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是趙帥鍋
-
2 # 歷史簡單說
曹睿是一個明君,如果我們說曹丕對司馬懿是充分的信任的話,那麼曹睿對司馬懿就是一種複雜的情緒了,有信任,也有戒心。
公元226年,曹丕病重,他讓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徵東大將軍曹休,司馬懿成為輔政大臣,輔佐曹睿。曹丕臨終前,交待曹睿說:這幾個都是重臣,一定要信任他們,不要懷疑他們。
而事實上司馬懿得到重用,還是在曹睿時期,孫權知道曹丕去世後,就命諸葛瑾,張霸兵分兩路攻打襄陽,自己攻打江夏郡。司馬懿率軍斬殺張霸,擊退孫權與諸葛瑾,升任驃騎將軍。
公元227年,司馬懿駐紮在宛城,督荊豫兩州的軍事,之前投魏的蜀將孟達在曹丕死後失寵,又想反魏投蜀,司馬懿千里奔襲,只用了八天的時間趕了一千兩百里,就從宛城趕到了新城之下,將孟達斬殺。
諸葛亮在公元231年至公元234年的多次北伐,都是由司馬懿抵擋的,司馬懿採取堅守不戰的策略,最終耗死了諸葛亮,公元235年,司馬懿升任為太尉。
公元前238年十二月,曹叡病重,讓大將軍曹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共同輔政。其中夏侯獻是夏侯霸的兒子,夏侯淵的孫子,曹爽是曹真的兒子,曹肇是曹休的兒子,秦朗是曹操的養子。
從這個名單可以看出,與曹丕臨終前是兩個曹氏宗親,兩個士族代表完全不同,只有曹家與夏侯家,也就是完全的曹氏宗親,將司馬懿完全排除在外,由此可見曹睿並不信任司馬懿,即使司馬懿現在高居太尉之職。
但是夏侯獻、曹肇給劉放、孫資有矛盾,打算在曹睿死後,除掉這二人。剛好曹宇在辭讓,曹睿就問劉放、孫資:燕王曹宇一直是這樣的嗎?劉放、孫資就說:是的,燕王知道自己不能勝任,才如此推遲的。
曹睿就問:那可以擔當這個重任,當時只有曹爽在旁邊,曹爽與兩人的關係也還不錯,劉放、孫資就說:曹爽可以,他們也覺得曹爽不夠格,又說:還得再加一個司馬懿,曹睿同意了。
但過了一會兒,曹睿覺得這樣反而不妥,覺得還是原來的安排比較合適,劉放、孫資又進去遊說,曹睿又再次聽從他們的意見,劉放說:最好寫一下詔書。曹睿說:我有點累了,寫不動了。劉放就把著曹睿的手勉強寫下了詔書。
-
3 # 泊圖泊途
曹叡懷疑司馬懿,難道他就信得著曹爽?依我看,任命曹爽輔政才是埋下禍根。
曹叡是個聰明的君主,繼位後,輔政大臣俯首帖耳不敢造次,他任職期間,愈發的見不到曹氏親貴,不得不說,他肯定向曹家親族收回權力。等到曹真、曹休死後,曹氏貴族掌實權者更少。這應該是他父親曹丕做法差不多。
(《軍師聯盟》吳秀波司馬懿,鷹視狼顧之相)
曹叡不同於曹丕的是,他一改魏武、魏文兩帝的勤儉之風,大建宮殿,為他母后建的陵寢也是規模宏大。
曹叡死前和司馬懿抱頭痛哭,似乎看起來君臣關係還算不錯。司馬懿可能那時候還沒有反心。
司馬懿被記載成“鷹視狼顧”,描述他身體不動,頭向後看,那豈不是成了恐怖片?可以理解,但凡封建帝王,長得都必須與眾不同。
曹叡留下司馬懿、曹爽互相牽制這是他的主要目的,沒想到,司馬懿先失了一招,而曹爽也不是什麼忠臣,他自己縱情享受,“縱享絲滑”,最後朝廷很多人都對他不滿。
司馬懿由此才趁機造反。
要是曹爽換成曹仁一樣的人,事情未必到此地步,曹爽為了建功要去打蜀國,司馬懿勸阻,但是他不聽,最後大敗而歸。司馬懿要是早有反心,那還勸什麼,讓他打就是,顏面掃地的又不是司馬懿。由此可以看到,司馬懿雖然貪權,有野心,但是反心並非蓄謀已久。
-
4 # 噗呲噗呲小鐵柱
1、曹丕、曹叡父子一生在用司馬懿,同時也在猜忌防範著司馬懿,防止司馬懿一人獨大。到曹叡時,曹休、曹真、張郃相繼去世,能夠抵擋諸葛亮北伐的人除了司馬懿,基本沒有人了,所以,曹叡臨終前,只有讓司馬懿為輔政大臣,這是為了保住魏國,若魏國被諸葛亮攻佔了,魏國就滅了,任用司馬懿為輔政大臣,他若不反魏國還可保住,我覺得曹叡兩害相權取其輕,最後任用司馬懿為輔政大臣是很對的。
2、我覺得這種情況在各個王朝都有,臣子太有能力,功高蓋主,連皇帝都怕,怕有一天,被拉下馬,但又因為很多情況下不得不用這個臣子,因此十分矛盾,我覺得曹叡最後任命司馬懿為輔政大臣也是考慮到更多的因素,如我上段所言的更為急迫的原因因素。
-
5 # 每日趣評
曹叡並沒有終其一生都在壓制司馬懿,曹叡對司馬懿的態度很複雜,開始是信任,然後是依仗,然後是懷疑,然後是無奈。臨死前,曹叡任命司馬懿為輔政大臣也是機緣巧合,只能說司馬懿運氣太好了。而司馬懿後期的篡權之舉也是被逼的,我們不能先入為主的用有色眼鏡來看司馬懿!那麼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曹叡對司馬懿的態度是怎麼一步一步轉變的呢?聽我慢慢細說!
