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唐先生的AI路
-
2 # 築仙
國企是政府的企業,民企是私人企業。不過國企壟斷了低端高利潤的產業比比如是。國企必須佔經濟大頭,才能保證政府的統治力度,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
3 # 勇談樓市壹貳叄
感謝有機會回答這個問題,經濟發展良好國家的國企和民企的比例有多少?這個問題說句實在話很難回答,國情不一樣,比例自然不同,今天藉此機會簡單談談我的看法。
中國企業目前的現狀題主的潛意思估計是想要討論下一個國家的國營經濟和民營經濟哪個重要一點,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想問下大家“什麼是經濟發展良好?”是類似於中國?還是美國,還是歐洲?或許大家的看法都是不一樣的,世界公認的中國作為經濟發展良好的國家之一,如果說中國是符合經濟發展良好條件的話,那麼中國如今的國企和民營企業的比例如何?如果從數量來說,民營企業是國有企業的數量的千倍不止,據國家統計局2015年資料顯示,中國企業法人單位數為12593254家,其中國有控股企業法人單位為291263家,僅僅佔據了總數量的不到百分之一;但是2016年中國企業500強中,國有企業的數量達到了295家,佔比59%,可以說中國國有企業雖然說數量上不佔優勢但是在整體實力上還是要比民營企業強些的。
經濟發展良好與市場有關,與國企與民企的比例沒有直接關係很多年前中國很多人把私有企業作為一種資本主義的代名詞,不過隨著幾十年的發展我們確實看到了私有企業在中國經濟層面的重要作用,可以說沒有私有企業如今中國大部分地區還是處於貧困線下。但是也不能忽略國有企業的作用,尤其在一些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國有企業還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進入市場經濟情況下(雖然中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發展良好才是目的,而國企與民企的比例不是人為能夠控制的,是需要市場進行調劑的。
在20年以前中國很多領域是不對民營企業開放的,但是隨著市場化發展我們發現很多領域不放開的話會影響中國的經濟發展情況,所以就允許和鼓勵一些民營企業進入,比如:房地產、汽車、銀行等,事實也證明民營企進入後確實迫使很多國有企業進行改革,最明顯的就是馬雲的支付寶體系對於現有銀行體系的改變。而這種改變的前提是:國家想要經濟良好發展。
未來中國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應該是合作共贏的,劃定比例是不現實的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明確區分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對經濟的貢獻價值高低,因為領域不一樣各自的角色不同,這就好比,一個清潔工拿著微薄的工資幹著打掃衛生的工作你就感覺這個職業比其他的職業低人一等。所以個人覺得不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其他方面國有企業很民營企業都同等重要,至於具體的比例應該隨著經濟發展階段不同,進行自然調整,不過前提肯定是維持經濟良好發展。給大家一個數據:世界發達國家的國有經濟佔比:挪威(72%)、瑞典(68%)、芬蘭(56%)、盧森堡(54%)、冰島(52%)、法國(31%),而中國是33%,這個資料也說明了想要具體去給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劃定一個合理比例是不現實的。
-
4 # 室內設計師小龍
這個問題問的相當有水平,這裡個人只能說說想法而已,觀點都談不上。
我想一個國家的發展跟著國家工業程度坑定密不可分,而重中之重就是人才,只有有了人才才能,科技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一個國家的實力二人才就是科技最核心的支撐。
現金國際社會主流兩種一種資本主義國家,這個眾所周知有了近兩個世紀的歷史了,第二種社會主義國家這個起源於俄國第二次工業革命也有一個世紀左右的歷史了。
資本主義國家我們以美國為例,美國大多數企業都都是由私人控制的,所以美國富人階級比較固定,每一行也差不多都是有少數人掌握了大部分的資源所以而國企跟私人企業比起來還是少的多,換句話說美國這個國家工業的發展掌握在少部分人手裡或者這少數的人支撐起了一個國家的工業基礎和經濟實力,如果國家政策處理得當可能對於國家來說依然前進十分坦蕩的大路向前發展,但是一旦這少數人的利益和國家利益之間有衝突的時候這個時候國家的的發展就會停滯不前、嚴重的話還可能倒退。所以具體國企民企掌握的比例也不是單一因素決定的。
第二社會主義國家以中國為代表我們國家主張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形式並存的模式所以我們對於國企的依賴成都肯定要高的多,而且核心工業大多數掌握在國企,這樣來說國家對於國企的依賴程度為是不可代替的。民企相互競爭不斷提高工業水平和效率,所以這個形勢下也不一定國企越多越好主要是能夠最大化的調動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或者說最大程度的挖掘潛能,所以這個坑定是隻要控制好國企的正常運營並讓它起到一個核心基礎和帶動的作用。所以這個都是根據國情來衡量的,都不是單一因素決定的。這個的弊端就在於一旦國企生產力落後那麼這個國家的高階技術等都會落後於人,然而民企是否有那麼大的能力承擔起國企的責任所以一旦“核心主力發動機”壞了,這些小“發動機”能否承擔起一個國家的工業和經濟實力等。
所以個人覺得一個國家國企民企根據本國國情適當掌握一個度和承擔的責任不同而劃分在一個合理的比例之間就算正常
-
5 # 黃蜂二師兄
國企和民企的比例問題實在不好借鑑,像美國大寡頭的確能綁架國家經濟,相當於國企 。可以達到一比五十,就是一個這樣的寡頭要有五十多家中小型企業為它服務。鄰國日本,小獨角獸企業非常發達,在材料製造,檢測儀器,精密模具等方面世界領先,反而是大企業的強有力支撐。
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就像樹根和根鬚之間的關係,大樹的主樹根特別發達,而它的根鬚只要有個二三十根就行了,餘下的是微小根鬚,可以讓它自生自滅。
中國有300個城市,有2856個縣,41658個鄉鎮,6.6萬個行政村。十倍十幾倍的放大,不是刻意這樣的,也算是長期發展形成的,我想國企和民企的比例也不好刻意為之,有困難解決困難,有問題解決問題,只要適宜的環境,它們都會蓬勃發展,目前民工大量失業,民企大量關閉,好比人氣血兩虧,應該補一補了!
