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狄影視匯

    有的啊,其實很多時候讓你難忘的並不是它有多好吃,而是當時那個味道總能讓你回憶起當時的心境

    在我印象中,曾經在我的高中時期,大食堂的捲餅讓人印象深刻

    捲餅就是普通的大餅裡面放上滷好的土豆絲和豆皮再加上一點生菜

    這樣一份捲餅在當時才賣1塊錢,記得當時下課以後,打上一份捲餅總能在緊張的學業中讓人感到片刻的放鬆

    而現在,自己做總是沒了當時的味道

    也許,這就是記憶的美好吧!

  • 2 # 吉祥如意好運常伴

    外婆家離我家很遠,小時候去外婆家,她總是給我們做很多好吃的,除了炒肉和雞蛋,還會做煎麵託辣椒還有南瓜面託,菜上桌的時候,外婆總是誇張的說:黃燜大蝦來了(煎辣椒麵託),香煎魚塊來了(南瓜面託),我最喜歡外婆做的煎麵託辣椒還有南瓜面託,金黃金黃的,香氣撲鼻,吃到口中又脆又香,表姊妹幾個總是能把盤子吃見底,小時候的我覺得那就是最好吃的美食,後來上學了就很少有時間去外婆家了,很想念外婆做的美食,寒暑假去了外婆也總是做些大魚大肉的,用她的話說: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不用再吃那些假魚假肉了(外婆說煎辣椒麵託和南瓜面託是因為沒有好吃的,就用那些菜代替的)……我總會纏著他讓她做煎辣椒麵託和南瓜面託。慢慢的我長大了,外婆也老了,步履蹣跚,每次去看外婆也不忍心再讓她老人家下廚了,有時候舅媽做飯,有時候去之前把飯菜做好帶過去吃,再也沒吃過外婆做的美食……自己試著學做煎辣椒麵託,再也吃不到小時候的味道,百度,火山小影片,快手都搜尋了遍,按照教程一步一步去做,吃起來還是沒有小時候的味道,請教了外婆,按照她說的方法來做也覺得味道不對……我想並不是我做不出來外婆做的味道,而是找不回小時候的那種情愫,那是童年美好的回憶,無法代替,無法超越!

  • 3 # 曾夢想仗9走天涯

    09年在四川桃平羌寨一朋友家裡吃了一道菜至今猶味如新。藏家人的小香豬肉炒的核桃花,起鍋放的蒜苗滿屋飄香,吃在嘴裡的感覺無法用文字表達。過後再也沒有這種味道了。

  • 4 # 相聲新勢力

    作為一個專職廚師,這種事情也會經常發生,因為每天都要製作美食,當然也會去別的同行那裡去學習,試吃別的飯店好的菜餚,回來自己做有時候就做不出來那個味,這種事情當然很難忘。

    前幾天去了去一個朋友店裡吃飯,吃了幾個菜味道很不錯,回來也想做,但就是那種味道做不出來,今天給朋友們看一下;一道冷盤、一道熱菜、一道蒸菜,味道很不錯,做不出那味

    第一道冷盤:

    這是一道很經典的冷盤,南瓜吃起來有些甜味,這個季節吃就很不錯,營養也非常豐富。

    搭配牛肉一起上桌,看起來很精緻,吃起來微甜,牛肉的香味也燒出來了,一塊牛肉再加上南瓜,吃起來也感覺不到油膩,回來自己也做不出來,看樣子也要去朋友那裡多學習一下了;

    第二道熱菜:

    老豆腐大家都吃過,朋友店裡的廚師把這道菜做的有些特別了,加了蝦米、小魚、青紅尖椒等輔料一起炒出來的;

    回來後我也想試試,但就是不知道在炒的過程中加了哪些輔料,例如豆瓣醬、辣椒醬之類的醬料,我想應該是他們店廚師自己熬製的醬料,獨家配方,外人當然很難知道怎樣做,別人也就做不出來那種味了。

    第三道蒸菜:

    這道蒸菜雖然看起來很簡單,擺盤也不復雜,但是重點在湯汁裡,我吃起來感覺不只是加了一種料酒,應該是加了好幾種酒,混合在一起,然後加鹽等調味料調製而成的。

    回來後也嘗試了調製那種味道,就是做不出那個味,你們說怎麼辦呢?看樣子又要去學習了。

    總之,這種事情我也經常會遇到,因為中華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八大菜系"都是經典菜餚,未知的東西太多太多,有句老話叫"做到老,學到老",這其中也有著很深的道理,不會做不要緊,但以後一定要認真學習,這才是重點啊。

  • 5 # 笑笑的麥子

    你有沒有一種美食,讓你至今難忘,但又做不出?

