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生比電影更難
-
2 # 天下微影視
中國出了好多有名的演員,他們不僅在國內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在世界範圍內也有很高的評價。李連杰,成龍,周星馳,周潤發,李小龍,六小齡童,章子怡,吳京等。一部好的作品,不僅是演員要具有較高的演繹水平,還要劇本貼合時代特點,不是中國沒有好演員,而是缺少好劇本。王晶算一個比較出名的導演,他執導的作品也獲得了不少榮譽,但在表現人物形象,發掘社會問題等方面的深度還不足。同時,過度的強化商業化利益也會降低影片的水準。期待王晶有更好的作品個觀眾。
-
3 # 吐槽也是民生
王晶的偽命題。估計是自己膚淺,就覺得他拍的三級還能看看而已。國外的兩種最賣座,一種是大製作,一種是深入人心的劇情片。王晶都不行,就是給他在一線的國際影星都是假的。好不好,還得看導演。演員自身的修養也很重要。
-
4 # 使用者先知先覺
王說得比較事實 客觀。
第一,由於可能是涉及到意識形態問題。全球海外比較抗拒牴觸國內輸出的文化元素電影。例如,戰狼二 ,在香港的票房只有200萬港元。其他全球的各國地區便不用說了。
香港由於是一個自由貿易港口國際免稅區城市由TVB培養出一大批國際影星級別的藝員。藝人都來自是民間草根階層比較貼切生活化更接近像美國自由派的表演。而且香港的明星藝人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因為曾經是英聯邦52個國家地區之一。在這種環境氛圍下香港藝人明星具備世界各地的條件反射影響力。只要有華人英語的地方區域具備了有世界性的影響力。特別是香港的歌星明星經常性的。在世界巡迴演唱會演出表演和參加各國的電視綜合性節目接受採訪。這就是最好的例子證明了。
而且香港明星的片酬相對比較偏低,很多明星都想來內地發展,而國內的導演當然也看中香港藝人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和精湛的演技了。
香港只是把藝人當成一個普通的職業,內地是把演員當成高貴的身份。相信大家有所耳聞,在香港人眼裡,明星只是一種職業,他們和千千萬萬的普通人一樣,也因此沒有多少人追捧,如果在香港明星出行還帶著一堆的保鏢,一定會讓人覺得奇怪。
而剛剛這兩天結束的38屆香港金像獎後,中國電影局也剛好宣佈免去對香港電影條條框框的限制政策。而第五點也解說得很清楚。希望透過香港這個平臺幫助中國向世界輸出中國電影。而且還可以申請政府補貼輸出獎金。
無形中也誠懇的承認中國電影明星知名度。的確是還不及香港的電影和明星在全球海外的知名度。
香港電影雖然讓人一種印象感覺是電影沒落了。但香港電影保持優質產量出品少而精緻。仍然保持規規矩矩的票房紀錄收益。不會大爆冷也不會虧損這種狀態境界。香港片內地票房一二三個億。已經非常開心開慶功會又是準備籌備拍下集了。而內地的中國產片呢?呵呵呵呵幾個億/至十幾個億的票房居然還是虧損的。可以參考投資這些電影的電影娛樂上市公司的股票股價,和財務報表。(虛假的繁榮做假票房)
可以參考開啟貓眼電影查詢票房紀錄收益的。
-
5 # 陳端金68791
香港人的優越感由來已久,兩千零幾年之前,大陸娛樂圈資本市場沒起來的時候,香港人對大陸人有各種劃圈子、打低分。當以前港臺資本控制華語娛樂圈子的時候,對大陸演員歌手等都是半雪藏半邊緣,各種打壓。
對於香港娛樂圈的頭頭來說,香港被殖民過,就是他們的優勢,大陸來的,對於他們的觀感就是:首先一個是太土,一個是價值觀合不來。直接一點說就是:喜歡捧洋大人,熱衷所謂的國際市場(其實這個是華語影視圈的通病,大陸患病也不清)。
實際上所謂的國際市場,就是個偽命題,對於影視作品來說,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國際化市場。比如上世紀九十年代,香港影視最高峰的時候,也就是火遍東亞和東南亞,對西方的影響力微乎其微。
一個原因是同為黃種人的人種審美趨同,畢竟喜歡看白人和黑人電影的是少數,換位思考,白人和黑人喜歡黃種人影視作品的也是少數。
另一個原因是香港作為英國的殖民地,很多東西是中西結合,融合中國武術的功夫片,贏得一段時間的關注度,一定時間的新鮮感後,結果就是西方人看久了遲早會膩;
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歷史原因,東亞、包括部分東南亞國家,同為儒家文化圈,共同的歷史糾結,文化認同,再加上香港大都市的包裝,也能讓香港影視在東亞和東南亞火過。
總得來說,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剛開始時,也就是大陸的影視作品還沒起來的時候,香港就被當做觀看神秘中國大陸的視窗,一旦中國大陸的大門開啟,就沒有人會透過視窗看裡面了,香港影視和樂壇等娛樂圈的沒落就成歷史必然,因為她已經完成了她的歷史使命。
