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居家一閒人

    首先說的是,男孩沉迷手機,手機從哪裡來,父母要沒收,說明是家長給買的。什麼時候買的?男孩已經沉迷了,說明買的時間不短了。為什麼要給正在上學的孩子買手機?他們不知道教育部有檔案規定,禁止十八歲以下未成年人在學校期間不能帶智慧手機嗎?不知道學校有規定不讓手機進課堂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既然知道,但為什麼還要給孩子買智慧手機呢?也許有人說是愛孩子,也許有人說是嬌縱孩子。但其實是家長有惰性,平時不願意和孩子溝通,對孩子的教育不管不問,回到家中,孩子在玩手機,不幹撓家長的清靜,家長樂得清閒。他們不知道玩手機會耽誤學習呀?肯定知道,不然也不會到九年級了,才突然想起來去沒收。晚了嗎?有點晚。沒辦法了嗎?也不盡然。家長要行動起來,不要圖清閒去搞什麼沒收這種認為一了百了的截徑。不可能的。孩子想要自殺已經說明問題了。要做耐心細緻的說服工作,可從減少玩手機的時間方面做起,不要心急,一步一步把孩子向學習方面引導,千萬不要再做什麼一蹴而就的傻事了。不可能的。

  • 2 # 姬鵬

    近日,資陽城一名15歲的男孩,因手機被父母“沒收”後,竟然選擇“跳江自殺”。據悉,這已經不是頭一次“跳江”,具體的原因不說,可能大家也能猜到,就是孩子“沉迷手遊”,父母無可奈何,只好將手機“沒收”。可是,對於孩子的舉動,卻讓人感到驚詫。雖然,孩子所幸被救起,但觸目驚心卻隱藏在不確定之中。

    事實上,類似的問題應該比較普遍,孩子們的極端行為,即便各有不同,但是青春期中呈現出的“叛逆氛圍”,卻是一樣的味道。尤其,對於物質條件相對“豐裕的時代”,孩子們幾乎是在蜜罐里長大的,而且父母們也比較寵溺,這就導致,青春期的時候會“更加叛逆”。

    坦白講,“青春期叛逆”屬於正常的一種成長表現,只要父母能適當的引導,應該能順利的度過。但是,對於一些孩子和父母的關係不融洽的情況,就會生髮出一些極端的事情。作為青春期的孩子,正是獨立意識萌芽的階段,但是生活方面卻還需要父母照顧。

    這種半疏離半依賴的情境下,就會讓孩子們表現出很厭煩的狀態。甚至,很多孩子容易被外界環境影響,墮入歧途。如手機被收就跳江的男孩,很明顯已經對手機形成極大的依賴。當然,“跳江本身”可能就是一種對抗,真正的目的不是“尋死”。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自殺未遂”給孩子造成一種脅迫力量的存在。當然,這種認知在本質上是荒唐的,可這對於那些“被慣壞”的孩子,好像就是一種“生活準則”,反正“自己一作死,父母就心軟”,那麼為何不作死呢。所以,類似的事情才會越來越多。

    所以,就“手機被收男孩跳江”事件,總的來說父母的責任應該很大。有時候,孩子的不良秉性一旦在幼年形成,要想在之後的歲月裡修補,著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人畢竟不是機器,想短時間內有所改觀幾乎不可能。有的人或許在之後的社會歷練中能有所改變,有的人一輩子可能都是“嬰兒”。所以,對於青春期“極端性叛逆行為”,要搞清以下幾點,再去修補孩子。

    原生家庭的“氛圍”裡一定要有精神之愛。通常來看,多數父母認為只要給足孩子物質上關愛,就好像是最好的愛。可是,當孩子開始萌發獨立意識時,似乎單純的物質之愛就顯得不夠。在一定程度上,在孩子的青春期,精神上的關愛更為重要。因為他(她)們試圖認知周圍的世界,並希望父母對其理解。

    他(她)們或許以為,只要給足孩子的物質之愛,孩子就應該聽話,甚至有好的習慣。可是,這恰恰會導致很多孩子走向歧途。在一定程度上,青春期的孩子對精神的需求,比對物質需求更重要。有的孩子透過遊戲彌補,有的孩子透過戀愛彌補,可無論怎樣,這種彌補都不及父母之愛,而且控制不好會影響學習和成長。

    父母能否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很重要。之所以這麼說,是緣於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外界的認同和確認,以此作為自我確認的力量。只可惜,很多父母總是以成年人的視角看待孩子,以過來人的經驗說教孩子。這種情境下,多數孩子很難接受,並且長此以往,容易造成厭煩父母的情況。

    很多父母,總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聽話。可事實上,他(她)們從來沒有審視過自己的交流方式是否恰當。孩子們的思維和視野畢竟是有限的,對於父母來講都會顯得不成熟,但是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和父母平起平坐的交談,被尊重,被理解的交談。