    我們小的時候,我爸爸被單位派去揚州學習半年,家裡只有我媽媽帶著我們三個孩子。那時家裡條件不好,沒有老人或是兄弟姐妹幫忙。家裡事情也挺多的,養了一群鴿子、幾頭豬、幾隻雞和鴨子,還有一個菜園要打理。

    至於為什麼要養那麼多東西,那個年代的人都是如此,除了豬可以賣錢,養的雞、鴨等都是自家吃的。蔬菜更是自己要種一些,那時大人們的工資普通都低,不自家種些菜,全靠買,是很難生活的。

    我們那會兒還小,全靠我媽媽一個人去做這些事情。而且她還要上班,她是做絲綢的檢驗工作,雖說沒有車間裡那麼辛苦,但也絕對不輕鬆。

    那一匹匹初織出來的絲綢,還未染色,要很仔細地檢查有沒有瑕疵,不行的話,要退回車間。若是出了差錯,染色後被染色部門的檢驗員查出問題,是要挨批,扣獎金的。

    所以那時我媽媽非常的忙,也非常的辛苦。我們那會兒的伙食,現在想想其實是有些清苦的,當時是沒有什麼感覺。

    當時就覺得用小青菜做湯,裡面放了一點鹽,放一點豬油,放一點味精,就感覺特別好喝;還有素炒的大蒜葉子,我也覺得很好吃。但現在想想,可能是當時真的沒什麼好吃的,才會如此。

    也就是在那段時間裡吃了一次從未吃過的鹽水鴨,那美味讓我至今難忘。

    我爸爸的同事正好去揚州出差,就去看望了我爸爸,然後我爸讓同事給我們家裡帶了點吃的。

    那隻鹽水鴨究竟是從揚州帶過來的,還是就在我們本地的飯店裡買的,我至今也不清楚。

    但當時初次品嚐到那鴨子的美味時,就覺得實在實在是太好吃了!是那種很清香的鮮美,不似平常吃過的紅燒鴨或是清燉鴨,那種美味真是在心裡牢牢地記了幾十年。

    鹽水鴨是南京的特產,我到現在還沒去過南京,所以也沒有吃過正宗的鹽水鴨是什麼味道。

    長大以後,對鴨子的燒法,也只會紅燒與清燉的家常烹飪方式。至於怎樣製作一隻好吃的鹽水鴨,我覺得就我這資質,肯定也是做不出來的,那就不用去浪費好食材了。

    耐不住兒時的回憶,我在萬能的某寶網上網購了一隻,想重尋當時的那種美味,但挺可惜,鴨子味道還好,只是與兒時吃過的口感相差甚遠,我想:那種的感覺,可能是再也找不回來的美味記憶了……

  • 6 # 逛吃小妖精呀

    有!有!有!重要的事必須說三遍!

    這麼多年,我一直念念不忘的美食是讀初中的時候吃過的姐夫做的 “生爆臘腸頭”。那時候我姐夫還在跟我姐談戀愛,我跟著一起去姐夫的老家玩,我們這邊的傳統是家裡再窮都要殺過年豬,姐夫家殺了過年豬,豬大腸就用來做了臘大腸掛在廚房裡的房樑上,自然煙燻和風乾。

    記得那天剛好有姐夫的朋友過來玩,然後家裡也沒有其他的吃的,姐夫就選了一節臘腸頭,給做了一大盤 “生爆臘腸頭”,現在我都還能記起那個味道,豬大腸的腸頭最是肥美,我們處理的時候不會把裡面的肥油全部撕掉,不用水先煮熟,而是直接用油生爆,把腸皮表面爆得焦脆捲曲,正好捲住內裡融化的肥油,再配上幹辣椒乾花椒之類的一起回鍋煸香調味,真的是香得不得了!夾起一塊腸頭入口先輕輕一咬表皮滿是焦脆幹香,牙齒再一用勁整個咬破瞬間爆油,越嚼越香那種!我就記得那頓飯我一直都盯著那盤 “生爆臘腸頭”,生怕被他們吃完了,哈哈!