應該說曹家對司馬懿是世代猜忌,早在曹操時期,曹操就曾經告誡曹丕,一定要防止司馬懿干涉曹家內政。因此曹丕終其一生都控制司馬懿很嚴,考驗了一輩子也沒發現司馬懿有什麼越軌行為。
但是曹丕仍然對司馬懿不放心,於是在臨終前選派了四名顧命大臣,分別是:曹真、曹休、司馬懿和陳群。陳群是個忠臣,主管尚書檯,其他三人各有軍務在身。
曹叡即位初期對曹真、曹休和司馬懿都很討厭,覺得三人架空了自己的權利。於是將三人分別外派,其中曹真鎮守關中,曹休鎮守淮南,司馬懿鎮守荊州。此時的曹叡對司馬懿是信任的,司馬懿的表現也不錯,在任期間多次擊潰吳軍的進犯。
後來,曹休中了東吳的詐降之計,差點死在夾石。回來後鬱悶不已,背部生癰而死。三年之後,鎮西大將軍曹真也病逝。四名顧命大臣,只剩下兩位。其中一個陳群還是個純粹的文官,沒有辦法,在軍事上曹叡只有依仗司馬懿。
這時的司馬懿既負責防守關中,也負責防守荊州。可謂是責任重大,威望也日漸盛隆。司馬懿在和諸葛亮的交鋒中威穩持重,頗有章法,獲得了曹叡的好感。以至於諸葛亮死後,司馬懿又被曹叡派往遼東去平叛公孫淵的叛亂。
而司馬懿由被依仗變得被懷疑也是源於此時,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司馬懿用一年時間擊潰了公孫淵,勝利後,司馬懿沒有請示也沒有彙報,而是獨斷專行的屠殺了7000多十五歲以上的男丁,將公孫淵任命的官員全部斬首,一個不留。這對曹叡來說是個極大的挑戰。
戰後處理需要皇帝同意,尤其是涉及到平民和官員的事情。而司馬懿蔑視皇權,獨斷專行,大肆屠殺,讓曹叡心生不滿。於是曹叡改變了對司馬懿的態度,漸漸的不再信任他。
公元238年,曹叡病重,任命燕王曹宇、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此五人共同輔政。由此可見,當時曹叡並沒有把司馬懿考慮進去的。這也是我為什麼說司馬懿能夠被託孤是機緣巧合的原因。
後來,曹叡的寵臣劉放和孫資與夏侯獻、曹肇之間產生矛盾,劉放和孫資擔心夏侯獻、曹肇成為託孤重臣後對自己不利,於是勸曹叡改變決定。於是曹叡問兩人誰可以託付。當時在場的只有曹爽一人,於是兩人極力推薦曹爽,另外加上德高望重的大臣司馬懿。曹叡經過考慮再三,無奈的同意了。為什麼呢?
託孤重臣歷來人選都是那些德高望重的人,因此司馬懿當選肯定是合適的。但是曹爽年輕,曹叡怕曹爽鬥不過司馬懿,於是安排了孫禮來幫助曹爽。孫禮被任命為大將軍司馬懿的長史,說白了,就是曹爽的智囊。曹叡還是不放心,又任命蔣濟為中領軍,用來制衡司馬懿。
曹叡死後,事情發展的出乎意料。司馬懿並沒有謀反,曹爽率先謀反。曹爽表司馬懿為太傅,架空了司馬懿。提拔蔣濟為太尉,奪了中領軍之職,改由曹爽之弟曹羲擔任。又將長史孫禮外放到揚州擔任揚州刺史,將太后軟禁至永寧宮,從此皇帝成為曹爽的掌中之物。
後來,司馬懿在隱藏實力之後突然發動高平陵政變,成功奪權。但是權利這東西不受控制,尤其是至高無上的權利。司馬懿奪權後,得罪了太多皇室權貴,因此,只有一條道走到黑,手握至高權利不放手,否則就有性命之憂。一句話,司馬懿騎虎難下,造反是迫不得已!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曹叡並沒有終其一生都在壓制司馬懿,相反的,曹叡對司馬懿一開始很信任,後來曹真和曹休死後,更是在軍事上很依仗司馬懿。司馬懿在遼東大肆屠殺之後,曹叡開始懷疑司馬懿的忠心,在最初託孤時並沒有考慮他。由於宮廷內臣劉放、孫資和皇親成員夏侯獻、曹肇之間的內鬥,司馬懿意外的成為了託孤忠臣。這一切都是機緣巧合,至於後來的造反,完全是曹爽挑起的,司馬懿被迫迎戰而已。大家不要再黑司馬懿了!
-
6 # 史書上冬眠的蛇
你好!由冬眠蛇來回答此問題。
首先,曹叡是個有能力的皇帝,不必刻意壓制誰,也沒有壓制過司馬懿,看歷史最忌從結果看過程,很多那個年代的事,不要被後來的高平陵之變給帶跑偏了,弄得好像司馬懿多厲害,要多少人壓制他不可。
曹叡的後事安排可以說非常糟糕,但是這並不能否定他的能力,因為能力只有活著才能發揮出來,死了就啥都沒了,歷史上很多皇帝的後事安排還不一定比曹叡強多少,比如說秦始皇!
