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行輪迴

    做個可能不是太恰當的類比

    古詩與詞,就像古典音樂與流行歌曲

    所以題主才會有此一問吧

  • 2 # 長河日圓1

    古詩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你說呢?

  • 3 # 西廨七叔

    關於詩和詞的鑑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和偏愛。不能說有標準的詩或詞哪一種的意境更好。

    在唐代,甚至宋初,詞被稱作“詩餘”,士大夫甚至不屑於填詞,認為填詞不是正經文人做的事。因為,詞由“漢樂府”發展演變而來。在初期是作為青樓唱和內容。其格式打破了詩的一些限制,比如字數上可以根據樂曲調整(增字、減字、攤破……)。同時,長短句的形式也更便於入曲。

    到宋朝,朝廷抑武揚文,文人雅士風流倜儻,詩酒生活成為時尚,詞這種文學形式便流行而成為潮流。著名的柳七官人,晏殊都以舞榭歌臺入詞而著稱。

    而後來,詞漸漸被文化主流接受,也出現了蘇東坡,辛棄疾等豪放派詞人。

    就兩種文體來說,應該是各有千秋。

  • 4 # qingshuang1001

    說直白點,詞是詩的一種發展,在詩的基礎上,融加了音樂的元素。後來由於元的入侵,造成文化斷層,到明清又開始寫詩,但已經發展不到以前的高度,只能以小說見長。這樣解釋你就容易明白中華文化的脈絡。請別告訴你的語文老師!

  • 5 # 使用者振華

    因為古詩和詞主要是有區別的,詞在題材內容上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以描寫男歡女愛、相思離別為主,抒發的大多是作者個人的自我情感。 古詩在題材上比較偏重政治主題,以國家興亡、民生疾苦、胸懷抱負、宦海浮沉等為主要內容,抒發的主要是社會性的群體所共有的情感。

  • 6 # 落日孤鴻

    為什麼詞欣賞起來字面和意境比詩更動人?

    這個說來話長。

    詞體是中國詩歌發展至唐宋時期,伴隨著當時流行的燕樂而產生的。詞體,它是一種有著鮮明的外在語言形態和獨特文化內涵的詩歌體裁。第一,詩歌從本源上講是詩和音樂結合的產物。近體詩已將詩歌的語言文字方面的功能發展到了極致。物極必反,近體詩與燕樂結合而產生的詞體,從詩歌的音樂方面解構了近體詩整齊刻板的詩行,為詩歌開闢出了新的發展道路,詞體有著詩體窮變的歷史必然性。第二,詞體是音樂文學的典型代表,是唐宋時期社會享樂遊宴之風盛行之下所產生的一種文學和文化現象,詞體的字詞、句式、韻律、結構以至於內在的意蘊和特質,無一不是音樂陶冶塑造的結果,吻合表演及歌唱的需要是詞體語言的第一要義。第三,從詞體外在的句式和體制兩方面來講,詞體是中國詩體發展的必然結果。

    詞體特點:

    詞是隋唐時期興起的一種文學樣式。經過唐、五代長期的發展,至宋代達到了顛峰,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與唐詩、元曲並稱,是中國文學園地裡又一株絢麗的奇葩。 詞作為一種文體,屬於廣義的詩類,它與詩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就其形成來說,詞是在近體詩的基礎上為適應配樂歌唱而形成的一種新詩體。唐代近體詩,特別是絕句,常被用來譜樂演唱,所配樂曲是西域的燕樂,因而五言或七言詩句很難配樂,配樂者為了譜上樂,就把近體詩的詩句增加或減少一兩個字,因而形成了長短句。由此可見,詞和詩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是,嚴格說來詞終究不是詩,它有著自己獨特的特點。

