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段子小聰
-
2 # 聽我講趣味娛樂與星座
餘華的《活著》,之所以成為經典,一定有其作為優秀經典小說該有的品質。有人說,這是一本不需要書籤的書。
餘華講了一個苦難堆砌的悲劇故事,太過戲劇化而看似用力過猛,而實際上他是在講一個成年人的寓言,他講出了一個我們都能懂的人生道理,也傳遞給了我們最樸實有用的生存態度。
美國華盛頓郵報這樣評論道:“《活著》是不失樸素粗糲的史詩,鬥爭和生存的故事,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殘忍與善良的形象。”《活著》裡面很少有煽情的情節,每一個悲劇都如實的呈現在讀者面前,讀者是透過人物的行為舉止和內心想法感受到悲劇之中的痛苦。每個人物的死都只是短短數語,有慶死的時候只是腦袋一歪摔在地上,鳳霞死的時候只是說生下孩子後大出血,天黑前斷了氣,家珍就更描述的更簡單了——鳳霞死不到三個月,家珍也死了。這些重要的人物死時的描述在小說中都異常平白簡單,像是在講一件平常的事,這就是餘華筆觸中殘忍的一面,他使每個讀者都感受到了親人死去般的無助和麻木,生老病死本就是人生的必然,沒有必要渲染和煽情,但讀來卻顯得異常沉重。
餘華在《活著》的自序中寫道: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寫作過程讓我明白,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正如他所說,小說的主人公富貴有著對苦難異於常人的承受能力和樂觀態度,他的一生經歷了自己的大起大落,經歷的身邊的人失而復得和最終一個個離他而去,當最終他世界上的親人一個不剩的時候,他也變成了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他的生活再也不會有親人逝去的苦難了。他買了一頭牛陪伴他,把它當成自己死去的親人們,他的一生正如他唱到的那樣——“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富貴的一生有許多的轉折點,而對他最重要的轉折點是在他年輕時嗜賭成癮輸光了全部家產,變得一貧如洗的時候,年輕時候的他是地主家的獨子,家境富裕,他對活著的理解很簡單,就使遊戲人生,揮霍無度。可當他輸掉了自己的全部家產時,他開始體驗到了另一種生活,這種生活對於他原來的生活來講,有著天壤之別,但他很快地適應了這種落差,對自己的現狀有了正確的認識,他認識到了過去的錯誤,開始勤勞的學習種田,正如他說的那樣:“俗話說是笨鳥先飛,我是笨鳥多飛。”他戰勝了人生的第一個大挫折,這也為他此後的生活哲學奠定了堅定的基調,那就是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境和挫折,都要好好地活著。
從地主少爺到貧苦百姓的轉變,使得富貴真正的從幼稚轉變為成熟,他肩負起了家庭的責任,這場變故給他帶來了最寶貴的人生財富,此後的生活即便貧苦艱辛,他懂得了為了身邊的人堅強的生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一個個龍二,春生,隊長這樣的人被裹挾在時代裡,命運身不由己,唯獨富貴順從地活著,他像是被馴服了一樣從不反抗從不埋怨,他珍惜活著的時光,珍惜與家人在一起的時光,即便窮苦,活著的意志,是富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的東西。
當一個人經歷活著的種種磨難之後,他還能樂觀的活下去,那麼他就是一名不平凡的英雄,這使得他可以揹負起接踵而至的打擊,擁有著對抗挫折的勇氣。毫無疑問,富貴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餘華把種種磨難堆砌在了一個人的身上,使得小說更戲劇化,但又將故事埋在時代的種種變遷中,讓人覺得又很真實,就是這種戲劇化和真實感,使得讀者在讀富貴的悲劇的時候既不覺得是過分旁觀的戲外人,又能同時保持一顆憐憫和同情之心,深入其中與主角同甘共苦,好運捶顧他時,我們會欣然微笑,當他遭遇厄運時,我們會黯然落淚,悲劇接踵而至,我們和富貴一樣無法喘息。當苦難終於過去,富貴依然樂觀的活著,我們也被感染了這股積極的力量,從而學會更從容的去面對現實生活中的挫折。
每個人短暫的一生中總會有許多苦難,但這些苦難終會過去,珍惜當下,好好地活著就是最重要的事。
-
3 # 閒事公趙公子
生命是沉重的,它要承受的太多太多;生命又是輕微的,因為它是那樣脆弱,一不小心就會將其弄碎,而無挽救的機會。
當福貴的生活由錦衣玉食一落而成為粗衣布食時;當福貴被莫名其妙地拉去當壯丁,經歷了槍林彈雨、死裡逃生的兩年後,他不敢再奢望什麼了,悲哀、痛苦、無奈都只化作了一種力量、一種信念,這便是活著。
活下去比面對死亡更需要勇氣。因為,不論有無天堂和地獄,死亡對於生活於痛苦中的人來說,都是一種解脫。然而,對於仍舊生活於磨難中的人來說,繼續活下去意味著承受更大的痛苦,這無疑是需要巨大的勇氣的。
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樂觀的態度,是永不變更的。
即便有時,我們會覺得力不從心,我們仍然要試著去承受,好好地活下去。
-
4 # 夕顏1979
很早就讀過餘華的小說《活著》,也看過透過小說改編的電影。
男主人公富貴的一生,很悲慘,親人一個接一個的離去,人生跌宕起伏,白髮人送黑髮人,悽慘無比,卻只能默默承受,無力改變。
命運無常,好好活在當下,珍惜身邊人吧。
回覆列表
《活著》這部電影我至少看過三遍,演員的演技咱先暫且不說,電影故事的主線反應了中國近代社會的變遷,這對於我們這些90後只能從爺爺奶奶講故事中聽到的“文化大革命”以及“集體大鍋飯”都從中得到體現,這也是吸引我反覆觀影的原因之一。電影從一開始的氣氛就比較凝重,感覺看完之後很壓抑,但經過仔細斟酌品味才能體會到電影裡“要活下去”的深義,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