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枰

    糾正提問者的問題。一,三國不是無義的戰爭,劉備打著漢室宗親的旗號聚集了多少文臣武將?曹操一生為何最終不敢走竄漢這最後一步?諸葛亮因何一生鞠躬盡瘁定要北伐?這時的義就是漢室正統!

    再說呂布的一身罵名,難道曹操沒有罵名?袁術沒有罵名?董卓沒有罵名?為什麼?因為他們想當或者已經當了皇帝,因為他們藐視漢室正統,就是藐視公義,就是不義。

    而呂布的一身罵名一半也是在董卓的對漢室不忠上,另一半可能是在三姓家奴的不孝上吧。

  • 2 # 偽裝的觀點

    呂布是非主流啊。。。

    當時的主流思想對氣節和忠誠比較看重,呂老大因為出身和自身學問的問題,對這些事情並不怎麼理會,而且還把損人利己的事情做的光明正大,對於換個主子的事情沒什麼抵抗情緒,典型的草原人性格:有錢就是爹,有奶就是娘。

    加上他這個人居然是古代少有的顧念妻子的好男人,結果卻又不符合“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英雄人物的爽利決斷形象,更是被人不斷詬病。

    當然,這是三國演義裡的觀點比較多,呂布被人詬病的主要原因就是他沒有出身世家大族,身上的草原匪性太重,不受中原漢族價值觀的待見。

    曹老闆和司馬家族也是這樣的問題,不過好在他們都成事了。。。

  • 3 # 使用者3897710418202

    怎麼就無意義了,前半場鹿死誰手還不知道呢,蜀漢後期一把火回到瞭解放前,老將都死了,後面的不行了,吳國九子爭位最後人心散了,魏國司馬懿殺了曹氏滿門建立了最終建立晉朝,

  • 4 # 涼州七里

    任何一個時代都有他的主流價值觀,漢自代替秦朝之後已經近400年,雖然中途有穿越者王莽建立偽新朝,但人們更多記得的是“封狼居胥”和“燕然勒功”的輝煌和“漢稱七制”的英明帝王。換而言之,大漢作為一個長久存在的同一政權,其合法性深深烙了在每一個人的心裡,正統觀念幾乎牢不可摧,當然,這只是作為社會共識而言,在大人物面前都不算什麼。

    所以曹魏篡漢的行為在後人看來屬於非法,但實際上他該走的程式一個沒少,獻帝讓賢,三請而三辭,忠臣擁戴,祥瑞齊出... ...後人說的“篡”實際上還是站在了漢朝正統的理念之上的判斷而已。

    曹操也背了黑鍋,但他做事不愧政治家的水準,況且他本來就是代表朝廷的丞相,討伐割據勢力自然是應該的,反而孫劉不太合法。

    劉備甚至也不止“三姓”,但每次都是作為客將的存在,無所謂背叛,他依靠的是“衣帶詔”,直至稱帝。

    其實三國是一場關於大義的博弈,曹魏佔據天子在手的大義,劉備拿著“衣帶詔”做文章,孫氏則一直猥瑣發育,最後大家都以稱帝收場。其實沒有誰是真正忠於朝廷的,甚至可以說被集團利益裹挾的三者都不能不走到這一步了。

    三國時代的價值觀就是“忠”了,對朝廷、對主公和對家族的忠,不是每個人物心力都是三者齊備,但如果一個都沒保住,自然就不會有人替他說話了。

    呂奉先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眼光和智商都不足,導致經常被人忽悠而犯下挑戰主流價值觀的事情。

    首先,投靠董卓,是對朝廷不忠,為一匹赤兔馬而殺死義父丁原,視為對家族不忠,“弒父”行為令人不齒,也是對“主公”的不忠;方一出場就挑戰了三大定律,他的名聲就定位於爪牙走狗之流。

    第二次“弒父”幹掉董卓某種意義上體現了對朝廷的忠誠,本來可以扳回一局,但有貂蟬的參與,動機就沒那麼純潔了

    正史上他又跑到了袁紹手下當差,然後又跑了,再一次對主公不忠。

    然後流竄到“大耳賊”劉備的徐州,劉備好心收留(至少表面上是),呂布乘劉備與袁術作戰,轉眼就夜襲徐州,讓劉備丟掉了剛剛得到的大本營。不管怎麼說,這都是屬於見利忘義的表現