    一、詞更擅長抒情

    文學作品一般離不開情、事、理三個方面。但文各有體,不同文體又各有所長。散文更長於說理敘事,詩長於抒情,而詞則比詩更擅長抒情。

    詞在抒情方面有以下三個特點: 1、詞擅長抒發比詩更加深微幽隱的感情。 詞在形式上比格律詩更自由,更易於表達感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詞之為體,要眇宜修,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詩之景闊,詞之言長。“要眇宜修”是從詞的體式本身來說的,“要眇”是精微美妙之意;“宜修”是恰倒好處的美,形容詞有一種內在的獨特的美。“言長”是說詞的韻味深長雋永,更適於表達感情,其在表達感情上也更加幽隱深微。如:辛棄疾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在慷慨激憤之中,又寄予著哀怨悱惻、細膩曲婉之情,正如梁啟超所贊:迴腸蕩氣,至於此極;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2、詞體現了一種陰柔美,其更偏重於抒發“細柔香軟”的男女戀情。

    男女戀情是中國詩歌的傳統題材之一,《詩經》開篇即是。至南北朝發展到極致,晚唐時詩詞都可用來描寫戀情。到了宋代,詩則主要用來言志說理,抒發莊重嚴肅的感情,詞則主要被用來抒發男女之間悲歡離合的感情,形成了詩大詞小、詩剛詞柔的藝術風格上的差異。這是因為作為娛樂工具的詞,主要是供歌伎演唱的,為了有親切感,就要由我口唱我心,詞的內容也就多是反映她們的情感體驗的,詞也就帶上了女性色彩,成了一種以柔情為主的文學樣式,因此,詞便常常被用來抒發“細柔香軟”的感情。即便以豪放詞著稱的蘇軾、辛棄疾也有大量柔性詞作,其成就也不在其他婉約大家之下。 如蘇軾的 《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辛棄疾的 《菩薩蠻》(鬱孤臺下清江水)都寫出了詞人細膩的情緒體驗,體現了一種陰柔美。特別是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感情纏綿悱惻,悽婉動人,更是極盡婉約的柔情之作。

    3、詞與詩相比較,在抒情上有更大的坦率性和真實性。 “詩言志”是中國詩歌的開山綱領,後來,人們對此又有更多解說,強調詩在政治和倫理道德上的教化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文學的審美作用。直至唐代,詩言志與抒情並行。至宋代,則分道揚鑣,言志以詩為主,人們常常用詩評價、抒寫政治見解、品德情操等。所以,詩人寫詩時往往恭而敬之,嚴肅以待,一點也不敢馬虎,即使偶然涉及戀情之事,也是躲躲閃閃遮遮掩掩,不敢盡言心中的感思。 而對起源於民間,流行於市井,作為娛樂工具的詞,人們往往以遊戲之筆寫之,將隱晦細密的感情寫入詞中。在這裡人們往往不加掩飾,將心中的所思所想直接表現出來。因此說,以遊戲之筆寫出來的詞,在抒發感情上,具有更大的坦率性和真實性。

    二、詞更富有音樂性

    詩和詞都是和音樂相結合的,但又有許多不同之處,這些不同之處使詞比詩更富有音樂性。具體地說,詞和詩在音樂性上的不同之處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詞和詩所結合的音樂不同。 詩在先秦時所配音樂是雅樂,至漢魏六朝時所配的音樂是清樂,而詞所配音樂是燕樂。

    2,它們的配樂方式不同。詩在配樂時,一般是先有詩後配樂,是以樂配詩。詞則是先有樂後有詞,即在現有的樂曲上依樂填詞。因而,在作詞時,其文、句、字、聲必須符合樂曲的要求,要依據曲譜的章節、節奏、旋律、節拍等進行創作。

