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qwe68309

    天傍晚回去加練五百次短矛。”聲音雄渾,遠遠傳來,遠處兩道身影正並肩走來。一名是頗為壯碩的黑髮黑眼中年男子,身後揹負著一兵器箱。另外一道身影卻是更加魁梧壯碩,高過兩米,手臂比常人大腿還粗,可他卻有著獅子般的腦袋,正是獅首人軀!凌亂的黃色頭髮披散著,這赫然便是頗為少見的獸人中的‘獅人’,他同樣揹著一兵器箱。“銅三老弟,你看我兒子厲害吧,今年才八歲,已經有尋常成年男子的力氣了。”中年男子笑道。“嗯,雪鷹是不錯,將來比你強是沒問題的。”獅人壯漢打趣道。“當然比我厲害,我八歲的時候還窮哈哈的和村裡小孩玩鬧,啥都

  • 2 # 小凌說史

    其實在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前就有人嘗試過子午谷計策,此人就是蜀漢的老對手魏國大司馬曹真。公元230年(也就是諸葛亮兩次北伐之後),曹真上表給魏明帝曹睿請求南征蜀漢以改變當時諸葛亮整天在邊境的侵擾態勢,這得到了曹睿的批准實施。

    南征蜀漢分三路大軍浩浩蕩蕩出發了,其中曹真親自帶領著一路大軍從子午谷進發,但是因為子午谷實在難走,加上連綿不絕的大雨使得棧道被毀嚴重,大軍走了一個多月才走到一半路程,最終因為各種原因被迫無功而返。曹真也因為行軍勞累得病,班師回朝後不久就病逝了!

    舉曹真這個例子其實主要目的是想說明子午穀道路遠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按照諸葛亮相對謹慎的性格特點不管該不該聽從魏延的建議,最終歷史上的他還是沒有聽從子午谷奇謀!

  • 3 # 豹子頭101

    諸葛亮行軍打仗向來注重穩妥,冒險的事除了被逼

    無奈使用空城計外,幾乎沒有做過什麼冒險的舉

    動。尤其是當時的北伐,蜀國五虎上將已全部戰死

    或病故,五虎上將後代中比較厲害的關平也隨關羽

    一起赴難,關興病故,張苞因舊傷復發不治身亡,

    蜀軍除魏延、姜維、廖化外基本沒有什麼大將可用

    了。

    反觀魏國,後方地域遼闊,經過多年經營已人口眾

    多,繁榮程度已是上升之勢。且很多地方地勢險

    要,城池堅固,易守難攻。

    再者說吳蜀聯盟並不是那麼牢固,利益驅使,吳國

    若趁此時攻打蜀國,蜀國當時已經聚全國之力攻打

    魏國,後方空虛,後果不堪設想,從全域性考慮,權

    衡利弊,我個人認為諸葛亮的做法是對的。

    各位有其它看法嗎?

  • 4 # 小葉講遊戲

    諸葛亮沒有采納魏延的建議。子午谷,是歷史上爭論頗多的一個問題,爭論的焦點多半在魏延的奇謀是否可行。子午谷之策要想成功,必須滿足五個條件。1、魏延的五千人可以十日之內急行到達長安。(曹真西征時,軍馬在子午谷走了一個月)2、長安長安夏侯懋完全不設防,而且要一聽說蜀軍來了,就立刻嚇得屁滾尿流逃走,而不選擇閉門堅守。(急行的魏延軍隊,是不可能帶攻城器械的)3、此次偷襲必須保持資訊零洩露,讓魏國關中和南陽方面完全聾掉。4、夏侯懋逃走了還必須給蜀漢五千人留足糧食(急行軍,肯定帶不了那麼多糧食)5、諸葛亮二十日內把後續部隊和糧草全部運到長安。五個條件缺一不可,否則,魏延這五千人就算打下長安,也會立刻被魏國反過來包餃子吃掉。