現在香港還有最後的優勢,一個是班底還在,唱戲的草臺搭在那裡還沒被風蝕垮塌。
另一個優勢就是人的戀舊性,影響大陸一兩代人的香港娛樂圈,其老藝人老歌手還在老驥伏櫪 ,擔當大任,但是這些老藝人的新作品,在內地已經沒有什麼市場,攪不起大波浪,更何談國際化市場?其它新的香港本土年輕藝人,關注度,影響力基本為零,這也是香港人極度厭惡流量明星的原因,因為香港藝人沒有流量了,沒有流量就沒有市場,流量原本應該就是中性詞,流量原本就是關注度的另一個意思,只是這個關注度的載體除了電視熒屏、大螢幕,可以是網路,也可以是各種新媒體,再不是幾家香港娛樂媒體和電視臺包打天下的時代了。
還有最後一個優勢是,看港臺影視作品、聽港臺音樂長大,然後又懷舊的大陸觀眾,基本就是八零後,也有少部分的七零後和九零後,還處於壯年。他們對於香港影視作品和音樂,還喜歡不時翻出來看看,就當祭奠逝去的青春。這些懷舊的大陸觀眾,不會喜歡現在所謂的國際化,只希望他們能拍出好看的作品。
最後我希望,大陸一些導演,也不要再追求所謂的國際化,這些所謂國際化的大片基本就是爛片。不贏得大陸人的審美觀感,離開大陸的國際化,去迎合國外小確幸市場,無異於緣木求魚,丟西瓜揀芝麻,最後只會雞飛蛋打,贏得國際化的虛名,耗費了老明星的口碑,虧的投資人松下褲帶子。香港娛樂圈還不改觀,口口聲聲國際化,不去贏得大陸市場,關著門搞香港影視和音樂,最後只會水乾不留痕,後人要在歷史堆中翻看香港娛樂圈的光輝歷史。
-
6 # 秋雨非度
港產片知名商導王晶一直力捧港臺不懼露點不為藝術為知名而獻身的女明星,改路數!?我好奇哪位內地知名男明星不懼當今自媒時代人言相當可畏地……與王導合作!Who啊!?
-
7 # 法律人老周
請問《戰狼2》的男主角是誰?《戰狼2》賺錢不?
再請問《紅海行動》的男主角是誰?《紅海行動》賺錢不?
-
8 # 看電影
躺著看的我覺得王晶說的有一定道理,但也有些以偏概全。
香港影人的優勢首先,目前市場認可度最高的男演員,香港影人依然具有壓倒性優勢。當然這裡的市場是王晶所謂的海外市場。作為陸港澳臺裡西化最為徹底的地區,無論演員表演還是製作理念上,港片在國際市場都有著天然的話語優勢。成龍、周潤發這樣能夠躋身國際一線的香港演員,放眼亞洲也是少見的,港產導演也已經參與了不少好萊塢商業片製作。雖然在文藝片領域大陸男演員早已被歐洲三大影展等海外平臺認可,但這類藝術影展和商業變現之間還差得很遠。
海外市場另外,王晶所說的海外市場,更確切的說應該是指海外的華人或者亞裔市場。歐美的文化市場,亞洲目前只有日本透過自己的動漫電玩產業實現了文化輸出,成為其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其餘包括中韓的文化產品,主要消費群體基本還是在亞裔內部。韓流K-pop的主要影響力在音樂產業。而在演員/明星領域,日本也基本歇菜。昆汀就曾經一針見血的說過“日本電影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一個有國際影響力的明星”。(這裡的沒有一個,是指連一個女演員也沒有…)
再來看看香港電影的海外市場。香港電影的巔峰是在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彼時包括臺灣、東南亞甚至南韓在內的整個亞太地區都是香港電影的腹地。但隨著冷戰結束,美國與亞太國家逐步簽訂關貿協定,好萊塢電影透過文化產品貼現和傾銷在幾年時間內逐漸蠶食了香港電影份額,當地票房冠軍也從港片變成了好萊塢大片。進入新千年,南韓電影涅槃重生,成為亞洲老大,香港電影的市場又被進一步壓縮。所以時至今日,王晶所說的海外市場,整個盤子其實是極其有限的。更何況王晶自己拍的電影,本來也從沒超出過華人觀眾群!
觀眾群而如果把市場定位為海外華人市場,這個觀點就更顯得偏見或者說過時了。以美國華人為例,目前大陸移民已經佔到華人移民總數近六成,觀眾群體基數已經開始向大陸傾斜。另外香港電影業自身已經是青黃不接的狀態,而大陸近年的各式流量明星還有吳京、徐崢、黃渤這類十億級票房收割機的影響力早已擴散至海外華人群體。
所以只要找準定位,選擇內地男一號不見得就是放棄海外市場。
香港著名大導演王晶在採訪中就曾一針見血說:以前香港的投資人還不敢用內地的男演員當男一號,因為在海外完全就等於你放棄了海外市場。很多人對華語片市場不熟悉,2010年以前的華語片是要靠全球市場來收票房的,那時候內地市場可沒現在這麼火爆,而且那時候在內地能扛起票房的只有那些香港巨星,內地明星有號召力的幾乎一個都沒有。
回覆列表
年輕人可能不懂,99年之前的港片在前世界數一數二的,而且許多明星導演都去好萊塢發展過,拍出來的電影口碑也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