    3,詞和詩與音樂結合的目的不同。雖然詞和詩與音樂相結合都是為了演唱,但是詩與音樂結合進行演唱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擴大詩的教化作用。到了隋唐,以詩入樂在一定程度上已帶有了娛樂性質。而詞配樂演唱的目的完全是為“娛賓遣興”。特別是北宋開國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出現了所謂“百年無事”的相對安定時期。經濟發展,城市繁榮,市民階層擴大。官僚、士大夫過著富貴享樂的生活,他們需要歌舞以佐清歡,廣大的市民的文化娛樂需求也不斷擴大。於是,出現了“茶樓酒肆醉舞酣歌,秦樓楚館競作新聲”的局面。而原本就是“豔科”的詞,由於它所富有的音樂性,恰好可以用來娛賓遣興,所以才得以興盛繁榮。由於詞和詩與音樂結合的目的不同,也使詞比詩的音樂性更強。

    三、詞調依從於曲調

    “詞之作必須合律”,由於詞與音樂結合時是依曲填詞,因而詞調對曲調有很強的依從性。所以根據曲調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詞調,形成了詞調在長短、分段、韻味、句法、字聲等方面的特點,這一點也與詩有著顯著的區別。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詞有詞調。 每個詞調都有詞名,詞調、詞名本來就是曲調、曲名。

    2、詞要分片。 當然許多詩也是分段的,但是,詞的分片與詩的分段是不同的。詩的分段主要是依據詩歌的內容或抒發的感情來分的,而詞的分片,卻是依據曲調的分段而來的。宋詞樂曲的結構大部分都是分為兩段,令曲一般只有一段,少數慢曲也有三段、四段的。因此,宋詞就有了單調、雙調、三疊、四疊之分。樂曲是一段的稱為單調或單片;兩段的稱為雙調(這是宋詞的最常見最基本的形式);由三段樂曲構成的稱為三疊,四段的稱為四疊。

    3、詞的韻數、韻位、韻調、韻聲依曲而定。在這點上 詞與詩有著明顯的差異。而且,由於曲調段落明顯不同,詞調除隔句壓韻外,還出現了極其複雜的壓韻情況,這裡不再贅述。

    4、詞的句式參差多變。 雖然有些詩體的句式也有一些長短變化,但總的來說,詩的句式是比較整齊的,而且詩的句式變化是由其自身體式決定的。詞的句式變化與詩的句式變化不同,它是由樂曲來決定的,即詞的句式隨著樂句的變化而長短參差。

    5、詞在字聲方面的講究比詩複雜。前面說過,由於樂曲的旋律不同,對於詞在字聲方面的要求也不同,這不僅表現在詞的韻調、韻聲方面,它對詞的總體字聲方面都提出了要求。

    四、詞重起,結和過片

    1.起。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文學作品亦然,只有頭起得好,才能引人入勝,否則就會使人興味索然,影響到全篇的藝術效果,詞也是這樣。前人曾對詞的“起”提出了一些要求。什麼要求呢?說:大抵起句,須切所詠之意,不可泛入閒事。又說:詠物猶不可泛。《蕙風詞話》中也說:起處不宜泛寫,宜實不宜虛,當籠罩全篇。作慢詞,起處必須籠罩全篇。就是說詞的開篇要開門見山,切入題意,萬不可脫離主題泛泛而寫。

    2.結。所謂“結”即結束。與起句相比,難度更大,正如前人所說:詞起結最難,而結猶難於起。結的好壞對整首詞的藝術效果影響很大,結的好,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映帶全篇,使整首詞通篇生輝。結句有不同的形式,單調詞只有一結,雙調詞有前後兩結。前人對結也有要求:凡詞前後兩結最為重要,前結如奔馬收韁,須勒得住,而且要留有後面地步,有住而不住之勢。後結如從流歸海,不但要收得盡,還要有迴環漂流,盡而不盡之意。結句或以動盪見奇,或以迷離稱雋,著一實語敗矣。就是說,不要說盡。而令、慢對結句的要求又不盡相同,此處不再論及。

    3.過片。除了起和結,詞的過片也很要緊。對過片的要求張炎在《詞源》中說:過片不要斷了曲意,要承上接下。《樂府指迷》中也說道:過處多是自敘,若才高者方能發起別意,然不可太野,走了原意。沈祥龍也說: 詞前虛則後實,前實則後虛,過片乃虛實轉接處。

    所以詞對起 結過片的要求也與詩有明顯的不同。 這裡只是說一些基礎性的容易理解的東西。詩和詞更多的不同就不深說了。有心人自然會去了解的。

  • 7 # 抑鬱症破譯者

    “詩言志,詞言情”,古人早就說明了。詩就是用來表達志向的,而詞就是用來表達情感和情緒的。側重點各有不同,所以就沒有什麼“為什麼?”。(題主邀!)

