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299155789477

    《子路從而後章》選自《論語》的第十八篇,《微子》篇。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從,跟隨的意思。後做動詞用,就是落在後頭。子路跟隨孔子,落到了後面,遇到了一位老人。丈人就是指老年人。以,是介詞,拿的意思。蓧:是一種鋤草的農具。荷:是扛的意思,現在仍有荷槍、荷鋤。用柺杖挑著鋤草工具。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植其杖而芸。子路問道:“您見到我的老師嗎?”老人說:“四肢不勞動,五穀分不清。誰是老師?”老人說完了,拿著蓧下田除草去了。這位老人不直截回答他的問題,而是用一個反問句,“孰為夫子?”意思是說,我不知道誰是夫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是對子路說的,說子路是一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一個人,所以“五穀不分”後面用一個句號較好。這說明老人對子路有意見。老人認為:當今亂世,你不勞動,不事生產,到處奔波,想謀個一官半職,還問我看到你 老師沒有,我不是你的同類,我壓根不知道你的老師是誰。老人從根本上否定了子路四處奔波,去投靠統治者的做法。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子路拱著手恭敬的站著。老人留子路過夜,殺雞、做黃米飯給子路吃,款待子路。又叫他的二個兒子出來相見。這一段講子路遇見荷蓧丈人,這位老人很有意思,他批評子路很嚴厲,招待子路很熱情。老人留子路住宿並殺雞為黍熱情招待他,這與子路“拱而立”有關,因為這表現了子路懂禮、尊老。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第二天,子路又上路了,去追趕他的老師了,拿上面這些情況、發生的事情告訴了孔子。孔子說:“這是個隱者呀!”讓子路回去再見這個老人。到了他的家,然而老人出門走了。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子路說:“不去做官這是不合道理的。長輩和晚輩的禮節是不可廢棄的;君和臣之間的義,怎麼能廢棄呢?想要使自己清白而破壞大的倫常,我們出來做官,是為了行義,盡義務。良好的政治主張行不通,那是早已知道的了。”子路沒有見到老人,講了上面的話,算是留言。子路為什麼要將後面的一段話呢?原來,他對老人的批評、款待開始是不完全理解的,當他向孔子彙報以後,孔子比他敏銳,一下子斷定這是一個隱者。孔子主張參與政治,要去做官,所以周遊列國,在政治上施展抱負,而隱者恰恰主張逃離現實。子路講上面的一通話,一則是為自己辯解,另外,也是藉此來宣揚他們的政治主張。附錄:《子路從而後》選自《論語》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駱駝祥子老舍語言中的京味體現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