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橙子的生活記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不用給他立什麼規矩,只要我們大人做好自己,小孩子自然而然的就會學著。又不會起反作用。如果自己脾氣暴躁,那麼你給小孩子立的規矩也是無用的。

  • 2 # 我是好人1576

    一個習慣的養成大約是27天時間,可生活中我們總會發現養成一個好習慣太慢了,其實這是一個比較鬱悶的話題啊,凡事貴在堅持,當我們能在一件事上堅持26天就會養成習慣,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會伴隨你一生,後續還是需要堅持的。

    現實中大多數家庭都是一個孩子,父母基本上將孩子的一切都包辦了,這就導致孩子連最起碼的養成都忘記了。從這個角度來解釋的話,就會發現我們的孩子很難養成良好的習慣。當然,發現問題我們必須解決問題。下面就孩子養成習慣來談一談:

    1、以身作則。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我們要求孩子的時候,先想一想自己能不能做到?生活中人們總是愛扮演主導者的角色,豈不知這往往會給孩子造成一個不好的影響:大人也是這樣做的!所以,從自己做起,讓孩子明白,好習慣是成功的基石!

    2、親身體驗。我們要告訴孩子,每個成功的人除去他的才智,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便是習慣!當我們發現孩子專注於某一件事的時候就要正確引導孩子並將這個習慣延伸到他自己的生活圈中,慢慢地他也會發現習慣養成對自己的幫助!

    3、道德不允許的事情不能做!這一條是最重要的,現在的社會負面資訊太多,各種媒體播報的資訊有意無意都會影響孩子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因此,身為家長我們必須要讓他明白,有些事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去做。這也就去孔子說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當孩子在生活中明白了這一點的時候,他也就正真懂得了生活,明白了一個好的習慣對他的重要性。

  • 3 # 貝親人和

    覺得給孩子定規矩要有個性化,對孩子不足的地方定下規矩,並促使孩子執行.

    定規矩要注意幾個方面

    首先態度要比較溫合,不要一邊發火一邊和孩子說,這樣會有很大的反效果.

    其次規矩要簡明扼要,讓孩子一聽就明白以後要怎麼做.同時不要用商量的語氣,這樣會讓孩子對規矩的重要性產生懷疑,還有一點定規矩的時候最好只定一至兩條規矩,太多了孩子會更牴觸.

    孩子若完成得較好,可以適當的給於表揚和獎勵.

  • 4 # 早教育兒唷

    Part 1:好習慣從哪來

    1. 給寶寶建立規則的 3 個技巧

    2. 培養寶寶自理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 如何讓寶寶好好吃飯

    4. 培養寶寶安全意識,學會保護自己

    5. 4 個閱讀繪本的技巧,讓寶寶從小愛上閱讀

    6. 如何讓寶寶更專注

    Part 2:壞習慣如何改

    1. 面對寶寶不合理的要求,家長如何說 不

    2. 寶寶經常搞破壞,該怎麼辦

    3. 寶寶哭鬧發脾氣,這樣做最有效

    4. 不打不罵,如何正確管教犯錯的寶寶

    5. 寶寶撒謊了,這些方法比批評更有效

    6. 寶寶做事拖拉,如何幫助糾正

    Part 3:習慣影響關係

    1. 寶寶怕生、不愛打招呼怎麼辦

    2. 寶寶總是一個人玩,如何培養社交能力

    3. 應該讓寶寶學會分享嗎

    4. 寶寶被欺負了,家長該怎麼辦

    5. 寶寶打人了,家長該怎麼辦

    6. 寶寶和誰親,關鍵看這些

    Part 4:習慣成就性格

    1. 如何讓害羞的寶寶變大方

    2. 寶寶比較內向,真的不好嗎

    3. 寶寶很黏人,不同年齡要這樣應對

    4. 學會這些誇獎技巧,誇出自信的寶寶

    5. 寶寶動不動就哭,要這樣引導

    6. 寶寶看什麼都想要,如何迴應他的需求

    小朋友有時候是天使

    有時候是惡魔

    有時候把你的心都萌化了

    有時候又讓你氣得牙癢癢

    那是因為,你沒有讓她養成好習慣

    孩子在家乖巧、在外暴躁,是不少家長都遇到過的難題。建議聽了不少:推薦書、讓孩子去做心理諮詢、試著跟孩子「好好談談」……

    但是,這些建議到底靠譜嗎?

    在考慮這些建議之前,你要想想,提出這些說法的人是否真正瞭解你家孩子的具體情況。既然不瞭解,何不自己去解讀孩子的這種行為?

