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張專輯叫《芭莎諾娃》,第二張專輯叫《Cassa Nova》(卡薩諾瓦),從專輯名字展開分析,很容易讓人誤以為“落日飛車”是一支Bossa Nava樂隊。然而,他們並不是。
雖然還是Nova系的名字,但這張《Cassa Nova》和上一張專輯,音樂風格卻完全不一樣。在上張《芭莎諾娃》專輯中,“落日飛車”幾乎完美復刻了六、七十年代的美國搖滾樂場景,一度讓人誤以為重回舊金山花童時代,各種的迷幻民謠、迷幻搖滾,並有濃濃布魯斯的配方,滿滿的嬉皮士歲月啊。
而到了這張《卡薩諾瓦》專輯,“落日飛車”彷彿又攜整團來到了八十年代。更多復古音效的加入,那些只有八十年代才有的溫潤電子管音色,隱約中總會讓人有種Kraftwerk在音樂背後目光如炬的凝視感。
合成器流行的《Almost Mature 87’》,甚至就連其中的薩克斯,都是很八十年代電臺情歌的。而《The Cool of Lullaby》裡的靈魂放克律動,以及《Angel Lover》的迪斯科式BassLine,也都是標準八十年代的,還都是那種教科書式的八十年代。
在一定程度上,“落日飛車”就是精準的復刻大師,他們不僅僅只是技術上的復刻,其實更重要的是抓準了一種時代氣質。這也讓他們的音樂,如果有幸被經歷過八十年代的人聽到,同樣會生出一種懷舊感。或者說,情懷。
當然,“落日飛車”也並非僅僅一比一的工匠,音樂領域的眾泰汽車。實際上,“落日飛車”在這種復刻八十年代的場景中,也融入了臺灣文藝小清新的特質。溫潤的演唱、柔和的旋律,也讓《卡薩諾瓦》的八十年代,有一種別緻的精美。
那麼,接下來的第三張專輯,“落日飛車”是不是就要回到九十年代了。是西雅圖另類之聲,還是R&B或Hip-Hop?試耳以待吧。
第一張專輯叫《芭莎諾娃》,第二張專輯叫《Cassa Nova》(卡薩諾瓦),從專輯名字展開分析,很容易讓人誤以為“落日飛車”是一支Bossa Nava樂隊。然而,他們並不是。
雖然還是Nova系的名字,但這張《Cassa Nova》和上一張專輯,音樂風格卻完全不一樣。在上張《芭莎諾娃》專輯中,“落日飛車”幾乎完美復刻了六、七十年代的美國搖滾樂場景,一度讓人誤以為重回舊金山花童時代,各種的迷幻民謠、迷幻搖滾,並有濃濃布魯斯的配方,滿滿的嬉皮士歲月啊。
而到了這張《卡薩諾瓦》專輯,“落日飛車”彷彿又攜整團來到了八十年代。更多復古音效的加入,那些只有八十年代才有的溫潤電子管音色,隱約中總會讓人有種Kraftwerk在音樂背後目光如炬的凝視感。
合成器流行的《Almost Mature 87’》,甚至就連其中的薩克斯,都是很八十年代電臺情歌的。而《The Cool of Lullaby》裡的靈魂放克律動,以及《Angel Lover》的迪斯科式BassLine,也都是標準八十年代的,還都是那種教科書式的八十年代。
在一定程度上,“落日飛車”就是精準的復刻大師,他們不僅僅只是技術上的復刻,其實更重要的是抓準了一種時代氣質。這也讓他們的音樂,如果有幸被經歷過八十年代的人聽到,同樣會生出一種懷舊感。或者說,情懷。
當然,“落日飛車”也並非僅僅一比一的工匠,音樂領域的眾泰汽車。實際上,“落日飛車”在這種復刻八十年代的場景中,也融入了臺灣文藝小清新的特質。溫潤的演唱、柔和的旋律,也讓《卡薩諾瓦》的八十年代,有一種別緻的精美。
那麼,接下來的第三張專輯,“落日飛車”是不是就要回到九十年代了。是西雅圖另類之聲,還是R&B或Hip-Hop?試耳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