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杜甫對諸葛亮可謂是推崇備至。確實諸葛亮在中國已經不是凡人了,他在好多人的 心目中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無所不能的神人,是智慧的化身。一句話,諸葛亮在很多華人的心中已經被神化了,千百年來高居神壇之上。 透過考察歷史,諸葛亮被神化的演進過程非常明晰。《隋書》之中就載有史萬歲南征的事蹟。並演化出“死諸葛走生仲達”的故事。就是說死去的諸葛亮竟能把活著 的司馬懿嚇跑。到了唐代,好多詩人都盡力謳歌諸葛亮,更加神乎其神。李白,劉禹錫,杜甫紛紛賦詩稱讚。時至宋朝,尤其是南宋,這種情況更加突出,朝廷和士 大夫對諸葛亮可謂頂禮膜拜。而當時諸葛亮在民間被神化得更快,更加深入人心。在南宋,講唱三國故事的平話已經出現。在北方,由於金國統治之下的下層文人和 老百姓的心理作用,《十樣錦諸葛論功》、《赤壁鏖兵》、《舌智》、《廬江祭》等神化諸葛亮的金 院本已經出現,並在社會上影響非常廣泛,深受老百姓的歡迎。元代雜劇之中,有關諸葛亮事蹟的劇目特別多,有幾十種。在這些雜劇之中,諸葛亮已經脫離凡人之 相,入昇仙神之位。清代初期,毛綸、毛宗崗父子修訂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國演義》,尊劉,抑孫、貶曹的封建正統思想非常嚴重,刪卻了羅本反映諸葛亮權術詐 謀的幾件事,虛構出魏延腦後反骨、踏碎命燈等情節,使諸葛亮殺他之舉變得天經地義,從而不但使諸葛亮更神,而且更具仁義賢德的意味。 三重境認為,把這種神化作用演義到極至的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羅貫中為了使諸葛亮超凡脫俗,大肆添油加醋。如火燒新野、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空城計、借東風等,這些在歷史上都是沒有的。然而,《三國演義》是古代小說中的榜眼,其影響可謂深廣,在現代還拍成電視劇、電影之類。所以,它裡面的形象也就是一般人對諸葛亮的印 象了。那麼諸葛亮真有這麼神奇嗎?其實,諸葛亮不象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中那麼擅長奇謀妙計,善於迭出險招。愛出險招的是郭嘉,所以《三國志》在謀士排行 中,諸葛亮位於郭嘉之後,只排第二位(見附表)。諸葛亮也是凡人,也有不足和缺點。首先諸葛亮也有失誤,有的還是重大的失誤。那麼,諸葛亮一生之中,主要 有哪些失誤呢?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戰略方針上的失誤。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提出的戰略方針本身就存在著錯誤。就當時的情況而言,劉備即使據有荊州和益州,一路由荊襄北進,一路再出 祁山,直指宛、洛,彼此之間距離太遠,戰略上的配合作用並不大。所以事實上是,雖然關羽北出荊襄曾一度得手,但是再出祁山,直指宛、洛的一路並沒有付諸實 施。原因是實際情況不允許。後來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又為報私仇,爭奪荊州,一誤再誤,“隆中對”中的戰略目標根本無法實現。 第二:用人上的失誤。誤用馬謖,就是他沒有看透人,用錯人的結果。馬謖是 馬良之弟,應該說,在軍事理論上,他還是有一套的,如果做參謀,不能不說是個人才。例如建興三年,諸葛亮徵南中的時候,他便給諸葛亮獻計。因為他的意見正 確,確實符合實際,所以諸葛亮採用了,實際上也確實依靠這樣的計策,征服了南方。諸葛亮在世之時。南方確實始終沒有再反。不過,我們也不能不說,馬謖也確實有明顯的缺點,這就是言過其實,尤其在軍事上缺乏實踐經驗。對此,當年劉備曾告訴過諸葛亮,說馬謖不 可大用。但是,諸葛亮沒有聽從劉備的意見,在關鍵的時刻,關鍵的地點,關鍵的戰役上,不顧眾人的反對,錯用了這位只會紙上談兵的空頭軍事理論家。這使得街 亭慘敗,使蜀漢受到重大損失,失去了難得的機會,付出的代價太大了。不能不說,這主要是因為諸葛亮在識人、用人上的失誤造成的。 第三:在處理各種問題的方式上存在著重大的失誤。諸葛亮一生中,無論是處理政事還是軍事,不分事情大小,鉅細必到,事事操心,公事私事,件件過問。甚至連 簡單的帳簿都要親自核對。