    情緒問題

    問題不在情緒本身

    孩子在家表現得「小霸王」這種情況本身並不是問題的關鍵。「時不時暴躁」「不同場合時而暴躁時而不暴躁」給家長們帶來的困擾是不一樣的。就算情況調轉,在家裡乖乖,可是在與他人交際的時候變身「小霸王」,恐怕家長們也一樣鬱悶。

    誰家孩子還沒點兒性格呢?這個倔一點,那個皮實點;這個可能愛顯擺,那個有些太嬌氣。孩子有點小情緒很正常,家長們不需要過於擔憂。

    真正給家長帶來困擾的因素,其實是孩子「在家小霸王」這種情況所展現出來的「行為規則的矛盾」——在不同的場合與人面前,為什麼孩子表現得會不一樣?

    孩子會背二十首古詩,每次叫他給客人們背,明明會就是說不會,怎麼都不背。

    他為什麼要故意騙我,讓我下不來臺?

    這種苦惱,說得更具體點,是孩子「沒來由的」行為與家長「有根據的」期望的落差。

    理解落差

    從兩個層面出發

    孩子對情境的錯誤解讀

    孩子會出現情感體驗不真實的情況,原因會有多種。有可能是因為對社會規則不瞭解,也有可能是有創傷,還有可能是錯誤引申了家長的話語。

    做家長的,需要具備一種「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方式。

    比如孩子一進家門就變成「小霸王」這種事兒,可能是一個錯誤解讀情境導致的問題。

    在解讀情境的時候,我們更應該關注到孩子的情感體驗與當下情景匹配不匹配,而非直接探討情感體驗本身的對錯。

    孩子對家庭決定的不滿

    孩子「小霸王」情緒的爆發還很有可能源於對家庭生活中關於一些具體決定的不滿。

    其實家長們可能還未意識到,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已經產生自我觀念了——縱然這個自我觀念極不成熟。

    舉個不恰當的比喻,如果說家長們是家裡的主流執政黨,孩子就是新興的在野黨,在沒有把他拉進家裡人圈子的前提下,他不跟爸媽死磕他跟誰死磕去啊?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拿人家當自己人看,老跟玉皇大帝看待潑猴一樣看孩子,就不要怪罪孩子大鬧天宮。

    常有人說「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很多人誤解成了「家裡講情就行了,不用講理」,謬矣。

    家裡需要有情,更要有理。

    講理有技巧

    習慣養成有方法

    把玩具讓給弟弟玩一下。

    我不!

    好東西要和別人一起分享

    我不!這是我的!

    這樣的對話,當爸媽的可能並不陌生。

    發生這種事情,不少家長可能會勸孩子甚至逼孩子去分享,因為在家長看來,這種「不謙讓」很沒禮貌。

    事實上,2 歲左右的寶寶變得不愛分享,是自然的心理發育過程。

    這個年紀的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這個變化會讓他們在做事時目的性更強,學會保護自己,捍衛屬於自己的東西。

    這個時候,家長首先要接納孩子成長中的這種變化,彆強迫孩子分享;其次,如果想讓孩子體會到「一起玩兒也很好」,可以在家和寶寶一起演練「交換玩具」,然後告訴他,把玩具拿出來和小朋友們一起玩,那所有小朋友都可以玩到更多的玩具哦。

    其實,類似的「壞習慣」還有很多,比如撒謊、頂嘴、咬人、亂扔東西……這些並不一定是因為孩子習慣不好,而是在成長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階段,這個時候的孩子特別需要家長理解和正確引導。

    另外三歲之後是寶寶比較重要的時期,是孩子身體的快速成長期,同時也是寶寶開始培養識字的最佳階段。當然學習這種東西不能強迫寶寶,容易讓他對學習產生反感牴觸,導致以後教育事倍功半。最好的方法就是培養興趣。一是尊重孩子興趣想法,多陪伴他,透過玩的方式讓他喜歡上學習。搜尋【貓小帥學漢字】應用有驚喜哦,比如:我家閨女喜歡搶手機,我就根據她的喜歡,效果非常贊。裡面很多冒險故事,教寶寶識字,還有遊戲鞏固。

  • 5 # 嘻嘻啊啊

    俗話說,熊孩子都是慣出來的,不想養個熊孩子,一定要給孩子趁早樹立規則意識,但是如何讓“規則”二字入腦入心,很讓家長們頭疼。

    其實,沒有天生「熊」的孩子,只有不管教的父母。從小不給孩子立規矩,長大後,社會一定會教他什麼是規矩。

    太早立規矩擔心扼殺孩子天性,太晚擔心影響性格發育。那什麼時候立規矩最好?