曹叡病危的時候才35歲,這個年齡就是放到他那時的古代,也算青壯年時期,這時候要是死了,就算夭亡也不過分。你們想一想就能明白,他死的時候,心情那是有多悲憤,而且一旦他死了,這個世界跟他還有半毛錢關係沒有?所以如果曹叡對後事有草率和不經心的地方,應該是得到理解的,他的疏忽並不是只給了司馬懿機會,別人也有機會奪權的。
還有一個更加致命的問題,曹叡無後!我們並不知道他是有過兒子沒能養活,還是壓根就沒有過子嗣,反正他選擇繼位的年僅八歲的曹芳並不是他的親生兒子,而是從同族裡選擇並收養過來的,收養的目的就是為了繼位,因為他才35歲,如果不是病入膏肓,他將來不可能不會有子嗣的,這真是沒辦法的辦法。
一個即將逝去生命的年輕皇帝,傳位給一個並不是自己兒子的人繼承帝位,其心境可想而知。他但凡對祖宗基業有點責任心的話,為什麼不選擇一個成年的同族子弟繼承帝位,就算能力差點,也不至於像曹芳一個小孩那樣,讓別人敢於窺測神器,心生漣漪。
如今,我只能做以下猜測,他雖然病情加重,太醫束手無策,但是他畢竟還年輕,他總希望自己哪天奇蹟般的好過來,再來領導這個國家,再實現自己一統天下之願望,所以養在宮中的曹芳不過是個後手,是他最不願意的一種情況,但他又不得不有所安排,畢竟,這是祖宗留下來的江山,對內對外都要有交代。
既然儲君都不是自己子嗣,那輔臣還可能要求的那麼高嗎?不讓外姓人摻和進來,防誰呢?為誰防呢?你機關算盡最後只是便宜了外人,這個王朝不是你血脈的延續,況且你死後,這個世界跟你也就毫無關係了,35歲啊!心涼的不要不要的。
他最一開始設定的輔臣是沒有司馬懿的,而是以燕王曹宇為大將軍,還有四人都是宗室成員。曹宇這個人也許大家不太熟悉,他一母同胞的兄弟曹衝大家肯定熟悉,對!他就是曹衝稱象的那個曹衝的親兄弟,曹叡的叔叔。他即便沒有曹衝那麼聰明,但起碼是成年人!為什麼不讓曹宇當皇帝?因為來不及改了,或者無法改了,曹芳已經從後備方案變成即時執行的方案了,此時,只能設定一個成年宗族做他的輔臣來確保曹氏江山了。
可後來怎麼又改成曹爽和司馬懿了呢?曹爽是已故大將軍曹真的嫡長子,曹真是否與曹操家有血緣,現在還有爭議,哪怕是有血緣,也是旁支遠親,比曹宇差的太多了。司馬懿那是曹丕死前留給曹叡的四大輔臣中唯一還活著的老臣了,當時已經六十歲了。閃念在曹叡心中的想法可能是這樣的,一個旁支遠親的宗室加上一個行將就木的老頭,要比曹宇為首對社稷的危害更小些,因為曹宇按血統說並不比曹芳差,又手握輔臣重權,很可能前腳他死了,後腳曹宇就篡權,篡權倒無所謂,這種亂事曹叡對曹宇能否站得住實在沒什麼信心,畢竟他不是曹衝。
一系列胡亂想法之後,曹叡最終認為宗室對祖宗江山的危害度更大,雖然曹爽和司馬懿也不是最好的安排,可是還能怎麼辦呢?自己反正快死了,愛誰誰吧。因此一系列的政治鬥爭之後,一個不願意在理事的垂死皇帝和一群窺測神器的臣僚共同作用下,選出了最終的方案:曹爽和司馬懿同為輔臣,實際上就是把神器已經交到了這兩人手上,至於鹿死誰手,就看誰更厲害而已了。
司馬懿最後能奪權,曹叡起過一定作用,但不能說都是曹叡的問題,畢竟,高平陵之變的成功是一系列偶然事件的結果,如果曹爽但凡有點男子氣概,挾天子去許都以抗司馬,天下屬誰還未可而知,不是嗎?
-
7 # 簷雨階苔
其實曹叡臨終前立遺詔本來沒有讓司馬懿當輔政大臣,而是讓燕王曹宇為大將軍,領軍將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這5人共同輔政。但是參與立遺詔的兩個寵信的心腹,劉放和孫資建議讓太尉司馬懿也當輔政大臣。而期間又發生了一些變故,最後由曹爽和司馬懿二人輔政。
詳情如下: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掃蕩群雄,統御北方,建立魏國。之後繼任的魏王曹丕代漢稱帝,是為魏文帝。曹丕死後,其子曹叡繼位,是為魏明帝。這三代君王,聖明睿智,統御有方,政權比較穩固。
眾所周知,魏明帝曹叡臨終前立下遺詔,讓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輔政,輔佐年僅八歲的少主曹芳。此事不假,但其實魏明帝立遺詔時,本來是選了5個大臣一起輔政,並且司馬懿還不在其中。
可是魏明帝立遺詔時,發生了一些變故,這才讓曹爽和司馬懿二人輔政,並因此埋下了滅國禍根。如果沒有那些變故,就不會有司馬懿誅殺曹爽的政變,司馬懿難以篡權,西晉也難以建立。那麼,魏明帝立遺詔時,發生了什麼變故?
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曹叡病重,想封燕王曹宇為大將軍,和領軍將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共同輔政,輔佐太子曹芳。燕王曹宇性格謙恭善良,上書表達心意,堅決推辭,不想當大將軍。
魏明帝曹叡有兩個寵信的心腹,一個是劉放,另一個是孫資。劉放是漢室宗親,當初勸漁陽王劉松歸附曹操,有大功。魏文帝和魏明帝時,劉放和太原人孫資得到曹魏重用,在朝中掌管機要,參預國事。
魏明帝曹叡對燕王曹宇拒絕當大將軍的做法感到疑惑,於是召劉放、孫資到床前。
曹叡問道:“燕王那麼做到底是什麼意思?”
劉放、孫資回答:“燕王自知難當大任,所以推辭。”
曹叡又問:“曹爽可以替代曹宇當大將軍嗎?”
劉放、孫資二人附和曹叡,贊同曹爽當大將軍。他倆又鄭重陳述意見,建議召太尉司馬懿進宮,護持皇室。魏明帝曹叡向來依賴司馬懿,所以接受了劉放、孫資二人的建議,然後讓劉放起草詔書。接著,曹叡又召見了曹宇、夏侯獻、曹爽、曹肇、秦朗這些輔政大臣。
劉放、孫資走出皇帝寢宮,準備去起草詔書,忽然得知皇帝改變了旨意,不再召見司馬懿。一會兒,魏明帝曹叡再次召見劉放、孫資二人,並說:“我自己要召太尉司馬懿,而曹肇等人反而阻止我,差點壞了我的大事!”
