一生都得看孩子的眼色行事,其實這種事情很正常啊,“溺愛是父母給自己挖下的坑”,最終自己都得跳下去,自己種的苦果自己嘗唄。

    什麼是溺愛?

    溺愛一般是形容父母或者家長對孩子的一種愛,溺愛是一種毫無條件,無休止的付出,這種付出本身就是一種不對等的關係,用咱們中國的一種老化形容,那就是“捧在手裡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什麼要求都答應,什麼願望都滿足,最好的總是留給孩子,孩子想做什麼事情,總說孩子小,做家長的老是代替孩子去做。

    哪些行為是溺愛孩子要什麼給什麼,百求百應,有的時候父母或者其他家長也不想給,但是孩子一哭鬧,心就軟了,什麼要求也就答應了,久而久之哭鬧和說好話,都成了孩子對付家長的武器,成為要挾家長的手段。把孩子當祖宗看,有的孩子在家裡面的地位特別尊崇,甚至高過了父母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全家人都圍著孩子轉,家裡面最寶貴的東西,一定是給孩子,有些時候別人拿給父母或者爺爺奶奶的東西,做家長也會留給自己的孩子,有些時候也許慣例,往往可以被孩子打破,比如大人吃飯總是等到所有人一起上桌子開動,但是孩子往往會提前用手去抓菜吃,家長不光不制止這種不好的行為,而且也認為孩子還小,就應該讓他先吃。縱容孩子懶惰,家長們總說孩子還小,所以孩子睡懶覺可以,孩子不洗碗,不洗衣服可以,孩子不拖地可以,彷彿一切都可以,只要孩子好好學,孩子在家玩遊戲,有些父母還端著碗給孩子餵飯,孩子要出去玩耍,家長追著餵飯,這些行為其實都不是很好。自己家孩子總是對的,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家孩子發生矛盾,哪怕自己家的孩子錯了,也認為自己家的孩子是對的, 比如我一個朋友,他的孩子和一個老奶奶發生了矛盾,不分青紅不白就給老奶奶一巴掌,這個顯然有違尊老愛幼的初衷,有違於道德。孩子的事情大人包辦,大到穿衣吃飯,繫鞋帶穿鞋子,背書包…,小到吃過水果的水果皮,往垃圾桶扔都是父母包辦,導致孩子從小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無休止溺愛其實是毀孩子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溺愛孩子肯定是毀孩子,凡事大包大攬,孩子就缺乏動手能力,把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孩子就缺乏獨立精神,讓孩子擁有無可替代的最重要的地位,就會讓孩子在交往中老是覺得所有人應該圍繞自己轉,所有人為自己付出是理所當然。

    孩子在蜜罐當中長大,就像在溫室當中長大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不能獨立,離不開父母的懷抱,害怕陌生的環境,不敢接受有挑戰性的工作,容易得社交恐懼症,如果一旦受到挫折和打擊,容易一蹶不振,所以咱們家長不應該對孩子過於溺愛,無理的要求要學會拒絕,有些小事情孩子能做的,儘量讓孩子自己做,從小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

    此外溺愛教育也容易養成中國式巨嬰,讓孩子變成啃老族,也就是咱們問題裡面說的,父母習慣了對孩子無休止的付出,孩子三四十歲,四五十歲還是在向父母索取,雖然養兒不是為了防老,但是事實上養兒還是想要防老,熱愛教育當中長大的孩子自己都生活困難,如果不受一點挫折打擊,不讓他們學會獨立自主,以後又何談養老呢?

  • 2 # 使用者快樂的小蜜蜂

    謝邀,溺愛孩子的父母,確實老了以後要看孩子的臉色行事。說的一點兒都不假,古往今來說破了的。嬌養忤逆兒,棍棒底下出孝子,說的是有道理的,現在雖然是不能打孩子啦。但是教育孩子還是要的,對孩子一定要好好教育,教他先做人再做事。你不教育別人會幫你教育,為了孩子為了自己有一幸福的生活。還是別溺愛孩子。害人害己啊。

  • 3 # 一頭怪牛

    謝邀!簡單的“溺愛”根本說不清楚將來的孩子會怎麼樣!“溺愛”的涵義也就不會一樣!“溺愛”是對於子女的無可奈何!子女的成長也根本離不開父母的“溺愛”!但是,把孩子的一些不良習慣當成“溺愛”,就大錯特錯了!生活上的關心應該理所當然,噓寒問暖也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孩子不正當的行為,就不能去“溺愛”了!所以,應該準確判斷“溺愛”與否,就必須從思想上區別對待!也就不可能造成父母一生去看孩子的眼色去行事了!

