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孩子自立能力差,總是丟三拉四,責任心不強,被動,做什麼事情都要家長督促,這些不良習慣的危害入小學後更為突出。其表現如:早上起床叫不起來,吃飯慢,食慾不好,自制力差,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寫作業速度慢,磨蹭。他們一般智商較高,但成績不十分理想。管吧,太花時間,不管吧,他會做得更差,家長非常苦惱。 究其原因,主要是從小照顧過多,家長包辦的太多,孩子所感受的幾乎都是“現成”的 ,用不著去“操心”。要讓孩子自立,最好的方法是,把孩子當做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而不能僅僅看作是附庸和照顧的物件。應該充分相信,孩子一定能把事情做好。以下幾點不妨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做個嘗試。 1、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 。比如,家長可以故意給孩子一個不完整的答案,讓孩子自己用腦袋去想,得出圓滿的答案,也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表示自己解決不了,讓孩子幫忙。這可以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之中,自然而然地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2、讓孩子用語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即使明知孩子想講什麼,也不要先說出來,不要替孩子表達。少說這樣的話“你是想……?”,“你是要……?”,“你去……”等等,避免讓孩子只說“對”“是”“好”這樣的話。 3、逐漸改變孩子的依賴心理。 給予孩子工作或角色,賦予他責任,完成後要鼓勵。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會因責任感而引發出不靠他人而自己解決問題的慾望。 4、帶孩子參加社交活動時,一定將孩子介紹給客人 ,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產生自立的意識。 5、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例如,讓孩子自己有一套隨身用品 ,並讓他自己管理,父母可以採取間接的方式去幫助孩子。這與自我意識的形成有很大的關係。 6、有計劃有準備的將孩子交給他人照料一段時間 。孩子離開父母和熟悉的環境,必須努力的配合並適應他人家中的生活習慣,有時為了達成自己的要求,還得費心去說明或是說服,這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非常有用。 但習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家長自己必須做個有心人,制定計劃,持之以恆。 培養孩子自立的方法: 一、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如:一歲多的孩子不小心摔倒了,趴在地上不起,別人把他抱起來,他哭著趴到原處,嘴裡喊著:“媽媽抱、媽媽抱。”媽媽急忙跑過去抱起孩子,孩子才止住哭聲。孩子自己能不能爬起來?回答是肯定的,每一個孩子都需要成人的鼓勵,如果最初媽媽用親切的聲音:寶寶長大了,會自己爬起來。孩子會乖乖的自己爬起來,他沒有理由哭鬧不止。 如:幼兒入園時有一個孩子哭鬧不止,問其原因:媽媽忘了給他帶小手絹;急著上班的媽媽也不得不返回家給他拿手絹。媽媽為什麼不告訴孩子: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應該自己想著。 如:早晨孩子磨磨蹭蹭不穿衣服,父母急急忙忙給穿上,沒準孩子在偷偷樂呢:“又一次戰勝了你們。”四五歲的孩子吃飯不好好吃,家長在孩子玩的時候忙裡偷閒喂他一口,並且還需要好言相勸,孩子才張開金口。 身為父母,在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才能完成的事情時,父母不給予幫助,這是父母不盡職。然而,當孩子有獨立完成這件事的能力時,作父母的就應要求孩子獨立完成這件事。作為一個人,他沒有摔倒了能重新站起來的勇氣和毅力,他怎樣去生存;如果一個人離開了父母的呵護,他會生活的很糟。那他怎樣去競爭。 二、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想。 如:剛剛買回的積木,孩子可能不太會搭。家長可以給以引導,聰明的家長是不會把示意圖給孩子看。父母要給孩子留下思考的機會。 訓練孩子思考的習慣 。父母可以給孩子一個不完整的答案,讓他自己去動手動腦,這可以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之中,自然而然地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鍛鍊孩子獨立的人格。 有的孩子不論做甚麼事情都需要大人陪著,就是和小朋友在一起玩,也不要大人離開。幼小的孩子在一起玩,難免會發生爭執,就大哭大腦。如:搶玩具,作為家長不應指責訓斥,更不應該哄著對方給哭鬧的孩子以讓步。應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讓孩子學會用語言交流,已達和解。 有一本書,書名是《讓孩子自立的55種方法》,建議你買來看看,一定會有收益的。 孩子不能自立,那肯定是父母失職。家長只有端正教育思想、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才能讓孩子成為獨立自強、身心健康的人。動物會在孩子長大後把它們從身邊趕走,逼迫孩子學會獨自生存的能力。這種行為貌似殘忍,實則是最有利於孩子成長的做法。作為高階動物的人類,有多少家長能狠下心這樣做?父母對孩子發自內心的百般呵護,是“愛”孩子還是“害”孩子?為什麼現在的孩子自立能力差?本書作者明確提出:孩子不能自立的責任在父母,因為父母過於嬌慣孩子。不能自立的孩子無法在社會中生存,所以,真正的教育並不是給予援助,而是培養自立的人。本書中列舉了55種有效的方法,以幫助家長負起教育的責任,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讓孩子成為獨立自強、身心健康的人。