魏明帝曹叡又更改詔令,召見曹爽與劉放、孫資一起接受遺詔,並免去曹宇、夏侯獻、曹肇、秦朗四人的官職。司馬懿也來到了,跪在床下接受遺詔。公元239年正月,曹叡就駕崩了。
《魏晉世語》說:劉放、孫資久掌中央機要,夏侯獻、曹肇等人對此不滿,劉孫二人怕這些人輔政後自己失權,所以力勸曹叡改任曹爽、司馬懿輔政。
曹芳繼位,曹爽和司馬懿輔政。開始曹爽禮敬司馬懿,不敢獨斷專行。但曹爽的心腹何晏等人想提高曹爽的威望,勸曹爽專權,政事很少讓司馬懿參與。於是,司馬裝病避開曹爽。
曹爽專政,違犯法律,作威作福,百官敢怒不敢言。司馬懿聯合不滿曹爽的眾臣,趁曹爽隨魏帝曹芳出城去高平陵祭祀時,發動政變,佔領了京城。曹爽窘迫不知所從,便投降了,不久被誅三族。
司馬懿在高平陵政變後竊取了曹魏政權,他死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掌權。最後,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效仿曹丕,逼迫皇帝禪位,登基稱帝,建立了西晉。
這一切,可以說,在魏明帝立遺詔時發生的變故,改變了司馬懿的命運,也埋下了曹魏滅國的禍根。
參考史書:《三國志·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
8 # 陳之煜
這個其實可以解釋,根據三國志魏明帝篇記載,魏明帝已經病得十分迷糊,強撐著招近臣孫資劉放兩人起草詔書,詔書內容就是交代曹叡自己的身後事,孫資劉放也是知道的。
孫資劉放兩人也是很有才的,做到皇帝近臣而且兩人都是文章辭藻的功力很強大,曹叡讓這兩人起草詔書,其實他忘了一點,忘了秦朝時秦始皇立詔只告訴近臣和胡亥,最終李斯篡改詔書,孫資劉放兩人自然不敢擅改詔書,這點膽子他們是沒有的,可是他們沒有把曹叡第一個命令寫下來。
當時曹叡的第一個命令,那個時候曹叡肯定是還算清醒的時候,曹叡想讓曹宇、夏侯獻、曹爽、曹肇還有秦朗五人輔政,曹叡想得還是很透徹的,這五人不是曹氏就是夏侯氏唯一外姓秦朗還是曹操養子,而且五人文武都有輔國軍政都能做好,但是孫資劉放兩人與秦朗等人關係不好,這個時候孫劉兩人開始為自己打算。
他們讓曹叡自己改變遺詔,曹叡想曹宇等人有賢名,而且一心維護魏國,但是孫資劉放以曹丕當初定下的藩王不攝政為由勸曹叡,並且以曹宇、肇、夏侯獻和秦朗等人各自擁兵自重,新皇年幼會被掣肘,兩人強執曹叡手寫下詔書,罷免四人官職,司馬懿也在兩人的勸說下被曹叡點頭寫進詔書。
其實想想,曹叡一輩子都防著司馬懿,可是誰也沒想到他這麼早死,在彌留之際曹叡也沒有給司馬懿留下出路,但是誰能想到兩個最親近曹叡的大臣,卻最終幫助司馬懿進入了輔政圈子,也正因為兩人不知有意無意把能幹的人提前幫司馬懿搞定只剩下曹爽跟司馬懿,簡直人民幣玩家對屌絲玩家,只不過這人民幣玩家曹爽智商不線上還是被吊打。
-
9 # 關河南望
首先,曹丕在與其弟曹植爭奪魏王世子之時,司馬懿是站在曹丕這一邊的,也算有一小點擁立之功。也可以說司馬懿是很早就跟隨曹丕的人,曹丕稱帝之後必然會重用司馬懿,會把司馬懿當成是自己人。雖然曹操逐漸察覺司馬懿“有雄豪志”,又發現他有“狼顧之相”,心裡很忌諱。因此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必會干預我們的家族之事。但因曹丕和司馬懿關係很好,總是維護他,而得以無事,於是此後司馬懿更加勤於職守,廢寢忘食,這才慢慢使曹操安心。
其次,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司馬懿的很多計謀都具有先見之明,曹丕因為不採納司馬懿的計謀而導致兵敗或者失誤的事例很多。最終曹丕在臨死之時,認識到司馬懿是一個聰明人,他身上有曹真、曹休和陳群身上沒有的東西,那就是“老成持重、深謀遠慮”。
司馬懿在曹丕臨死之時,已經成了為曹魏朝堂之上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正是因為如此,司馬懿才有資格成為和曹氏宗親(曹真、曹休)、世家貴卿陳群一樣的輔政達成。同時,也為日後司馬家族權勢擴大,直到成曹魏的權臣,乃至篡魏立晉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
10 # 沉墨I方之城
司馬懿沒有篡魏,真正篡魏的是司馬昭,至於曹叡一生都壓制司馬懿,那是沒有的事兒,君臣之間有芥蒂,有猜忌很正常。
司馬懿是個非常複雜的人,他一直從曹操時代活到了曹芳時代,歷經四代曹魏君主,他能如此的歷經幾朝而不倒,既是他有能力,有謀略的因素,更是因為他身體好,長壽。
司馬懿真正展露頭角是在曹丕時代,曹丕還是公子的時候,司馬懿就一直輔佐他,要說真正防備司馬懿的其實是曹丕,曹丕這個人非常多疑,遺傳了曹操的性格,曹操也多疑,但是並不在意司馬懿,那個時候的司馬懿更沒有位居高位,手無重權,曹操根本就沒有想到司馬懿及其子孫會禍害曹氏政權。
