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學育兒創新社
-
2 # 四壁的蛙蛙們
每個媽媽,都希望若干年後收穫一個懂事、講道理、上進的青年,那麼就像在銀行儲存一樣,我們要慢慢在他們的心裡存進去愛和理解。
我們都明白壞情緒對生活對學習的傷害。孩子如果經常處於正面情緒中,能夠身心健康,學習效率高,充滿Sunny和快樂;如果常常在負面情緒中,會感覺煩躁、壓抑、苦惱,從小了看影響學習,從大了看影響個人發展和身心健康。
3歲開始,孩子開始有一些激烈的情緒,正好是我們開始教育他們尊重自己的情緒、處理自己情緒的好時機。
想講一個5年前的小事,那時候大蛙剛上小學。
下班回家,在電梯就聽見家裡大吵大鬧,開門一看,不得了,孩子滿眼淚水地躺在地上,閉著眼睛大喊。外公外婆在一邊搖頭嘆氣。我一看,怎麼回事,孩子平時不這樣啊!想先把氣氛搞輕鬆些,脫了外套走上去開了句玩笑:“喲,正好媽媽今天不用拖地了,地板都被你拖乾淨了。”然後自己走到裡屋換衣服,順便喊了聲,“寶寶,能過來幫我拿一下衣服嗎?”聽了這話,他停止哭泣爬起來走進臥室。
我拽著他坐到床邊,摟著他,故作輕鬆地問:“先跟媽媽說說,為什麼哭了呀?不高興了吧?”“他們非逼著我彈琴!”
“咦,平時都是飯前把琴彈完,重要的事情先做完呀。今天跟平時有什麼不同嗎?”“嗯!就是不同。”
我:“今天是在學校有什麼不太愉快的事情發生了嗎?”“嗯….不知道,就是我的好朋友不跟我玩。”
“哦?是嗎,你是不是挺難過的?我特別想知道這件事,能詳細說說嗎?”“我約小寶出來玩,他不出來。”
“哦,你每個週三週五放學都跟小寶玩是吧,他今天是不是有事情啊。”“是的,開始他說出來,但是作業沒寫完後來又不出來了。我一直在他家樓下等他,還帶了我倆都喜歡的英雄工廠。”
“哦,這樣啊。你盼了3天了,特別希望今天跟他一起玩英雄工廠是吧?寶貝,事情有時候計劃好了,但是也可能有變化的,這是經常會發生的。那明天正好週末,你倆約好快快寫完作業一起玩,好嗎?”
“嗯,行。媽媽,我困,實在不想彈。”這時我才想起今天早晨孩子醒的特別早,上一天學肯定困了。“好,那我們今天只彈2首曲子,明天再補上今天的。早早上床看會書就睡覺,好嗎?”