  • 4 # 晨爸育兒

    先從父母談起,溺愛孩子的父母都是自我意識比較差的人,因為這類父母本身沒有將自己住進自我,所以他們的自我容易被別人佔據,情緒 感覺 心理及認知都容易被周圍環境和周圍的人所影響,哪怕面對的是自己的孩子,他們也會因無法調整焦慮的心態,事事總是在妥協,溺愛孩子只不過是他們無法改變自己心理現狀的一種迫不得已的反射而已。這樣的父母往往會活的比較累,被生活和工作各個方面壓的喘不過氣來,這類父母的心理年齡實際上還沒有走過童年,內在各個層面都容易有很大波動,這類父母一定要先自我覺察,一定要先自我修行。還有一類父母是因為補償心理而溺愛孩子,因為自己童年的缺失或者是工作太忙沒有太多時間照顧到孩子,在有限的陪伴時間裡,不想讓孩子哪怕受到一點點委屈,這類情況往往是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比較常見,他們那一代吃了太多苦,感覺不管是物質方面還是精神方面都沒有給到自己的孩子,隨著年齡增大,慢慢的他們的內在又歸於平靜,出於補償心理,他們會沒有底線的滿足自己的孫子孫女。這類父母不是認識不到的問題,而是不想去改變的問題,有句話說的好“我們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實際上還是自己的問題,迴歸到內在,想想我們自己到底想要的什麼?我們到底依靠什麼才能充盈到自己的內在?難道真的是溺愛孩子嗎?溺愛孩子填滿不了我們缺失的內在,只能是一次次的無底洞,這樣拯救不了自己,更不能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真實的愛。

    從孩子方面談起,父母的溺愛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讓他感覺到了滿足,但是這樣的溺愛會讓他的自我成長偏離了方向,他會因為父母的溺愛,不在關注和探索自己的內在的世界,而是透過不斷索取來僅僅滿足心理層面上的需求,一次又一次的滿足,讓他的內在始終無法到達正確的認知,認知從此偏離,從此就會變為父母不滿足他就是不愛他,只有自己哭了鬧了,父母才會滿足他,這樣的心理狀態就好像一個人出門之前,明明想的是買西瓜,卻因為買了芝麻而丟了西瓜,最後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是什麼。

    孩子因為父母的溺愛而造成認知上的偏差,這種偏差不但可以讓孩子變得混沌,更容易讓孩子是迷失了方向,偏離了成長規律,創造不出自我。

  • 5 # 龍城睿睿媽

    作為父母,寵溺孩子的心理當然可以理解,自己的孩子誰又能真的狠下心來打罵批評,有時候道理也懂,可人都是感性的,涉及到自己的孩子,親骨肉怎能做到不寵不溺?不過人也要有理性的一面,為了孩子的將來,作父母有時必須狠下心來理性一點,適當地寵愛孩子是可以的,但不能過度,要把握其中的分寸,毫無原則的過度寵溺,對孩子百害無一利,家長對此必須要有充分的認識,不要等到孩子長大後才後悔莫及

    01

    ▶ 有一則新聞相信很多人都看到過:

    因為女兒要買一部蘋果手機,讓殘疾人媽媽跪地向女兒請求,請求女兒別買手機,因為這位母親真的負擔不起,女兒站在母親身旁頤指氣使的樣子,深深揪疼了我的心。這種事情真是太多了,一句“寒門再難出貴子”也越來越被人們認同。當真正的富二代用盡力氣拼搏,拼命想要丟掉別人給ta們貼上標籤時,窮人家的“富二代”們正用盡力氣榨乾父母身上最後一滴血……

    3月8日早11時,網友在某廣場人群中一個孩子拉著母親的手在哭鬧,兒子哭鬧著讓母親買玩具,母親認為家裡已有許多玩具,再買玩具沒什麼意義,此時兒子打了母親一巴掌,母親想要拉走兒子,但任性氣大的兒子竟開始抓母親的頭髮,母親央求道:“快放手,好痛”,母子倆糾結起來,一20來歲的女孩前來解圍,說要帶男孩去買,但被男孩一聲“你滾”震退,男孩更加張狂,開始伸手掐住母親的喉嚨,母親憋得滿臉通紅,有氣無力,最終只好向兒子屈服走向玩具攤。

    很多人會思考,這位母親真的沒有力量反抗嗎?其實不是的,從體型上看,兒子肯定不是母親的對手,也許是因為母親擔心孩子身體和心理受傷,所以才不敢實施制止和教育的功能。

    03

    或許有些人知道有一個神童叫做魏永康,17歲就進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但是碩士學位還沒有拿到,就被學校退學,而被退學的原因竟然是自理能力差。