    立規矩的關鍵期

    2 歲以前,孩子還沒有規則意識,且缺乏理解能力和行為控制能力,通常是家長說什麼就是什麼,這個時候家長不用急著給孩子立規矩。

    2 歲以後,孩子開始進入規則敏感期。同時,他們也開始逐漸具備自主意識和初步判斷能力,進入第一個獨立期。

    這時候只要家長管教得當,孩子就會從「挑戰規則」到「被提醒後願意配合規則」,再到「不需要提醒也能遵守規則」的過程,逐漸成長為一個自律的人。

    但立規矩也是講究有效期的。知名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曾提出:6 歲之前一定要給孩子立好規矩。

    她舉了 2 個生動的例子,3~4 歲的男孩跟家長鬧,無非是在地上撒潑打滾;但等到孩子 14 歲,他可以離家出走,可以跳樓自殺。

    6 歲以後再立規矩,就晚了。

    立規矩的2大原則

    很多家長會說,我也會給孩子立規矩啊,但為什麼總是不管用呢?

    家長可以反思下,是否有遵守立規矩的 2 大原則——溫柔且堅定。

    溫柔,是指家長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生氣,語氣平和地給孩子說理。在管教孩子的同時讓他感受到愛意。

    長期透過打罵育兒管教,只會讓孩子變得膽小怯懦,低自尊心。

    堅定,是指一旦制定好規矩,家長就不能隨意妥協。

    比如家長跟孩子定好規矩,每天只看 20 分鐘動畫片。但當 20 分鐘結束,孩子還想再看,開始哭鬧不休。家長在孩子哭了 10 分鐘就妥協了。

    這樣一來,孩子就知道他能夠以哭鬧來威脅家長,下次只會變本加厲,哭二十分鐘,甚至半小時。

    立規矩的6種方法

    很多家長習慣用親子溝通、哄騙、暴力解決等方式來解決育兒問題,但這樣只能暫時解決矛盾,可能下次孩子還會吵著買玩具,哭著要看動畫片。

    立規矩則是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透過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幫助他成長為一個自律的人,建立起受益一生的內在規則。

    但大部分家長,對立規矩這件事還是有很多疑問。我們說,好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和孩子的規則建立密不可分,孩子之所以難以養成好習慣,很可能是你在給他建立規則的方法有問題。

    父母在給孩子建立規則,培養好習慣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這6點:

    ① 孩子小的時候,不怕他聽不懂

    1歲半的孩子,當他開始說“不”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開始給他立規矩了。

    立規矩的時候,語氣誇張,表情豐富,把規矩說得簡單明瞭。

    只要你語氣快樂,就會讓孩子受到初步的感染:遵守規矩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兒。

    ② 不要總透過說“不”的方式去立規矩

    一味說“不”,只會教會孩子也去說“不”。

    要給孩子提供更多的選擇,讓孩子去探索,然後在這個過程中,正面強化那些對的選擇。

    例如,孩子吃飯點兒卻吵著要吃餅乾,怎麼辦?

    這時,我們給孩子提供兩個選擇:

    一個是,現在先吃半塊餅乾,然後吃飯,吃飯後沒有餅乾吃;

    一個是,現在先吃飯,吃完飯後,可以吃兩三塊餅乾。

    問孩子,要選擇哪個方案。

    如此,媽媽就將孩子的注意力從想要吃零食這件事情上,轉移到了我們提供的兩個選擇上。

    這樣,我們不僅巧妙地立了規則,還幫助孩子學會延遲等待。

    其他規矩的建立,也可以採用同樣的辦法,提供選擇,強化選擇,而不是一味限制。

    比如一樣東西,孩子小不能摸。但是大一些後,危險性不存在了,自然可以調整這些規矩,不必一成不變。

    所以,我們在跟孩子立規矩的時候,就可以多用“你可以做……,只不過得要等到……時候……”這樣的句型。這樣,其實也有助於幫助孩子學會延遲等待。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伕婦在給孩子立規矩這件事情上非常有經驗。

    他們的兩個女兒從小就養成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包括自己整理床被、擺好餐桌的餐具、吃飯後洗碗、清理遊戲室、將玩過的玩具收納好。即使後來在白宮,兩個女兒也是自己整理床鋪、設定鬧鐘。