“好的。”
顯然,幾分鐘的交流讓他感覺問題解決了。
兒子遇到的,是期望落空後、加上睡眠不足引起的情緒化。他可能心裡憋著一股勁,可是又不知道怎麼辦。我一步步幫他理清楚了問題的頭緒(沒跟好朋友玩成的心理原因、沒睡好的生理原因),給出瞭解決的辦法,當問題明白了之後,他便感覺不那麼壞了。
這其實是在用父母理性的思維方式告訴孩子,遇到自己情緒問題的時候,要學會歸因,好好想想怎麼回事?怎麼辦?才能有針對性地去解決。
孩子經常是透過與父母的互動,來逐漸認識自我存在、自我價值及學會如何應對各種情緒的方法。只要認真觀察一下孩子的行為傾向就能發現,很多時候這些都是在與父母之間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總結一下,我們最起碼可以做到這三點:
第一,接納他的壞情緒,保持淡定輕鬆。父母的樂觀輕鬆態度,有時候是一劑鎮靜劑,可以讓狂躁中的孩子安靜下來。常常在戶外遊玩的時候,看到有的3、4歲孩子一邊哭一邊小腿忙著追媽媽,而怒氣衝衝的媽媽在前面罵“煩不煩,就你麻煩多,再不聽話不愛你了!”小孩聲嘶力竭哭得更厲害了。而見過有的家長,衝著哭鬧的孩子一樂“咦,鼻子紅紅的,一哭像只小猴子,來來,像猴子一樣爬到爸爸肩上來。”我們是要用威脅和恐懼讓孩子聽話,還是逐漸感化他,培育他,讓他因為不在乎小事而變得性格開闊而不執拗? 在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父母要保持一顆淡定的心,不要再埋怨孩子。你怎麼這麼不懂事!這麼不聽話!太煩人太累人了!在生活的瑣事壓身、最累最焦心孩子又不聽話的時候,是不是會在心裡這樣想?但是請記住,千萬,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這樣說。說了一句,傷害他幼小的心,可能100句有效教育的話都失效了。
第二,父母貼心溫暖的講話方式,有時也是孩子自信心的來源。當孩子因為一件事有點難度,缺乏耐心而做不下去的時候,如果我們把那句到嘴邊的“你真笨,這件事多簡單,怎麼就做不好呢?”變成“我才不相信呢,平時那麼勇敢的寶寶今天還能遇到能打敗你的難事?讓我來看看,是什麼問題呢?”這時,孩子可能會如釋重負,願意跟你一起分享他的內心感受,向你傾吐困難所在,一起克服難題。而不是產生強烈的反感,覺得父母一點都不理解他,久而久之,任何話語都不想再跟父母傾吐。而到了本身就容易叛逆的青春期,這樣的孩子產生問題的可能性會更大。
第三,父母長期關注孩子的心靈而不僅僅是技能的習得,會是培養孩子強大情商的利器。情商的養成主要是後天的。家庭和睦,父母有較好的引導,關注孩子心靈而不僅僅是英語、數學、識字量等等技能的習得……都非常重要。
根據丹尼爾·戈爾曼博士(因《情緒智慧》一書而聞名世界)的長期研究結果表明,那些感到幸福且事業成功的人,並不是智商高、成績優秀或家境富裕的人,而是情商高的人。如今獨生子女居多,面對激烈的競爭,父母和孩子都不得不承受長期的壓力,而這種現實導致孩子們正確面對自我情緒並學會靈活應對的機會實在不多。
孩子在生活中必然要面對各種錯綜複雜的情感問題,而他們苦於不瞭解如何妥善解決,於是感到彷徨困惑。這時,父母應該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幫助梳理、分析孩子的情緒,最終找出面對問題的方法。久而久之,父母的解決方式內化為孩子的思維方式,他學會了自己處理情緒問題,自主調節情緒的能力也會慢慢鍛煉出來。
說了很多,寫了一大篇,其實我所推崇的只是四個字:隨機教育。教育不是刻意為之的,不是一個儀式感很重的事情,非要遇到什麼事情了才能一本正經地來教育。“處處留心皆教育”。正如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在開車中學會開車,孩子也需要在磨礪中長大。同時,各家各戶的教育也各有不同,孩子是腳,教育是鞋,重要的不是看別人如何選或選給別人看,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
-
3 # 錢樹雲
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在情緒中是聽不進道理的。情緒中的人需要陪伴、傾聽和感同深受。情緒爆發通常是因我們自己內心的焦慮而引起,需要我們能洞察到情緒背後的原因,才能談得上情緒管理,亦即能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控制、調整和適時發洩。這個能力需要我們大多成年人窮其 一生的努力,更不用說孩子了。
一)幫助孩子管理情緒幾個原則:
1.父母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情緒穩定,懂得理性表達,給孩子做一個好的示範。
2.允許孩子有情緒,多關注孩子的感受和行為的動機,對孩子的真實需求給予積極及時迴應,讓孩子知道,出現負面情緒也是很自然的事,沒有什麼不對的,也沒有什麼可恥的。
3.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是從對父母的關注開始的。
4.對孩子的情緒接受度高,孩子將來的情緒管理能力就強。
5.面對孩子的情緒,先讓他們學會表達。教會孩子更多恰當表達情緒的方式方法。
二)教會孩子情緒表達的小方法:
1.提示。孩子或他人有情緒時,引導孩子去識別自己或體會別人的情緒:“你看上去很生氣!”