但了曹丕登基稱帝后,曹丕的疑心病更重,連直接那個只會吟詩作賦的兄弟曹植都不放過,更何況已經展露鋒芒的司馬懿這個外臣呢,曹丕對司馬懿的防範主要手段很簡單,外派司馬懿抗敵,不讓他在朝中立身,也就是充分利用司馬懿的軍事天才,不能讓他參與朝中事務,政權在手,不害怕司馬懿一個地方軍閥的反叛。
曹丕對司馬懿的防範很成功,司馬懿在曹丕一朝也很低調,實實在在的為曹魏幹活,他自己也沒有任何異心,雖然曹丕猜疑,但是他自己坦蕩,所以曹丕慢慢的也就放心了司馬懿。
曹丕死後,給曹叡留了四個顧命大臣,曹真、曹休、陳群和司馬懿,這四個人都是當時曹魏的肱股之臣,但是要論謀略司馬懿是最厲害的,曹丕也考慮了這一點,朝中政務大權就交給了陳群,這是曹操時期的老資格文臣,忠誠而穩重。
軍事上,曹丕分別交給了三個大將軍,曹真、曹休都是曹家宗親,司馬懿是鎮邊猛將,這樣的組合曹丕認為是十分穩妥的,文武挾制,朝中平衡。
曹丕千算萬算,算漏了自己的兒子曹叡,曹叡是個雄才大略的主!有想法,有魄力,還有一定的能力,他爹給他留了四個顧命大臣,本意是輔助自己,沒想打曹叡非常有主見,他從一開始就要當個實權皇帝,不需要別人的輔佐。
曹叡一上臺,就進行了權力回收,把這四個顧命大臣的輔政權力壓縮到最小,這又是曹家祖傳的疑心病發作,他對其父親留下的四個顧命大臣有三個都非常的厭惡,就是那三個有兵權的,於是曹叡就他們分別拍往荊州、淮南和關中。
這三位顧命大臣各自任命去了,可是沒多久,曹真和曹休分別病死在了任上,顧命大臣就剩下文臣陳群,武將司馬懿了,而此時的蜀、吳兩國對曹魏的征伐時有發生,曹叡這個時候才開始重用司馬懿,讓他不但統領荊州,更是兼任了關中太守。
曹叡自掌大權後,對司馬懿是放心的,要不然也不會給他那麼大的權力,而且還是軍事權力,司馬懿也沒有表現出對曹魏的二心,直到曹叡病重了,要給兒子曹芳留顧命大臣的時候,司馬懿才有很大的不滿情緒在裡面。
因為曹叡第一次立顧命大臣有五人,裡面沒有司馬懿,這讓司馬懿很傷心,也很憤怒,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侮辱,你曹叡都是我顧命輔佐下來的,你要死了,還對我不放心了?
司馬懿很憤怒,但很隱忍,結局很戲劇,曹叡給曹芳留的五個顧命大臣都是曹氏宗親,其中有兩人夏侯獻、曹肇與曹叡的寵臣劉放和孫資有很深的矛盾,這兩人害怕曹叡一死,他們的死對頭成了顧命大臣,對他們不利,於是就極力的勸說曹叡更改了顧命大臣,曹叡多方考慮,最後也就任命了曹爽和司馬懿為顧命大臣。
曹叡用司馬懿為顧命大臣其實是對的,司馬懿至少在那個時候對曹魏是非常忠心的,他對曹叡的不滿僅僅是因為自己的地位沒有受到重視而已,但是到了曹叡死後曹芳繼位,大將軍曹爽率先對司馬懿發難,想要扳倒司馬懿,獨攬大權,這才逼得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幹掉了曹爽,最後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持了曹魏大權,他的孫子司馬炎篡魏後,統一了全國。
其實,司馬懿並不是主動要反魏的,他也是被逼的。
-
11 # 可非有話說
如果將曹魏政權比作一個公司的,自曹操開始創業到曹叡當董事長的時候時候,已經換了三波老闆了,但有個業務能力極強的經理一直在,而其他老員工都走得差不多了,現在沒他還真幹不過吳蜀兩年公司,搞不好還要關門。作為家族企業,第四任老闆即將上臺,想企業繼續發展下去,這樣熟悉業務的老員工不得不繼續使用。
曹丕去世前,託孤於司馬懿和曹真、陳群、曹休,這四位都是曹丕的“好基友”,曹丕能夠從曹操手中接過權利交接棒,這四位都沒少出力。曹丕留下這四人輔佐曹叡,也是費了不少心思的,這四人組合中,曹真和司馬懿素來不和。
這樣四人在互相制衡中,就不會聯合起來去坑他兒子曹叡了。不過曹丕對曹叡的能力低估了,這位魏三代接班人才能不輸他爺爺曹操。剛執政不久,南邊有蜀國、吳國,東邊公孫淵都不消停,那好你們四位託孤大臣,都不壓閒著了,都給我出去平亂去吧。
於是除了陳群外,曹真、曹休、司馬懿在曹叡執政期間,基本都是在外征戰,偶爾回洛陽彙報工作,也是匆匆離開,曹叡基本是不管飯。這樣洛陽城內曹叡實現了政由己出,軍政大權全部控制在自己手中。
在曹叡執政的十二年中,曹操時代留下的文臣武將基本都去世,或年弱多病了,四位輔政大臣中曹真、曹休、陳群都走在了曹叡前面。
此時魏國周邊環境不容樂觀,諸葛亮雖然死了,但蜀國仍然堅持原定方針伐魏,而且高潮迭起,吳國此時也和蜀國成為同盟,能夠抗衡這些的只有靠僅次於諸葛亮的司馬懿了。
縱慾過度的曹叡在彌留之際,一看國家局勢不穩定,而繼承人曹芳不到8歲,必須有身經百戰的老臣輔佐才行,唯一的人選只有司馬懿了。
這位三朝元老的威望,已經到了功高蓋主的地步了,但作為目前僅有的打仗專業戶,曹叡只能將他作為託孤大臣之一了,相比曹丕時,還能給兒子曹叡提供四位輔政大臣。到曹叡時候,因為實在選不出來人了,只提供了一個曹爽來制衡司馬懿,可惜又怎麼是司馬懿的對手。
-