-
6 # 青山208143956
不同的兩種模式,應順應市場發展,優勝劣汰,這樣的企業才有競爭力,在世界上才能有發展,強加干預,好比溫室裡長不出參天大樹。樹木大了應該撤掉大棚,任其發展。
-
7 # E哥評化工
“穩”是主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之前政治局會議一致,繼續提出“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連續使用六個穩字,加上穩增長,一句話中連續提到七個穩,說明高層對明年經濟的主要著力點還是穩定為主,目前經濟持續下行趨勢高層已經有所擔憂。
為了達到穩定經濟效果,政策明年開始發力。2018年財政政策整體緊縮,而貨幣政策也從中性開始轉為穩健,而明年政策定調寬鬆,將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解決好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較大幅度的增加專項債規模表面明年基建投資增速持穩。今年以來財政政策收縮,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表外舉債能力被嚴重壓縮,造成地方政府基建投資能力急劇下滑,最終表現在基建投資增速不斷下降。在目前宏觀經濟形勢惡化狀態下,政策轉向穩經濟。因此,提出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額度,主要用心在於增加地方政府表內融資能力,遏制之前快速下滑的基建投資增速,另一方面也表明表外融資依然是未來嚴控領域。
積極的財政政策轉向縮減收入,基建增速不需要抱太多預期。在我們2019年年報中已經指出財政政策重心發生轉變。歷來經濟下滑時,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採用加大支出,並主要在基建方面發力,這主要和過去中國經濟處在重化工階段息息相關。在重化工階段,基建是經濟發展短板,並對拉動重化工行業需求非常明顯,從而對經濟增長作用效果非常明顯。但是在中國經濟發展跨過重化工階段後,基建對中國經濟發展邊際作用越來越低,繼續進行大規模基建投資性價並不很高,也需要轉變過去積極的財政模式。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積極的財政政策表述上也可以看出,目前的積極的財政政策著力點開始轉向減稅降費。因此,對明年基建投資可以期待,但是不需要過於樂觀。
寬鬆的貨幣政策著力點轉向民營企業。從2018年下半年後,貨幣政策轉向寬鬆,我們在四季度宏觀經濟展望和又見降準,這次貨幣政策取向還是不變嗎均指出國內貨幣政策和美聯儲政策脫鉤,轉向寬鬆,但是寬鬆的貨幣政策效果不顯著,主要受貨幣流動渠道不暢影響,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越發嚴重,直接影響後續投資。因此,貨幣政策著力點並不在繼續降準或者降息,而是在於疏通貨幣流動渠道上,重點解決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
繼續強調供給側改革,強調建設市場環境。會議繼續強調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表明實行多年的供給側政策依然是中央主要政策,也表明明年刺激的力度可能並不及預期。而強調市場環境和規則的建設,表明中央認識到目前經濟發展更多的阻力在於軟體的環境上,以及民營企業對未來的發展信心方面。
回覆列表
在我看來這個問題是一個相當專業的領域範疇,我就自己的理解給出一點淺顯的看法。
首先,國企和民營企業社會職業不盡相同,國企擔負著國家核心科技的研究任務,關鍵行業的製造掌控職指責,以及社會就業壓力的緩解工作,關鍵時刻還起到維護社會穩定的任務。所以國營企業是國家的支柱,國家的命脈。關鍵時刻還得靠國企。
而民營企業構成的是單純的以利益為主體的創造財富為目的的一個價值體系。為國家創造GDP,為人民生活提供便利,所謂哪兒有需求哪兒就有機遇,這兒的機遇就是民營企業所追求的。不過近些年不少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因為有足夠的資金也開始承擔著部分高精尖科技的研究工作,不過創造財富始終是民營企業的本質。
所以,一個問題,究竟二者要佔多少比例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不一樣的國情不一樣的可以發展和社會就業壓力等促成不同國企數量,有可能明天國家攻克了一個高精尖領域,需要對此領域進行管控,馬上宣佈了一個新的國企的誕生。而民營企業就更加具有不確定性了,不同國民生活水平,可以造就不同的民營企業數量,機遇與挑戰並存,哪兒有新的機會哪兒就會出現新的企業。所以我認為國企和民營企業之間雖然有千絲萬縷的聯絡,但是他們的比例絕大程度上是受國家社會的發展,國民生活水平,科技的進步等等因素所決定的。總的來說,他們之間的比例必須是一個對社會國家有益的,和諧向上發展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