2.交流。父母清楚表達自己的情緒,分享自己的感受。
3.講解。準備各種表情辨識的圖片或利用繪本,給孩子講解。
4.遊戲。利用角色表演、情景劇等方式讓孩子學會觀察他人和表達自己。
三)父母不當的情緒教育。
1.以暴制暴。恐嚇、威脅和打罵,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也會導致孩子自我傷害和攻擊行為。
2.當孩子情緒的奴隸。用賄賂、哄勸的方式息事寧人,讓孩子學會了“情緒勒索”。
3.好孩子不哭。哭泣不代表懦弱,而是一種心理需求。
4.為孩子的情緒貼標籤,扭曲孩子的自我認知。
5.流於說教。當情緒主導孩子意識時,講道理也無濟於事。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
6.回力球效應。孩子鬧脾氣時,父母無法保持冷靜,回以憤怒,形成惡性迴圈。 7.冷漠無視。對孩子的情緒視而不見或輕描淡寫。
8.歸咎他人。為了安撫情緒,把孩子的遭遇的各種挫折的原因都歸咎於外界環境。
-
4 # 追逐太陽的青春
對於孩子來講,父母是最好的榜樣,父母是什麼樣子,孩子就會學什麼樣,因此在教育方面,父母要起到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情緒管理方面,家長要合理掌控情緒,不要在孩子面前發脾氣,不要給孩子心理上產生影響。培養孩子的培養自我情緒感知能力,要接受孩子情緒變化,及時溝通。
其次認真傾聽孩子的情緒,要懂得透過自己的想象力站在孩子的立場上體會他們所處的情形;不斷安慰孩子;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孩子體會到的一切。
在孩子感受到情緒時,幫他們為情緒貼上標籤,如嫉妒、緊張、擔心、傷心、生氣、害怕。讓孩子充分的分辨出來,以便知道什麼樣的情緒如何掌控。
-
5 # 傳奇教學課堂
讓孩子學會管理情緒,我覺得是比學習還重要的一件事情。現在很多孩子動不動就會出現很多極端的行為,都是因為從小家長或者老師沒讓他們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現在的孩子生活在富裕的環境,享受著豐衣足食的生活,基本上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他們的情緒從來就沒有得到控制過。你看現在很多孩子說話做事從來不顧及別人的感受。
孩子的童年需要快樂,該笑就笑該哭就哭,這是很多人認為正確的行為表現。我認為有很多行為,需要大人善加引誘。從小由著性子來的孩子,長大以後就會變得更加變本加厲。
講了這麼多與情緒有關的危害,到底如何來控制情緒呢?
先來舉個例子。昨天我們準備一塊出去放風箏的時候,我六歲的兒子找不著他的襪子,他就找他媽媽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我們回絕以後,他自己去找。找了半天,還是沒有。我就聽見他在喘粗氣,聲音逐步大起來了。這是要爆發的前奏!
我就用很平穩,很緩慢,用一種能夠讓心靈安靜下來的語氣叫他:“兒子,我等你。你會做好的!”
控制孩子的情緒最好的辦法就是要懂孩子。要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麼?都說孩子是一張白紙!如何在這張白紙上面畫畫?取決於畫師的境界!