12 # 嗔痴歷史觀
歷史就是對生活和現實最佳的寫照,很多人或者事情,也許在理想狀態下,我們是完全可以不那樣做的,但是在現實面前,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無可奈何,只能做出一些內心並不滿意,但又合乎時局的事情。
比如在三國曆史上就有很多這樣的事情,不管是諸葛亮的北伐還是司馬懿後來的造反,甚至就連曹叡選擇司馬懿為輔政大臣,實際上也是情非得已的,為何這麼說呢?且聽我繼續娓娓道來。
司馬懿和曹叡之間的關係司馬懿之心,其實在曹操的時候就已經有所明瞭,只是迫於當時的很多事情考慮,曹操沒有辦法只能繼續重用司馬懿,只是在重用司馬懿之餘,一直提醒自己的後代,不能輕易相信司馬懿,一定要對其進行一定的制裁。
正是因為有了曹操對司馬懿的充分認識以及制定下來的規定,所以不管是曹丕還是後來的曹叡,在本質上對司馬懿這個人都是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防止其影響到自己皇權的,最為明顯的就是在兵權方面,曹丕和曹叡都對司馬懿有所限制。
當然了,就算大家都限制司馬懿,可是在現實和殘酷的時局面前,曹操和曹丕只能重用司馬懿,因為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司馬懿是唯一能夠和諸葛亮抗衡的謀士,而當諸葛亮去世之後,司馬懿又是曹魏穩固政權和統治地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得益於司馬懿如此重要的角色和地位,就算是曹丕與曹叡都對司馬懿有所顧慮,還是隻能違背自己內心所想,繼續重用司馬懿,畢竟要是不重用司馬懿,別說自己皇權了,可能連天下都沒有。
當司馬懿為曹操和曹丕都效了犬馬之勞後,司馬懿在曹魏的地位已經越來越穩固,甚至根基都超越了曹丕和曹叡,畢竟司馬懿可是三朝元老,這種分量的存在,在朝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曹丕在去世之前,無可奈何只能任命司馬懿為顧命大臣之一,其餘還有三位分別是曹真、曹休和陳群,這四人當中陳群是文官,其餘三人都是掌握兵權的大將,而曹真與曹休都是曹丕宗室成員,只有司馬懿是士族階級的代表人物。
從曹丕的這個安排來看,我們就可以明白當時魏國的形勢,一方面是宗室手握大權支援曹丕,另外一方面還需要靠著司馬懿這種士族階級的支援,曹丕的江山才能坐穩,換言之只要曹丕或者接下來的曹叡能夠穩穩控制住宗室集團和士族階級,平衡兩者關係,曹叡的皇位還是可以坐穩的。
曹丕的安排合情合理,只是後來司馬懿過於命長,熬死了曹真和曹休兩位宗室集團的代表人物,成為當時掌握兵權最重要的大將和謀士,沒有之一,所以曹叡為了平衡宗室與士族之間的關係,後來提拔重用了諸如曹爽之類的宗室成員。
要是一切按照這樣的規律正常發展下去,曹叡的江山還是比較穩定的,問題是曹叡這個傢伙年紀輕輕就掏空了身體,在三十多歲就要一命嗚呼了,在生命垂危之際,曹叡發現一個更加尷尬的問題,那就是自己居然沒有親生兒子來繼承皇位。
這下曹叡就尷尬了,要是沒有親生兒子,按照正常流程來說,就只能由宗室成員來繼承,因為不管怎麼說,江山都不能傳給外姓人,要不然怎麼對得起列祖列宗啊。經過慎重思考之後,曹叡才把江山傳給曹芳來繼承,這是曹叡的弟弟,還是比較符合繼承製度的。
不過在曹叡擬定曹芳為繼承人之後,也就意味著魏國的江山以後將會主要被宗室成員所控制,此時對於輔政大臣的選擇,就更加關鍵,要是稍微出點錯誤,將會十分危險,曹叡對這個問題十分在意。
我們繼續來看司馬懿,在曹叡選擇輔政大臣的時候,就必須要考慮司馬懿這個人需要怎麼處置,這個時候司馬懿和曹叡之間的關係就起到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了,我們梳理一下司馬懿和曹叡之間的關係,會發現兩人關係比較複雜。
早在司馬懿最開始當顧命大臣的時候,尚且還有曹真與曹休等人一起輔佐曹叡,所以曹叡這個時候還是壓力不大的,對司馬懿沒有太在乎,也不會不重用,甚至在有些時候還比較信任司馬懿。
後來隨著曹真與曹休的去世,曹叡不得已只能越來越信任司馬懿,甚至達到了一種對司馬懿比較依賴的程度,這個時候應該就是司馬懿和曹叡關係最好的時候,要是這個時候曹叡考慮輔政大臣,肯定首先考慮司馬懿。
可是後來司馬懿因為在平叛公孫淵叛亂的時候,沒有經過曹叡同意就擅自處決了7000多青壯年,這一舉動讓曹叡徹底憤怒,曹叡覺得司馬懿根本不把自己放在眼裡,所以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曹叡對司馬懿都是比較懷疑的,剛好在曹叡即將去世之前,就處於這種狀態。
曹叡為何會選擇司馬懿從前邊的分析來看,我們會發現在曹叡即將去世之前,實際上和司馬懿之間的關係是比較尷尬的,所以按照常理來說,曹叡肯定不會選擇司馬懿來當輔政大臣,可是為何後來結果還是司馬懿成為輔政大臣呢?
