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葉恆

    孤墳是指沒有子孫後代祭祀的墳墓。人還沒有結婚生子就死了,可不就成孤墳了嘛。這兩句話都是提醒人們生死無常,要好好珍惜生命的道理。正所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村光陰。

    有首歌的歌詞說“快活吧,反正有大把時光”。這都是一種誤導。人生真的可能沒我們想象的那麼長。釋迦牟尼佛當年問弟子們,生命有多長。有人說一晝夜,有人說一餐飯。最後佛公佈標準答案,生命只在呼吸之間。一口氣上不來就是來世。

  • 2 # 碼字小農

    普勸修持第四篇:觀苦、空、無常,修淨土。就是要常常觀照我們這一世的生命苦哇!八苦交煎。因緣所生法:空、無常。這個對治我們的顛倒。我們在這裡很苦哇!但常常以苦為樂,對這種苦難的情景我們常常麻木。在“空”這一點上,我們也常常沒有智慧。把一切認為很真實,不能瞭解諸法的空性。

    對生命遲早要“無常”這一點,也常常自我的欺瞞,不直面這個生命的問題。所以這一段就直接的點示生命的本來狀態。佛法從來不掩蓋生命負面的地方,它要直麵人生的苦、空、無常、無我。由直面這種憂患、這種厭離,才能獲得真正的常、樂、我、淨。你連自己負面的東西都要回避,甚至在糞便上你還要遮上玫瑰花,那你就永遠得不到解脫的希望。所以這一點,直心是道場,我們不能迴避我們可憎的、陰暗的一面。

    那你看,在這個世間上我們的生命就像水泡,它是非常危脆的。這個生、滅很快就會轉變。我們出生的當下就邁上了死亡的歷程,每一年都接近墳墓。而且我們不知道什麼是我們死亡的那一刻,因為我們不瞭解我們業力的長短和強弱。所以人的壽命:或者你生下來一歲就得了一個什麼疾病、霍亂,就給夭折了;或者活過兩歲就走了;或者十歲、二十歲,碰到一個車禍呀,或者什麼事情也都走了;僥倖活到四十、五十就已經不錯了,比較難了;你活到七十歲,人到七十古來稀,自古以來都很稀少。

    但一般的人都是看到眼面前的年老的人,覺得自己也能活到這麼長年齡。常常年老的人,有七十的,有八十的,甚至有九十的,可能還有百歲老人。但是我們不瞭解,很多人沒有等到年老的時候就已經離開這個世間了。這又是我們認知的盲點。我們忽略不計,我們只看到年齡高的,就自己打妄想:“我也大概能活這麼長。”但殊不知那些在這過程當中大浪淘沙已經離開世間的,你怎麼不去看呢?你到殯儀場去看看那些火化的人。火化人裡面大部分都是中青年囉!你不要以為到殯儀場火化的都是年老的人,都是七十、八十的人:那個比例還不是太高。那車禍死的、生病死的、自殺死的,等等這些,那都是中青年哪!

    這個汶川地震,那麼多中小學的房子塌陷。那麼多的中小學生,一下子就壓在屋子裡面出不來。你可不要忽略不計喲!那一壓下去就是幾百人,那都是年輕人哪:十歲幾歲、十來歲的人。如果有一場戰爭發動——自古以來戰爭都是不斷的,要麼就是大規模的世界性的戰爭。那區域性戰爭都不斷的。那這些上戰場打仗的人,可都是年輕人哪!那死個幾萬、幾十萬、幾千萬,都不是死在戰場上嘛!一個瘟疫過來,一個火災過來,水災過來,它可不管你的年齡大小哇!全都吞噬啊!所以說黃泉路上無老少哇,孤墳多是少年人哪!從這裡體會生命的無常啊!現在有一種(死)叫猝死,往往那些好像“名人”,說不準一個什麼原因——心肌梗塞呀,或者什麼,就起不來了。睡一覺,第二天就起不來了,這個都是很多的。我們都要去認知,感覺到生命的無常是這樣的真實。

  • 3 # 無法超越的足跡

    其實這個題目的順序都錯了,全詩是這樣的,莫到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黃泉路上無老少,奈何橋上骨肉分。對於這首全詩就是應對人們不要等到有事情迫在眉睫的時候才去做,生老病死是正常現象,死亡其實並不分男女老幼,黃土之下留下的只是屍骨遺骸,剩下的東西全部煙消雲散。

    第一句詩句莫到老來方學道,其實意思就是一些人在年輕的時候並沒有真正的把握住機會去做一些事情,當自己覺得自己需要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時間已經不夠,原文的白話解釋就是不要等到老了才想起來去學習道法佛法,要學要做要趁早一點,而不應該到了最需要的時候再去學,這個時候已經來不及。

    第二句孤墳多是少年人,當真正遇到死亡的時候其實年齡根本不是死亡的標準,一些少年人死亡大多數都是死於意外,屬於不吉利的,而且傳統文化裡面年齡不到一定程度是不可以上墳的,也就是說年輕人死亡不可以上墳,所以遇到的一些孤墳沒有人上過墳的孤野荒墳一般都是埋葬年輕人,所以需要學道學佛多做善事。