控制情緒的方法比如什麼轉移法,參與法,共情法,安慰法,鼓勵法……無論什麼方法我們都要有一個正確的引導。
-
6 # 媽咪老師
上海精神衛生中心曾對上海市3000名4至5歲的幼兒心理健康調查:有8.8%的幼兒有不良習慣,11%的幼兒情緒抑鬱、自卑,5.8%的幼兒焦慮、緊張,20%的幼兒表現多動、坐立不安,25%的幼兒偏食,22%的孩子性情古怪。
孩子在精神壓抑的時候,如果不尋找發洩機會宣洩情緒,會導致身心受到損害。6歲以前的情感經驗對人的一生具有恆久的影響。我們應充分發揮家庭在孩子情緒調控能力形成中的特殊作用,創設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圍,讓孩子在潛移默化的實踐和自然感受的體驗中形成初步的情緒調控能力。面對孩子的各種需要,家長要客觀分析,滿足其合理需要,拒絕其不合理要求。
當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孩子可能會表現出某種過激的情緒反應。針對這種情況,家長應逐步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進而在實踐活動中學會用這種能力對自己的情緒表達方式做出價值判斷。
所有需求都可以得到滿足的孩子也不一定就會有幸福感:輕而易舉得到的東西孩子不會珍惜,也不會有透過努力才得到的那種滿足感和成就感。從小給孩子一點挫折感,讓他學會等待,這種“延遲滿足”反而會讓他更懂得珍惜,長大以後,這種品質也會在他的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
我們對孩子的情感需求要儘量滿足,讓孩子學會傾訴和表達快樂、悲傷、緊張、膽小等各種情緒。同時,教育孩子學會聆聽別人談話、欣賞別人的優點等。這不但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還會有助於提高孩子的人際關係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幼兒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難免會發生一些小衝突,但正是這些小風波使孩子學會如何與別人協調,如何壓制自己不合理的願望,如何處理同伴關係等。孩子有喜愛遊戲的天性,如果想參加遊戲就必須約束自己行為,否則就會遭受排斥、失去參加活動的機會,這也有助於訓練並逐步形成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
-
7 # 迷劇狂
六歲以前的情感經歷對人的終身具有恆久的影響,孩子假如此時無法集中留意力,性情耐心、失望、具毀壞性或許孤單、焦慮,對本人不稱心等,會很大水平的影響其今後的特性開展和品格培育。假如負面心情常呈現,不做正確的引導,繼續不時就會對一團體發生耐久的負面影響,進而影響孩子的身心安康與人際關係的開展。
1、情緒是與生俱來的心理現象,無論是否加強管理,情緒都有個產生與發展變化的過程。
2、情商被稱為心情智力,是心思學家針對智商提出的一種全新概念,它是指一團體在心情意志耐受波折等方面表現出來的質量,是人類最重要的生活才能關於一團體的事業成功與家庭幸福都起著至關重要作用。
心情是人對外界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對一團體身心的多方面都具有影響:健康的心情對人是有積極作用,不健康的心情對人具有消極作用。
1、讓孩子認同本人,無情緒空間
要讓孩子喜歡本人,家庭要給孩子認同感父母是孩子的模範,父母首先要學會管理本人的心情,不讓不良心情帶給家庭,帶給孩子,要塑造出一種平安、溫馨、平和的心思情境。
2、讓孩子看法心情,表達心情
中國親子之間對話讓孩子正確看法各種心情說出本人心裡此時此刻真是的感受。
我們可以經過句式:
“媽媽很生氣,由於……”
3、讓孩子體驗心情,洞察別人心情
幼兒在表達心情控制心情之間獲得均衡的話,便能以建立性的態度表達激烈的情感,而且控制對本人,對別人有損傷的心情表達方式。
4、讓孩子學會悲觀的面對生活
在教育孩子學會悲觀的面對人生時,除了多與孩子交流,培育孩子的自決心之外還有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首先父母要置信本人的孩子,給予鼓舞和支援!