    只要能做到這些,想必孩子的叛逆就會收斂一些,久而久之也會站在父母的立場進行思考。總的來說,成長需要的更多是理解,而非無休止的指責。對於孩子來講,遊戲的誘惑確實大,這是普遍現象。但是,作為父母要耐心的和孩子講清楚沉溺遊戲的後果,而非直接沒收手機。

    總的來講,極端的“說教式”和“硬堵式”的教育,只會迎來極端的反饋,這幾乎是公認的錯誤教育方式。但是,多數為父母的,卻總是在這個問題上重蹈覆轍,這著實讓人感到難解。當然,這裡也不排除,一些父母確實自己對於教育的認知比較粗錢,文化層度也低。

    但是,這也不應該成為推脫的理由。要不然,很多孩子將會成為父母的犧牲品。說到底,孩子的成長會面臨很多問題,作為家長是要干預的,但是疏導比說教更重要。所有人都厭惡說教,這並非孩子獨有。所以,只有摒棄說教式的,硬堵式的教育方式,才能迎來孩子的積極反饋。

    相信,孩子之所以“跳江”,最大的問題不在於不讓玩遊戲,而在於沒收手機的不尊重方式。由此來看,也能說明一個問題,很多家長自己都沒有完全脫離“嬰兒意識”,所以與孩子的溝通才會出現很多尷尬。真正的成年人,在交流時,尊重是基本的品質,要不然跟誰交流都是問題。

  • 3 # 快樂庭院

    真的不好說,但如果努力就有希望,如果不努力,那麼是一點希望都沒有。

    如何努力呢?

    如果孩子品質不錯,沒有喪失理智,那就有希望。總基恩我自己的經驗和再三思考,給出以下思路:

    ①,父母主動完全接納他和他的現狀,不要被他的表現激怒。還同時要向他傳達一種關愛和無條件的接納。

    同時一定要想辦法拓展他的注意力和更多些的興趣。因為手遊,已經到了和父母反目成仇這種極端,就先不必要考慮中考考試成績了,關鍵的是把他的興趣從手遊轉移出去一部分,比如除了手機,他曾經喜歡的其它事情,比如廚藝、比如園藝,可以鼓勵他是當地表現。

    ②,在生活中,逐漸的給他加一點責任,比如分擔一定的家務,適時的給予認可和讚賞,

    現實很平常很磨人同時也很有溫度,手遊中沒有親情。

    手遊可以玩,不過手遊不能當飯吃,不能是生活的全部。

    以上三點都是在想辦法拉近親子關係,只有親子關係改變了,父母才可能對孩子產生好的影響。親子關係緩和了,初三的孩子大多數是很懂道理的,他們只要能開始考慮自己的以後和目標,父母再有意識地促使點撥,慢慢地一定會有改變。

  • 4 # 初入社會請指教

    看到這個問題,想起網上不止一次的看到這類新聞,不知為啥,心裡有點質疑經典寓言故事“亡羊補牢”了。

    出現這種問題,父母要付不可推卸的主要責任,這裡或許說是監護者更加適當,畢竟有許多父母因為種種原因不能陪在孩子身邊教育孩子,都有自己的難處,不能一棍子打死一片人。說到監護人,是這樣解釋的:監護人是對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如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負有監督和保護責任的人。不是法律專業,對於詳細也不是很清楚,但我覺得在小孩成年之前監護人的職責應該包括其教育成長,問題中小孩已經到了沒收手機要尋死的地步才發現,那麼之前呢?監護人的監護職責怎麼做的。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但也不是羊丟完了再去補啊,但好在現在這情況羊還沒丟完。

    回到問題,小孩已經有這種情緒了,作為父母,更加要注意方式方法了。雖然棘手,但有什麼辦法呢?自己的孩子,到了這種情況,應該好好安撫孩子情緒,屬於叛逆期的孩子,父母應該多些陪伴,有句話“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之前教壞了,那麼後面就應該更加努力讓其迴歸正道。

    個人總結幾點:1.多加陪伴,讓其知道,除了手機,還有家人。

    2.暫時不收取你的手機,但你得跟我們多出去走走,分散孩子手機上的注意力。

    3.加點責任,給點擔子,讓其知道自己不是除了玩就沒有其他事沒有責任了。

    4.手機是他現在最大愛好,但不代表孩子就沒有其他愛好了,父母多點關心,發現孩子喜歡的事,多加培養。

    (圖片來與網路)

  • 5 # 無羽翅

    帶去殯儀館看死人,找點跳樓,溺水死人的照片,貼滿他房間!這樣不行,又不想他死,那就打殘到沒行動能力!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自己的孩子教育成這樣,竟然到以死相逼,好意思問這個問題!

    還有孩子現在讀初三,說明你們年紀還尚可生二胎,早做打算再生個防老來無子!告訴他多他不多,少他不少!