    奧巴馬伕婦認為,制定清晰而一致的規則,可以培養孩子們的責任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不過規則也要保持一定的靈活性,允許有理由的通融。

    所以,在給女兒建立規則時,大部分時間都是與女兒溝通,而不是強制性地讓她們做什麼或是不做什麼。

    她們知道,自己的意見會被考慮,但並不意味著,她們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有平等的發言權,並且她們也不應該有。

    正是這種清晰一致而又“有彈性”的規則,讓孩子們更好地遵守約定和規則,更好地養成好的習慣。

    ④ 並非規矩越多越好

    立規矩之前,父母要想清楚,需要立哪些規矩。哪些是原則性的,必須要立規矩,哪些規矩可立可不立?

    因為規矩並非越多越好,規矩太多,執行起來很複雜,如果大人立了規矩又不能堅持,那麼規矩就會成為擺設。

    ⑤ 給孩子一個預熱時間

    很多父母問:“我的孩子是不是有拖延症啊,做事怎麼這麼磨蹭啊?”

    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看上去磨蹭,是因為他沒有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或者他想透過這種方式緩解自己內心的焦慮。

    所以,我們需要給孩子一個預熱的時間。

    在孩子跟你說“不”之前,我們先給他一個理解,如“媽媽知道,你可能這會兒不想吃(不想睡)。那你先玩幾分鐘,然後我們再吃(睡)。”

    給孩子幾分鐘的時間,讓他先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等他緩解過來之後,再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而不要強迫他。

    ⑥ 好情緒是建立規則、養成好習慣的前提

    讓孩子保持一個好的情緒,往往會讓規矩建立事半功倍。

    比如讓孩子好好吃飯這件事情。

    當孩子不高興的時候,當孩子愁眉苦臉的時候,你還硬逼他“把這口飯吃下去,不吃飯我揍你”。孩子只會更不願意去吃飯。慢慢地,他還會變得越來越不喜歡吃飯。

    而當你發現,孩子越來越難好好吃飯了,身體日漸消瘦,而且他還開始挑食了……那個時候,你就會感到束手無措。

    實際上,我們可以追溯到前面,就是因為你沒有給他一個快樂的吃飯體驗,所以才會導致這樣。

    除了以上6點,我們在給孩子建立規則的時候,還需要做到言傳身教,對孩子有足夠的耐心,對孩子的錯誤多一份寬容。這樣,孩子的習慣養成會更順利一些。

    孩子四五歲就可以學漢字了哦~推薦一款幼兒識字軟體【貓小帥學漢字】,課程以冒險故事為主,寶寶使用時有一種聽人講故事的體驗,不僅可以培養寶寶的閱讀能力,而且還有各種小遊戲作為複習環節,可重複學習,加深寶寶的記憶。讓孩子開心地學習漢字。擔心寶寶眼睛的家長也可在設定中設定學習休息時間,總之功能是比較全的。

  • 6 # 阿拉啦啦啦

    當今社會我們家裡面基本上都會只有一個孩子,正因為是獨子,才不知道怎麼管教,太嚴厲了捨不得,不嚴厲的時候,孩子顯得家教很不好,也不知道該怎麼管教自己家的孩子,有時候管教的時候,老人也會在旁邊攔著,擋著說小孩子什麼都不懂,不要責怪他,大了就懂事了,這些問題都是家長一個比較頭痛的問題,都說孩子要從小培養習慣,那麼我們從小該怎麼管教和培養自己的孩子呢?其實好的習慣真的是需要從小培養的,長大以後就很改變了。

    前些天看了一個故事,很受啟發。一位幼兒園的黃老師為了培養孩子們的好習慣,從開學的第一天就跟孩子們說要講禮貌,見到老師要問好,看見長輩要用禮貌用語,見到人就要說:您好!碰到別人就要說:對不起!用過別人的東西要說:謝謝!分開的時候也要跟對方打招呼說:再見!為了激勵孩子們養成好的習慣,黃老師用了獎勵的辦法,誰用了禮貌用語,讓老師知道了,就獎勵一朵小紅花,10朵小紅花就可以到老師那裡換一件小禮品。有一天,黃老師在上廁所,正好一個女同學看見了,馬上就跟黃老師說:老師好!把老師弄的比較尷尬,後來女同學回到班級以後,就跟同學說剛剛在廁所看見黃老師了,還跟老師問了好,可以得到黃老師獎勵的小紅花,而一些女同學也認為這是一個獲得小紅花的機會,紛紛跑到廁所跟黃老師問好,一時間,黃老師不知道怎麼回答!