5、教會孩子適當宣洩不良心情
人在肉體壓制的時分,假如不尋覓發洩時機宣洩心情的話,會招致身心遭到損害。
-
8 # 生活導向
感謝誠邀。
孩子的問題對父母來說都是不小的問題,從小到大,從學業到找工作,從結婚到生子,似乎方方面面都牽掛著父母的心。但是,要想帶好一個孩子真的不容易。那不是一天兩天的付出就能做好的,也不是說一句罵一句就可以教育好的。孩子總會長大,會有一些想法,當發現現實和自己內心有衝突就會開始反抗,進而開始叛逆,開始發洩,開始情緒氾濫,其實這和家庭環境離不開。其實,讓孩子去管理自己的情緒,這個問題本身就有點問題。這是一個家長站在大人的角度去要求孩子完成這一任務。很多時候,不僅是孩子,很多大人都未必可以做到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我們又怎麼可以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好這一點呢。我們能做的是引導一個孩子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不產生壞的影響。首先,家庭環境很重要。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往往要影響一個人一生的。和諧,融洽,自由,平等,正能量滿滿的家庭往往教育出來的孩子更開朗活潑,心裡的問題也會相對少一點。而且,在一個家庭當中,對所有的家庭成員都要一視同仁,獎懲要公平,否則孩子會在無形中產生怨言和錯誤的觀念。其次,在家庭生活中要有一個帶頭人,要有一定的話語權,但是不是決定權。這是為了給孩子早期的成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避免孩子走上歧途的情況發生。而且,家長不是領導,我們可以指導但是不能干涉。當然,家庭教育也要有手段。當孩子做了錯事,我們也要學會讓他自己認錯,讓他知道做錯事的後果,認清危害和輕重。這時候,我們就不能過多的溺愛,被他們的眼淚所打動。態度一定要稍稍強硬,讓孩子知道有些錯誤是真的不可以碰的。教育一個孩子真的不容易,可憐天下父母心,教育孩子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當你用對了方法,做好正確的引導,相信孩子自然會朝著好的方向成長,這樣自然會形成正確的三觀,也就不會出現類似的問題。
-
9 # 好人有好報6858
家長在家裡不要動不動就吵架,要心情氣和,以理服人,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
孩子情緒不好大鬧,那麼家長不要跟孩子似的也大鬧,應該等平靜下來找原因,說明錯在哪裡,應該怎麼做,如果家長有錯,也要承認不對的地方,不能以家長為大什麼都對,讓孩子心服口服。
情緒有天生遺傳因素,就是家長脾氣不好,也有後天形成就是長期溺愛,所以從小就管理好情緒很有必要,能決定長大後脾氣好壞,管理好情緒體現人的素質,也是高情商的一部分,所以家長自己做好情緒管理,才能管好孩子。
-
10 # 小丫121
班級裡有很多學生經常動不動就發脾氣,比如:班裡一女孩想看同伴的書,同伴不肯借,於是伸手就是一拳。又有一孩子,頭上已出汗,讓他把外套脫了,他二話沒說,放聲大哭。如今一不高興就亂髮脾氣的孩子比比皆是。那麼如何讓孩子學會管理情緒呢?
1.以身作則,當好榜樣。有些父母之間不太和諧,每日一小吵,每週一大吵,孩子整天活在吵鬧的家庭中,好的不學,壞的學的快,孩子把你的暴脾氣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耳濡目染,漸漸的也形成了愛發脾氣的習慣。因此,以身作則,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特別不要在孩子面前發脾氣。
2.減少溺愛。愛孩子要把握度,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愛孩子不能事事滿足孩子,不該做的絕不答應,父母無原則的愛孩子只會讓孩子無法無天。
3.冷處理。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應該冷處理,不予理睬,讓孩子覺得發脾氣沒有用,到孩子冷靜後跟他講道理,談談各自的想法。時間久了,孩子會因為發脾氣也打不到目的而慢慢改變動不動就發脾氣的壞習慣。
4.合理宣洩情緒。父母應該教育孩子正確宣洩情緒的方法,生氣時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是父母不能容忍的。明確規定行為底線,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可以給孩子一個空間,讓孩子可以在這個空間裡宣洩情緒,釋放不滿。
要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父母不要急於求成,要循序漸進。
回覆列表
你這孩子脾氣怎麼這麼臭
說幾句就開始甩臉色了
怎麼這麼愛發脾氣?長大了可得了
.....
