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成武暢通

    清乾隆帝曾自我總結一生有“十全武功”,因此自詡為“十全老人”。“十全武功”指的是清乾隆時期的十次重大軍事行動:兩次平定準噶爾之役,平定回部大小和卓之亂,兩次金川之役,鎮壓臺灣林爽文起義,緬甸之役,安南之役、兩次抗擊廓爾喀之役。

    其中,兩平準噶爾及平回部最名符其實,此三役不但剷除自康熙年間就為禍西北的準噶爾部,而且將新疆併入中國版圖。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廓爾喀(今尼泊爾)再次侵入西藏。是年冬,清政府命福康安等率兵入藏,敗廓爾喀兵。

    次年五月,進抵廓爾喀境內,八月逼近陽布(今加德滿都)。廓爾喀軍受挫,乃請降。當清兵凱旋之際,乾隆帝欣然回憶他即位後五十七年(1735—1792)間在邊疆地區建立的十大武功。 於是作《御製十全記》,令寫滿、漢、蒙、藏四種文體,建碑勒文,以紀其事。

  • 2 # 鑑鏡

    十全武功指清乾隆時期的十次重大軍事行動。十全老人為清高宗弘曆自我誇耀之詞。乾隆五十六年(1791),廓爾喀(今尼泊爾)再次侵入西藏。是年冬,清政府命福康安等率兵入藏,敗廓爾喀兵。次年五月,進抵廓爾喀境內,八月逼近陽布(今加德滿都)。廓爾喀軍受挫,乃請降。當清兵凱旋之際,乾隆帝欣然回憶他即位後五十七年(1735~1792)間在邊疆地區建立的十大武功。因作《十全記》以紀其事。

    1-2 跟蒙古準噶爾部兩次交鋒(1755年)。雖然捍衛了大清的天威,阻止了準部的分裂活動,但也使蒙古厄魯特四部的人畜損失極為慘重,有些部落餘者竟不及原來的十分之一!

    3 平定回部叛亂一次(1758年)。此役清軍確有上佳表現。而更重要的意義還在於:至此清朝統一了新疆,並大大鞏固了西北局勢。

    4-5 剿滅大小金川叛亂兩次(1746年/1771年)。這次曠日持久的山地攻堅戰,鍛造出了清中期一支著名的特種部隊--西山健銳營。

    6 平定臺灣的林爽文起義(1787年)。福康安率軍渡海登島作戰,打得還是很漂亮的。尤其是清軍悍將海蘭察手下的2000巴圖魯(滿語"勇士"的意思),戰鬥力極為驚人--當他們遭遇起義軍的埋伏時,面對槍林箭雨竟無一人後退,反而拼死向前!起義軍從未見過這麼不怕死的官兵,於是陣腳大亂……

    7-8 收降緬甸、安南各一次(1766年/1786年)。這是兩次清朝對藩屬國發起的戰爭,都吃了不小的虧,人員輜重損失也很慘重,而決定性的勝利卻根本就沒有取得!只是到最後,這些國家感覺惹不起清朝,怕激起中國更兇狠的報復,於是一個個首先服軟,上貢品,遞順表。

    9-10 最後還有兩次(1788年/1791年),是對廓爾喀用兵。這兩回戰爭倒還名正言順,其重大意義也頗值得後人緬懷。首先是穩固了我西南邊陲;其次是團結了藏族人民,維護了大一統局面;再次就是狠狠教訓了素稱強悍的廓爾喀人。

  • 3 # 相信大大佑我中華

    乾隆的“十全武功”是:十功者,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十全老人”,是乾隆的自稱。乾隆曾自我總結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詡為“十全老人”,並作《御製十全記》,令寫滿、漢、蒙、藏四種文體,建碑勒文。

  • 4 # 人生難擇

    乾隆皇帝自稱“十全老人”,這“十全”是指:

    乾隆14年(公元1749年) 平大小金川;

    乾隆20年(公元1755年) 平準噶爾;

    乾隆22年(公元1757年) 再平準噶爾;

    乾隆24年(公元1759年) 平回部;

    乾隆34年(公元1769年) 平緬甸;

    乾隆41年(公元1776年) 再平大小金川;

