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紙上談歷史
-
2 # 晨光配音
肯定是漢丞相陳平了。
呂后臨朝稱制後,在其他大臣紛紛被呂氏黨羽打壓的情況下,陳平左右逢源,深得呂后信任。在呂后執掌朝政大權期間,陳平始終身居高位,影響朝政。在呂后病逝,呂氏子弟謀逆的關健時刻。陳平又挺身而出,充分利用手中掌握的權力,和太尉周勃一起迅速平定呂氏亂黨,對大漢王朝的撥亂反正起到了重要作用。代王劉桓被陳平、周勃等人迎立為皇帝后,陳平因功被漢文帝劉桓拜為丞相,仍是大漢朝廷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陳平一直到因年老體衰,壽終正寢時,他一直都是大漢王朝的丞相。這不僅在劉邦大殺功臣的漢朝是不可思議的事,就是在整個封建社會,陳平也是絕無僅有的一個奇葩。歷史上,帝王的重要謀士如果不在功成名就後急流勇退,基本上都不會有好結果。越王勾踐的謀士文種,在越國滅吳復國後,沒有學范蠡泛舟西湖隱退,最後被逼只能揮劍自刎。就是和陳平一起輔佐劉邦的張良,也在漢朝建立後就及時退隱,不問政事,終得善終。後世明太祖朱元璋的重要謀士劉伯溫,在明朝建立後想學張良一樣隱居保命,不料最後還是被朱元璋殺害,沒能躲過。
可陳平其人,不僅在建國後一直身居高位,而且歷經高祖、盈帝(呂后稱制)、文帝三朝,始終不倒,這就體現了陳平為人處世有著常人難以言喻的本領。在高祖一朝,陳平始終跟隨劉邦,亦步亦趨,幫劉邦分憂解難。在盈帝一朝,陳平對呂氏虛於委蛇,假意逢迎,盡最大可能保全自已。在文帝一朝,陳平精心輔佐,充分放權,深得文帝讚賞。因此當陳平因病離世後,漢文帝大為悲痛,極為不捨。於是在陳平曲逆侯的基礎上,諡陳平為獻侯,大力表彰陳平在大漢王朝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起到的關鍵作用,為陳平蓋棺定論,永享美名。
-
3 # 懂點新知
劉基,字伯溫,青田縣南田鄉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
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
4 # 宋光華的歷史天空
當然是賈詡了,在三國那樣的亂世,任何人都是朝不保夕。賈詡能保全自己和家族,要比同時代的君主,謀臣,名將都要聰明的多!
曹操作為三國最大的BOSS,出道以來幾次差點丟命。
袁紹是北方霸主,一朝兵敗,最後吐血身亡。諾大基業分崩離析,家族覆滅。
劉備號稱不死小強,熬死了最大對手曹操,卻在稱帝的人生巔峰中被火燒七百里連營,夢碎白帝城。
關羽牛叉到極點,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不也在麥城敗走,喪命在馬忠和潘璋兩個無名小卒手中。
張飛更別說,被部下割了腦袋去領賞。
小霸王孫策橫行江東,無人可與之爭鋒,結果也是被刺身亡!
萬人敵都這下場,那些謀士也好不到哪裡去。
郭嘉驚才絕豔,計謀無對,可惜37歲就病逝了。
許攸智計百出,敢策劃謀刺漢靈帝,可惜觸怒曹操,不到五十歲就掛了。
荀彧殫精竭慮,死而後已,計謀深遠,內政全服第一,最後也是落得48歲服毒而死的慘劇。
諸葛亮更別說了,就算被人捧上神壇,但是也是魂斷五丈原,在53歲時病逝。
東吳四英將結局更為悽慘。
周瑜火燒赤壁,宣告雀起,眼看能北伐討賊,結果38歲病逝。
魯肅戰略無雙,深目遠慮, 45歲病忘亡。
呂蒙白衣渡江,大破關羽,可惜天不假年,41歲病逝。
陸遜倒是活過了60歲的關卡,但是那是鬱鬱而終,活活被孫十萬氣死的,根本算不得善終。
三國曆史上只有兩個人算得上善終,一個是賈詡,西涼人,在普遍地域歧視的三國活到了77歲!就是放在當今也是妥妥的高壽!官拜太尉,三公之一。古代文人最嚮往的職位。爵封肅候,縣候,也就是所謂的萬戶侯!位極人臣,壽終正寢,全家平安,死後哀榮。