擋我們面對情緒波動起伏大的孩子該如何正確引導呢?
腦科學情緒引導法:給孩子建立好情緒,請給足他21天如何利用腦科學引導孩子認知情緒
首先一定要有一個正確認識, 情緒不是心情而是一種大腦反應 。
情緒是動物(包括人類)的基本能力與本能表現。根據腦科學的研究結果顯示,大腦並不是只與智商(IQ)能力相關,它更掌管著思考、感情、行為、動作、身體各種感覺功能,而情緒絕非是一種無以名狀的心情或感覺,而是經由大腦運作時理性與感性互動作用,所產生的一種反應及表現,而情緒更是一種幫助生存的機制,讓人類得已遠離險惡、避凶趨吉的能力。
人體大腦與情緒感受的深度關聯
從大腦結構及功能再進一步探究,便不難發現情緒與大腦之間的關聯性。大腦又稱為中樞神經系統,其構造及功能可分為四個部分:前腦、中腦、後腦、脊椎,
前腦(大腦皮質&邊緣系統)及中腦(下視丘),即是掌管人類情緒在大腦中的反應及對外行為表現的關鍵區塊。
前腦又可稱作大腦半球,主要與人類的情緒感受生成有較大關係。若再向下細分其內部構造時,又可將前腦分為理性中心的大腦皮質以及情緒中心的邊緣系統。
額葉是情緒調節及控制的重要角色前腦可再往下細分成四葉,分別為額葉、顳葉、頂葉以及枕葉,每一葉的功能及特性各有不同,其中額葉佔據大腦皮質最大的面積,它可說是腦部的執行中樞,具備大腦的理性作用功能,且負責支配腦部的執行能力。
根據1848年美國鐵路工人大腦前端被鐵棍穿過,導致額葉受傷的病例中,研究人員發現病人雖然大難不死,但在康復後卻有很明顯的性情及人格改變,甚至變得較為激動、暴戾,而透過這樣的例子更顯示出,額葉在人類情緒的調節及控制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邊緣系統是產生情緒的大腦中心早在1937年康乃爾大學解剖學教授巴貝茲就已經提出這樣的說法。當時研究人員透過狂犬病的病人案例觀察發現,患有狂犬病的病患在大腦的海馬迴部位受到破壞後,導致病患總是有強烈的情緒表現(象是恐懼、驚嚇、憤怒⋯⋯等),而這樣的結果更促使研究人員推論,包括海馬迴在內的邊緣系統,可能是情緒的主要神經迴路。
邊緣系統越小,情緒越容易受大腦控制
所有哺乳動物皆有邊緣系統,不過隨著演化進展可以發現到,越高等的哺乳類動物其邊緣系統在大腦所佔比例較小,而這也顯示出其情緒反應更能夠受到大腦的控制。
下視丘為原始情緒的腦
除了調節情緒的額葉以及情緒產生的邊緣系統外,位於中腦的下視丘也是大腦控制情緒本能反應的另一關鍵處,它除了能控制原始情緒反應外(象是接收到電擊刺激引發的情緒高亢現象、因為恐懼而產生的「戰或逃」心理⋯⋯等),亦是自律神經系統的管制中樞。
由於下視丘與腦垂體(內分泌系統)相連,一旦接收到刺激及壓力時,便會經由內分泌系統調節身體功能適應外在環境的變遷,而這也是人體大腦中產生情緒反應的重要管道。
2
別再說孩子無理取鬧了,情緒是大腦縝密轉化的訊息。大腦究竟是以如何的機制讓情緒在腦中流動,進而透過表情、身體、行為產生反應呢?