    諸葛亮的戰略重點從來就不是長安,而是先取隴右五郡,即天水,廣魏,隴西,南安,武都(“此懸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爭取隴右,十全必克無虞”),漢中之戰後,曹操盡遣漢中人口於此,經濟較富庶,以此地的資源來重振關中,再來往東發展,魏延武勇但大方向的戰略太過冒險,子午谷之策,當然不會被諸葛亮採納。

  • 5 # 相瓜796

    這個問題分兩種情況來分析,一是,聽從建議兵出子午谷,最後的結論就是能成功!背後偷襲奪去長安。取得戰術上的勝利!二是,不聽從建議,按部舊班的執行既定的戰略方針。爭取合適的戰機,獲得階段性的勝利!我們不是當事人,也不能準確的知道他們的想法。而我們可以通過歷史人物性格和後來發生的事情來推斷,當時諸葛亮所做的決定寄予什麼考慮和最終目的是什麼?

    諸葛亮。相比大家耳熟能詳,多智盡妖。總之一句話就是完美的化身!智慧的體現!對於魏延估計很多朋友不是很熟悉,作為蜀國大將能被劉備所看重,做到鎮遠將軍,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豈是沒有本事,有勇無謀的悍將?記得成為漢中太守鎮守成都,曾說過一句霸氣側漏的話,一直引為經典: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這是何等的驕傲和霸氣!不過後來也證明他說到做到,鎮守成都固若金湯!

    諸葛亮一次次的北伐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削弱士族的影響力,那時候蜀國剛建立。諸葛亮作為丞相掌權者,一些治國政策,強國方針能想到可是實施不了。畢竟受當時的社會環境所限制!士族壟斷制,基本上如果得不到士族的支援,有些方針和策略是實現不了的!唯有破而後立打破這種制度才能有施展的機會!所以北伐只是收拾士族的藉口罷了!雖說諸葛亮是個全才,可是看人用人的眼光比起劉備來就差遠了,劉備曾經明確的說過馬謖剛愎自用,不可重用!可是諸葛亮後來還是用了,導致街亭失守,導致北伐化作一堆泡影成為一個笑話!對於魏延,,劉備五虎上將不用,唯獨對他委以重任鎮守成都!這也證明他的眼光毒辣,看人極準!所以說,北伐只是個有預謀的計劃而已,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削弱士族的目的!就算聽了魏延的建議,僥倖成功了。也只是暫時的,畢竟,一無外援,二無糧草,三無人才。佔領長安也只會被魏國包圍困死在裡面!所以,從長遠看來,諸葛亮一生謹慎,治國是個很好的全才!開疆擴土,打天下就得靠魏延這樣的智勇雙全的大將了!是非功過,自由後人來評說!這只是本小說,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和無盡的想象空間!

  • 6 # 散人堂主

    這個問題很多人都在猜想,在下也來聊上一聊。從我們這些“事後諸葛亮”分析來看,應該可以一舉攻下長安,但攻下長安北伐就會成功了嗎?未必!

    1.魏國軍力未損:打下長安,魏國還有洛陽,且魏國都城首府都在洛陽,政府機構未受致命破壞,同時主力軍隊也未被消滅,魏國還有十分強大的還手之力。

    2.蜀國後繼乏力:蜀國佔領長安,僅是一種戰略上的意義,並無法實現大軍團戰術運作。奇襲成功之後,攻城部隊會直接面對魏國各路援軍的包圍,這也是諸葛亮堅持不用此計的根本原因。

    3.司馬懿鬼才:司馬懿平孟達時,僅用8天跑完了一個月的路程,何等魄力?同時也說明了魏軍機動作戰能力之強悍。憑此機動能力,如果長安守軍能堅守數日,魏延將被斬於長安城下。

    4.蜀道艱難:“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也是諸葛亮六出祁山都必先取糧道的關鍵原因,同時也解釋了為何馬謖失街亭諸葛亮勢必斬之。北伐是戰役而非戰鬥,不是攻一城便能定天下的,這才是諸葛亮做為軍事家的戰略眼光。