    後來,一直都對那盤肥腸的味道念念不忘,自己也嘗試做了幾次,一直都不是那個味,總覺得缺了點什麼!也不知到為什麼總覺得小時候吃什麼都香,現在吃的東西種類多了,做得也更加緊緻了反而沒有了以前的味道?現在姐夫生意越做越大也沒時間給我們做好吃的咯,所以美味也就只能留在記憶裡啦!

  • 7 # 成熟且豆花

    我來說一個,我說的這個不算美食,可能有些人覺得不適,

    小時候,別人家結婚,生孩,做的請客的菜吃不完你們那都是怎麼辦?我們小時候沒菜吃,都會把剩的菜都倒在一個大鍋裡熱一下,然後一個村的,玩的的好的,鄰居都會分一點,你覺得那個味道好吃麼?

  • 8 # 不正經的飯
    要問有沒有吃過一種美食讓我至今難忘,但自己又做不出來,我的答案是肯定的,這道菜就是過油肉。

    過油肉是山西傳統名菜,山西人或者去過山西的小夥伴對過油肉肯定不陌生,幾乎每個家裡或者飯店都會有這道菜。家裡來客人了或者去山西的飯店點菜,餐桌上總能看到它的身影,可見山西對過油肉的認同度很高,是招待親朋好友的首選佳餚。

    我是山西人,過油肉是我從小吃到大卻依然沒有吃膩的,是我的下飯菜第一選擇。後來我離開家鄉在外求學,現在結婚定居外省,能吃到正宗過油肉的機會很少。

    算了算我大概有4年多沒有回過老家了,印象中的過油肉它色澤很亮,肉質很嫩,帶著一點點醋味,看著油多其實吃著不膩,還有木耳和蒜薹的蔬菜搭配,我覺得算是葷素都齊了,尤其是那點醋味我認為是整道菜的精華,醋還得用我們山西上好的老陳醋。

    我自己也曾學著做過,也問了老家做了一輩子過油肉的親戚,可是自己做出來的那個味道總覺得差點什麼,就連只去過我家兩次,吃過幾次山西過油肉的外地老公都說我做得不地道。

    不光是我,剛才我問老公他心中有沒有至今難忘的美食,他脫口而出就說你家那邊的過油肉啊,還說可惜你這個山西媳婦不會做。

    印象中的老家過油肉家裡做的時候只放了木耳、蒜薹和肉,不過現在在網上看到的過油肉有很多放了不少配菜,也許是在傳統的基礎上改良創新了吧,不過我還是喜歡傳統的老菜。

    我也曾試著醃肉的時候加生粉讓肉更嫩滑,下油鍋滑肉,臨出鍋沿鍋邊噴陳醋,淋明油,可是不管怎麼折騰,味道就是不對,後來做了好多次不行就放棄了,我老公還安慰我說那就讓這道菜留在我們心裡吧,我想了想也對,差的那點也許就是思鄉吧。

    其實我還對另一道山西老家的美食念念不忘但又做不出來,那就是我們山西的豆角燜面,夏天必吃啊,再放點西紅柿,酸酸的很下飯,這也是我為數不多一頓能吃兩三碗的了,不知道為什麼自己就是做不好,可能是家鄉的那個吃了很多年的味道在記憶中太深刻了,看來為了美食我們離鄉在外的孩子們也要多多回家啊。