司馬懿也是活到了72歲,不過因為在65歲的時候,司馬懿誅殺曹爽,奪取了曹魏大權,自己當了老闆,所以和賈詡比就差了一個檔次。
很多人看不起賈詡,認為他計謀毒辣,輔助董卓,李傕郭祀霍亂天下,人品太壞。但是亂世年代,人命如草,誰都是身不由己,賈詡能保全自己,家族已經是很了不起了。
-
5 # 古時歷史
個人認為楚漢爭霸中的張良就是其中一位。
張良出生於書香門第,祖父兩輩皆為戰國時期南韓的丞相,自己又是一個博學多才之人,而且非常聰明,還在楚漢相爭為劉邦爭奪了整個漢朝天下,最後還能辭官歸隱,是漢初三傑當中唯一一位得以善終的人。
多次幫助劉邦脫離離困境,謀劃各種戰略方案,鴻門宴上幫助劉邦脫離險境;“為漢王請漢中地”,在楚漢戰爭中“長計謀平天下”,都為劉邦所採納。漢朝建立,封留侯。劉邦對張良的評價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張良身居亂世,胸懷國亡家敗的悲憤,投身於倥傯的兵戎生涯,為劉邦擊敗項羽以及漢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而且張良又是一個不卑不亢之人,對於長輩尊重,自己又對學習很熱衷,心懷天下。典故記載,一次在過石橋時見一位老人把自己的草鞋丟進了湍急的河水之中,老人叫張良去撿,張良出於對老人的尊敬撿回了草鞋。 不曾料,當他剛把鞋遞與老人時,老人卻又順手將鞋丟進了河裡,並再次讓張良去撿,於是,張良不厭其煩地撿草鞋。 這樣,一連三次,最後張良終於將草鞋恭恭敬敬套在了老人腳上。 老人會心一笑,透過這件小事,老人看出了張良的道德操行,遂將聞名於世的《太公兵法》傳授給他。從此,張良日夜研習兵書,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
張良給劉邦制定的策略,大都具有決定性意義。我們先來歸下類: 一、入關滅秦:劉邦西征關中過程中,張良屢次獻策,幫助劉邦又快又穩地拿下了咸陽,並以“約法三章”收服關中民心。 二、麻痺項羽:在劉邦勢力遠遠弱於項羽的時候,張良讓劉邦韜光養晦,以待時機。具體有這樣幾件事:1、說服劉邦封存宮室、還軍霸上;2、鴻門宴助劉邦脫險;3、為劉邦向項羽請封漢中地;4、建議劉邦燒絕棧道,向項羽表示無東向之心;5、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奪得關中後,張良致信項羽為劉邦開脫,同時設計將項羽的兵鋒引向齊國,給了劉邦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當越聰明的人,在皇帝面前就會越危險的,正所謂伴君如伴虎,一起和劉邦打天下的功臣又所剩有幾個呢?最終能全身而退,也是張良最完美的結局了。他不引退就會和韓信一樣的下場,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忘;功蓋天下者不賞,聲名震主者身敗。
韓信、岳飛、李善長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不瞭解這其中的奧秘,因此被殺。張良這種智者深明上述道理,急流勇退,去官歸隱,因此,苟全性命,更以廣闊的胸懷,引起後人景仰。這種走法,叫"功成身退" 同時有其政治、個人等諸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還是張良深受秦漢之際道家思想的影響:秦漢之際的道家思想與春秋戰國時期的老莊思想有所不同,道家思想在發展過程中,深受法家及神仙方術等思想的影響,呈現出多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在政治、社會、策略、修身養性等各方面均有所側重。所以,在張良身上存在著入世之“道”和出之“道”兩種看似矛盾而實際上並不矛盾的價值取向。
