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巴金《日》、《月》兩篇文章,在以往的教學中歷來有著比較統一的認識,認為飛蛾、夸父、姮娥均是嚮往自由的鬥士,尤以姮娥更為可敬,全然不顧不能實現的理想而一往無前。如果說《日》中的飛蛾、夸父是以生命追逐自由,那麼在姮娥意識中,生命可貴,自由可貴,但比其更可貴的是理想,是改變冷與寂的理想,為此矢志不移。
那麼,我們不妨順其思路走去。姮娥真的覺得理想大於自由更大於生命嗎?“服了不死之藥的美女”、“月的光是死的光”、“月光冷得很”,這字裡行間所營造出來的分明是一個捨棄熱、捨棄真正的光而去以靈藥來換取生命的醜女。這樣的人會捨棄生命而為其他嗎?我想斷然不會。否則為何服下不死之藥,為何不象飛蛾、夸父那樣用真我以生命來對抗命運?顯然,姮娥錯了,她將那冷光誤認為是熱的、活的,或她明知那是死的冷光,而誤以為也可用靈藥換來的生命以時間的漫長無際來扭轉。這分明是對“理想”的天真幻想!
姮娥的理想是什麼呢?“難道那個服了不死之藥的美女便可以使已死的星球再生嗎?”透過作者明顯的略帶嘲諷的否定語氣中,難道在表明姮娥要拼盡一切,明知不可為而硬為之嗎?或者簡單地說,她的一切是什麼?只有時間而已!她的時間無邊無際,沒有窮竭。既如此她計劃拼盡一切嗎?她很在乎這些,否則為什麼要吃下靈藥呢?
有人認為《日》、《月》二者是順承的關係。這是對的,但並不是因為寫作時間的一日之隔,這種順承關係也並非表現為與日、月相關聯而出的事物都是積極的、可敬的。實際上,恰恰相反。那麼一致的是什麼呢?在兩文中,光與熱才永遠是自由與理想的化身,生命才永遠是可貴的,但可以為崇高的自由和理想而捨棄生命——而不是捨棄理想以儲存生命——姮娥就是這樣做的,生命價值高於對光和熱的追求,而還固執、可笑地認為生命可用以來改變理想!
大概是人們不願破壞姮娥的玉女形象吧,許是希望這樣傾國傾城的人物也該有與一切抗爭的精神吧。但這樣的期許似乎太牽強了!
縱觀巴金的《日》、《月》,兩文已形成了一種對比。首先是“日”、“月”兩種事物的對比:一個是光與熱的化身,另一個是冷與死的代言者——作者很顯然地流露於文中。“寒夜對鏡,只覺冷光撲面。面對涼月,我也有這感覺。”“總感到寒光冷氣侵入我的身子。”“覺得自己衣服上也積了很厚的霜似的。”這不是分明在傳達著作者對於月的主觀真實感受嗎?關於月的意象不是很明朗了嗎?
文中的另一種對比出現在“夸父”、“飛蛾”與“姮娥”的對照。表面看似三者(確切地說是二者)同樣都撲向了光,撲向了另一種事物,但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本質和目的。夸父和飛蛾是用他最寶貴的生命來換得光與熱,光與熱是人們所向往的美好事物的化身,他們在短暫的生中迎來永久的死亡,但他們的精神是永生的。在別人看似痛苦無絕的死亡中,他們獲得了比“生”更幸福的快樂;而姮娥呢?她的生命寶貴嗎?長生不死,顯然對飛蛾、夸父這樣勇士最為寶貴的生命於姮娥而言不值一文。她不敢於死亡,哪怕這代價是失去自由,失去熱的、活的光。她的肉體與前兩者相比是永生的,但真如行屍走肉,實際上她已在奔月的那一剎那永久地死去了!姮娥在看似快樂的長生不死中,擺脫不了比“死”更可怕的痛苦。越是長生,越是痛苦無限。她由月鏡中所見到的面影,可能是永遠花容月貌的不死之軀,可能是后羿相伴的美好向往,果真是那樣令人生羨嗎?抱著幻想的日子定會更加難熬,而她的時間卻長得可怕……
在那個被封建包裹的家庭中,懦弱者能忍住寒冷與寂寞苟活下去,心中還在抱有期盼,但這期盼隨時間流逝亦會逐漸在他死去之前消亡得一乾二淨。勇毅者會義無反顧地如飛蛾、夸父一樣,與之拼個魚死網破,以寶貴的生命為代價,衝碎一切桎梏。我想那才是巴金對“日”的嚮往,絕非要“生”於那樣“光亮”的“月”之中。
對於巴金《日》、《月》兩篇文章,在以往的教學中歷來有著比較統一的認識,認為飛蛾、夸父、姮娥均是嚮往自由的鬥士,尤以姮娥更為可敬,全然不顧不能實現的理想而一往無前。如果說《日》中的飛蛾、夸父是以生命追逐自由,那麼在姮娥意識中,生命可貴,自由可貴,但比其更可貴的是理想,是改變冷與寂的理想,為此矢志不移。
那麼,我們不妨順其思路走去。姮娥真的覺得理想大於自由更大於生命嗎?“服了不死之藥的美女”、“月的光是死的光”、“月光冷得很”,這字裡行間所營造出來的分明是一個捨棄熱、捨棄真正的光而去以靈藥來換取生命的醜女。這樣的人會捨棄生命而為其他嗎?我想斷然不會。否則為何服下不死之藥,為何不象飛蛾、夸父那樣用真我以生命來對抗命運?顯然,姮娥錯了,她將那冷光誤認為是熱的、活的,或她明知那是死的冷光,而誤以為也可用靈藥換來的生命以時間的漫長無際來扭轉。這分明是對“理想”的天真幻想!