    很多人不知道為什麼會差呢?後來記者找到他的父母採訪得知:孩子從小到大都是父母幫他擠牙膏,端飯,洗臉,甚至剪指甲,這些基本的生活他都不會,家長一心讓孩子在學習上,其他的都不需要孩子來做,可想而知,這個什麼都不會的孩子,一旦離開父母,會怎麼生存呢?這樣的結果也是他父母從來沒有想到過的。

    04

    有一次去醫院看望朋友,我看到一位母親領著一個十七八歲的女兒來體檢,母親討好地跟女兒說話,問這問那,時刻關注著孩子;而她的女兒只顧自己玩手機,對媽媽愛理不理,一幅嫌棄不滿的態度。那天體檢的人好像挺多,有幾個人可能因為排隊爭執起來,吵吵鬧鬧的,突然間這個姑娘發出持續半分鐘啊的尖叫,大家有點懵,以為發生了什麼事,姑娘尖叫後,媽媽一個勁地向周圍人道歉:她就這樣,她就這樣,你們不要介意,你們不要介意。尖叫完後,這女孩繼續面無表情地玩著手機,媽媽在旁邊各種安慰,對女兒低聲下氣的說話。

    這位媽媽的身體語言、神態、說話方式等,都是一幅唯唯諾諾的樣子,似乎隨時都會喚起周圍人嫌棄與討厭,頗有受虐狂的特點。相反,女兒的行為、表情,似乎更像一個自我中心的施虐狂,那聲尖叫讓周圍人敢怒不敢言,現場迷漫著一種攻擊的氣氛。

    我可以感覺到這個女孩的成長過程中,可能是被溺愛的(一種缺乏規則的寵愛),這種溺愛的原因,也許是因為孩子的缺陷(如女孩可能存在情緒調節困難),但是我認為還是跟父母自身的人格特點有很大的關係。

    類似這樣的案例真的是太多太多了,如果深入去探索,溺愛孩子的父母通常有一種施虐與受虐的特徵,他們對孩子遷就、無原則的妥協、退讓,反映了一種受虐的人格特質,在這樣的親子關係裡,孩子是施虐者,父母是受虐者,孩子的施虐是被自己父母培養出來的。

    也許很多人會納悶:為什麼父母要培養一個來虐待他們的人?當然這不是父母主觀的願望,他們跟大多數父母一樣,希望有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但他們的某些行為,卻客觀上導致這樣關係的產生。

    這一切到底是怎麼來的?

    如果我們去跟這些父母聊,會發現他們特別想對孩子好,生怕孩子受傷,想給予孩子全部的愛,他們會把愛賦予很高的地位,把孩子看成是自己最最重要的部分,他們的全部關注點都在孩子身上,其他的生活或關係,已經變得可有可無。

    有人會說:孩子當然要疼愛,但該教育時要教育,該懲罰時要懲罰,或說:你也要有自己的生活,不用太關注孩子時,會發現這些家長會退縮,在這些家長看來,批評和教育孩子,那會讓孩子受傷;擁有父母自己的生活(如去交友或玩耍),是棄孩子於不顧;如果控制不住對孩子發脾氣,會特別內疚、自責,會一個勁地給孩子道歉,生怕自己不是一個好母親(父親),生怕對孩子造成永不可修復的傷害。

    所以這些父母對孩子過度的愛,一方面出於真誠的關心,另一方面是出於對孩子的恐懼,把孩子想象成一個脆弱的、無助,需要特別照顧的人,把孩子想象很脆弱,父母永遠可以成為一個照顧者,跟孩子產生強烈的親密聯結,但可悲的是,這種過於緊密的聯結更多的不是孩子需要,而是父母自身的需要。

    父母把孩子想象為一個非常脆弱的個體,不得不壓抑自己對孩子的憤怒和不滿,並把這種壓抑當成了愛(可能想象成完美的父母),其實,親子關係中的憤怒是常見的,憤怒的建設性表達有利於孩子明確邊界,遵守規則,培養獨立性。

    一直被壓抑的憤怒慢慢地會轉化為對孩子的敵意,這種敵意讓家長害怕,於是家長更加會小心翼翼地對待孩子,更加壓抑對孩子的憤怒,發展到最後親子關係雙方,只能靠強烈的依賴來防禦潛在的怨恨了,這是一種無法讓人成長的關係。

    由於長時間被父母溺愛,孩子不斷地感受到自己的無所不能,越來越自我中心,其行為表現、態度、人際關係越來越像一個施虐者,一旦父母試圖反抗和制止時,孩子絕不會輕易妥協,而是會轉化為暴怒,像新聞中那個掐母親脖子的孩子一樣,此時父母會害怕孩子受傷,又一次委屈求全的討好孩子。

