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FUXI羲裔

    要說魯迅的哪篇文章最有意義,毫無疑問就是《阿Q正傳》了,儘管這部作品問世已近百年,但阿Q身上所存在的那些弱點,卻依然在人們的身上殘留至今。

    比如所謂的自尊問題,就是明顯的例子,阿Q雖然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但卻有著極強的‘’自尊心‘’,而他那所謂的自尊,則來自於自己頭上的癩瘡疤,因此聽不得一切與癩有關的話語,後來又推而廣之,竟然連‘’光‘’和‘’燭‘’之類的話都忌諱了,

    阿Q雖然看似渾渾噩噩,但實際上的他卻是既愚昧又圓滑,在厭惡權勢的同時卻又常常恃強凌弱,比如他蔑視王胡挑戰王胡,但卻又打不過王胡,於是便去欺負比他更弱小的小D,還有偷了尼姑庵的蘿蔔後,儘管人贓俱獲,卻又矢口否認,還有在戲臺下向女人伸出鹹豬手,還有路遇小尼姑後的大膽調戲,尤其是向吳媽提出睏覺的荒唐要求後,在未莊失去了飯碗,於是便夥同竊賊乘著暗夜到城裡去冒險搶劫,還有想加入假洋鬼子的柿油黨,但遭到了假洋鬼子的斥責後,轉而便想去官府告發假洋鬼子,然後‘’嚓!嚓!地把假洋鬼子全家滿門抄斬。總之,魯迅筆下的阿Q,是個遊走於無產者與流氓之間的,身份異常模糊的人物,雖然他自身飽受蹂躪,但每當有機會他又常常去加害於他人。

    在推選中國新文學運動以來的十部著作時,陳西瀅還是毫無保留地推薦了魯迅的《吶喊》。

    陳西瀅在評價魯迅的《孔乙己》、《風波》、《故鄉》等小說時,說魯迅筆下所描述的這些鄉下人,雖然口吻和舉止都惟妙惟肖,但還是外表的觀察,皮毛的描寫。但是在評價《阿Q正傳》時,陳西瀅卻非常公正地說,魯迅筆下的阿Q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是與李逵、魯智深、劉姥姥同樣生動,同樣有趣的人物,將來大約會同樣的不朽。我不能因為不尊重魯迅先生的人格,就不說他的小說好,我也不能因為佩服他的小說,就稱讚他其餘的文章。

    然而陳西瀅與魯迅在論戰時,卻說魯迅先生,是一下筆就想構陷人家的罪狀,他不是減法,就是加法,不是斷章取義,就是捏造些事實,他是中國思想界的權威者,輕易是得罪不得的。

    儘管他們在個人恩怨上如同水火般地勢不兩立,但是對於魯迅的《阿Q正傳》,陳西瀅還是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這一點真是難能可貴了,由此可見陳西瀅先生的學者風範,而一般人怕是很難達到這樣胸懷的。

  • 2 # 說的哪有唱的好聽

    《紀念劉和珍君》。小時候。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感動的一塌糊塗。一個小小的女子,就這麼大的對你去對抗北洋政府。對方軍閥勢力。掀起五四運動。人後。許多年以後。柴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無緣無故的愛。這個寂寂無名的小女子,為什麼會上魯迅先生的文章呢?後來才知道,其實他是魯迅先生夫人的閨蜜。