    乾隆53年(公元1788年) 平臺灣;

    乾隆54年(公元1789年) 平安南;

    乾隆56年(公元1791年) 平尼泊爾;

    乾隆57年(公元1792年) 再平尼泊爾。

    其實以上所謂十全武功,只有兩平準噶爾及平回部最名符其實,因為此三役不但剷除自康熙年間就為禍西北的準噶爾部,並將新疆併入中國版圖。透過這十次重大的用兵,加上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大大地拓寬了清朝的疆域,並且鞏固穩定了新疆和西藏的統治,為後代中國的疆域打下更堅實的基礎,是乾隆對歷史的一次重大貢獻。

  • 5 # 風嬙遙度天際

    乾隆自稱十全老人最因為他自誇十全武功,當中包括:

    乾隆14年(公元1749年) 平大小金川

    乾隆20年(公元1755年) 平準噶爾

    乾隆22年(公元1757年) 再平準噶爾

    乾隆24年(公元1759年) 平回部

    乾隆34年(公元1769年) 平緬甸

    乾隆41年(公元1776年) 再平大小金川

    乾隆53年(公元1788年) 平臺灣

    乾隆54年(公元1789年) 平安南

    乾隆56年(公元1791年) 平尼泊爾

    乾隆57年(公元1792年) 再平尼泊爾

    其實以上所謂十全武功,只有兩平準噶爾及平回部最名符其實,因為此三役不但剷除自康熙年間就為禍西北的準噶爾部,並將新疆併入中國版圖。

  • 6 # 東閣村夫

    乾隆的“十全武功”是:十功者,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十全老人”,是乾隆的自稱。乾隆曾自我總結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詡為“十全老人”,並作《御製十全記》,令寫滿、漢、蒙、藏四種文體,建碑勒文

    乾隆的“十全武功”,情況不同,性質各異:有鎮壓民變,有平息叛亂,有揚兵耀武,有小題大做,有得不償失,有多管閒事,有維護正義,有反擊侵略。

    如新疆用兵三次,廓爾喀用《平定臺灣戰圖冊》乾隆《平定金川戰圖冊·收復小金川》兵兩次,這五次用兵對新疆、西藏的鞏固統一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但是,也有的用兵是小題大做,窮兵黷武。如大小金川之役就是這樣的。

  • 7 # 稼軒何必長貧

    十全老人,是乾隆的自稱。乾隆曾自我總結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詡為“十全老人”,並作《御製十全記》,令寫滿、漢、蒙、藏四種文體,建碑勒文。

    十全武功指兩次平定準噶爾之役,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兩次金川之役(見大小金川之役),鎮壓臺灣林爽文起義,緬甸之役,安南之役及兩次抗擊廓爾喀之役。乾隆帝並因此自稱“十全老人”。

    實際只有九次,事實上,廓爾喀戰役也有兩次。

    細分的話,應該是:

    1747至1749年的大小金川之戰、1755年的平定準噶爾達瓦齊部之戰、1755至1757年的平定準噶爾阿穆爾撒納之戰、1758年的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亂、1762至1769年的清緬戰爭。

    1771至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1786至1788年平定臺灣林爽文叛亂、1788至1789年的安南之役、1790至1792年兩次征戰廓爾喀。