從個人對待事業的精神來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確實有可嘉的一面,但是從辦事效果和輕重緩急上看,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過多地 過問瑣事,勢必會分散人的注意力,小事抓多了,勢必會影響到抓大事,最後耽誤大事。所以當司馬懿探聽到諸葛亮整天忙忙碌碌,眉毛鬍子一把抓,健康下降,精 神日衰,暗自竊喜。最後果不其然,諸葛亮心力憔悴,勞累至死。他死的時候年紀不大,只有54歲。曹操死時66歲,劉備死時63歲,孫權死時71歲。同這些人相比,諸葛亮實在是英年早逝。這樣的結果,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事業,都是巨大的損失。而這一悲劇的發生,主要是因為諸葛亮在辦事方式上事必躬親,輕重不分,過度操勞,嚴重地損害了他本人的健康而造成的。 如果上述論證還不能充分說明諸葛亮被高估的話,那麼在曹操與諸葛亮的比較中,可以從一個側面得出諸葛亮被明顯高估的結論。 在三華人物中,曹操與諸葛亮都是丞相,並且都稱漢丞相。同時,這兩個人又都以謀略出眾而揚名天下。那麼,這兩個丞相哪個更高明,哪個更傑出呢?若論人格, 那對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當然要比人們罵為“漢賊”的曹操更有魅力。但是,若論才智,如果除去小說《三國演義》的虛構成分,那還是曹操更勝 一籌。 作為智謀之士,作為統率三軍執掌國政的關鍵人物,他的高明與否,才幹如何,關鍵在看他是否知人善任。恰恰在這一點上,曹操與諸葛亮明顯分出了高低。 諸葛亮在“隆中對”時就確立了復興漢室的長遠戰略。但是正是因為諸葛亮在知人用人上出了問題,才演出“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的歷史悲劇。諸葛亮在知人用人上出的第一個問題,是讓馬謖去 防守戰略要地街亭,這在前面已經講過。他出的第二個問題是讓雖然武藝超群,但卻目中無人,驕傲自大,有勇而少謀的關雲長獨守北臨曹魏,東接東吳的荊襄重 地。在複雜的局勢中,關雲長背棄了諸葛亮北敵曹操,東和孫權的戰略方針,雖然攻拔襄陽,水淹七軍,生擒于禁,殺掉龐德,取得一時的勝利,但是因為他不顧大 局,與東吳失和,又驕傲輕敵,結果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身死敵手,痛失荊襄這一戰略要地。這樣,“隆中對”所提出的戰略目標就難以實現了。 諸葛亮不僅在知人和用人上出問題,在人才儲備上也有問題。當年關雲長大意失荊州之後,導致西蜀連續犯下戰略錯誤:劉備為報私仇,不顧大局,討伐東吳,結果 被陸遜火燒連營,兵敗夷陵,託孤孔明,付以復興漢室的大任。儘管諸葛亮報定誓死報效先主知遇之恩的信念,可是因為西蜀不僅地勢狹小,而且人才匱乏,沒有切 實的培育措施,既無統兵主帥,又少頂梁大將。不得已,諸葛亮自己擔任統帥,興師動眾,六出祁山。雖然身為主帥,但無人可用,很多事只能躬親。等到姜維北伐 中原之時,一方面財力消耗殆盡,一方面人才更近枯竭,沒辦法,“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社稷傾覆,國家滅亡是自然的。 反觀曹操,雖然他殺了小人之儒楊修,但是總體上他既愛才,又識才,又善用才,所以手下人才濟濟。論謀士,他的帳下有郭 嘉、荀彧、程昱、賈詡、荀攸等等,智謀超群;論武將,他的帳下有夏侯淵、曹仁、張遼、徐晃、許禇等等,能徵貫戰。就是這樣,他還竭力挽留關雲長。對謀士, 曹操虛心採納他們的良策;對武將,他也大都用得其所。即使有缺點和不足,也注意觀其大節,用其所長。在重大戰役和關鍵環節,曹操沒有諸葛亮那樣在用人上的 重大失誤,各色人等都排程自如,兩人才智上的優劣非常清楚。 從文學成就上來看,諸葛亮頗有文才。《隆中對》與《出師表》均足以確定他在中吾散文史上的地位。而曹操則更勝一籌。他是三國時代的著名詩人,有很多名篇留於後世。尤其是他的《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真可謂是大氣磅礴。 由此看來,諸葛亮只有“忠誠”勝於曹操。但是,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文學作品中,相比於諸葛亮的被高估,曹操是被大大貶低了。但從現代社會的競爭觀點看,所謂誰有能力誰做皇帝,“篡漢”罪名,忤逆幾何? 當然人無完人。諸葛亮畢竟有逸群之才,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典範。但也不能把他神化,應該矯正過往,正本清源,還歷史人物以本來面目。