  • 3 # 溫暖的5月

    一部《吶喊》足以奠定魯迅文化巨匠的地位,無論是思想性及藝術性,無論是橫比縱比,近百年中國無文學家可比;《藥》在結構上太精巧了(明暗線),思想太深刻了,對國民愚昧無知、麻木不仁揭露的入木三分!華家夏家的悲劇不就是華夏民族的悲劇嗎?華老栓華小栓,這對父子被落後沉腐的封建思想緊緊‘栓住’了,去吃為拯救中國的拯救勞苦大眾的精英夏‘瑜’(美玉之意 )的血,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就是當時中國的現狀,所以魯迅早在留日學醫時就領悟到救囯首要義務是改變思想,而非身軀!《藥》魯迅是在探索倒底救助中國的‘藥’在哪裡?顯然辛亥革命不行,所以魯迅有意在小說結尾處在夏瑜墳上放了一個花環,意指會有新的希望!一篇《阿Q正傳》寫盡了國民的劣根性;一篇《孔乙己》寫透了知識分子的迂腐無能與人情冷漠!另一部小說集《彷徨》是魯迅感覺中國未來迷茫了,《祝福》‘我’(文中人物,不是真我)一出現,堅強的忍受所有人嘲笑多年的祥林嫂卻死了,魯迅塑造的‘我’是先進階級(資產階級)的代表,最先進的階級救不了祥林嫂,祥林嫂求助過統治階級魯四老爺,救不了她,堅強的祥林嫂只好求助於被統治階級柳媽,同樣受苦受難柳媽非但救不了她,反而把祥林嫂推向深淵(讓她捐門檻),當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都救不了她的時候,堅強的祥林嫂沒有死去,她在等待,等待多年之後‘我’所謂的先進的資產階級,然而‘我’卻直接導致了祥林嫂的絕望!魯迅彷徨了,到底誰能救中國!這就是魯迅!三部小說集(另一部是《故事新編》)不足二十萬字卻寫透了中國近現代史的人與事!

  • 4 # 明察秋毫大V

    謝謝邀請!魯迅不愧是中國新文化的旗手,現代當代作家寫手無人能及,魯迅也是世界級頂尖文學大師,他的作品越讀越有滋味,小學時讀不懂,中學時聽老師分析懂點皮毛,大學時稍微讀出點味道,後來走上工作崗位,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對魯迅先生的作品有了進一步認識,而且越來越深刻。因為從事語文教師職業,對先生的作品偏愛有加,在教學之餘也做了點研究,先後有數篇研究成果刊登在社科類國家級核心期刊上。

  • 5 # 浙江湖州羅林

    魯迅先生的那部作品對本人產生過有意義的影響?可以這樣說,魯迅先生的《吶喊》《徬徨》,《朝花夕拾》中的多篇小說及散文對本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對於這,大摡要從我們那個年代所受到的老師們的教導及當時的生活環境開始說起。正規地讀魯迅先生的小說,大概是在中學生時代。首先接觸到的是《祝福》《孔也已》《故鄉》《社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篇目。魯迅先生寫的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浙江東南鄉鎮的生活,即魯鎮與未莊的那種古老傳統的生活模式。魯迅先生用的也是簡樸平易的白描方式。它是民族傳統藝術下的民族生活的再現,也是吸取了外國文學的某些長處後,生長起來的中國現代小說的新的篇章!

    我的童年大半生活於浙北小鄉鎮,但具有魯迅先生筆下江南水鄉生活共同特徵:石埠村頭的航船,小鎮上的豆腐作坊店,茶館,土地公公廟等。至少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鄉村舊貌還有跡可尋。鄉鎮土地廟中住著的是孤獨的流浪老漢,靠乞食或做臨時邦工維持生活。至於《社戲》中的那種場面,也經歷過。當時鄉村中的文化生活還此較原始,要看戲的話,得每家出錢請戲班子,(當時稱為“草頭班子“),選一空曠草地或大的園子,搭起戲臺演出。那兒時的我,也看不懂戲,但孩子們總是喜歡往熱鬧的人群裡鑽進鑽出,歡樂無比。有時還可以吃到一些零食,如瓜子,花生糖,五香豆腐乾之類,所以一聽到有戲看就興高采烈,奔走相告!至於在蠶豆(羅漢豆)成熟期,小夥伴們在田間地頭,搭起小火灶,偷摘一把煮熟了吃,那是常有的事,再說解放後的不久,鄉間迷信,拜菩薩,拜娘娘廟,整日燒香唸佛的,忙完農活進香的船來舟往也不少,象祥林嫂那樣勤勞又辛苦,又迷信的人也有。為此,對魯迅先生文章中的真實性敘述,深有體會!現在的年輕一輩,那裡知道過去年代有過的陳舊往事,因此對魯迅先生的小說背景,十分地不理解,是很正常的事!魯迅先生的文章是對中國舊時代,舊制度的深刻揭露和抗議!