  • 8 # 成陽明

    怎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呢?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是各自朝代反應當時的一種生活狀態,唐詩有唐詩的意境,宋詞有宋詞的靈魂。都是非常好的,且有耐人尋味的意境在裡面。

  • 9 # 陳知一163886987

    詩詞那見有雌雄,

    宋韻唐風味總同。

    畫虎雕龍皆寄意,

    千支萬派不離宗。

  • 10 # 西山詩家國

    題主問得特別好!

    很多人喜歡古詩詞,大都是被‘詞’的優美意境和節奏韻味吸引來的,然後才愛上古詩詞,併產生了深入瞭解和學習創作的興趣。

    但是,詞的意境和韻味真的比古詩還動人麼?

    詞的由來

    我們大家都知道‘詞是詩之餘’,卻不知道‘詞’最早的功能類似於現在的流行歌曲,講究聲律感、節奏感、故事性。

    這是因為,在唐朝的時候,很多西域的樂曲順著絲綢之路就傳到了大唐,並和當地民歌、古詩、歌行、傳承音樂逐漸融合,形成了固定牌子的‘教坊曲、民曲’,這種曲牌又被稱為‘詞譜’,被歌者伶人廣為傳誦。

    隨之,喜好音樂藝術的文人騷客看到了引領時代流行的機會,於是紛紛加入創作的大軍,倚聲填詞,最終蘊育出‘宋詞’這一鼎盛品牌。

    為什麼詞的意境和韻味動人呢?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回答!

    因為詞的每一句可長可短,就有了參差交錯的節奏感,上口且跌宕。

    因為詞要依據樂譜,就有很強的音樂藝術性,細膩且悠遠。

    因為詞的故事完整性比較強,就可以包容很多微妙之意,意味深沉。

    因此,詞不僅可以抒發情志,還能傳遞‘古詩’很難表達的一些婉轉、曲折的私屬情感,再加上可以引入‘口頭語‘,雅俗兼備,就容易表達得更深入、更清晰、更有聲律感。

    那麼,很多人要說了,古詩也不差呀?

    古詩的分類及意境、韻味

    其實,題主提出‘古詩’不如詞的意境和韻味,這個觀點有點片面,或者說切入點不是很準確。

    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其中和‘詞’類似的‘歌行’也屬於古體詩,很多‘歌行’也是很有意境和韻味的,也能吟唱。

    比如李白的《蜀道難》、《長相思》,都是意境和韻味上乘的傳世佳作。

    特別格律要求不嚴的古詩,如《詩經》三百首和《古詩十九首》,其中意境和韻味遠超詞牌的很不少,且傳世久遠。

    例如,古詩十九首《涉江採芙蓉》

    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

    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這首古詩顯然在意境和韻味上不比一些著名的詞牌要差。

    因此,題主說的‘古詩’應該是近體格律詩,這是在唐朝中後期興起的詩體,因為平仄、對仗、音聲、節奏比較格式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格律詩的故事性和變化程度,給創作者自由發揮的空間不大,就很不容易出現意境、韻味比較動人的作品來。

    不過,這也要因人而異的。

    結語

    在格律詩中,也有一些意境、韻味十分動人的作品,比起詞牌毫不遜色。

    例如,李商隱《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又如,元稹《離思》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只是能寫出這樣作品的詩人確實太少了,所以,整體上才會給人一種‘詩的意境和韻味不如詞’的認知。

    希望上述內容能夠幫助到題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關於春夏秋冬花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