    樑子結的這麼大,不趕盡殺絕,居然還劉備收留在小沛,並企圖用“轅門射戟”來作為恩惠收買之,劉備作為城府極深的一代梟雄自然要審時度勢,白門樓上那一句“君不見董卓、丁原之事乎”其實是活該,換誰都要把前面的仇恨好好算算。

    與袁術結盟一事的三番五次改口也體現了他毫無信義,導致最後援軍沒來而被曹操生擒,這樣的人在當時自然是人神共憤,毫無底線和操守,這黑鍋背的不冤枉,而張飛那一句“三姓家奴”實在是罵得誅心。

  • 5 # 不胖的胖達

    首先這個題目混淆了家國大義和個人義氣的概念,這個是不能等同的。家國大義主要是指現存統治階級所倡導的一種精神,是以保護自身統治為主要宗旨,維護本國各民族大眾的基本利益的精神,也是士大夫階層的精神支柱。比如,有赤膽忠心、精忠報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

    每個朝代的君王都希望自己的江山千秋萬代,從立國開始,便開始培育這類通曉家國大義的臣子為自己服務,而這些新加入統治階層的人,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又會幫著統治者去向下宣傳這種精神(尤其是士大夫階層),也算是一種君民之間的精神契約吧,不包含任何貶義哈,儘量保持客觀;

    三國前半段還是圍繞著國家大義進行的,曹操為何挾天子令諸侯,致死都不稱帝就說明了當時社會意識形態主流還是忠於漢室的,不能逆著民意去做事,否則下場就跟淮南袁術一樣,河北袁紹兵強馬壯為何悲泣收場,有個原因就是不懂民意,他的野心昭昭,那架勢絕對不是匡扶漢室,而是取而代之的心跡,所以手下謀臣武將多面和心不和;曹操無往不利,就算靠匡扶漢室的旗幟先得了天下人的心,所以他發動的每一次戰爭幾乎都可以稱為義戰;

    三國後半段,是漢獻帝被廢開始,那才是不義之戰,國家明面上的領導漢室都沒了,談何家國大義呢?何以為家?何以為國?那個時期也是人心最浮雜,社會風氣最開放的時期,沒有了精神上的制約,這股風氣一直延續到隋初,魏晉名士多風流,也源於此。

    說到正題呂布了,說這廝不義,並不是指他不懂家國大義,而是說呂布不夠忠誠,不講信義、仁義,為什麼都這麼說呢?

    第一,利益燻心,殺害對他一直不錯的領導丁原,而且投靠了敵人董卓;”卓以布見信於原,誘布令殺原。布斬原首詣卓,卓以布為騎都尉。“《三國志.魏書·呂布張邈臧洪傳》;

    第二,私德缺失,私通義父的婢女,容易受人挑撥,反覆無常,擊殺義父董卓。”卓常使布守中合,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布遂許之,手刃刺卓。“《三國志.魏書·呂布張邈臧洪傳》;

    第三,以客欺主,袁紹收留呂布,呂布暗地裡招兵買馬,放縱手下搶掠。”而求益兵觽,將士鈔掠,紹患忌之。“《三國志.魏書·呂布張邈臧洪傳》;

    第四,反反覆覆,失信於盟友,這裡主要是跟劉備還有袁術之間的關係,劉備收留他,結果趁其不備取了徐州,劉備給他當小弟,然後是袁術,簡直被耍的團團轉,真是一波作死的操作,一會要求親,一會斬殺袁術的求親使者,一會又向袁術求救,一會兒又阻擋袁術跟劉備的衝突......眼花繚亂。

    看到沒,呂布這一生之中,沒有立場,沒有信義、忠義、仁義可言,不知被他坑死的丁原、董卓、袁公路(算間接被坑吧)心裡作何感想啊!劉備是默默的把這個仇記下了,關鍵時刻間接的要了呂布的命。

    看到真正的歷史,你才知道呂布是這麼一個夯貨,有勇無謀,典型的乍一看是王者,其實就是青銅的典範。說呂布是無義之人,並沒有說錯,這不是時代的問題,真的是人品和頭腦的問題,反觀劉備、曹操、孫權,對比就知道了。

  • 6 # 天枰

    糾正提問者的問題。一,三國不是無義的戰爭,劉備打著漢室宗親的旗號聚集了多少文臣武將?曹操一生為何最終不敢走竄漢這最後一步?諸葛亮因何一生鞠躬盡瘁定要北伐?這時的義就是漢室正統!