    第三句黃泉路上無老少,很明顯就是死亡根本不分男女老少,大家對生命是平等的,對死亡也是平等的,所以不要有心存僥倖的心態,趁著自己有時間所以儘量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誰也不知道死亡會什麼時候來到,沒辦法真正的避免死亡,命到什麼時候沒有人知道,所以大家也不必要太過糾結死亡的時間。

    第四句奈何橋上骨肉分,黃土之下沒有男女老少之分,面對死亡只有煙消雲散的結果,留下的只是黃土之下的遺骸,靈魂的歸宿屬於一種擺渡,上了奈何橋就是離開的時候,自己跟這個世界將是完全的斷絕了聯絡,黃泉路上沒有回頭路,奈何橋上無屍骨,一堆黃土是最後的歸宿,佛法還有一些自己的解釋,反正各種解釋都可以,看自己怎麼去理解這些了。

  • 4 # 飛飛貓說話

    中國古代有很多封建禮教規定。如家譜,族譜,宗族祠堂,祖墳山等。祖墳有資格埋葬在祖墳裡的人也有嚴格的規定,如年滿60歲的人,正常死了的人。不準埋葬的人有,半路夭折的人,非正常死亡的人,違法亂紀被官府處死的人。

    那麼,這些人只能埋葬在村裡的亂葬崗裡,一座座孤墳。這就是"孤墳多是少年人"的說法。

  • 5 # 自在瞭然1

    少年就死了,沒有後人,時間長了,慢慢就無人去掃墓了。有後人,一般三代有人掃墓,也有清明會宗族祭祖的。但有不少,父母健在都無人過問。有的墳有後人,但無人上墳。

  • 6 # 史文今

    您好;黃泉路上無老少,孤墳多是少年人。這句話原文是;莫到老時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黃泉路上沒老少 奈何橋上骨肉分。但兩個意思還是一樣的。意思是;我們身體強壯之時,以為歲月很多,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一日又一日,成天貪名貪利,等到老了又牽掛兒孫。總是等明年在說,可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今日都保不了,誰又能知道明天怎樣?

    據統計中國20-35歲人數死亡率平均值為6.43%,近幾年年輕死亡率明顯增長,其中車禍和抑鬱症佔比很高。其實我們人是非常脆弱的。生和死這在一瞬間,所以佛在《四十二章經》說;生死只在呼吸之間。我們出生的當下就邁上了死亡,每一年都接近墳墓。而且我們不知道什麼是我們死亡的那一刻。

  • 7 # 夕顏1979

    在我們農村,沒有結過婚的人,是不能進墳地的,所以,這些人死了以後會被埋在離村子很遠的大河邊上,這就是所說的孤墳。

    小時候在距離村裡很遠的一條大河邊,有很多桑椹樹,那是孩子們的樂園,我們經常會步行去那裡摘桑葚,雖然摘不了多少,最主要的是去玩,後來才知道,那你買了很多沒有結過婚的孩子,怎麼死的都有,都沒有起墳頭,所以,我們這些小孩子不知道,也不會害怕。

    後來知道了,就會害怕了,很少去了!

  • 8 # 驕龍

    《孤墳多是少年人》這句語,隨著時代的變遷,人類文明的發展,已經不復存在。

    比如公墓層層排排。山墳已少見,突然有孤墳出現,只是因為歲月之長久,他們離世的祖輩也許埋葬的太年久而找不到。有的墳能找到,但他們的兒女為了生活打拼到東北,在南方的墳他們也不願意遷出,中國有句古話叫;入土為安(故土難移)。

    有幾種情況:易產生孤墳,烈士,逝者無兒女,未婚,及非正常死亡,流浪漢。

    注;《孤墳多是少年人》此句已經不符合風水要求,被拋進歷史的長河…………………………

    孤與獨,是二個不同的概念,孤而不孤。獨而年久。

  • 9 # 安妮42978

    關於黃泉路上無老少哇,就是這麼個意思,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人們呀,有的人很猖狂,坑蒙拐騙,殺人放火,無惡不作,就他這樣壞下去能有好嗎?說不定哪一天出一個橫岔子就歸西了,所以說壞人你不要太猖狂了,老天都看著呢人們的所作所為,這閻王爺收人可不論你大小,有的剛出生就死了,反正年輕的不論多大年齡的都有少亡的人,為什麼說會有孤墳呢?那些都是不到結婚的年齡就死了的人唄,唉,萬物的生死輪迴都是按因果所定,一般的少亡之人,大部分都是有原因的。

  • 10 # 文樹道

    詞是那樣解釋的,對。我覺得是也有這樣的說法:封建社會直到民國期間,生育率很高,但死亡率也很高,因為戰亂,饑荒,疾病(醫療水平不高)而造成年輕人的死亡,這僅好應對了詞中的那句話。當然詞是寫意,是文學形象化,好像與我的解釋不相干,那就算我瞎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手機可以做的、比較靠譜的兼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