    綜上,各位也該明白了,非諸葛亮不知突襲子午谷的妙處,而是他已謀定,此計即使成功,對魏國也並不能造成致命一擊,還反受其累。加上諸葛亮本來就不喜歡魏延,也懶得跟他解釋,畢竟諸葛亮算得上千古奇才,“高階知識分子”的臭毛病也還是有的。

  • 7 # 李留勤983

    歷史是嚴謹的,用個假設就是一個偽命題!還假設什麼?事實魏延並無有兵出斜谷,還討論啥!就是出了斜谷又能怎樣?諸謁亮照樣死到五丈原,!六出祈山無一勝蹟,註定是個死!本可暫時偏安一域,可正是他的六次耗空國財民力的討罰中原的逆動,加速了蜀國的滅亡!當時就是再出兩諸謁孔明,那劉禪也是滅國的大料!

  • 8 # 漁耕樵讀

    北伐成功不能成功很難說,但是取得關中的可能性相當大的。

    其實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有兩個版本,魏略記載的是魏延奇襲長安,然後拿下長安一代,然後和諸葛亮匯合。而魏延傳記載的是魏延突入關中,不去理會長安而迅速東進奪取潼關,然後據險而守切斷魏國援軍。諸葛亮則率領主力攻略關中。

    第一個版本

    其實魏延提的應該是第二版本,因為第一個版本的缺陷很明顯。

    1、軍事上第一個版本並不合理,所以也遭到普遍的批評。因為根據第一個版本,即使魏延計劃完全獲得成功,也僅是控制了關中的西半部分。當從中原方面增援的魏國大軍趕到後,必將在長安附近的平原地區與蜀軍展開決戰,這對擅長複雜地形作戰的蜀軍可是非常不利的;

    2、長安一帶除了潼關和武關根本無險可守,這對於身經百戰,有著豐富實戰經驗的宿將魏延來說,不會不清楚在這樣的地形,蜀國的輕裝步兵與以高速騎兵和重灌步兵為主的魏軍決戰會是什麼結果;

    3、一旦關中地區成為戰場,雙方則均無法依靠當地供應糧草,十萬蜀軍的糧草需要依靠從漢中翻越秦嶺來供應。而魏軍可以依靠渭河的水運從河東、中原方面進行補給,比較方便(曹操當年進攻關中馬超韓遂集團就是依靠河東的糧草的),這樣蜀軍必不能長久;

    4、長安是西漢的舊都,魏國的陪都之一,又是雍州的治所,經過漢朝歷代帝王,包括董卓,李傕,鍾繇等數代人的增築修補,僅圍繞城牆一週就有80里長,是座出了名的難攻不落的堅城。即便魏延擊敗或趕跑魏守軍佔領長安,也已是元氣大傷,何談守不守得住?

    5、就算魏延攻佔長安,也只能將關中魏軍逃走的道路部分切斷,而且無法阻擊增援大軍,若要阻擊曹魏的中原軍團,就必須控制潼關,從而達到完全獲得整個關中的控制權。

    第二個版本

    而三國志魏延傳記載的這就是第二個版本,可以說成功率很大。魏延率軍奇襲奪取潼關,武關要塞。切斷魏國援軍。諸葛亮率領主力攻略關中,一舉拿下整個關中,關中巴蜀連成一體,兵鋒直指洛陽。因為中原包括洛陽都是無險可守。可以說奪取天下已經成功了一半了。

    這個版本最大的問題,就是魏延能否堅守到諸葛亮拿下整個關中之前。不過以潼關之險要,以諸葛亮之謀略應該不是太大問題。別說司馬懿多厲害,他和諸葛亮總共對陣兩次,連頭都沒敢露。還差點被圍殲了。讓他主動攻佔據險要地形的諸葛亮,成功率絕對不高。

    兵法有奇有正,弱則用奇,強則用正。穩妥的戰法蜀國對魏國一點勝算也沒有。所以魏延的這個計劃沒用,實在是諸葛亮的一次失誤。就像登艾偷渡陰平,他自己都沒想到會進展的那麼順利。

