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2345670wys888

    偏重:①偏熱重:舌紅,苔黃膩幹,脈數,口渴喜涼飲,小便黃,大便幹或黏液膿血樣。②偏溼重:舌淡紅或淡,苔白膩披黃,脈緩,口苦而淡,小便清,大便稀或溏。

    確定:主症①必備,再加一個主症、一個次症即可。偏盛判斷:舌象必備,再加兩個症狀即可。

    治療思路及用藥

    治療思路

    實行五結合,統觀定從治 五結合即病與證、整體與區域性、宏觀與微觀、功能與組織、機體與環境的結合。病包括主病與並存病。全面瞭解,審明主次,形成總觀,決定從治。

    脾胃是重點,勿忘它臟腑 脾胃溼熱證病位在脾胃,當然是治療的重點。要調理好脾胃爛谷與運化、升清與降濁之能,勿忘脾胃與其他臟腑的關係,首先是肝、膽與腸,次則心、肺,還有腎、膀胱及女子胞。

    辨明實與虛,方能立補瀉 溼熱證當然屬實證,應該用瀉法,但也有兼見氣虛、血弱、陽衰、陰虧等,還有因脾虛失運,導致溼阻熱生等,應分清主次緩急,而立先瀉、先補,或補瀉間用、補瀉兼施。

    清化為總則,尚須辨偏重 清熱祛溼是治療脾胃溼熱證的總則,但臨床有溼熱並重、溼偏重、熱偏重的不同,應細辨而施治。

    微觀區域性變,中醫理論識 對微觀、區域性的病理變化,用中醫理論進行認識,然後結合宏觀、整體的辨證而確定治法用藥。

    發揚綜合法,飲食要講明 中醫對脾胃溼熱證的治療,除湯藥口服、灌腸外,還有針灸、外敷、推拿、按摩等其他方法。應依證、症需要結合採用。此外,飲食、勞作的宜忌,一定要講明白,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用藥經驗

    選方

    溼熱並重:用自擬方清化飲(茵陳、白扁豆、黃連、厚朴、佩蘭、白豆蔻、薏苡仁等),或甘露消毒丹、二妙丸、黃芩滑石東加減。

    熱重於溼:連樸飲、白虎加蒼朮湯。

    溼重於熱:三仁湯、藿樸夏苓湯、黃連平胃散、達原飲等。

    溼熱黃疸:茵陳蒿湯、茵陳五苓散。

    溼熱蒙神:菖蒲鬱金湯。

    溼熱白?:薏苡竹葉散。

    溼熱發熱:新加香薷飲、黃連溫膽湯、達原飲。

    溼熱下痢:白頭翁湯。

    溼熱帶下:止帶方。

    用藥

    祛溼芳、溫、滲,清熱苦、甘、鹹。祛溼有芳化、溫化和滲化之別,溼邪蒸上焦,宜芳香化溼,如藿香、佩蘭等;溼邪阻中焦,當溫燥化溼,如白蔻仁、草果等;溼邪注下焦,應淡滲化溼,如薏苡仁、通草等。清熱有苦寒、甘寒和鹹寒之別,苦寒清熱燥溼,如黃芩、黃連等,是首選藥;若化熱見燥傷陰,當用甘寒,如金銀花、蒲公英、知母或鹹寒石膏、寒水石等;溼熱痢、洩,還可清斂,如仙鶴草、地榆炭等。

    化溼必理氣,當明寒與溫。祛溼當加理氣,氣行溼易化。然理氣藥性有寒溫。溼偏重,當選厚朴、陳皮等燥溼理氣;熱偏重宜用枳殼、枳實等清熱理氣。

    氣滯常血瘀,應知“活”或“化”。氣為血之帥,氣滯可致血瘀,所以理氣還應注意配用祛瘀。然祛瘀有活血(如赤芍、當歸、丹參)和化瘀(如三稜、莪術、桃仁)之分,且還有涼血(如丹皮、赤芍、西紅花)與溫血(如當歸、莪術、紅花)之別,當依證選用。

    調中分升降,傷食懂谷肉。胃宜降,脾宜升,脾胃升降失調,胃氣上逆當和之、降之,半夏、枇杷葉、旋覆花、竹茹可選;脾氣下陷或清氣失升,應升之、提之,升麻、葛根、桔梗、荷葉可用。傷穀食加麥芽、谷芽;傷肉食加山楂、萊菔子;其他可選神曲、雞內金。

    便秘有虛實,宜酌攻、補、調。溼熱化熱結腑,可用涼下,大黃、番瀉葉、虎杖等;溼濁結腑當溫通,草果、厚朴合大黃等;虛秘重用生白朮、蒼朮等;氣秘則調,選木香、杏仁等。

    咽為胃之竅,細察熱、瘀、痰。溼熱上燻常致咽痛或癢或梗等感覺,當細察咽部:紅為熱、暗紅為瘀、濾泡為痰或痰瘀交阻,可分別加用馬勃、木蝴蝶、蟛蜞菊、茜草、赤芍、射干、桔梗等。

    健脾有溫平,需補審何虛。健脾藥性多溫,故能燥溼,所以白扁豆、蒼朮、白朮為常用藥;然化燥傷陰,當選山藥甘平潤胃養脾。兼見虛證,可伍補藥,但要注意補而不滯,以免阻溼、燥熱。氣虛加生黃芪、絞股藍;血虛添雞血藤;陰虛加玉竹、玄參或白芍合甘草甘酸化陰;陽虛添炮附子等。

    乘侮它臟腑,必配用相應法。肝鬱氣滯,當加疏肝理氣,如柴胡、香附、川楝子等;擾心失眠,應合芳化安神,如合歡皮配茯苓等;還夾有腎虛陽浮、溼熱內困而陽不煦衛等出現,當審證加藥。

    伴有寒熱作,辨清病位性。伴有畏冷發熱,要辨清在表、在裡或半表半里,以及溼熱偏重等。表衛證用藿香正氣散等;半表半里的選蒿芩清膽湯或達原飲等;裡溼熱證,依溼熱輕重,擇甘露消毒丹等。

    治療體會

    楊春波認為脾胃溼熱的治療無論用何方法,都要十分注意脾胃運化功能,做到中病即止,勿病輕藥重,病重藥輕,勿妄利、妄消或妄攻。有時寧可再劑或分服,也不用重劑或頓服傷“運”。

    對於脾胃溼熱的形成,是因“以溼致熱”“以熱致溼”或“溼熱共致”,歷代醫家多有不同見解。從臨床治療分析,楊春波傾向於“以溼致熱”。

    楊春波認為本病的治療難點是“溼”或“濁”,表現出舌苔厚濁,用吳又可達原飲有效,但也有失效,路在何方?仍要再探。還有“溼熱”兼虛,多兼氣虛,也有兼陰虛、陽虛和血虛。補虛常影響化溼熱,也有補後溼熱方解,這必須在選藥、配伍、用量、服法、劑型等方面細酌。

    楊春波認為本病證在治療過程中難速愈、易反覆,這是因它具“陰陽兩性”的病理狀態所決定,所以用方、選藥,要守或換,應認真審定。

    楊春波認為治療脾胃溼熱證,藥可直達病所是利,然每日要進飲食,使胃腸不得閒,所以飲食的調理和宜忌十分重要。當然起居、作息、情趣的調攝,也不可忽視。

    (轉自王文榮文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歌詞中有我這樣抱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