有一些孩子自立能力差,總是丟三拉四,責任心不強,被動,做什麼事情都要家長督促,這些不良習慣的危害入小學後更為突出。其表現如:早上起床叫不起來,吃飯慢,食慾不好,自制力差,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寫作業速度慢,磨蹭。他們一般智商較高,但成績不十分理想。管吧,太花時間,不管吧,他會做得更差,家長非常苦惱。 究其原因,主要是從小照顧過多,家長包辦的太多,孩子所感受的幾乎都是“現成”的 ,用不著去“操心”。要讓孩子自立,最好的方法是,把孩子當做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而不能僅僅看作是附庸和照顧的物件。應該充分相信,孩子一定能把事情做好。以下幾點不妨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做個嘗試。 1、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 。比如,家長可以故意給孩子一個不完整的答案,讓孩子自己用腦袋去想,得出圓滿的答案,也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表示自己解決不了,讓孩子幫忙。這可以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之中,自然而然地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2、讓孩子用語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即使明知孩子想講什麼,也不要先說出來,不要替孩子表達。少說這樣的話“你是想……?”,“你是要……?”,“你去……”等等,避免讓孩子只說“對”“是”“好”這樣的話。 3、逐漸改變孩子的依賴心理。 給予孩子工作或角色,賦予他責任,完成後要鼓勵。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會因責任感而引發出不靠他人而自己解決問題的慾望。 4、帶孩子參加社交活動時,一定將孩子介紹給客人 ,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產生自立的意識。 5、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例如,讓孩子自己有一套隨身用品 ,並讓他自己管理,父母可以採取間接的方式去幫助孩子。這與自我意識的形成有很大的關係。 6、有計劃有準備的將孩子交給他人照料一段時間 。孩子離開父母和熟悉的環境,必須努力的配合並適應他人家中的生活習慣,有時為了達成自己的要求,還得費心去說明或是說服,這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非常有用。 但習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家長自己必須做個有心人,制定計劃,持之以恆。 培養孩子自立的方法: 一、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如:一歲多的孩子不小心摔倒了,趴在地上不起,別人把他抱起來,他哭著趴到原處,嘴裡喊著:“媽媽抱、媽媽抱。”媽媽急忙跑過去抱起孩子,孩子才止住哭聲。孩子自己能不能爬起來?回答是肯定的,每一個孩子都需要成人的鼓勵,如果最初媽媽用親切的聲音:寶寶長大了,會自己爬起來。孩子會乖乖的自己爬起來,他沒有理由哭鬧不止。 如:幼兒入園時有一個孩子哭鬧不止,問其原因:媽媽忘了給他帶小手絹;急著上班的媽媽也不得不返回家給他拿手絹。媽媽為什麼不告訴孩子: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應該自己想著。 如:早晨孩子磨磨蹭蹭不穿衣服,父母急急忙忙給穿上,沒準孩子在偷偷樂呢:“又一次戰勝了你們。”四五歲的孩子吃飯不好好吃,家長在孩子玩的時候忙裡偷閒喂他一口,並且還需要好言相勸,孩子才張開金口。 身為父母,在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才能完成的事情時,父母不給予幫助,這是父母不盡職。然而,當孩子有獨立完成這件事的能力時,作父母的就應要求孩子獨立完成這件事。作為一個人,他沒有摔倒了能重新站起來的勇氣和毅力,他怎樣去生存;如果一個人離開了父母的呵護,他會生活的很糟。那他怎樣去競爭。 二、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想。 如:剛剛買回的積木,孩子可能不太會搭。家長可以給以引導,聰明的家長是不會把示意圖給孩子看。父母要給孩子留下思考的機會。 訓練孩子思考的習慣 。父母可以給孩子一個不完整的答案,讓他自己去動手動腦,這可以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之中,自然而然地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鍛鍊孩子獨立的人格。 有的孩子不論做甚麼事情都需要大人陪著,就是和小朋友在一起玩,也不要大人離開。幼小的孩子在一起玩,難免會發生爭執,就大哭大腦。如:搶玩具,作為家長不應指責訓斥,更不應該哄著對方給哭鬧的孩子以讓步。應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讓孩子學會用語言交流,已達和解。 有一本書,書名是《讓孩子自立的55種方法》,建議你買來看看,一定會有收益的。 孩子不能自立,那肯定是父母失職。家長只有端正教育思想、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才能讓孩子成為獨立自強、身心健康的人。動物會在孩子長大後把它們從身邊趕走,逼迫孩子學會獨自生存的能力。這種行為貌似殘忍,實則是最有利於孩子成長的做法。作為高階動物的人類,有多少家長能狠下心這樣做?父母對孩子發自內心的百般呵護,是“愛”孩子還是“害”孩子?為什麼現在的孩子自立能力差?本書作者明確提出:孩子不能自立的責任在父母,因為父母過於嬌慣孩子。不能自立的孩子無法在社會中生存,所以,真正的教育並不是給予援助,而是培養自立的人。本書中列舉了55種有效的方法,以幫助家長負起教育的責任,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讓孩子成為獨立自強、身心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