    其實這位黃老師培養小朋友養成好習慣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有些迫切,對孩子們沒有具體和詳細的要求和指導,也講的不夠具體,也沒有說在什麼場合下用什麼樣的禮貌用語,只告訴孩子們用禮貌用語就可以獲得小紅花,10個小紅花就可以換禮物,結果搞出來比較尷尬的局面!

    其實有的時候我們也會發現,孩子經常跟我們對立,對著幹,很有可能是我們父母定的規矩不具體,導致孩子不知道如何做起,所以,我們父母在給我們孩子立規矩的時候,一定要根據我們孩子的年齡和特點,提出非常具體的要求,這樣,我們的孩子就有了明確的目標,也知道在不同的場合和時間該做什麼,什麼不該做,最主要的是年齡小的孩子,父母更要形象,直觀和具體的提出孩子應該做的事情,要讓自己的目標有步驟可循,也可以自己獨立完成。如果我們父母給孩子立的規矩不夠具體,也沒有操作步驟,而僅僅是條款和概念,孩子們就不知道該怎麼去做!

    例如:如果我們要求孩子養成愛勞動的習慣,就要告訴孩子每天把自己的屋子收拾乾淨,整理好的自己的衣服,和自己的書包,把自己的被子疊好,而不是直接的抱怨孩子太懶,書包也不知道自己裝好,也不疊被子,也不知道收拾下自己屋子裡的衛生等等,我們應該給孩子立下規矩,有明確的目標和任務,這樣孩子才能很好的按照目標去執行!

    我們在給孩子立規矩定目標的時候,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年齡和能做到的事情,不要設定的目標太遙遠,太大了,這樣孩子執行起來很吃力,也不知道該如何去做,經常這樣下去的話,孩子的自信會慢慢丟失,還有就是我們訂目標的時候一定要具體,具體,在具體,這樣的持續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我們的孩子會更守規矩,而且做事很有章程,也不亂,還能培養孩子的執行能力,只要你制定明確的目標,孩子在控制自己的言行時,才會堅持做下去,孩子的好習慣就這樣一天天的養成了,長大以後這個好習慣也會跟隨他的!

    三歲之後就可以教寶寶開始識字啦,我閨女就是這個時候開始認字的,用了 很多方法培養她的興趣,最有效的還是用Apipi,你百度搜索【貓小帥學漢字】挺不錯的,我閨女用了1年多了,特別喜歡,現在還經常給我講故事,棒棒噠。

  • 7 # 優長

    01有些事,不能慣

    有家長說:“家裡有規矩,但孩子耍賴也沒轍啊!”這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孩子不聽你的原則,常常以哭鬧、不吃飯來要挾父母。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底線。比如和孩子約定好每天只玩半個小時iPad,但孩子一哭鬧,大人就妥協了,於是又多玩了半個小時。被慣壞的孩子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的要求總是被滿足。第一次出現問題,大人就妥協,只會為自己和孩子的將來找來更多麻煩。

    02有的事,必須孩子自己做

    有的家長還認為孩子小,做事磨蹭,父母先幫孩子萬事包辦了,以後再培養也來得及。其實在孩子每個年齡段,都有他們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特點,告訴孩子什麼事情是他自己要做的。愛從來不是大包大攬,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幫他解決問題,這才是真正的愛。讓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時間久了,他才會在成長中學會自立自強。

    03有些責任,必須孩子自己擔著

    經典繪本《我永遠愛你》中就有這樣的對話:阿力:“如果我把枕頭弄得羽毛滿天飛,你還愛我嗎?”媽媽:“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們得把羽毛收拾起來。”阿力:“如果我把畫畫的顏料灑在妹妹身上,你還愛我嗎?”媽媽:“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得負責給妹妹洗澡。”這個故事中的媽媽做得特別好,她不厭其煩地保證,“我永遠愛你”,同時又不忘強調:孩子,你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你要儘可能想辦法恢復或彌補,你的所作所為帶來的後果。父母不能幫孩子逃避,而應該要求孩子為自己的錯誤言行承擔後果,讓孩子有面對錯誤的誠實和勇氣。

    尊重孩子的天性和成長規律並不意味著放縱。無論是讓孩子知道危險的事,還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爸爸媽媽的引導作用都非常重要。

    制定規則就是教養中最關鍵的一環,是爸爸媽媽為孩子設定的恰當的界限。有規則和原則的愛,才是真正的、完整的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年前的春節是什麼樣子的?你還記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