    最後一段施虐和受虐的親子關係就這樣形成了,一個真正的熊孩子就這樣被培養出來了。這些孩子非常自我中心,一切以自己的需要為標準,絕沒有妥協的可能,而一個不會妥協的人,註定不會走得很遠,即使這些人可能是優秀的、聰明的,但這種糟糕的性格讓他們無法穩定友情,不會處理親密關係,事業上也難以有好的發展。

    反過來去看一下這些父母自身的成長經歷,往往會發現,他們也有被虐待的痛苦經歷。

    在這些家長的成長過程中,他們的父母要麼充滿著軀體暴力,動不動就打罵;要麼非常自私無情,把孩子當成自戀性操控的物件,成為滿足父母需要的工具。

    面對這樣強勢而剝削的父母,當然得小心翼翼,於是一個強勢、自私的施虐性客體,一個無助又弱小的受虐性自體,和中間潛藏的憤怒和抑鬱等負面情緒的關係,透過漫長的幼年成長曆程,慢慢被內化了。內在關係似乎有一種強大的力量,它總會尋找機會呈現出來,所有親近的關係,都要經受內在關係的考驗。

    當這些人成為父母后,一般會有兩種結果:第一種他們成了專制而強勢的施虐性家長,對孩子說打就打,該罵就罵或是種種情感虐待;第二種對孩子小心翼翼,生怕給孩子造成一點傷害,過度寵愛孩子,最終他們成為被孩子虐待的家長。

    在第二種情況中,這些家長把自己孩子當成幼時那個脆弱無助的自己,想給予全部的愛以補償幼時的缺失,恰恰是這種無原則的寵愛,最終讓想象中脆弱無助的孩子轉變成一個自我中心的施虐者,內在關係被完完整整地複製出來。

    這些受虐型的父母自身也有虐待他人的一面,這種虐待可能體現在對同事、員工、伴侶、其他人,或動物。有時他們也會去虐待孩子,形成一種相互虐待的親子關係,糟糕的關係中迷漫著攻擊、依附、吞噬、怨恨,和潛藏絕望、痛苦、無助和興奮。

    一種受虐施虐的關係,一種強烈的情感依附的關係,像基因一樣不自覺地被複製出來了。不過透過不斷的自我覺察,願意去接受周圍人的影響,糟糕的內在關係最終能夠被清晰的認識和一定程度的修復,至少可以中止惡性複製的不斷髮生。

    溺愛孩子有哪些顯著表現?

    1、祈求央告

    在日常生活中,邊哄邊求孩子吃飯或睡覺,答應給孩子講3個故事才把飯吃完……孩子的心理是家長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態,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容易培養不出責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會喪失殆盡。

    2、剝奪獨立

    為了絕對安全,父母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成為孩子的小尾巴,時刻不能離開父母或老人一步,摟抱著睡,偎依著坐,馱在背上走。這樣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還往往成為把門虎,在家裡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孩子嚴重的性格缺陷。

    3、包辦代替

    曾經看過一段採訪,在節目中問一些媽媽,要不要求孩子勞動,有的家長說:疼都來不及,哪裡忍心讓孩子勞動;也有的家長說:叫孩子做事太麻煩,還不如幫他做了……所以我們經常會發現有三四歲的孩子還要追著餵飯,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會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家長減輕負擔的責任。家長長久的包辦下去,必然會失去一個勤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幹、上進的孩子。

    4、當面袒護

    有時爸爸管孩子,媽媽護著不要太嚴了,他還小;有的父母教孩子,爺爺奶奶站出來說你們不能要求太急,大了自然會好,你們小時候,還不如他好呢……這樣的孩子當然是教不了,因為孩子沒有是非觀念,且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後果不僅會讓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和睦。

    5、害怕哭鬧

    很多家庭從小遷就孩子,孩子不順心時以哭鬧、躺地下、不吃飯來要挾父母,溺愛的父母只好哄騙、投降、依從、遷就,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打罵爸媽的孩子會變成無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種子。

    6、過分注意

    一家人時刻關照和陪伴孩子,過年過節,親戚朋友來了往往嘻笑逗引沒完,有時大人坐一圈把他圍在中心,掌聲不斷。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確實變成了中心,家裡人都要圍著他轉,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極其分散,人來瘋也特別嚴重,甚至客人來了鬧得都沒法談話。

    7、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獨生,家裡人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於高人一等,將來會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8、生活懶散

    家長允許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想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遊蕩,晚上看電視到深夜……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缺乏上進心、好奇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9、輕易滿足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父母還會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輕易滿足孩子的要求。這種孩子必然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的精神。

    父母溺愛孩子有哪些可怕後果?

