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的定義至少是三皇五帝時期,三皇太久遠,都是傳說,五帝雖也是傳說,然而《史記》首篇便是《五帝本紀第一》,畢竟給我們提供了一些文字記載。
且以五帝為例,即黃帝、顓頊、嚳、堯、舜。
黃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他姓公孫當然不是因為他爹少典姓公孫,而大概是因為他為部落做出了貢獻,所以能得姓。沒有功勳就沒有姓,黃帝有二十五子,其中得姓者僅僅十四人。黃帝擒殺蚩尤後,被諸侯尊為天子,代神農氏為天下之主,因其有土德之瑞,土為黃色,故號黃帝。
顓頊,其實不是名字,而是帝號或諡號,在上古時期,這兩個字的本意或許和“黃”一樣,可能都是比較吉祥的形容詞。顓頊是黃帝的孫子,本名高陽,因其封地為高陽,故曰高陽氏。
同理,嚳字大概也和“黃、顓頊”相似,嚳本名高辛,為黃帝之曾孫,玄囂之孫,因其封地為高辛,故曰高辛氏。
嚳死,子摯立,可是摯很快便得病而死,於是他的弟弟即位,是為帝堯。堯本名放勳,姓伊祁。
舜,媯姓,有虞氏,據說名重華。堯帝在位七十年而得舜,他知道自己兒子丹朱不肖,不足以王天下,所以在民間訪舜,以天下禪讓之。
禹,我們最熟悉的大禹治水,為夏朝始祖。他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其父為鯀,治水不成,被舜所殺。
他們的名字如何來的,上面已經提出了兩種看法,一種是封地,上古之人,指天地日月、草木竹石以為名;一種是諡號、封號等名號。
但還能推匯出幾種:
3、自言其名,如帝嚳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這就太厲害了,畢竟神靈安排的最大。
4、明志,指姓以明志,如黃帝之土德。
5、封賞,如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6、姓、氏混為一談。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我們如今已將姓、氏等都混為一談,如稱黃帝,本姓公孫,可以稱公孫氏;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名號雖異,所稱呼的都是黃帝一人。
這一篇以《史記·五帝本紀》回答,既為一家之言,復因本人矇昧,故而專業性極其有限,後之君子見此,當有高論。
上古時期的定義至少是三皇五帝時期,三皇太久遠,都是傳說,五帝雖也是傳說,然而《史記》首篇便是《五帝本紀第一》,畢竟給我們提供了一些文字記載。
且以五帝為例,即黃帝、顓頊、嚳、堯、舜。
黃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他姓公孫當然不是因為他爹少典姓公孫,而大概是因為他為部落做出了貢獻,所以能得姓。沒有功勳就沒有姓,黃帝有二十五子,其中得姓者僅僅十四人。黃帝擒殺蚩尤後,被諸侯尊為天子,代神農氏為天下之主,因其有土德之瑞,土為黃色,故號黃帝。
顓頊,其實不是名字,而是帝號或諡號,在上古時期,這兩個字的本意或許和“黃”一樣,可能都是比較吉祥的形容詞。顓頊是黃帝的孫子,本名高陽,因其封地為高陽,故曰高陽氏。
同理,嚳字大概也和“黃、顓頊”相似,嚳本名高辛,為黃帝之曾孫,玄囂之孫,因其封地為高辛,故曰高辛氏。
嚳死,子摯立,可是摯很快便得病而死,於是他的弟弟即位,是為帝堯。堯本名放勳,姓伊祁。
舜,媯姓,有虞氏,據說名重華。堯帝在位七十年而得舜,他知道自己兒子丹朱不肖,不足以王天下,所以在民間訪舜,以天下禪讓之。
禹,我們最熟悉的大禹治水,為夏朝始祖。他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其父為鯀,治水不成,被舜所殺。
他們的名字如何來的,上面已經提出了兩種看法,一種是封地,上古之人,指天地日月、草木竹石以為名;一種是諡號、封號等名號。
但還能推匯出幾種:
3、自言其名,如帝嚳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這就太厲害了,畢竟神靈安排的最大。
4、明志,指姓以明志,如黃帝之土德。
5、封賞,如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6、姓、氏混為一談。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我們如今已將姓、氏等都混為一談,如稱黃帝,本姓公孫,可以稱公孫氏;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名號雖異,所稱呼的都是黃帝一人。
這一篇以《史記·五帝本紀》回答,既為一家之言,復因本人矇昧,故而專業性極其有限,後之君子見此,當有高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