事實上這就涉及到殘酷的現實問題了,根據現實問題來看,曹叡最後無奈選擇司馬懿當輔政大臣的主要原因無外乎以下2點:
第一點就是有寵臣劉放和孫資提出意見,對曹叡產生比較明顯的干涉。最開始曹叡擬定的輔政大臣名單中,並沒有司馬懿的存在,而是清一色的宗室成員,比如曹爽、夏侯獻等人,從這個名單來看,我們也可以充分看出曹叡對司馬懿還是不信任的。
但是因為劉放和孫資兩人與夏侯獻之間的關係十分糟糕,所以兩人比較擔心夏侯獻成為輔政大臣之後會影響到自己的利益,因此他們趁著曹叡猶豫不定之際去建議曹叡修改一下輔政大臣的名單。
正是在兩人的建議下,曹叡對名單產生疑問,隨後曹叡詢問兩人誰更合適擔任輔政大臣呢?兩人繼續給出建議,他們推薦的人就是曹爽和司馬懿,實際上當時推薦這兩個人也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曹爽作為宗室的代表,年輕有為,加上當時劉放和孫資給曹叡提意見的時候,曹爽剛好在場,所以兩人肯定不能得罪曹爽,而推薦司馬懿為輔政大臣,主要原因就是司馬懿已經是三朝元老,在朝中的地位和分量自然不言而喻。
第二個原因是曹叡確實也對當時的時局進行過慎重思考,不得已而為之,要知道曹叡本來就沒有兒子,將皇位傳給宗室成員,要是按照最開始擬定的輔政大臣名單執行的話,宗室成員幾乎權傾朝野,這樣一來,今後發生自相殘殺的機率就很大。
可要是曹叡僅僅選擇士族階級為輔政大臣,那就更加不靠譜了,搞不好江山就會易主,所以經過慎重思考之後,曹叡才會聽從劉放和孫資的建議,畢竟司馬懿代表士族階級,曹爽代表宗室集團,兩者相護制約,皇權才會更加穩定,國家也會更加穩定。
結語很多人覺得後來司馬懿的造反主要就是因為曹叡選擇他為輔政大臣引起的,實際上這種說法完全不對,司馬懿後來造反,一方面是早就有所準備,比如司馬師陰養的三千死士,就是司馬懿想要造反的最佳準備。
當然另外一方面就是因為曹爽的過度逼迫,曹爽架空了司馬懿的兵權,並且在朝中肆意妄為徹底引起大家不滿,這個時候司馬懿的造反才會更加順應民心,要不然司馬懿公然篡權,肯定是死路一條,換一種角度來看,正是曹爽的所作所為給司馬懿造反鋪好了路。
至於曹叡選擇司馬懿為輔政大臣,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現實利益來說,絕對是比較正確的選擇,因為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保持宗室與士族之間的繼續平衡,另外一方面可以利用司馬懿的才能繼續輔助下一任君主,兩全其美之策,只可惜被曹爽玩砸了!
-
13 # 陽光保險馬世忠
高希希傻逼,看過新三的就跟著煞筆了。司馬懿真正的崛起就在曹叡這一時期。曹叡根本沒想過要壓制司馬懿。所以收起你可憐的無知,不要把它強加給曹叡。
-
14 # 左將軍
曹睿一生都在打壓司馬懿嗎?
並不是,反之還十分器重司馬懿,不斷的提拔司馬懿。
打壓司馬懿都是演義小說和影視劇版本杜撰出來的。
我們先看一下司馬懿在文、明二帝時期的職權變遷。
黃初元年(220),曹丕稱帝之後任命司馬懿為尚書,之後又改任御史中丞,封安國鄉侯。
黃初二年(221),司馬懿被升任為尚書右僕射。
從東漢中後期開始,位於九卿之下的尚書檯逐漸掌握政治權力,到後來已然成為全國政務處理中心。司馬懿的尚書僕射即是尚書檯的二把手。當時除了尚書檯內部編制人員以外,其餘官員只要是兼錄尚書事,都有相關的政治實權。
黃初五年(224),司馬懿被封為向鄉侯,撫軍將軍,假節,錄尚書事。
看得出啦,司馬懿在曹丕時期主要還是理政為主。但到了曹睿時期,已經手握政治權力的司馬懿開始涉足軍事領域,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曹睿的任命和提拔。
曹睿繼位後封司馬懿為舞陽侯,升任驃騎將軍。
太和元年(227),曹睿命司馬懿駐兵於宛城,督荊、豫軍事。
在曹魏集團中,關隴、荊州、揚州三大戰區的最高軍事長官一直都是由宗親擔任的,司馬懿就是第一個擔任戰區司令的外姓人物。
太和四年(230),司馬懿升任大將軍,加大都督、假節鉞。
此時的司馬懿已經可以說是很不得了啦。當然,有人會覺得曹睿提拔和重用司馬懿主要是為了對付諸葛亮。
那諸葛亮死了之後呢?