    做父母的很多都寵愛孩子,這個是可以理解的,把孩子當成手心裡的寶,舍不罵,下不了手打,但作為父母,要清楚一點,寵愛孩子可以,但過度溺愛孩子,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好的。

    1、孩子健康狀況不良

    父母寵愛孩子,認為哪裡都好,孩子說什麼就是什麼,連不想吃飯也由著他們,這樣造成的後果要麼是孩子挑食,營養不良;要麼是任性暴飲暴食,過於肥胖。作為家長知道這兩者都是健康的大敵。或是孩子想玩遊戲,不想出去外面玩耍,一整天抱著遊戲機打遊戲,非常懶散,缺乏運動,這樣對孩子的身體成長也是沒有好處的。

    2、孩子人際關係障礙

    由於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過分溺愛,事事以孩子為中心,養成孩子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做任何事情都不考慮他人。這種行為對孩子的人際交往是非常不利的,要知道人際關係是一種互動互利的交流,被父母寵溺長大的孩子,心中總以為自己是老大,不肯與別人放在平等的地位上相處,當小夥伴不聽從他的指揮就會鬧矛盾,長此以往沒有人願意和孩子相處,孩子的人際關係也會變得越來越糟糕。

    3、孩子懦弱不能經受困難

    父母時不時發現孩子情緒低落或臉上有抓痕,或帶到幼兒園的玩具、圖書不見了……,知道孩子受到了欺負,孩子什麼情況也不說,每天都不開心,其實這種情況是孩子懦弱的體現,這類孩子長期生活在父母的溺愛中,從小不知道什麼是挫折,不知道遇到困難要怎麼解決,一旦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難,就會變得沉默,不知所措,經受不了一點風吹雨打。

    4、孩子性格驕橫乖張

    孩子性格驕橫乖張,相信有些父母可以感受到,有一點不順意就大吵大鬧,要知道經常被過度溺愛的孩子,覺得父母為他們所做的一切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他們不懂得為人著想,也不知道父母的艱辛和付出,這類孩子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性格自私自利、驕橫乖張,不懂得寬容。

    5、孩子做事懶散無紀律

    孩子是家裡的寶,是家裡小皇帝、小公主,在家裡的地位是最高的,處處受特殊照顧。父母寵愛孩子毫無原則,孩子的吃喝拉撒行食住行,什麼事情都不用自己做,變得懶散起來了,在孩子眼中,他就是大人的一切,可以不用聽大人,但大人必須事事要聽孩子的,這樣孩子長大後,很難在社會上立足。

    6、孩子不懂禮貌目無長輩

    看到長輩,孩子死活不肯打招呼,如果家裡有客人來訪,讓孩子和客人打招呼,孩子甚至會抱著玩具笑著跑開,如果老人拿起面前的零食,還會打罵長輩,在生活中,由於父母的過度溺愛,對孩子一些錯誤的行為沒有及時的制止,導致孩子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禮貌,不知道要尊重長輩,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養成目無長輩,口無遮攔,沒有做人的基本禮貌。

    7、讓孩子的能力低下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較強的能力,學習成績優秀,但家長不知不覺中對孩子的溺愛,會使孩子在各方面的能力退化,導致孩子的能力低下。

    在法國有對老夫妻,他們在50多歲才生下第一個孩子,於是老夫妻對這個孩子百般呵護和溺愛,溺愛到孩子25歲時,大便還要父母的幫忙,試想一下如果老人都不在了,這個孩子要如何生存下來,這對老夫妻日常所有的事情都不讓孩子動手,導致了孩子所有的能力和本能都消失了。

    雖然這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但是也給每位家長敲響了警鐘,為了增強孩子的能力,作為父母切記不要溺愛孩子,要理智的愛孩子。

    8、讓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

    由於家長的溺愛,孩子的各種能力都被掩蓋了,如果這種能力低下的孩子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去,就會遇到很多的問題。這樣的孩子在學習上會遇到各種障礙,於是孩子會對學習失去了興趣,不願意學習,最後出現厭學或是輟學;當這些孩子的學習成績下降時,緊跟著其他的毛病都會相繼出現,所以厭學的孩子幾乎都是在溺愛中長大的,為了孩子,家長請遠離溺愛吧。

