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火器工坊

    諸葛缺糧不假,蜀國不缺糧是真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六出祁山有好幾次面臨斷糧的風險,糧食問題是最卡諸葛亮脖子的問題也是能決定北伐能否繼續的問題,吃不飽,人心思變,軍心不穩,官渡之戰,佔盡地利和兵力優勢的袁紹就因為糧草被燒,軍心浮動,才被曹操打敗。但諸葛亮大軍缺糧不假,但是蜀國不缺糧是真。

    戰線太長 後方不濟

    蜀漢的軍隊長驅直入,戰線太長導致糧草供給綿延千里,無法速戰速決的結果往往就是缺糧退兵。 漢中有軍屯。北伐不是國家缺糧,而是運糧困難。真正缺糧草的四伐,還是連下大雨導致運糧困難才退軍的。早在劉備奪取漢中之前,法正就建議攻取漢中然後“廣農積穀”。自秦朝李冰治理都江堰之後,成都平原旱澇保收,再加上地處南方,作物一年兩熟甚至一年三熟蜀國是不缺糧的。但蜀都雖號“天府”,但距漢中遠隔千里,道險運艱。再加上十成米運往軍中,押糧的人要吃,運糧的牲口要吃,最後剩四成就不少了。

    實行軍屯

    為了克服這個困難只能就地種糧食,因此,諸葛亮一到漢中就招募五千人進行屯田, 又安排趙雲、鄧芝在赤崖屯田。又命呂乂為漢中太守,“兼領督農,供給軍食”。據查,督農一職只設於漢中,他郡無考,這足以證明諸葛亮十分重視軍屯耕戰措施。漢中有軍屯。北伐不是國家缺糧,而是運糧困難。真正缺糧草的四伐,還是連下大雨導致運糧困難才退軍的。 諸葛亮已在北方屯田了,軍屯不可能完全足夠供應,平時不打仗也許能自給自足,打仗時農活要停下,後勤要吃飯,戰線越長越吃得多。 諸葛亮本來就在漢中屯田了啊!不僅在漢中,最後一次北伐,他甚至直接在魏國境內屯田,耕者雜於渭濱之間,百姓安堵,軍無私焉。後來,為加強北伐的軍需供應,又令楊儀在漢中“規劃分佈,籌度糧谷”。建興十年,諸葛亮暫停北伐,“開黃沙屯,休士勸農於黃沙”,重點放在務農植谷,發展糧食生產方面。同時,諸葛亮還十分注重興修水利,他對漢初蕭何在漢中開創的“山河堰踵跡增築”。 諸葛亮死後,蜀漢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迴圈,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 在糧食問題諸葛亮如此用心。足可見蜀軍北伐有多缺糧。

    而在雍涼戰場上司馬懿也是針對蜀軍缺糧的弱點,堅守不出,想要消耗蜀軍糧草讓蜀軍自己退兵。

    糧食問題就是安全問題 就是生存問題 至於春秋戰國,糧食已經是各國爭奪霸權的重要戰略資源,各國都打擊糧食商業買賣,限制人口流動,把農民和奴隸栓在土地上發展生產,小麥畝產大概150斤左右,但是那時候人口也少,人均耕地多,雖然沒有機械化,粗放式耕種,只要沒有戰爭,溫飽還是可以的。但遇上兼併戰爭,國與國之間對敵,往往糧食從前線徵調,加上國內徵集的,軍隊應該就夠了,再說軍隊不會管百姓有沒有糧食吃,沒糧了就往百姓頭上攤派,餓死百姓也不能讓軍隊斷糧,所以很少出現糧草不濟的問題,但是常年的兼併戰爭,社會動盪不安,人民流離失所,田園荒蕪,雜草叢生,確實常常吃不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歡樂喜劇人》你有什麼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