    大家有什麼難忘又做不好的美食呢?在評論裡和我分享吧。

  • 9 # 飲言食語

    北京有這樣一種美食,常有人說沒吃過它就不算到過北京,吃過它必然讓人畢生難忘,無論是嫌棄還是鍾愛。它是北京的一種市井美食,其實很廉價的東西,很多人去北京都要挑戰它,但大多數人都以失敗告終。它原本只是製作綠豆粉絲剩下的下腳料,它叫老北京豆汁兒。

    北京豆汁兒是綠豆做的,跟我們常喝的黃豆豆漿完全沒關係,它是發酵而成,有濃烈的酸餿味。吃不慣的人覺得這是臭味,吃得慣的則覺得很香。我是2009年在北京路邊小店喝的豆汁,很酸爽很美味,配上油酥的焦圈、爽口的小鹹菜,安逸慘了。通行的朋友喝了一口直接吐了,並對我的行徑大為嫌棄,可能是小時候喜歡吃酸稀飯的原因,我就覺得這豆汁兒簡直太好喝了。

    後來聽郭德綱的相聲,講老北京人對豆汁兒的偏好,那種吃得很爽的感覺我深深地懂。回重慶後自己嘗試做過,可發酵出來的那種酸餿味一直不對,也成不了濃稠的汁兒。做北京豆汁兒其實程式有點複雜,對發酵時間的把握需要豐富的經驗積累,發酵多久,煮的時候加多少生豆汁,煮多久才能成汁而不成豆腐狀,焦圈炸到什麼程度,鹹菜用什麼爽脆度的,都不好弄。

    這吃食雖小,用料雖普通,但做起來程式其實也比較複雜,就跟做豆腐一樣,反正我是沒做成功過。不過只要有機會到北京,必定要喝個夠,這味道太饞人了。

  • 10 # 金志南

    在我的記憶深處,一直有一樣美食讓我魂牽夢繞,這道美食對於別人來說,可能會覺得很可笑,但是對於我來說,卻彌足珍貴,它就是我小時候姥姥做的蘿蔔乾,當你看到這裡時,估計已經一臉嘲笑,這算什麼美食!下面聽我來擺一擺。

    我出生在甘肅蘭州郊區的一個山溝裡,姥姥一家是從祖國的首都北京在六十年代響應國家號召,支援祖國的大西北舉家遷過來的,母親是老大,下面還有三個弟弟一個妹妹,母親當時上初中,最小的舅舅才出生沒多久,全家人就姥爺一個人的收入要養活一大家人,當地的自然環境很差,上山都不長草,所有消費都只能花錢買,那時候人們的收入都不高,姥姥為了孩子們能吃飽,想盡了各種辦法,變著花樣把普通的食材做的美味可口。

    到了冬天,蘿蔔下來了,蘭州那邊的蘿蔔,是綠蘿蔔,水分很大,生吃清脆可口,也是和大白菜一樣,屬於最便宜的菜,冬季,每家每戶都會儲存大白菜、蘿蔔、土豆,這些菜一直能吃到來年開春,這個季節也是家庭主婦們最忙碌的時候。用白菜醃酸菜,每家最少一大缸,醃雪裡蕻,還有蘿蔔乾。這些鹹菜,成了每家每戶熬過漫長冬天的必需品。

    我現在最怕吃酸菜,已經吃夠了,但是姥姥做的蘿蔔乾,我卻愛不釋手,姥姥家的蘿蔔乾,用的綠蘿蔔還有胡蘿蔔,先切成條,用鹽揉勻,再經過晾曬,然後撒上辣椒麵、花椒麵等調料拌勻,最後要放到罈子裡封口儲存,吃的時候隨吃隨取。儘管父母是雙職工,但是由於工資低,家裡又是倆兒子,俗話說半大小子吃垮老子,家裡的生活只能是吃飽而已,隔幾天,姥姥就會給我們家拿一些,吃飯是就著饅頭稀飯吃,或者切成丁,少放油蔥花熗鍋炒著吃,別提有多美了,我一次能吃小半斤,就當零食吃。每當這時,姥姥都會心疼的對我說,鹹菜別吃太多,會齁著的,我舅媽和我父親都跟姥姥學過,但是做出來就不是那個味,總缺了點什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蛋炒飯怎麼做比較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