    9、會使孩子的價值觀混亂

    因為一直生活在溺愛的環境中,孩子想怎樣就怎樣,他會覺得不需要正確的價值觀,認為自己滿足就可以了,甚至孩子的思維會停滯在這個感覺中,當孩子走向社會後,發現都不一樣,隨後就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將來要獨立的面對世界、面對社會、面對生活,所以父母要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要讓孩子在廣闊的天地裡去鍛鍊,去實踐,這樣孩子才能學會如何應對危險的局面。

    哪些原因使溺愛在孩子養育中盛行?廣州白雲心理醫院諮詢師榮偉玲說:在中國,至少有三個原因促發了溺愛的流行:時代背景、文化背景和隔代撫養。

    1、時代背景

    改革前幾十年裡,一直在物質生活非常匱乏的條件下,而家庭一般都有多個兄弟姐妹,沒人分到的物質關愛很少,精神關愛也很少,這樣很多渴望沒有得到滿足,這些沒有被滿足的渴望藏在內心中。

    現在身為父母,生活在物質條件相對豐盛的時期,現在多獨生子女,父母的愛被投射到一個孩子身上,就很容易導致溺愛。現在父母常感嘆:我那個年代什麼都沒得到過,一定不能讓我的孩子重複那種生活,這句話裡的孩子,不僅是真實的孩子,也是深埋在父母心中的那個小孩。

    2、文化背景

    中國的教育文化是,自愛有罪應該愛別人,但是人天性首先是自愛的,被教導不自愛是違反了人性,在這種教導下,人們壓抑了自愛,但被壓抑的自愛的需要必須表達出來,而孩子無疑是最適合的表達物件,這樣一來在愛孩子時,容易比那些尊重自愛文化中的人失去分寸。

    3、隔代撫養

    隔代撫養很容易導致溺愛,不少父母表示自己從小在嚴厲教育下長大,卻從沒有見過自己父母動過孫輩一個手指頭,且隔代撫養目前是中國常見的一種撫養方式。

    上海做過一項調查顯示:隔代撫養在上海家庭中所佔比率為16.7%。中國母親網一項網路調查顯示:僅有31%的父母既不認可隔代教育,又自己帶孩子,57%的父母是不認可隔代教育,但因忙碌所以只能讓老人帶孩子,12%的父母既認可隔代教育,又讓老人帶孩子。隔代撫養為什麼容易導致溺愛孩子?

    1、責任感的缺位

    責任感缺位是導致隔代溺愛的一個重要原因,子不教,父之過所以做父母的想寵愛孩子,也懂得有所收斂,否則會慣壞孩子,而且還要為此負責人,但是做了長輩以後,在寵愛孫輩時就少了這一層顧慮,從這個角度講,長輩溺愛孫子孫女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 分享一個案例:

    一位母親為幫助兒子改掉馬虎的習慣,要求每天把家庭作業記下來,回家做完後再仔細檢查一遍,可孩子嫌煩,奶奶看在眼裡疼在心裡,經常瞞著媳婦去學校抄題目,再悄悄幫孫子改正錯題,孩子省心了,可毛病未改,到期中考試時數學剛及格,結果母親發火,奶奶落淚,家裡亂成一團。

    2、對死亡的恐懼

    在隔代撫養中,祖父輩特別怕孫子輩出什麼安全問題,特別在意安全,主要有兩個原因:孩子不是自己的,一旦照顧中出現問題,會覺得對不住兒女;做老人的,開始越來越多地面對死亡問題,很多老人無法面對自己心中的死亡恐懼,於是將這種恐懼投射到孫輩身上,特別擔心出問題。

    ▶ 分享一個案例:

    有一個上小學的孩子,特別怕黑,正常孩子到了這個年齡早一個人睡了,但她一個人時會害怕會哭,媽媽想培養女兒的獨立習慣,堅持讓女兒一個人睡,但奶奶經不住孫女的懇求,只要孩子一提出要求,她就去陪孫女睡,孩子媽媽覺得自己無法調節這種事情,而她丈夫也不願意責備自己的媽媽,所以這事情就一直就這樣下去。

    小孩是非常敏感的,可以敏銳地捕捉到大人的心理需要,並自認為自己可以解決,孩子奶奶的心理需要是什麼?很可能是對死亡的恐懼,她把對死亡的恐懼投射到孫女身上,孫女以怕黑的形式表達出來,於是老人有和孫女黏在一起的理由,所以孫女和奶奶一起睡,滿足的不是孫女的成長需要,而是奶奶逃避死亡恐懼的需要。

    3、爭寵

    在以前家庭中,孩子多,通常是孩子要競爭長輩的愛。但現在顛倒過來,孩子生活在4+2+1的家庭中,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媽媽6個人愛投入到一個孩子身上,且為讓孩子更在乎自己的愛,6個人不免會出現競爭的格局,都爭著向孩子表達愛,甚至唯恐被其他人壓過,父母要負責任,所以會控制自己的爭寵心理,但老人們很容易失去控制,這樣爭寵的目的是讓孩子高興,而不是讓孩子成長。