世人對張良的評價更是肯定了張良的聰明才智,周恩來:項羽打了一百個勝仗,頂不住張良一個主意,優勢變劣勢,只好求和。真德修:子房為漢謀臣,雖未嘗一日居輔相之位,而其功實為三傑之冠,故高帝首稱之。其漢而下,為諸葛孔明略相伯仲。從中也能看出其智商非常高,貴為楚漢第一謀士。
張良能夠在楚漢相爭之中為劉邦屢次出謀劃計,幫助劉邦從弱到強的一個過程。那是相當有智慧的,而且又能夠功成名就之後全身而退,說明張良能看清事實,從容坦然,這位智者也完美闡述了智商高,也有美好的人生結局。
-
6 # 高益波
歷史上智商高的人也有很多。比如在三國中就湧現很多謀士智者,要說三國中的第一智者大家心裡可能各有不同,有人會說蜀漢的孔明,法正,有人會說東吳的魯肅,陸遜,有人會說曹魏的郭嘉,荀彧。而在我看來論智商最高還得數賈詡。
賈詡我們都知道,貫穿三國演義的中前期。賈詡原為董卓部將,董卓死後,獻計李傕、郭汜反攻長安。李傕等人失敗後,輾轉成為張繡的謀士。張繡曾用他的計策兩次打敗曹操,官渡之戰前他勸張繡歸降曹操。
官渡之戰時,賈詡力主與袁紹決戰。赤壁之戰前,認為應安撫百姓而不應勞師動眾討江東,曹操不聽,結果受到嚴重的挫敗。曹操與關中聯軍相持渭南時,賈詡獻離間計瓦解馬超、韓遂,使得曹操一舉平定關中。
在曹操繼承人的確定上,賈詡以袁紹、劉表為例,暗示曹操不可廢長立幼,從而暗助了曹丕成為世子。黃初元年(220年),曹丕稱帝,拜其為太尉,封魏壽鄉侯。曹丕曾問賈詡應先滅蜀還是吳,賈詡建議應先治理好國家再動武,曹丕不聽,果然徵吳無功而返。
-
7 # 歷史笑春風
我認為智商最高的人且得善終的,古今要算第一人,當屬漢初丞相陳平。
本來漢初張良和陳平兩個都以智計出名,張良被稱為漢初三傑之一。劉邦說張良,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但是,就我的評判,張良的計謀都是大的計謀,對於小的地方表現不突出,不如陳平智計百變,如果從智商上來看,還是陳平略勝一籌。
我們可以從《史記陳丞相世家》裡看陳平的平時的作為,就可以對他的智商想見一斑。
在陳平投奔劉邦的路上,“渡河,船人見其美丈夫獨行,疑其亡將,要中當有金玉寶器,目之,欲殺平。平恐,乃解衣裸而佐刺船。船人知其無有,乃止。”從這一件事,我們就可以看出陳平的隨機應變的才能,智商遠高於常人。
至於後面投劉邦後,陳平出的計謀更多了。反間項羽,計擒韓信,白登脫困,誅呂定劉。史書上記載他密計無窮,劉邦定天下,陳平功不可沒。而且體現陳平智商高的地方在於,不管是劉邦,還是呂后當政,在任何時候,他都可以立於不敗之地,最終得以善終。
但是,事物都有兩面性,陳平自己也說,“我多陰謀,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廢,亦已矣,終不能復起,以吾多陰禍也。”最後,他也因為詭計用得過多而遭到了報應,後代被廢了。
-
8 # 潘子看歷史
要說歷史上智商高而且最後善終的春秋時期范蠡肯定是個中翹楚了。
范蠡,楚華人,公元前536年生仁。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經濟學家,被後世尊稱為商聖,享年88歲,無疾而終。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攻打越國失敗,因身負重傷,不久後就死了,臨死前叮囑他的兒子夫差為其報仇,於是夫差日夜練兵準備伐越。後來勾踐聽說之後準備先發制人,攻其不備。范蠡就勸阻勾踐不要輕易出兵,但是勾踐不聽范蠡的勸導,執意出兵攻吳,後大敗。於是范蠡又勸勾踐不管吳國開出什麼條件,只要能保住性命就可以。這就有了後來勾踐的臥薪嚐膽。公元前473年,經過多年的臥薪嚐膽,越王勾踐終於在范蠡的幫助下滅掉吳國,夫差自殺。
公元前468年,范蠡在幫助勾踐實現霸業之後主動辭官,遊山玩水。後化名鴟夷子皮下海經商。在此期間范蠡三次鉅富,而後又三次散盡家財幫助他人。所以後來人們稱他為商聖,也有稱之為財神。
做官,范蠡不居功自傲,懂得功成身退。經商,他又能做到聚財而不守財,所以才能保全其身,成就美名,直到最後無疾而終。這難道不是大智慧麼?