姮娥的理想是什麼呢?“難道那個服了不死之藥的美女便可以使已死的星球再生嗎?”透過作者明顯的略帶嘲諷的否定語氣中,難道在表明姮娥要拼盡一切,明知不可為而硬為之嗎?或者簡單地說,她的一切是什麼?只有時間而已!她的時間無邊無際,沒有窮竭。既如此她計劃拼盡一切嗎?她很在乎這些,否則為什麼要吃下靈藥呢?
有人認為《日》、《月》二者是順承的關係。這是對的,但並不是因為寫作時間的一日之隔,這種順承關係也並非表現為與日、月相關聯而出的事物都是積極的、可敬的。實際上,恰恰相反。那麼一致的是什麼呢?在兩文中,光與熱才永遠是自由與理想的化身,生命才永遠是可貴的,但可以為崇高的自由和理想而捨棄生命——而不是捨棄理想以儲存生命——姮娥就是這樣做的,生命價值高於對光和熱的追求,而還固執、可笑地認為生命可用以來改變理想!
大概是人們不願破壞姮娥的玉女形象吧,許是希望這樣傾國傾城的人物也該有與一切抗爭的精神吧。但這樣的期許似乎太牽強了!
縱觀巴金的《日》、《月》,兩文已形成了一種對比。首先是“日”、“月”兩種事物的對比:一個是光與熱的化身,另一個是冷與死的代言者——作者很顯然地流露於文中。“寒夜對鏡,只覺冷光撲面。面對涼月,我也有這感覺。”“總感到寒光冷氣侵入我的身子。”“覺得自己衣服上也積了很厚的霜似的。”這不是分明在傳達著作者對於月的主觀真實感受嗎?關於月的意象不是很明朗了嗎?
文中的另一種對比出現在“夸父”、“飛蛾”與“姮娥”的對照。表面看似三者(確切地說是二者)同樣都撲向了光,撲向了另一種事物,但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本質和目的。夸父和飛蛾是用他最寶貴的生命來換得光與熱,光與熱是人們所向往的美好事物的化身,他們在短暫的生中迎來永久的死亡,但他們的精神是永生的。在別人看似痛苦無絕的死亡中,他們獲得了比“生”更幸福的快樂;而姮娥呢?她的生命寶貴嗎?長生不死,顯然對飛蛾、夸父這樣勇士最為寶貴的生命於姮娥而言不值一文。她不敢於死亡,哪怕這代價是失去自由,失去熱的、活的光。她的肉體與前兩者相比是永生的,但真如行屍走肉,實際上她已在奔月的那一剎那永久地死去了!姮娥在看似快樂的長生不死中,擺脫不了比“死”更可怕的痛苦。越是長生,越是痛苦無限。她由月鏡中所見到的面影,可能是永遠花容月貌的不死之軀,可能是后羿相伴的美好向往,果真是那樣令人生羨嗎?抱著幻想的日子定會更加難熬,而她的時間卻長得可怕……
在那個被封建包裹的家庭中,懦弱者能忍住寒冷與寂寞苟活下去,心中還在抱有期盼,但這期盼隨時間流逝亦會逐漸在他死去之前消亡得一乾二淨。勇毅者會義無反顧地如飛蛾、夸父一樣,與之拼個魚死網破,以寶貴的生命為代價,衝碎一切桎梏。我想那才是巴金對“日”的嚮往,絕非要“生”於那樣“光亮”的“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