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學歸元

    人類社會個體之間是有境界層次高低之分的。

    1.小人格局小,境界低,重利輕義,和小人爭會降低你的境界。

    2.蠢人思想單一,認知狹隘,思考問題缺少變通,和蠢人爭會降低你的智慧。

    3.君子格局大,境界高,重義輕利,有不爭之德,《道德經》言:“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君子立名高遠,和君子爭名則會降低你的名聲。

    故此三者,皆不可爭,爭則有害於己。

  • 2 # 一坨蒜

    華人秉承的仁義禮智信,是以和為貴的處事信條,講究退一步海闊天空,並不鼓勵汲汲鑽營。

    很多人會覺得不以為然,但是往往事實是爭來的結果是付出更大的代價。

    孔子說小人難養,因為小人是反覆無常的,道德禮儀對與他們的約束遠不能超越利益的誘惑,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並不是不敢相爭,而是不能為了蠅頭小利置於麻煩和危險之中。

    不和蠢人爭理,我經常會覺得陳翔六點半團隊劉潔出事就在昨天一樣,這幾乎是眾所周知的案例,與蠢人爭理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就發生在我們眼前,血淋淋的教訓。我們可以保證自己講的是道理,但是永遠不知道對方會釋放什麼技能。

    別和君子爭名,君子立名高遠,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君子與君子之間的較量,無需相爭,各顯其能罷了。

  • 3 # 寂語堂齋

    我是這樣看的,應該先把自己定性為是什麼樣的人,自己若是小人那必然和小人爭利,自己若是蠢人必然和蠢人爭理,自己若是君子,那已經有名望了,又何必再去和君子爭名。

    自己若不是小人,那又何必主動去和小人爭利呢?如果說小人主動來和我們爭利,我們該當如何呀?應該採用兩種方法,一種是鬼古子的方法,就是以利驅使之。另一種是左宗棠的方法,以力降之,願幹就幹不願幹就滾蛋。我舉兩個例子,都是我親身經歷的。那是在我年輕的時候,有一天遇見一個人主動要打我,我說我和你也不認識,又無怨無仇,你為何要打我,他說有一個人出300元錢給我讓我打你一頓,我一聽是這麼一回事啊,就說我出600元錢給你,你去打他一頓,你看如何呀,這個小人一聽哈哈一笑,說我服你了,我走了,以後你有什麼事就找我。還有一次,那是在2001年的時候,我去瀋陽中興商業大廈給孩子買衣服,光天化日之下具然遇見一個搶劫犯,他拿一把刀威脅我,讓我把錢都給他,要不就要我的命。我就掏錢給他,趁他接錢不注意,我打掉了他手中的刀跟他撕打起來,並且大呼一聲,搶錢了。不一會就衝上來兩個便衣警察,把這個小人捉拿歸案,完後我才知道中興大廈,每一層都有兩個便衣警察暗中巡視。

    自己若不是蠢人,那又何必主動去和蠢人去爭理呢?蠢人雖不明事理,但蠢人不是小人,他不做壞事。如果遇見一個蠢人跟我們爭理,那我們何不讓給他呢?比如明朝宰相郭樸的家人,為了一面牆與鄰居發生爭執,雖給郭樸捎書告知此事,郭樸隨修書一封給家人,是一首詩,千里捎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是處理此類問題的最好方法。

    哪個敢隨便稱自己是君子?君子必定是少數,都是那些名望非常高的人,自己有什麼本事去和君子爭名呢?那叫不知量力。再說名望不是爭來的,是根據才學德行,經過長時間自然形成的。所以別和君子爭名應該是個定律。

  • 4 # 瘋哥哥l

    聰明和精明是兩個概念。審時度勢,知進退,有見識,明哲保身,這是華人樸素的價值觀。這三句話恰是對此最好的體現。

    首先來講個小故事。

    以前一個秀才拉著一個傻子去找縣官斷案。原來是在大街上遇到,別人問一加一等於幾,秀才說是等於2,而傻子說等於18,兩人爭執不下,互不相讓。然後到縣衙找縣太爺評理。

    縣太爺,呼叫兩邊衙役,把秀才摁倒重打二十大板。秀才急了,問:“我是對的,為啥打我。”

    縣太爺大喝道,“你明知道你是對的,那還和傻子進行爭辯,不打你打誰。”

    別和蠢人爭理:即便你是對的,你能說服他嗎?即便你說的都對,蠢人能理解嗎?如果能理解了,還叫蠢人嗎?明知道不可為而為之,那不是自找沒趣嗎?這便是審時度勢的實用主義(在大義面前另當別論),

    別和小人爭利:之所以是小人,便是計較、自私而又無所不用其極之人。對於小人,是沒有道義和道理而言的,“利”是他唯一追求目標,這樣的話,便終究會受其害,不如舍小利,求大義。這也算是一種以退為進,明哲保身的方式。

    別和君子爭名:君子是名聲,是羽毛,能被稱為君子,必是愛惜羽毛之人,觸及他的利害,可能就會讓他成為小人。

    成全別人,留有餘地,會藏拙是這幾句話的意思。因為中國有句古話叫“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 5 # 使用者61512180465

    阿蒙:和小人爭利,沒有多少利,有失身份;和蠢人爭理,蠢人不懂理,浪費心機;和君子爭名,君子太多,名目太廣,名無爭到,一身煩惱,得不償失。

  • 6 # 誠摯人生為夢啟航

    和小人爭利你也是一個爭利的人;和蠢人爭理你也蠢的可以;和君子爭名你還能算君子?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生活當中,我們要主動去尋找熱情、樂觀、的人作朋友,主動排斥、遠離小人、蠢人、偽君子。人立於世,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如果沒有多讀幾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從裡面汲取些精意。