-
9 # 城城000
個人認為每個朝代都會有,我就先舉一個尉遲恭的例子吧。
尉遲恭,字敬德,出身普通百姓家庭,自幼習武,武藝高強。尉遲恭早期為人純樸忠厚,性情豪爽俠義。戰場上,他不懼生死,奮勇當先,搶關奪隘,攻城破寨,挺身救主,勇冠三軍。作為著名戰將,尉遲恭為大唐的建立,立下的赫赫戰功。特別是在“玄武門之變”時,秦王李世民被其弟李元吉用弓弦險些勒死之際,又是尉遲恭拍馬趕到,一箭將李元吉射死,保住了唐太宗的命。也正因尉遲恭為大唐的創立及李世民的登基建立了不朽的功勳,因此被封侯晉爵,成為凌煙閣二十四位功臣之一。
最後因為一些小事惹到皇帝不滿,不過到最後還是保住了腦袋,也做的了生死殊榮的地步。
-
10 # 唐古看今
說到歷史上誰的智商高,我想到的是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在中國民間諸葛亮一直是智慧的化身,在三國的描述中說諸葛亮是一個美男子,這般有才華,有相貌的美男子,本應當找一個門當戶對的女人做妻子,而諸葛亮卻與一個醜女結婚,這個醜女很有才華,我想諸葛亮就是看上了她的才華吧!刨去小說演義裡對諸葛亮的描寫像借東風,草船借箭,空城計,八陣圖這些無從考證的事,正史中諸葛亮的智慧發明令現代人都望塵莫及,他發明的木牛流馬在崎嶇道路上行走如履平地,而且是永動機一般的存在。他發明的諸葛連弩,一次可發射多支箭弩,在冷兵器時代簡直是逆天的存在。還有據說饅頭也是諸葛亮發明的,當時只是為祭奠亡魂用的,現在成為餐桌上的主食。
在三國中諸葛亮提出了三分天下的雄才大略,那時候劉備還沒有一點地盤,三個國家互相牽制,最後也實現了,將當時的漢王朝分成三國國家,曹魏,東吳,蜀漢,其中以蜀漢最弱,諸葛亮為劉備的江山闖出了一大片天地,蜀國建立之後,諸葛亮被封為丞相,一直幫助劉備處理軍政大事,劉備在白帝城病死託孤,把兒子和江山都交託給諸葛亮,從此之後國家的大小事務都是由諸葛亮處理,在討伐魏國的戰爭中,諸葛亮在行軍的途中不幸病死,這可能在那個時代也算是個好歸宿吧!
諸葛亮雖然死了,但他卻在後世留美名,這也許是人最大的善終吧!
回覆列表
這問題我第一想到的就是三國時期的一位頂級謀臣,賈詡。賈詡,字文和,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人。東漢末年至三國初年著名謀士、軍事戰略家,曹魏開國功臣。
說到三國謀臣,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估計就是武侯諸葛亮了,羽扇輕搖,檣櫓灰飛煙滅,蘇大學士說的是周公瑾,可是人們想起來的卻是諸葛亮,不得不說三國演義和三國電視劇,把諸葛亮演得太到位
不過那都是演義,不是歷史,至於除了諸葛亮外,其餘的謀臣就是有著王佐之才的荀彧,雖然他智力驚人,可是一直都在曹操手下當著後勤部長的職位,導致計謀出的不多,使之我們的印象不是那麼深刻。
而除此之外,郭嘉郭奉孝,一個十勝十敗論,就讓郭嘉的大名停留在了歷史頂級謀臣的最前列,最然不是第一,甚至前三,可是隻要提起頂級軍事謀臣,國家必然在列。
而除了這些當然還有很多,比如幫這董卓近乎一統天下的李儒李文憂,還有剛正不阿的田豐田元浩,與田豐秉承冀州雙傑身為沮授沮公與,實在太多太多了。
可是他們的結局卻絕不能說是太好,田豐被袁紹賜死,郭嘉英年早逝,諸葛亮被自己活活累死,李儒被董卓後期的墮落拖累,哪怕沮授也在袁紹死後被殺,而荀彧亦是病死城中,幾乎所有謀臣都各有各的不幸。
除此一人,他從董卓出場就一直活躍在眾多諸侯之中,可是最後卻官至太尉,並且得以善終,為什麼三國時期主公,謀臣換了一個又一個,而他能一直屹立不倒,還做到三公的高官,為什麼呢?只因為賈詡十分的聰明,他對曹操獻計,從來都是一件事情一條計策,如果曹操採納,那就會按照這條計策完美的執行下去,如果曹操沒有采納,賈詡不會有任何的不滿,他對這件事就不會在發表任何意見。
比如說在赤壁之戰,賈詡獻計,不讓曹操南下,可是曹操不聽,賈詡明知道南下失敗的機率非常大,可他依然沒有勸阻,而曹操沒聽,最後赤壁大敗而回,而作為曾經勸阻過曹操的賈詡,一點事都沒有,曹操也沒有怪罪賈詡怎麼沒有一直勸阻他,只是把黑鍋被在了已經死去的郭嘉身上,賈詡的聰明就在這裡。
他可以不說話,也可以獻出的計策不被使用,可卻絕不會和助攻對著幹,這就是他的聰明之處,也是他的自保之法,而也正因為如此,賈詡是三國時期唯一一個得以善終的謀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