    4、補償心理

    在教育兒女時,老人們曾經苛刻過,因為要負教育的責任,在苛刻的教育中,老人可能埋下一些內疚心,於是當有孫輩後,對其特別溺愛,其實內心深處是想借此補償一下兒女,畢竟孫輩是兒女的生命的延續。

    5、傳宗接代的衝動

    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王登峰說:傳宗接代,傳播我們自己的基因是我們最重要的本能需要。

    一開始兒女們負擔著這個責任,所以老人們會溺愛兒女,但當生兒育女後,傳宗接代的任務完成了,現在該孫輩們承擔這個責任了,所以老人們會對孫輩特別地疼愛有加,這些原因綜合在一起,使得隔代撫養更容易演變成溺愛。因為中國的文化特別講孝道,所以孩子的爸爸媽媽在挑戰老人們失去理性的溺愛時,會感覺到很大的壓力,再加上現在父母普遍又比較忙,只好放手讓老人去管,進一步加劇了溺愛的情形。

    父母怎樣避免溺愛孩子?

    1、平等對待

    不要讓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為中心”的意識,不讓孩子產生特殊優越感。家長應從日常小事抓起。例如,家裡來了小朋友,要教育孩子懂得跟小朋友一起分享。長期堅持,就會使孩子養成與別人平等相處的習慣。

    2、不要輕易滿足要求

    當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時,不能輕易滿足。孩子撒嬌要家長買玩具,家長不能爽快答應,反而可以跟他提條件,例如一個月內孩子能自己收拾玩具就答應買給他。讓孩子學會為自己想要的事情付出努力。

    3、避免隔代溺愛

    有時父母教孩子,爺爺奶奶總會護著。家長應該首先和老人溝通好,遇到孩子做錯事時,老人可以到別的房間去或者藉故出去,讓家長單獨來解決。剛開始,可能孩子會繼續哭鬧、扔東西,當發現無人理他時,孩子就會有些恐慌,哭鬧就會減弱,最後可能會主動找家長承認錯誤。

    4、培養孩子自理能力

    孩子長到兩三歲就有了強烈的我自己乾的要求,家長利用這機會從培養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開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多讓孩子嘗試自己做。

    睿睿媽小貼士:對孩子要“愛”而不“溺”,望子成龍是每位家長的心願,但是一切由家長全權代勞,孩子有求必應,過分溺愛孩子,使孩子養成唯我獨尊的性格,對孩子的成長和未來不利,更不用說讓孩子適應社會了。如果孩子說的對,儘量尊重孩子的意見;對於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要講什麼道理,告訴無論怎麼要求都不可能,且一定要做到,這樣堅持下來,會幫助寶寶樹立起什麼是可以做,什麼是不可以做這樣的界限和區別,最重要的是堅定和溫柔的堅持,如果半途而廢,一定會適得其反。

    總結

    行為上的小瑕疵可能會造成人格上的巨大缺陷—好只有一種,壞有千萬種;正確的只有一種,不正確的有千萬種……

    如果家長不給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和因果關係,不及時糾正孩子的小問題,很可能會讓孩子錯誤地解讀ta們所生存的世界,造成巨大的衝突和浪費,哭鬧是孩子攫取生存資源的一種有效通—孩子眼淚背後的真相常是:哭鬧能得到更多的好處,所以孩子很享受也很熟悉把哭作為攫取生存資源的一種手段,所以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一定要得當。

    過份溺愛,是慢性扼殺孩子的行為,父母越不讓孩子吃苦,孩子吃的苦越超出父母的想像,最終受到傷害的除了孩子和父母外,還會有無辜的陌生人。

    美國兒童心理衛生專家說過: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

    養不過確實是父母之錯,剛出生的孩子猶如一張白紙,上面都是潔白和單純的,父母的教育猶如要在紙上面寫字的筆,筆寫出來的內容決定了紙的性質和定向,父母要是用正確的方法教育孩子,不對孩子的要求千依百順,不借關愛孩子的理由溺愛孩子,孩子才能在一個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

      懂得放手才是深愛,家長替孩子避開的風險,生活總會如數奉還;替孩子走過的路,孩子仍需要哭著自己重新走一遍。孩子的成長,家長可以參與,卻不能代替,不捨得讓孩子吃苦,這個世界就會讓孩子很苦。孩子和種子一樣,只有歷經風霜、雨雪,挫折和挑戰,才能長成參天大樹,孩子終將要學會自己面對一切,所以家長請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長大!