    再說呂布的一身罵名,難道曹操沒有罵名?袁術沒有罵名?董卓沒有罵名?為什麼?因為他們想當或者已經當了皇帝,因為他們藐視漢室正統,就是藐視公義,就是不義。

    而呂布的一身罵名一半也是在董卓的對漢室不忠上,另一半可能是在三姓家奴的不孝上吧。

  • 7 # 偽裝的觀點

    呂布是非主流啊。。。

    當時的主流思想對氣節和忠誠比較看重,呂老大因為出身和自身學問的問題,對這些事情並不怎麼理會,而且還把損人利己的事情做的光明正大,對於換個主子的事情沒什麼抵抗情緒,典型的草原人性格:有錢就是爹,有奶就是娘。

    加上他這個人居然是古代少有的顧念妻子的好男人,結果卻又不符合“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英雄人物的爽利決斷形象,更是被人不斷詬病。

    當然,這是三國演義裡的觀點比較多,呂布被人詬病的主要原因就是他沒有出身世家大族,身上的草原匪性太重,不受中原漢族價值觀的待見。

    曹老闆和司馬家族也是這樣的問題,不過好在他們都成事了。。。

  • 8 # 使用者3897710418202

    怎麼就無意義了,前半場鹿死誰手還不知道呢,蜀漢後期一把火回到瞭解放前,老將都死了,後面的不行了,吳國九子爭位最後人心散了,魏國司馬懿殺了曹氏滿門建立了最終建立晉朝,

  • 9 # 涼州七里

    任何一個時代都有他的主流價值觀,漢自代替秦朝之後已經近400年,雖然中途有穿越者王莽建立偽新朝,但人們更多記得的是“封狼居胥”和“燕然勒功”的輝煌和“漢稱七制”的英明帝王。換而言之,大漢作為一個長久存在的同一政權,其合法性深深烙了在每一個人的心裡,正統觀念幾乎牢不可摧,當然,這只是作為社會共識而言,在大人物面前都不算什麼。

    所以曹魏篡漢的行為在後人看來屬於非法,但實際上他該走的程式一個沒少,獻帝讓賢,三請而三辭,忠臣擁戴,祥瑞齊出... ...後人說的“篡”實際上還是站在了漢朝正統的理念之上的判斷而已。

    曹操也背了黑鍋,但他做事不愧政治家的水準,況且他本來就是代表朝廷的丞相,討伐割據勢力自然是應該的,反而孫劉不太合法。

    劉備甚至也不止“三姓”,但每次都是作為客將的存在,無所謂背叛,他依靠的是“衣帶詔”,直至稱帝。

    其實三國是一場關於大義的博弈,曹魏佔據天子在手的大義,劉備拿著“衣帶詔”做文章,孫氏則一直猥瑣發育,最後大家都以稱帝收場。其實沒有誰是真正忠於朝廷的,甚至可以說被集團利益裹挾的三者都不能不走到這一步了。

    三國時代的價值觀就是“忠”了,對朝廷、對主公和對家族的忠,不是每個人物心力都是三者齊備,但如果一個都沒保住,自然就不會有人替他說話了。

    呂奉先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眼光和智商都不足,導致經常被人忽悠而犯下挑戰主流價值觀的事情。

    首先,投靠董卓,是對朝廷不忠,為一匹赤兔馬而殺死義父丁原,視為對家族不忠,“弒父”行為令人不齒,也是對“主公”的不忠;方一出場就挑戰了三大定律,他的名聲就定位於爪牙走狗之流。

    第二次“弒父”幹掉董卓某種意義上體現了對朝廷的忠誠,本來可以扳回一局,但有貂蟬的參與,動機就沒那麼純潔了

    正史上他又跑到了袁紹手下當差,然後又跑了,再一次對主公不忠。

    然後流竄到“大耳賊”劉備的徐州,劉備好心收留(至少表面上是),呂布乘劉備與袁術作戰,轉眼就夜襲徐州,讓劉備丟掉了剛剛得到的大本營。不管怎麼說,這都是屬於見利忘義的表現