    祥林嫂的悲苦的一生,充滿辛酸的眼淚,可悲可嘆!孔也已雖然有些酸腐,但心地善良,當一群孩子圍繞著他,要討茴香豆吃,他把不都的一盆分給大家,為了一本書的價格吧,被打斷了腿。可憐的下場!魯迅先生童年的朋友,那麼天真活潑的一個海邊孩子,十多年後,在不合理的制度壓迫下,竟變成一個麻木老態,掙扎在窮窘生活中的一個人。這種社會,這樣的生活合理嗎!魯迅先生提出了抗議!

    對魯迅先生作品,當時的中學裡的老師也十分崇拜的!記得教我們語文的李老師。有一次給我們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堂課。李老師一上來,並不作分析解讀,而是搖頭晃腦地背誦起這篇文章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我們也不知道老師反覆背誦這二句是什麼意思…?接著老師繼續背誦“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裡的長吟,肥胖的黃蜂…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雲霄裡裡去了。……好長的一節呵!當李老背誦完畢後,問道:同學們都聽懂了嗎?這一段寫景鋪設怎麼樣?請弄明白了,弄懂了告訴我吧!明天組織大家去殘存的“唐家花園"實地調查一下,看後有什麼感想?第二天利用一個下午的勞動課,在老師的帶領下,去了"唐家花園",好一園子,牆圈上爬滿了常青藤,在破磚亂瓦中,一叢叢綠草鋪地,還有一口瓦石砌成的古井,翻開石塊,蜈蚣隨處可見,時不時有麻雀飛入當中……這眼前的一切不都是魯迅先生描述中的“百草園"嗎?其實,江南不少私家園子,都存著此番景象。以後,老師還組織我們去了幾家殘存的私學堂遺址,使同學的對舊時代的教育,有了深度的認知。當這一切形象教育完成了後。李老師佈置了每位學生寫一篇隨想作文……這樣的循循善誘的教育不至有過多少回?

    就是在這樣的老師們的諄諄諄教誨下,我們讀到了魯迅先生一篇又一篇的文章!

  • 6 # 肖凡文武貝

    我個人認為最喜歡《傷逝》,《傷逝》被公認為是魯迅小說中最複雜,最引起歧義。人們普遍以為,涓生的悔恨和悲哀也許是一種自我認知,但是這並未使他放棄自我狡辯,他指責子君其中的一個最重要的信念依據就是:“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

    這於這點,讀者很容易信以為真,並因此惋惜兩人同居之後子君因為陷入家庭瑣事之中,不能使愛情時時更新,生長,讓愛更有溫度和更恆定,從而失去涓生的愛,卻忘記涓生自己又是如何做的?

    所以我認為真正狹隘的不是子君的愛情,而是涓生那些所謂的理想。涓生自己說: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很顯然,這一出悲劇,錯的可不僅僅是子君,更是他。這是一個很俗套的愛情故事,兩位陷入熱戀的年輕人不顧所有親朋好友的強烈反對,毅然決然地要住在一起。因為愛情,因為純真熱烈的愛情,所以他們選擇了私奔,脫離了一切家族束縛,開始了一段嚮往自由的夢幻之旅。

    和普通的年輕人一樣,脫離了家族束縛也意味著脫離了家族支援,勉強為生的兩人漸行漸遠。一個油鹽醬醋,一個謀劃生計,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內模式。同居開始的日子格外美好,心中有著無限的期待。如膠似漆的眷侶自然而然地認安寧和幸福是要凝固的,永久是這樣的安寧和幸福。