  • 9 # 天理之昭明靈覺處

    諸葛亮絕對不會採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襲,為什麼這麼肯定,因為首先,北伐在諸葛亮心中的真實目的是不是打敗曹操統一北方還真不好說,起碼不是要急於統一北方。因為諸葛亮當年的隆中對說的很清楚:“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但此時荊州已屬東吳, 諸葛亮北伐無望,他北伐不過一是要凝聚人心穩定後方,二是要擴充地盤積蓄力量,牽制魏國罷了,在這種戰略思想下,怎會採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襲?第二點即便是真要北伐,諸葛亮一生謹慎,每次北伐都是傾蜀國全國之力,幾次北伐雖不成功,但都能全身而退,不至於滅國。子午谷奇襲在戰術上不失為一步好棋,但卻是一險招,行軍路線艱難,保密性差,糧草跟不上,一旦失敗,影響全軍士氣和決心,後果無法設想。諸葛亮也不是那種拿五千將士試試的性格。第三魏延一直在諸葛亮身邊有懷才不遇的情節,諸葛亮不會放心讓他帶五千人馬而去。

  • 10 # 奮鬥青春

    謝謝邀請,我們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諸葛亮在出祁山,攻伐魏國的時候,蜀漢大將魏延向諸葛亮獻計,讓他率領一支精兵,取道秦嶺,奇襲魏國的首府,到時候與諸葛亮大軍會師,定可使得北伐成功,天下盡歸蜀漢。但是當時諸葛亮拒絕了,理由是秦嶺崎嶇難行,一旦魏軍設伏,將陷入絕境,所以“子午谷奇謀”算是歷史上的一大遺憾,甚至很多軍事學家都認為諸葛亮太過謹慎,導致了伐魏的失敗。 那麼,如果諸葛亮從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襲”的這一建議,蜀漢是否真的可以一統天下呢? 答案自然是不可能的。首先我們可以從當時諸葛亮為何要伐魏來看,伐魏本不是他的本意,只是如果蜀國不北伐,那麼,魏國也會去攻伐蜀國的,與其讓戰爭在自己的國土上爆發,還不如把握戰場的主動權,所以,伐魏也是不得不為。 其次再說魏延的子午谷奇襲,自然是存在的一定危險性,豈止是一點危險,危險還很大,因為秦嶺崎嶇難行,帶兵過多容易被發現,但是如果帶的兵士過少,奇襲就達不到效果,一樣是被魏軍吃掉,所以奇襲這一招著實是不好實施。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考慮到當時蜀國的實力,是遠不及魏國的,就算奇襲成功,佔領了魏國,以蜀國的實力,用怎麼能夠長期的佔有魏國的土地呢?時間久了,一樣是對蜀國不利。 所以,對於軍事方面的老司機,諸葛亮自然是知道放棄奇襲這一計謀帶來的利處遠大於去實施這一計謀,只是當時諸葛亮不好說破當時蜀國與魏國的真實實力對比而已。

  • 11 # 清峰徐來89

    先來分析一下諸葛亮此人,有句老話叫“諸葛一生唯謹慎”,諸葛亮平生用兵都是謹小慎微,只要是沒有必勝的把握,諸葛亮是不會派兵作戰的。如果成功了,尚且好說,但如果失敗了,諸葛亮就要承擔主要責任,於國於民都不好交待了。

    諸葛亮一生神機妙算,未嘗敗績,如果此戰失敗,諸葛亮的威望便日下,為以後的領兵作戰極為不利。

    更重要的是諸葛亮肯定也是不斷分析了當時的戰略形勢,覺得勝算極小,況且也有可能讓自己全軍覆沒的危險,不但魏延沒能突襲成功,自己的大軍還要受其牽制,弊大於利。而且,諸葛亮也早觀魏延此人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對魏延此人心生沒有好感。