不管是成人還是幼兒,大腦中任何的情緒反應都非憑空而來,而是透過大腦視丘接收到外界的刺激訊息後,經由大腦結構中額葉、邊緣系統以及下視丘縝密且相互的運作後,透過大腦判斷將接收到的訊息進行轉化、判斷後而生成的一種反應表現。所有的情緒反應在我們的大腦中,又可以區分成身體反應(直接反應)以及情緒感受(間接反應)兩大曆程。
下視丘主導身體反應
由下視丘(本能中心)主導的身體反應,我們又可以稱之為自動化情緒歷程,其分別控制緊急應變時應用的自主神經系統,以及長期應變時應用的內分泌系統。林昱志治療師表示當人體遇到危急狀況為了要生存時(象是快要跌倒、陌生人靠近很緊張時⋯⋯),大腦中便會透過視丘讓感覺皮質接收到這些刺激後,直接在邊緣系統中產生的反應傳達至下視丘,直覺性地做出一些身體反應(比如哭泣、顫抖、瞳孔放大、心跳加快⋯⋯)。
邊緣系統+前腦額葉=管理情緒感受
人體中長期應變的內分泌系統,會在處於高壓的狀況下(如課業壓力、工作壓力等),透過內分泌系統產生一些情緒反應(象是皮質固醇分泌的上升導致焦慮感出現)。情緒感受並不像身體反應一般直接由邊緣系統判斷,而是必須透過邊緣系統(情緒中心)與前腦額葉(理智中心)的參與,目的是為了抑制及控制原始情緒。
腦科學研究更在其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我們大腦中的邊緣系統與前腦額葉之間來往的神經路經,前者比後者來得較寬順,進而推論出大腦的功能設計可能比較偏袒情緒,故人類之往往傾向於感情用事。
3
關鍵21天腦科學情緒養成
···
1.依循寶寶的情緒來引導
由於寶寶的腦部並非一出生就發展完整,因此他們的情緒發展正如他們不同階段的行為認知一般,都是依循不同的生長階段採以漸進式的方式進行學習,象是剛出生對於手腳、頭部的控制,到七、八個月後開始學爬、學走,甚至再到大一點則開始出現學說話、辨識顏色⋯⋯等認知。
像是滿足感(如吃飽後的愉悅情緒)、厭惡(尿布溼了的不適感受)等情緒,在剛出生的新生兒身上,我們便已經會能夠察覺這樣的情緒感受。
當然隨著寶寶成長階段的變化,孩子大腦中的情緒也會從基本的喜歡與討厭,慢慢隨著所遭遇到的經驗,產生出較高層次的感受及認知象是妒嫉、自信⋯⋯等。
因此若要引導孩子從小就有良好的情緒發展,我們首先就是要根據孩子的情緒發展里程進行引導,因為當他們自然產生某種情緒時,他們的大腦也才會開始明白如何去處理或控制,如此一來才不會在引導情緒的過程中,讓親子陷於永遠達不到理想狀態的緊張漩渦中。
2.適量的感官刺激才有效
當爸媽要訓練孩子大腦對於情緒的控制時,我們首先要先觀察孩子的生長髮展是否按照一定的歷程在進行。由於情緒與大腦之間有密切的關聯性,因此當孩子的生長髮展處於一定的步調及階段中時,情緒發展也相對處於穩定。
0~3歲階段正是孩子大腦發育的最重要時期。也是引導孩子腦中情緒發展的關鍵時刻,我們可以透過給予大腦不同的感官刺激,象是透過五感的感知(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促進大腦接收這些外在的刺激,進而幫助腦中的神經連結相連產生出不同的迴路,讓大腦能夠藉由外在的經驗創造並理解出不同的反應及感受。不過提醒爸媽在進行這樣的刺激及引導時,千萬別因為求好心切,而給予孩子超齡或過度的刺激及感受。