    可隨之而來的,便是生活瑣碎與衝突分歧。外來的打擊接踵而至,他們沒有盼來所謂的安寧幸福,與最初的開始也漸行漸遠了。

    然後就連最初的那點溫情與默契也不復存在了。她不再是那個純真,堅強,透徹的子君了,柴米油鹽抹去了她的靈氣,在涓生的眼裡只剩下一個“為我而活”的軀殼。那個家中冰冷的軀殼還是我愛的子君嗎?不是了,那個女人陌生的可怕,慢慢的,我也不再回家,我不想再留守那個冰冷的牢籠。我知道,我不愛她了,因著她的改變。

    她對於愛情的執念令我心生厭煩。 我覺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們的分離;她應該決然捨去,——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責,懺悔了在小說最後,涓生自以為的愛情,涓生避之不及的子君,在故事結尾給了他最大的震顫,讓他徹底明白,那個卑怯者其實是自己,能被看輕的只有自己的所謂理想。

  • 7 # 使用者8875154013186

    巜狂人日記》和巜傷逝》《祥林嫂》《阿Q正傳》,已經把中國社會的各方面包括歷史總結了!全部是"吃人"的社會和歷史!

  • 8 # 鳴m劍

    魯迅,一個近現代無法超越的文化大家。

    魯迅的社會影響力不僅僅在於他的文字造詣,而在於先生的文人擔當。

    《吶喊》《孔乙己》《藥》等,是為民族吶喊,為民眾素描。然,與我,甚至於大多數認識和了解魯迅先生的人,大多是從《阿Q正傳》開始的。

    深刻又現實,過去和現在,民族的特性,骨子裡的、基因中似乎無法擺脫的精神支撐,至今依然普遍存在。

    大家、名家之與普通寫作者的區別,前者在透過故事講認知,後者是透過故事講故事。

    魯迅先生是近現代無法超越的文化大家,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需要像先生這樣不斷為民族、為人類吶喊的有骨氣的文化人。

  • 9 # 上海居住證積分落戶

    應該是每部作品有每部的意義,《狂人日記》、《藥》寫封建禮教吃人,《阿Q正傳》《阿慶嫂》寫民族文化精神,《傷逝》《肥皂》寫封建統治下的情慾愛情,《故鄉》寫勞苦大眾的悲涼人生。每部作品都有它的獨特性,喜歡的人都喜歡,不喜歡的人會說自己不認字。最好那部,要根據自己的閱歷和喜好決定吧,就像一千個人心目中有一千哈姆雷特一樣。

  • 10 # 精準控制

    沒有大作,短文貌似入木三分,實則膚淺,揭示表象,對幾千年封建統治之弊無深層次揭露,更顯蒼白無力,憤青喚醒誰了?大覺者選擇沉默,看透本質!時間證明一切,因時而生,因時被棄!

  • 11 # 迎客松175140198

    《孔乙己》裡刻畫孔乙己的身份的話至今記憶猶新,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人。刻畫出了下層沒落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大師的筆下,每個人物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個性特徵無不與那個時代的背景和人物的階級背景密切關聯。

  • 12 # 月清風明678

    魯迅的阿Q正傳和狂人日記我認為最好,阿Q精神即是華人的悲哀又是許多人活下去的法寶。許多人批判它,而對於社會底層的有些人來說沒有它可能就活不下去。狂人日記用殺人二字深刻的揭露了封建文化的殘酷性,具有思想上啟蒙和敬示意義。

  • 13 # 福瑞6574

    魯迅先生是文人墨客中的劍客,仗義執言敢於揭露社會的一些不平等和醜惡現象!本人非常敬佩

  • 14 # 上善若水6760792204723

    《藥》內涵深刻,結構精巧。內容和形式高度統一。短篇之絕唱,觀止矣!

  • 15 # Heeray

    一部沒有真正出版的書,但是隨處可見。叫做《魯迅說》。

  • 16 # 正義凜然餅乾P

    我認為是故事新編裡的奔月,年輕人應該看一下這個流傳千年的神話故事的本質是什麼

  • 17 # 手機使用者10207501121

    魯迅先生的雜文令人欣賞,觸動人的心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第一次坐高鐵感覺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