    父母的理性、正確教育,不僅是對孩子本身的一種責任,也是對父母自己的一種負責,更是對社會的一種責任!

  • 6 # 流年芳華

    網上流傳這麼一組照片,一個媽媽跪在地上,對面的女孩十幾歲的樣子。

    原來女兒想要一部iphone手機,但光是學費和生活費已經壓得媽媽喘不過來氣了。

    於是媽媽下跪,一邊哭,一邊道歉,而女兒顯然很不耐煩,大聲讓她別丟人了。

    現在很多父母對孩子很溺愛,小到把家裡任何好吃的都讓孩子獨享,大到有求必應。

    父母以為自己表達的是愛,但在孩子眼裡這逐漸變成了理所當然,是父母應該給予自己的。

    被當作“小皇帝”養大的孩子,真的也把自己當成了“小皇帝”,把父母當成了僕人。

    這種模式一旦形成,期望孩子尊重父母,憐惜父母無異於痴心妄想。

    想要得到孩子的歡心和笑臉,只能滿足孩子的需求,看孩子的眼色不過是其中之一罷了。

    美國兒童心理問題諮詢師肖恩·格羅弗,曾提出一個概念——來自子女的家庭暴力。

    本應該尊重父母、愛戴父母的孩子,卻對父母冷眼相待,甚至大打出手。

    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多數來自於父母的溺愛,他們以為愛孩子就是無條件滿足孩子,卻不知這並不是愛孩子的正確開啟方式。

    溺愛不是愛,反而是害。

    既害自己,也害孩子。

    為人父母,生下孩子,有撫養和愛孩子的責任,但絕不是為了自己當奴隸的。

    父母子女都應該有獨立的人格,相互尊重。

  • 7 # 1563687639999

    慣子如殺子!該打就打,該罵就罵,該說就說,該愛就愛,你不教育好他,將來教育之處是法律!看孩子眼色行事,做父母的太失敗!

  • 8 # 手機名稱一帆風順

    溺愛孩子確實為此、加上這個世道外因環境非常惡劣這個世道大多數人惡性變性對小孩影響極不健康道德敗壞小子太多互相影響互相學壞迴圈累累造成小孩不學好巳是這世道成風敗壞無藥可救、這世道大多數人該殺

  • 9 # 溫侯23

    溺爰孩孑的父母,說難聽點的話,都是些混球。溺愛的孩子沒有厚成,更別說養老送終。只要自己能獨立生存父母就燒高香了。父母對孑女溺愛,就是對孩孑的犯罪。自己做好承擔不好後果的準備。

  • 10 # 使用者義薄雲天

    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要月亮不能摘星星,要APPle不能給中國產機;非名牌不穿、非專賣店不進;他(她)說一是一,老子不能說二。寵著、哄著、讓著、攏著、供著……不能讓其熱,不能讓其涼,不能讓“小祖宗”受一點點的委屈,My god!這豈止是嬌生慣養那麼簡單,這就是養了一個“老佛爺”啊。

    中國式的溺愛由此可見一斑。關愛孩子成長,是每個家庭的責任,也是每對父母的義務,但不能因此成為放縱孩子的理由。父母為什麼稱“監護人”,是有一定道理的。孩子是未成年人(含剛成年),對人生一片迷茫,心智尚未成熟,這就需要我們做父母的去引導,去調教。孩子有時做出離經判道的事,提出一不合實際的要求,或者說出一些出格的話語他本人並未覺得有什麼不妥,如果大人此時不加以制止和良性開導,久而久之,將會助其惡。說明白一點,這就是溺愛的根源,也是導致孩子成人後不孝順的註腳。

    大凡溺愛孩子的父母包括隔代人,最典型的表現形式就是順從。我前面已經說過,大有“傾其所有,結兒女之歡心”的氣勢。如果家有陶朱漪頓之富倒也罷了,只要物質能滿足的,孩子永不會同你翻臉,一旦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這時就有父母好看了。這就是中國式家教的失敗,是應該引起我們所有有孩子父母的沉思的一個問題。

    溺愛孩子的父母,終有一天不是孩子給父母臉色看那麼簡單,而是害了孩子一生!在家父母寵,成家立業誰來寵,走向社會誰來寵?這也許才是我們正在溺愛、或準備溺愛、還有在溺愛的道路上已經走了很長一段路的父母應該深思的問題!

    願天下的父母都能老有所倚,不再陷於溺愛的畸情,也願所有正在“蒙受”溺愛的孩子好好反思,不要永遠只做溫室估豆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奇葩說》第五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