由於大腦並不是透過無間斷地刺激反應來產生有效的神經迴路,最佳的引導方式應該是隨著孩子的生長狀態,給予最適當的刺激反應才是助有助於大腦發展的方式。
3.正向經驗有助情緒發展
若孩子經常處在負面的情緒狀態中(厭惡、焦慮⋯⋯等),除了會影響他們在學習上的專注力導致學習成效下降外,當孩子再大一點時,不良的負面情緒更會影響到未來與他人的互動關係上。
我們要如何才能幫助孩子脫離腦中的負面情緒感受呢?其實這並非是難事,建議爸媽從建立嬰兒規律的作息本位開始,到孩子再大一點時,則透過穩定的親子陪伴互動,如:每天都有與孩子的專屬時間、一起閱讀繪本故事書⋯⋯等。
連結安全感,甚至是帶著孩子面對負面情緒,一同創造正向經驗及感受(如:厭學的孩子,爸媽可透過一起陪讀的方式,並一同分享上學的有趣經驗⋯⋯等),透過這樣的方式是讓正向的感官刺激,覆蓋原先大腦中所產生的負面情緒迴路,重新建立一個快樂的情緒迴路。
科學證實當孩子大腦中產生許多快樂的情緒時,內部則會開始分泌大量的多巴胺,它會促使我們的腦神經將快樂、興奮等情緒進行傳遞,如此一來便能夠讓總是不安、焦慮的孩子情緒穩定外,也能夠使得易怒的孩子不至於因為小事情而感到憤怒,此外孩子的專注力也會因這些快樂多巴胺而提高許多。
4.建立好情緒請給足21天
讓孩子產生負面情緒的成因很多,除了他們的先天氣質與性格有所影響外,更多時候孩子產生壞情緒的原因,其實更與父母的教養態度更是息息相關。
家長們在進行情緒的引導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先釐清大腦在建立一個新的情緒迴路,甚至是學習情緒處理及控制時,它並非是一項速成的能力,而是需要至少21天的累積養成才能夠被建立,因此在進行孩子的情緒引導時,我們絕對要給足孩子時間累積及學習。
當孩子對於自己想要而得不到的東西,他們的腦中便會產生出負面的情緒,一旦爸媽為了讓孩子停止哭鬧進而滿足後,當下一次孩子也為了相同的原因而開始產生負面情緒時,當爸媽無法再一次依照他們的想法滿足時,這樣的負面情緒就會變得更加劇烈,此時則很有可能促使爸媽再一次通融,而這樣的惡性迴圈便會使得壞情緒能量增強,長期下來反而讓孩子更難被引導及改善情緒。
此外在面對幼兒的情緒引導時,爸媽對待孩子的教養態度請務必一致,任何一方絕不能夠因為害怕孩子的耍賴及吵鬧,而隨意通融或更改原則
5.說出口教孩子認識情緒
當我們希望孩子能從負面情緒(哭鬧、生氣、耍賴⋯⋯等)轉向正向情緒(愉悅、開心、理性⋯⋯等)時,爸媽若是以硬碰硬的態度對待(如:要求孩子馬上停止哭泣、或威脅孩子若再耍賴就要被揍⋯⋯等),那麼即是更加刺激孩子大腦中的負面情緒產生。
建議當孩子陷於負面情緒狀態時,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觀察孩子的情緒反應,若他們的情緒起伏十分劇烈時,我們可先安靜在一旁陪伴,等待他們大腦中的情緒狀態趨於平靜後,再嘗試與孩子進一步建立互動。
透過這樣的做法便可讓孩子從中認識及瞭解自己的情緒,尤其當他們知道這樣的情緒從何而來時,此時再透過正向經驗的方式引導孩子,反而對於孩子的情緒發展更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