    樑子結的這麼大,不趕盡殺絕,居然還劉備收留在小沛,並企圖用“轅門射戟”來作為恩惠收買之,劉備作為城府極深的一代梟雄自然要審時度勢,白門樓上那一句“君不見董卓、丁原之事乎”其實是活該,換誰都要把前面的仇恨好好算算。

    與袁術結盟一事的三番五次改口也體現了他毫無信義,導致最後援軍沒來而被曹操生擒,這樣的人在當時自然是人神共憤,毫無底線和操守,這黑鍋背的不冤枉,而張飛那一句“三姓家奴”實在是罵得誅心。

  • 10 # 不胖的胖達

    首先這個題目混淆了家國大義和個人義氣的概念,這個是不能等同的。家國大義主要是指現存統治階級所倡導的一種精神,是以保護自身統治為主要宗旨,維護本國各民族大眾的基本利益的精神,也是士大夫階層的精神支柱。比如,有赤膽忠心、精忠報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

    每個朝代的君王都希望自己的江山千秋萬代,從立國開始,便開始培育這類通曉家國大義的臣子為自己服務,而這些新加入統治階層的人,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又會幫著統治者去向下宣傳這種精神(尤其是士大夫階層),也算是一種君民之間的精神契約吧,不包含任何貶義哈,儘量保持客觀;

    三國前半段還是圍繞著國家大義進行的,曹操為何挾天子令諸侯,致死都不稱帝就說明了當時社會意識形態主流還是忠於漢室的,不能逆著民意去做事,否則下場就跟淮南袁術一樣,河北袁紹兵強馬壯為何悲泣收場,有個原因就是不懂民意,他的野心昭昭,那架勢絕對不是匡扶漢室,而是取而代之的心跡,所以手下謀臣武將多面和心不和;曹操無往不利,就算靠匡扶漢室的旗幟先得了天下人的心,所以他發動的每一次戰爭幾乎都可以稱為義戰;

    三國後半段,是漢獻帝被廢開始,那才是不義之戰,國家明面上的領導漢室都沒了,談何家國大義呢?何以為家?何以為國?那個時期也是人心最浮雜,社會風氣最開放的時期,沒有了精神上的制約,這股風氣一直延續到隋初,魏晉名士多風流,也源於此。

    說到正題呂布了,說這廝不義,並不是指他不懂家國大義,而是說呂布不夠忠誠,不講信義、仁義,為什麼都這麼說呢?

    第一,利益燻心,殺害對他一直不錯的領導丁原,而且投靠了敵人董卓;”卓以布見信於原,誘布令殺原。布斬原首詣卓,卓以布為騎都尉。“《三國志.魏書·呂布張邈臧洪傳》;

    第二,私德缺失,私通義父的婢女,容易受人挑撥,反覆無常,擊殺義父董卓。”卓常使布守中合,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布遂許之,手刃刺卓。“《三國志.魏書·呂布張邈臧洪傳》;

    第三,以客欺主,袁紹收留呂布,呂布暗地裡招兵買馬,放縱手下搶掠。”而求益兵觽,將士鈔掠,紹患忌之。“《三國志.魏書·呂布張邈臧洪傳》;

    第四,反反覆覆,失信於盟友,這裡主要是跟劉備還有袁術之間的關係,劉備收留他,結果趁其不備取了徐州,劉備給他當小弟,然後是袁術,簡直被耍的團團轉,真是一波作死的操作,一會要求親,一會斬殺袁術的求親使者,一會又向袁術求救,一會兒又阻擋袁術跟劉備的衝突......眼花繚亂。

    看到沒,呂布這一生之中,沒有立場,沒有信義、忠義、仁義可言,不知被他坑死的丁原、董卓、袁公路(算間接被坑吧)心裡作何感想啊!劉備是默默的把這個仇記下了,關鍵時刻間接的要了呂布的命。

    看到真正的歷史,你才知道呂布是這麼一個夯貨,有勇無謀,典型的乍一看是王者,其實就是青銅的典範。說呂布是無義之人,並沒有說錯,這不是時代的問題,真的是人品和頭腦的問題,反觀劉備、曹操、孫權,對比就知道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哪種科技手柄玩手遊更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