    故而,諸葛亮權衡利弊,沒有采取魏延的建議,沒有派兵出子午谷去偷襲魏軍。

  • 12 # 伊耆角木

    其實根本不用談能不能打下長安,問題在於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實施子午谷之計,因為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本來就不是打下長安,單純打下長安一點意義都沒有。

    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什麼?有兩層。第一層是透過北伐控制西北涼州,達到蜀漢兼跨益、涼二州,兩路出兵,逐步東進的目的;第二層是以攻代守,保證曹魏沒有空閒對蜀漢進攻。而一路奇襲打下長安不僅成功率不高,即使真的成功也是奪下一個雞肋,沒有戰略意義。可以分別講一下。

    先說第一點,蜀漢,尤其是諸葛亮心中的戰略是什麼?那可以從諸葛亮自己提出的《隆中對》來說。那就是橫跨荊州、益州,候天下有變,兩路出兵,奪取中原。但是,隨著關羽戰敗,荊州盡失,劉備伐吳又失利。但是面對最強大的曹魏,吳蜀不得不盡棄前嫌重歸於好,劉備死後不久,蜀漢和東吳也就正式重新結盟。於是乎,蜀漢再也不能從東吳手中奪回荊州。蜀漢手中只有益州一州,那樣的話就如諸葛亮自己在《出師表》中說的“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根本沒有任何希望一統三國,甚至不能堅持下去不被滅。所以,只能另謀出路。而諸葛亮想到的,就是向北奪涼州,然後有了兩個支點,便可以有機會兩路出兵,緩步並取中原。所以,雖然諸葛亮打出“克復中原”的旗號,但這是一步步來的,絕不是一蹴而就的。

    第二點就是以攻代守。諸葛亮總共進行了五次北伐(並非小說講的六出祁山),228年第一次北伐到234年死於第五次北伐中。短短七年不到五次北伐,頻率相當高。除了寄希望於獲得涼州再圖東進之外,更有一層用意就是以攻代守,掌握主動權,讓曹魏疲於應付,無法主動攻擊蜀漢。而這效果也是比較顯著的。諸葛亮主政期間,只有第二次北伐後曹真伐蜀有過一次,因大雨道路難行不得不撤回。諸葛亮死後曹爽有過一次伐蜀,被蔣琬擊敗。之後便是最終導致蜀漢滅亡的鐘會鄧艾伐蜀。此外曹魏再沒有對蜀漢開展什麼大規模戰爭。這多少得益於諸葛亮連年北伐,讓曹魏疲於應付而無法組織有力的反攻。在諸葛亮死後,曹魏更是因為得以喘息,而讓蜀漢獲得了多年的平靜。

    解釋完了這兩點,回過頭看子午谷之計。魏延提出的透過子午谷奇襲長安,有一定的成功可能性,那就取決於曹魏有沒有反應過來。料到了那就是魏延全軍覆沒,沒料到,可能有機會。不過,就算魏延能夠不受攔截抵達長安,他真的能攻破長安的城牆和守軍嗎?長安畢竟是漢朝舊都、曹魏陪都,防範不可能跟鬆懈。一旦與守軍在城下僵持,曹魏控制的九個州無數援軍就會爭相殺來,最終,死無葬身之地。

    退一萬步,魏延成功打下長安,或者諸葛亮大軍趕來匯合了。就萬事大吉了嗎?一樣沒用。曹魏國都在洛陽,離長安不算太遠,軍事力量極強。一旦長安失守,勢必增兵支援,各地援軍也一樣不斷趕來。到時候就是在開闊的平原作戰,曹魏擅長的騎兵大佔優勢,蜀漢以步兵為主,沒有了山勢險隘,戰鬥力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另外,由於對長安是奇襲,諸葛亮勢必沒有時間穩定西北雍州、涼州。屆時此二州援軍從後方攻擊,洛陽大軍從正面出擊,蜀漢便會兩面受敵,死無葬身之地。

    故而,長安不是諸葛亮的目標,且不說未必能打下來,打下來守不住也是個雞肋。諸葛亮怎麼可能同意子午谷之計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夢見與死人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