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杜甫對諸葛亮可謂是推崇備至。確實諸葛亮在中國已經不是凡人了,他在好多人的 心目中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無所不能的神人,是智慧的化身。一句話,諸葛亮在很多華人的心中已經被神化了,千百年來高居神壇之上。 透過考察歷史,諸葛亮被神化的演進過程非常明晰。《隋書》之中就載有史萬歲南征的事蹟。並演化出“死諸葛走生仲達”的故事。就是說死去的諸葛亮竟能把活著 的司馬懿嚇跑。到了唐代,好多詩人都盡力謳歌諸葛亮,更加神乎其神。李白,劉禹錫,杜甫紛紛賦詩稱讚。時至宋朝,尤其是南宋,這種情況更加突出,朝廷和士 大夫對諸葛亮可謂頂禮膜拜。而當時諸葛亮在民間被神化得更快,更加深入人心。在南宋,講唱三國故事的平話已經出現。在北方,由於金國統治之下的下層文人和 老百姓的心理作用,《十樣錦諸葛論功》、《赤壁鏖兵》、《舌智》、《廬江祭》等神化諸葛亮的金 院本已經出現,並在社會上影響非常廣泛,深受老百姓的歡迎。元代雜劇之中,有關諸葛亮事蹟的劇目特別多,有幾十種。在這些雜劇之中,諸葛亮已經脫離凡人之 相,入昇仙神之位。清代初期,毛綸、毛宗崗父子修訂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國演義》,尊劉,抑孫、貶曹的封建正統思想非常嚴重,刪卻了羅本反映諸葛亮權術詐 謀的幾件事,虛構出魏延腦後反骨、踏碎命燈等情節,使諸葛亮殺他之舉變得天經地義,從而不但使諸葛亮更神,而且更具仁義賢德的意味。 三重境認為,把這種神化作用演義到極至的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羅貫中為了使諸葛亮超凡脫俗,大肆添油加醋。如火燒新野、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空城計、借東風等,這些在歷史上都是沒有的。然而,《三國演義》是古代小說中的榜眼,其影響可謂深廣,在現代還拍成電視劇、電影之類。所以,它裡面的形象也就是一般人對諸葛亮的印 象了。那麼諸葛亮真有這麼神奇嗎?其實,諸葛亮不象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中那麼擅長奇謀妙計,善於迭出險招。愛出險招的是郭嘉,所以《三國志》在謀士排行 中,諸葛亮位於郭嘉之後,只排第二位(見附表)。諸葛亮也是凡人,也有不足和缺點。首先諸葛亮也有失誤,有的還是重大的失誤。那麼,諸葛亮一生之中,主要 有哪些失誤呢?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戰略方針上的失誤。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提出的戰略方針本身就存在著錯誤。就當時的情況而言,劉備即使據有荊州和益州,一路由荊襄北進,一路再出 祁山,直指宛、洛,彼此之間距離太遠,戰略上的配合作用並不大。所以事實上是,雖然關羽北出荊襄曾一度得手,但是再出祁山,直指宛、洛的一路並沒有付諸實 施。原因是實際情況不允許。後來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又為報私仇,爭奪荊州,一誤再誤,“隆中對”中的戰略目標根本無法實現。 第二:用人上的失誤。誤用馬謖,就是他沒有看透人,用錯人的結果。馬謖是 馬良之弟,應該說,在軍事理論上,他還是有一套的,如果做參謀,不能不說是個人才。例如建興三年,諸葛亮徵南中的時候,他便給諸葛亮獻計。因為他的意見正 確,確實符合實際,所以諸葛亮採用了,實際上也確實依靠這樣的計策,征服了南方。諸葛亮在世之時。南方確實始終沒有再反。不過,我們也不能不說,馬謖也確實有明顯的缺點,這就是言過其實,尤其在軍事上缺乏實踐經驗。對此,當年劉備曾告訴過諸葛亮,說馬謖不 可大用。但是,諸葛亮沒有聽從劉備的意見,在關鍵的時刻,關鍵的地點,關鍵的戰役上,不顧眾人的反對,錯用了這位只會紙上談兵的空頭軍事理論家。這使得街 亭慘敗,使蜀漢受到重大損失,失去了難得的機會,付出的代價太大了。不能不說,這主要是因為諸葛亮在識人、用人上的失誤造成的。 第三:在處理各種問題的方式上存在著重大的失誤。諸葛亮一生中,無論是處理政事還是軍事,不分事情大小,鉅細必到,事事操心,公事私事,件件過問。甚至連 簡單的帳簿都要親自核對。從個人對待事業的精神來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確實有可嘉的一面,但是從辦事效果和輕重緩急上看,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過多地 過問瑣事,勢必會分散人的注意力,小事抓多了,勢必會影響到抓大事,最後耽誤大事。