    因為這些戰役的起因和性質不同,如何評價,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需要進行具體分析。有的戰役是正義的,對統一多民族國家起了積極的作用;有的戰役並不是正義的。例如,平定準噶爾部封建割據勢力的戰爭,對於維護國家統一,鞏固西北國防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回疆之役,在天山南路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亂,統一天山南北地區,又設定伊犁將軍作為新疆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對加強新疆地區與清朝中央政府的關係,鞏固邊防,起了積極的作用,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大、小金川之役,是清軍和大、小金川地區藏族土司之間進行的戰爭,史學界目前雖然眾說不一,褒貶互異,但大、小金川之役以後,少數民族與漢族在經濟、文化上的聯絡增多了,加速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鎮壓林爽文之役,是鎮壓臺灣農民起義,是反動的。廓爾喀之役的起因: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禪到承德覲見,慶賀弘曆七十壽辰。不久六世班禪患天花死於北京西黃寺,弘曆賞賜他的金銀珠寶被他的兄弟仲巴呼圖克圖所侵佔,他的另一兄弟沙瑪爾巴未能分得這筆財富,極為不滿,逃往尼泊爾,唆使和帶領廓爾喀侵略軍,深入到日喀則,佔領扎什倫布寺,到處燒殺掠奪。弘曆派福康安率兵入藏,迎擊入侵之敵。清軍所到之處,受到達賴喇嘛和藏族人民的歡迎。清軍很快將廓爾喀侵略軍逐出西藏,廓爾喀統治者向清廷表示:願退回在扎什倫布寺所劫掠的財物,承允今後永不侵犯西藏。清軍撤回。此後,清廷大力整頓和改革西藏的政治與宗教制度。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福康安會同八世達賴、七世班禪會商頒佈了《欽定西藏章程》。《欽定西藏章程》中規定,提高駐藏大臣的權力,以防止西藏貴族獨攬藏政,分裂割據。又規定達賴、班禪和各地黃教“呼圖克圖”的轉世,必須在駐藏大臣監視下,用金瓶抽籤來決定,即所詔“金瓶掣籤”(金奔巴)制度。透過這些措施,加強了清廷對西藏地區的管轄,因此,反擊廓爾喀入侵事件的歷史作用是應當充分予以肯定的。至於出兵國外,用大國的武力威脅鄰國,如緬甸之役、安南之役,是非正義性的。這些戰爭的軍費開支很大,一些高階將領在軍中奢侈無度,靡費極多,大、小金川之役軍費達七千餘萬兩,有的戰役目前還不清楚具體數字。沉重的軍費負擔和戰爭中對無辜群眾的殺戮,都給各族人民造成災難。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突出的成就是奠定了中國這樣一個版圖遼闊的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基礎。弘曆完成了對新疆、西藏行政體制的改革,加強了對這些地區的管轄,使中國的版圖最後穩定下來。這時的疆域,東北至外興安嶺、烏第河和庫頁島,北達恰克圖,西北到巴爾喀什湖和蔥嶺,南及南沙群島、西沙群島,東括臺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在這個境域之內,除順天府和盛京外,還劃有直隸(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陝西、甘肅、四川、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福建、江西、安徽、浙江、江蘇、雲南、貴州十八個行省,以及內蒙古、青海蒙古、喀爾喀蒙古、唐努烏梁海、新疆、西藏等幾個邊境特區。國土的遼闊和國勢的強大,邊疆地區對清廷中央政府向心力的日益加強,國內各民族人民經濟、文化的聯絡,都是以往任何朝代所不能比擬的。這是清王朝超過歷代封建王朝取得的歷史業績。這一業績當然不能完全歸功於弘曆。清代的大統一是中國歷史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弘曆個人的作用也是不能抹殺的。

  • 8 # 第幾晚月光

    乾隆皇帝在八十高齡時,寫了一篇題為《御製十全記》的文章,自我總結一生建有“十全武功”,自詡為“十全老人”。

    他在文中寫道:“幸而五十七年之間,十全武功,豈非天貺。然天貺愈深,予懼益切,不敢言感,惟恐難承,兢兢惶惶,以俟天眷。”令用滿、漢、蒙、藏四種文體建碑勒文。所謂“十全武功”是指十次最後取得勝利的戰役,其中的“功”是指功績。

    乾隆說自己的十全武功是:“十功者,平準噶爾二,定回部一,打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 9 # A破曉靁神

    ―什麼是十全武功?

    乾隆帝自稱自己統治期間國家的正統宏大、疆域的幅員遼闊、臣子的恭順敬服、百姓的安居樂業,無人可比。他還曾自我總結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詡為十全老人,並作《御製十全記》,令寫滿、漢、蒙、藏四種文體,建碑勒文。

    乾隆的十全武功,情況不同,性質各異:有鎮壓民變,有平息叛亂,有揚兵耀武,有小題大做,有得不償失,有多管閒事,有維護正義,有反擊侵略等。這十全武功分別是:

    兩平準噶爾,征討回部,橫掃大小金川為二,平定臺灣,降緬甸、徵安南,二次受廓爾喀降,合計為十。

  • 10 # 歷史風物誌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十月,乾隆親自撰寫了文章《御製十全記》,說的是乾隆在位期間所謂的平定十次外亂的功績。“十功者,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乾隆也因此自稱“十全老人”,再加上有的臣子的追捧,乾隆更是飄飄然的用著這一名號。

    當時為了紀念乾隆的"十全武功”,還在西藏布達拉宮南門外建了御製十全記碑,碑文也是乾隆親自書寫的,用了滿文、漢文、蒙古文、藏文四種文體。和康熙御書而立的御製平定西藏碑東西相對。現在十全碑已經被列為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這十次戰爭,前後26年之久,雖然勝利的次數多於敗績,但有的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期間經歷的艱苦遠不是乾隆短單的幾十個字就能夠意會。其中第二次金川之役,非常的慘烈,十全武功的戰爭大量損兵折將,總軍費預計高達一億三千萬兩,單是大小金川兩次戰爭就耗銀七千萬兩。戰爭苦的永遠是老百姓,加上乾隆鍾於享樂,有事沒事跑江南,還任用大貪官和珅,後期就是乾隆“吃”和珅,和珅“吃”大官,大官“吃”小官,小官“吃”百姓,老百姓真實的用民脂民膏養著這十次戰爭,養著乾隆下江南。實際上乾隆晚年,所謂的盛世就已經是強弩之末了,以白蓮教為首的民變起義到嘉慶九年才平定,耗費軍費高達兩億兩。所以乾隆在位也許是一個有能力的皇帝,但是算不上賢君,甚至比不了康熙。

    《御製十全記》原文:

    昨準廓爾喀歸降。命凱旋班師詩。有十全大武揚之句。蓋引而未發。茲特敘而記之。夫記者、志也。虞書朕志先定。乃在心。周禮春官掌邦國之志。乃在事。旅獒志以道寧。則兼心與事而言之。然總不出夫道。得其道。乃能合於天。以冀承乎貺。則予之十全武功。庶幾有契於斯。而可志以記之乎。十功者。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其內地之三叛麼䵉。弗屑數也。前已酉廓爾喀之降。蓋因彼擾藏邊界。發偏師以問罪。而所遣鄂輝等、未宣我武。巴忠乃遷就完事。致彼弗懼。而去歲復來。以致大掠後藏。飽欲而歸。使長此以往。彼將佔藏地。嚇眾番。全蜀無寧歲矣。是以罪庸臣。選名將。勵眾軍。籌儲餉。福康安等、深感朕恩。弗辭勞苦。於去歲冬月。即率索倫四川降畨等精兵。次第由西寧冒雪而進。今歲五月。遂臨賊境。收復藏邊。攻克賊疆。履線險如平地。渡溜要若蹄涔。繞上襲下。埋根批吭。手足胼胝。有所弗恤。七戰七勝。賊人喪膽。及兵臨陽布。賊遂屢遣頭人。匍匐乞降。將軍所檄事件。無不謹從。而獨不敢身詣軍營。蓋彼去歲曾誘藏之噶布倫丹津班珠爾等前去。故不敢出也。我武既揚。必期掃穴犁庭。不遺一介。亦非體上天好生之意。即使盡得其地。而西藏邊外。又數千裡之遙。所謂不可耕而守者。亦將付之他人。乃降旨允降班師。以蕆斯事。昔唐太宗策頡利曰。示之必克。其和乃固。廓爾喀非頡利之比。番邊殊長安之近。彼且乞命籲恩。準之不暇。又安敢言和乎。然今日之宣兵威。使賊固意求降歸順。實與唐太宗之論。有所符合。昔予記土爾扈特之事。于歸降歸順。已悉言之。若今廓爾喀之謝罪乞命。歸降歸順。蓋並有焉。以其悔過誠而獻地切也。迺知守中國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彼偃武修文之不已。必致棄其故有而不能守。是亦不可不知耳。知進知退。易有明言。予實服膺弗敢忘。而每於用武之際。更切深思。定於志以合乎道。幸而五十七年之間。十全武功。豈非天貺。然天貺逾深。予懼益切。不敢言感。惟恐難承。兢兢惶惶。以俟天眷。為歸政全人。夫復何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的美女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