    與小人爭利

    關鍵詞“爭利”,你敢與“小人”爭利?呵,這時小人的潛在“魅力”就會發揮的淋漓盡致,到時吃苦果一定少不了你。遇見小人能避則避,莫要爭眼前的蠅頭小利,得不償失。

    與蠢人爭理

    一個說1+1=3的人你若非要去和他爭上一爭。你要不是吃撐了就是“蠢”,你可以告訴他:“你是對的”這是你最好的回答,讓他自己沉寖在自己的世界就好。

    與君子爭名

    什麼是君子?有道德、有品質,君子如蘭那有君子爭名奪利的人,你與君子爭名,何以為君子?

    以身作則是最好的教育,從此刻開始,重新思索自己的人生觀,用自己的行為,教化子女比的上千千萬萬的大道理,滿口的道理,心行不一怎麼教育好下一代。

    【完】

  • 7 # 皛川

    不和小人爭利、不和蠢人爭理、不和君子爭名。

    這種觀點已經很久遠了!真的是經驗之談。道理很簡單:

    和小人爭利,說明自己也高尚不到哪去。換句話說就是自己和小人屬於同類人了。

    和愚蠢的人爭理,說明自己也是個白痴。老話早就說過,寧和清楚人吵架,不和糊塗蛋說話。道理在明白人面前是道理,在愚蠢人面前,等於對牛彈琴。

    和君子爭名說明自己是愚蠢人了。“名”這東西本來就不是爭來的。得大家公認才行。君子之所以是君子,完全是靠人家的德行換來的。所以,和君子爭名反而被世人取笑。

    這都是多少年來,做人必須懂得的經驗之談。只可惜,當下這些傳統理念沒幾個人信服了。

  • 8 # 篤行客3

    “別和小人爭利”,古語有云:小人喻於利,小人以利益為上,你動了人家的命根子,那人家不跟你來真的,跟你拼命,才怪呢。 “別和蠢人爭理”,民間有句老話,“秀才遇上兵,有理講不清”,更何況是蠢人,他不跟你講理,你偏要跟他講理,行不通啊。這不對牛彈琴嗎?它聽不懂啊。 “別和君子爭名”,名是啥玩意啊?名是榮譽啊!是江湖地位啊!是公眾對於君子的讚譽啊!古言有云:君子喻於義,義是君子的殺手鐧,你想啊,我們芸芸眾生,凡夫俗子,有幾個人能享有大眾百姓對於“君子”的美譽和認同。君子首先得是個人物,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可能沒有金錢啊,財富啊,社會地位啊,關鍵得有影響力啊,有傳播力啊。竹蘭梅菊,四君子,象徵四種品格。 小人、蠢人、君子是世間客觀存在的三種人,我們大部分人介於蠢人與君子之間的那類人,可以是普通人,凡夫俗子。可以是聰明人。當然,對於根據每個人的領悟和解釋,還可以分成更多的類別。

  • 9 # 葉好古

    《大學》裡面講“《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這裡就是說真正賢明的人是可以讓小人與君子都各得其樂的。

    那麼現在這裡的這句話也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小人的利益心理都是很強的,不說小人就是我們普通人不也是一樣。正因如此我們才會一定要強調互利共惠的原則,就是說大家做事要利人利己不要損人利己。

    小人你和他交往,當然不要和他爭利。當然,如果你感到自己吃虧了,那麼也就別和小人交往是了。

    而蠢人之所以稱之為蠢人就是因為他蠢嘛,既然蠢,那麼跟他講道理就是講不太明白的。

    這也是《論語》裡面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原因,在孔子那個奴隸制時期普通百姓都是沒有讀過書的,也沒有人教導他們道理,所以你跟他們講道理是沒有用的,上位者就直接要求他們要這樣做就是了。

    君子都是很注重名聲的,既然他已經是君子了,對於一般的利益也就不是那麼看重了,但是名聲你一定要給他。如果雙方合作的話,你可以多得一點實利,而名頭就多給他一點。

  • 10 # 無言嘍

    別虛化每個人的本身,誰都不置身在現實之外,爭利就是“小人”,爭理就是“蠢人”爭名就是損害了“君子”的名聲?莫非你活成了神,活成了佛?

    正當的合法利益,就必須寸利不讓,正常的合情理由,就必須爭個明白,應該接受的名譽,就應當仁不讓。連法律都在保護你所有的一切合法權益,你就彆扭捏著故作矯情的用肉麻的言詞來高唱著毫不利己的序曲,變著聲走調的專門利人的終曲。

    實際一點,只要合乎社會公德,遵守社會秩序,遵循鄉規良俗,維護好生存環境,不傷害和影響他人的正常利益和生活,以自身的本能行為和形象為社會,為集體,為家庭加能加分加暖加愛,就完全是一個合格的守法公民,就完全勝過總是高調不離口,低俗不離手的無良說教者。

    正因為總是提倡,就是得不到日常實行,正因為總是鼓勵,就是很少人去做到。別聽著一些過份的喧譁,實質他自己的行為從不在意,別總是規勸別人從善如流,其實他本人的信守毫不在乎,當拿著標準去衡量他人時,自己卻被手裡舞著的標尺弱化自貶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蘋果好用還是華為好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