沒有兔死狗烹的結局吧。不僅沒有,司馬懿反而還得到了提拔,之後還繼續帶兵。
青龍三年(235),諸葛亮死後的第二年,司馬懿升任太尉,之後又率軍征討遼東。
在整個曹睿時期,我都沒有看到司馬懿有被打壓的痕跡,反而還步步高昇了。
宗室人才的凋零和士族階級的崛起主要還是因為曹丕頒佈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按背景劃分,有家族背景而沒有能力的為上品,可直接入仕途;沒背景而有能力的也只能是下品,永世不得為官。
這是曹丕為進帝位而與士族階級做的一個利益交換。也因此,以司馬懿為代表計程車族階級才能在數年間壟斷官場。又由於宗親勢力在曹丕時期被大力打壓,導致人才緊張,這就給了士族染指軍事的機會。
士族階級就好像蛀蟲一般蠶食著魏國。隨著宗親的人才凋零,宗親與士族之間的勢力也逐漸失衡。直到曹睿感覺自己命不久矣的時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所以曹睿在輔政大臣的人選上清一色的選用宗室(曹宇、曹肇、曹爽、夏侯獻、秦朗)。曹睿的用意就是想收回權力,這也是曹睿第一次打壓士族,打壓司馬懿。但一切都晚了。早已做大做強計程車族階級對曹睿的任命根本不買賬,再加上曹宇的臨陣退縮,曹睿才不得不妥協,重新任命曹爽和司馬懿為輔政大臣。也就是說,曹睿任命司馬懿輔政,充滿了無奈。
曹睿之後,曹爽一上任就開始打壓司馬懿,打壓士族。
或許是曹爽受了曹睿的臨終指點,士族腐敗階級已經到了非打不可的地步了。
曹爽雖然意識到位,但能力太差,最後被反殺。
這裡順便說一下歷史對曹爽的評價。
歷史對曹爽的評價不太好,我個人覺得不是曹爽的人品有問題,而是他作為失敗者只能任由勝利者抹黑。
而且我們還要注意,同是失敗者,生後的待遇也會有很大差別的。
諸葛亮作為司馬懿的軍事對手,司馬後人捧諸葛亮一下,可以彰顯自己先人的格局(就好像現實兩人打架一樣,贏的一方最後還謙虛一下說:“你也很厲害,打得不錯。”其言下之意就是你再厲害還不是打不贏我。)
曹爽作為司馬懿的政治對手,就必須得抹黑他了。因為把曹爽抹得越黑,就越能突出自己的合理、合法性。(就好像兩人吵架一樣,就一定要不斷的駁斥對方來豎立自己的觀點,把對方說得越沒理,自己就越有理。)
回覆列表
很多人總覺得,皇帝想讓人誰當輔政大臣,誰就可以當輔政大臣。但問題是,沒有足夠的實力做支撐,不要說當輔政大臣,就是當皇帝,也會被人毫不留情給拉下來,歷史上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大家可以回顧一下,歷史上的那些輔政大臣,他們在當輔政大臣之前,哪個不是權傾朝野實力雄厚?你見過有根基平平的人來當輔政大臣麼?換句話說,即便他們能當上,但能做得穩嗎?
回到曹睿身上,他在當皇帝期間,和他的父親曹丕一樣,都在不遺餘力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打擊皇族宗親的勢力,他們始終認為自己的兄弟子侄對皇權的威脅最大。但問題是,兄弟親人不可信,難道外姓大臣們就可信嗎?所以當曹睿臨死前,看著自己年幼的兒子,身邊都是一群如狼似虎的文臣武將和豪門士族,不管是誰都會為自己兒子以後的命運感到擔心後怕。
這個時候,曹睿終於想起自己的兄弟子侄,畢竟是血濃於水的關係,讓他們來照顧自己年幼的兒子,肯定要比那些如狼似虎的外人更有安全感。所以,曹睿第一次託孤的人是以燕王曹宇為首的五位皇室宗親,曹睿想在臨死前提高這五位宗親的權力,讓他們來制約文臣武將和豪門士族的權力。但問題是,權力的事情哪有這麼容易?歷朝歷代,那些掌權人在培養自己的接班人時,哪個不是要先歷練樹威望,等培養起自己的核心班底和權力體系後,才最終臨駕於眾人之上。
現在,曹睿想憑一份遺詔,就讓這五位既沒有戰功,又沒有資歷,更沒有自己核心班底和權力體系的宗親臨駕於那些戰功赫赫、資歷深厚的文武大臣之上,你覺得他們能鎮得住嗎?如果鎮不住,那高平陵政變就要提前十年發生!
說句題外話,高平陵政變表面上看是司馬懿和曹爽之間的權力矛盾,但實際上是以曹爽為首的宗親勢力和以司馬懿為首的外姓大臣將領之間的權力矛盾。曹爽想將權力收回到皇族宗親手裡,外姓大臣將領自然不願意,所以雙發不斷明爭暗鬥,最後才導致高平陵政變。如果司馬懿沒有那些外姓大臣將領支援,憑他那三千死士就要造反,那絕對是在找死!
所以,當曹宇等人看到曹睿這份詔書時,那是死活不肯接受,因為他們知道,憑他們的實力和資歷,擔任這種位置,那絕對是在找死。這時候,曹睿的親信劉放和孫資,也很明確告訴曹睿這份詔書是沒辦法透過的,如果強行實施,那就是逼那些外姓將領和豪門士族集體造反。
最後,曹睿只能選擇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但也算是曹氏宗親的曹爽來替代燕王曹宇為大將軍,因為曹爽的父親是曹真,是上一任的大將軍,在軍中還有不少嫡系將領,並且曹爽和不少年輕將領都是自幼要好,所以他在軍中還是有些威信,好歹能讓大家稍微服氣些。但問題是,如果僅僅只安排他一個人擔任輔政大臣,肯定是無法服眾的,也是坐不穩的!
所以,曹睿的親信劉放和孫資就再三強調,一定要速速招見太尉司馬懿回來輔政朝政。在曹睿心裡,不要說司馬懿,恐怕任何一個手握重兵資歷深厚的外姓大臣都不放心,但問題是,如果不讓他們參與輔政,不說曹爽,就是曹睿兒子的位置都坐不穩。
當時的司馬懿,不僅是三朝元老,還是軍界當之無愧的第一人,不管是從資歷,還是戰功,或是家族背景,都沒有人能夠出其右。曹睿想憑一封詔書就將司馬懿的權力給剝奪掉,是不是想得太簡單了?更何況,即便沒有司馬懿,也還有其他的外姓大臣和將領,他們並不是單獨的一個人,而是一股強大的利益集團,司馬懿只是剛好是這個集團的代表人物。
在皇族宗親勢力太過弱小的情況下,曹睿必須要充分照顧外姓大臣將領的利益,否則那就是逼人家造反。
在這種情況下,曹睿只能採取折中方案,讓皇族宗親勢力的領銜人物曹爽和外姓大臣將領的領銜人物司馬懿一同輔政,這樣才能維持朝廷局面的平衡。當然,曹睿的內心肯定是不甘心的,但也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