  • 6 # 深藍色老爸—山楓心理

    現在無論小學、中學還是大學,沉迷遊戲中的孩子隨處可見。很多家庭因此陷入了困境,孩子和家長的關係不斷惡化,甚至到了家長和孩子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眼看自己的孩子沉迷遊戲,學業荒廢,一日一日沉淪下去,很多家長卻對此束手無策,這種絕望是痛不欲生的。

    面對這樣的困局,很多家長的做法是嘮叨、指責、羞辱和打罵。但越是這樣,孩子越是沉迷其中無法自拔。那麼,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麼呢?

    面對沉迷於遊戲中的孩子,很多教育專家提出了許多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些辦法或多或少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我今天給大家提供的一個辦法是,希望家長能夠陪孩子一起玩遊戲。當然,這不是目的,只是方法和手段,最終的目的是幫助孩子脫離沉迷的遊戲的狀態。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孩子為什麼沉迷遊戲。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親密關係,孩子的心理成長過程也需要跟家長建立親密關係,這種關係叫依戀。如果孩子在從幼小到成人的過程中沒有跟家長建立質量良好的親密關係,那麼孩子這種原本希望跟家長建立親密關係的需要,就會轉向別的地方,網路遊戲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沉迷遊戲的心理實質就是孩子跟網路遊戲建立了質量良好的親密關係,而這個親密關係本來是應該跟家長建立起來的。

    如果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玩遊戲,遊戲就會從原來孩子依戀的物件轉變成家長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平臺和載體。在這個載體上,孩子和家長從原來的對立關係轉變為夥伴關係,再進一步發展會為親密關係。

    同時,我們需要知道孩子為什麼會沉迷於遊戲,遊戲中是什麼東西在強烈的吸引著他們。在遊戲中,孩子每一小步成功都會得到相應的迴應,在心理學中叫鏡映關係。這種關係每個孩子從小就需要,沒有就要到別的地方去尋找,網路遊戲正好可以提供這樣的感受。如果家庭環境能夠從小給孩子提供鏡映環境,孩子長大後沉迷網路的可能性很小。可以說,孩子沉迷於網路遊戲,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現實生活的苦悶把他們推向了網路。

    孩子沉迷於遊戲就好比一個不會游泳的孩子掉進了水裡。嘮叨和指責,就好比眼看著快要淹死的孩子,家長還在岸上告訴孩子“雙腳要用力蹬水,手臂向兩側划水,挺胸抬頭換氣······”,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孩子溺水而亡。此時家長最應該做的就是下水救孩子,幫助孩子脫離遊戲也是如此。

  • 7 # 省錢購物一特別攻略

    第一個問題,他為什麼喜歡它,他從裡面得到了什麼?如果你有一份工作,老闆特別常識你,身邊的同事特別支援你,大傢俬交也特別好,而且公司給的錢也很多,你的職業發展也沒什麼天花板。那麼,你會離開這個公司嗎?不會。因為我們在這裡獲得了成就感,物質獎勵,人際關係和歸屬感。反過來,如果你在一個地方一直有挫敗感,所有同事視你如仇敵。你會想要呆在這裡嗎?不會。因為沒有滿足我們物質或內心的東西。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呆在現實的世界,要沉沒在虛擬遊戲裡?你要知道,在遊戲裡,他能獲得掌控感,他能獲得成就,他也能獲得樂趣,還可以避開任何煩惱。你說,他在這裡是不是得到了他生命裡很重要的一些部分?是的。所以根本上講,我們需要在現實生命裡,給他提供一些東西,讓他覺得現實生活裡,也有他很重要的東西。

    比方說在一些小事情上的肯定,比方說先減少對他的批評,比方說剛開始多帶出去公園玩耍如放風筍,比方說現實世界一項能夠讓它學習後容易獲得成就感的東西如先彈珠……總之,先在現實世界裡,有陪伴,也有一些能夠滿足他內心的東西,樂趣,成就感,肯定,責任。等等。其次,我們還是需要反思,為什麼他當時走到了這一步?

    我們自身的行為有沒有需要調整的地方,是不是做了什麼事情讓他內心更多的割裂和逃避?這個是我們需要去看待的。如果已經鬧到要跳江,說明確實存在一些比較嚴重的事情。如果只是平常的哭鬧,說明事情並沒有發展得很極端。從上面這兩個角度去思考問題,你其實能夠獲得更多的答案。比我多得多。總之一個核心,當我們內在的需求能夠被滿足,我們就能健康有序的成長。適當的滿足它們!

  • 8 # 悠閒之客1

    孩子是一面鏡,多反省自己。 帶領孩子走進現實生活,轉移他的駐意力,你自己也應改變生活,多陪伴孩子。二十一天為一週期,成敗在第一週期,以後不斷加強,孩子與你們都會找到快樂,用心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不喜歡的人說想你你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