所以當司馬懿探聽到諸葛亮整天忙忙碌碌,眉毛鬍子一把抓,健康下降,精 神日衰,暗自竊喜。最後果不其然,諸葛亮心力憔悴,勞累至死。他死的時候年紀不大,只有54歲。曹操死時66歲,劉備死時63歲,孫權死時71歲。同這些人相比,諸葛亮實在是英年早逝。這樣的結果,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事業,都是巨大的損失。而這一悲劇的發生,主要是因為諸葛亮在辦事方式上事必躬親,輕重不分,過度操勞,嚴重地損害了他本人的健康而造成的。 如果上述論證還不能充分說明諸葛亮被高估的話,那麼在曹操與諸葛亮的比較中,可以從一個側面得出諸葛亮被明顯高估的結論。 在三華人物中,曹操與諸葛亮都是丞相,並且都稱漢丞相。同時,這兩個人又都以謀略出眾而揚名天下。那麼,這兩個丞相哪個更高明,哪個更傑出呢?若論人格, 那對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當然要比人們罵為“漢賊”的曹操更有魅力。但是,若論才智,如果除去小說《三國演義》的虛構成分,那還是曹操更勝 一籌。 作為智謀之士,作為統率三軍執掌國政的關鍵人物,他的高明與否,才幹如何,關鍵在看他是否知人善任。恰恰在這一點上,曹操與諸葛亮明顯分出了高低。 諸葛亮在“隆中對”時就確立了復興漢室的長遠戰略。但是正是因為諸葛亮在知人用人上出了問題,才演出“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的歷史悲劇。諸葛亮在知人用人上出的第一個問題,是讓馬謖去 防守戰略要地街亭,這在前面已經講過。他出的第二個問題是讓雖然武藝超群,但卻目中無人,驕傲自大,有勇而少謀的關雲長獨守北臨曹魏,東接東吳的荊襄重 地。在複雜的局勢中,關雲長背棄了諸葛亮北敵曹操,東和孫權的戰略方針,雖然攻拔襄陽,水淹七軍,生擒于禁,殺掉龐德,取得一時的勝利,但是因為他不顧大 局,與東吳失和,又驕傲輕敵,結果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身死敵手,痛失荊襄這一戰略要地。這樣,“隆中對”所提出的戰略目標就難以實現了。 諸葛亮不僅在知人和用人上出問題,在人才儲備上也有問題。當年關雲長大意失荊州之後,導致西蜀連續犯下戰略錯誤:劉備為報私仇,不顧大局,討伐東吳,結果 被陸遜火燒連營,兵敗夷陵,託孤孔明,付以復興漢室的大任。儘管諸葛亮報定誓死報效先主知遇之恩的信念,可是因為西蜀不僅地勢狹小,而且人才匱乏,沒有切 實的培育措施,既無統兵主帥,又少頂梁大將。不得已,諸葛亮自己擔任統帥,興師動眾,六出祁山。雖然身為主帥,但無人可用,很多事只能躬親。等到姜維北伐 中原之時,一方面財力消耗殆盡,一方面人才更近枯竭,沒辦法,“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社稷傾覆,國家滅亡是自然的。 反觀曹操,雖然他殺了小人之儒楊修,但是總體上他既愛才,又識才,又善用才,所以手下人才濟濟。論謀士,他的帳下有郭 嘉、荀彧、程昱、賈詡、荀攸等等,智謀超群;論武將,他的帳下有夏侯淵、曹仁、張遼、徐晃、許禇等等,能徵貫戰。就是這樣,他還竭力挽留關雲長。對謀士, 曹操虛心採納他們的良策;對武將,他也大都用得其所。即使有缺點和不足,也注意觀其大節,用其所長。在重大戰役和關鍵環節,曹操沒有諸葛亮那樣在用人上的 重大失誤,各色人等都排程自如,兩人才智上的優劣非常清楚。 從文學成就上來看,諸葛亮頗有文才。《隆中對》與《出師表》均足以確定他在中吾散文史上的地位。而曹操則更勝一籌。他是三國時代的著名詩人,有很多名篇留於後世。尤其是他的《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真可謂是大氣磅礴。 由此看來,諸葛亮只有“忠誠”勝於曹操。但是,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文學作品中,相比於諸葛亮的被高估,曹操是被大大貶低了。但從現代社會的競爭觀點看,所謂誰有能力誰做皇帝,“篡漢”罪名,忤逆幾何? 當然人無完人。諸葛亮畢竟有逸群之才,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典範。但也不能把他神化,應該矯正過往,正本清源,還歷史人物以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