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寬145494945
-
2 # 港劇優先
評書,相聲,曲藝,無可挽回的走在下坡路上,甚至前兩個已經面臨死亡。原因甚可探究。
評書:基本是100年前的老戲目,90年代的新嘗試也煙消雲散;演員更是行將入土的老人幾個。
相聲:90年代末式微之後,郭德綱又掙扎了一下,不過而而。維持個池塘小環境自養罷了。
曲藝:以京戲為代表,已淡出大眾視野和生活,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偶或一瞥於某些活動,或發現於旅遊紀念品之中。
那麼,其社會原因是什麼呢?
評書,其起源和繁榮的原因,是過去民眾的文盲化。大眾基本不識字,不能自行看書,只能透過聽講來增見識和娛樂,說書人就有了生存基礎。現代社會消滅了文盲,這個基礎空白消失,人人可看書讀故事,選擇大增。所以,評書之沒落正和文盲時期人口死亡同步!
相聲,其為短小散亂之小段子,配以某些特殊口技。是大眾娛樂短缺,傳媒手段缺乏時期的產物。人們獲得娛樂的手段很少,供給也很少,相聲得以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但現代社會,尤其是網路興起和成熟,大眾獲得娛樂資源很方便,各種段子在網路上層出不窮,人們突然發現,那些所謂娛樂大師不過爾而,令人一笑的話語多得是,相聲立刻無地自容了。只有個郭德綱反應過來,大呼迴歸,迴歸哪裡呢---迴歸逗樂的基點。但網路的迅猛連這個基點也要佔據了,郭德綱也多半是個已經逝去的浪花而已。
曲藝則要複雜些,很多戲劇是很系統化的藝術形式了,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很形象的概括了喜劇的成熟度。唱科打作,繁多的劇本,社會從平民到帝王的認可度,皆非評書相聲可比。
但事物到了極端則或涅槃或滅亡,喜劇也如此,其無比切合了農業經濟的緩慢而近似凝固的社會節拍,對工業和資訊經濟的現代完全無法入格。當前的社會,節奏無比快速,民眾稍有組織下秀出些個人,就能成明星,就能成角兒了。什麼10年苦功才上臺的,那是浪費人生和社會資源。現場表演就是要個情緒,要講故事那還有電影電視劇伺候呢。戲劇已變得兩不著調了。
總而言之,工業時代的技術發展,資源的豐富,使得文盲消減,媒體革命性進步,傳播技術直對個人,技術進步的速度導致社會節奏的快速。傳統曲藝看來是無法涅槃來跟隨了。
逝者終將逝去,詩經不也從曲集而成詩文集了嗎, 歷史往往少見新鮮事。
-
3 # 於小小
傳統的曲藝不但沒有脫軌,反而是在德雲社的帶領下,成了這個快節奏時代最受人追捧的娛樂方式了!
不信你看張雲雷的專場,開票即售罄;你看德雲社五地同時的跨年專場,是不是也一票難求,這說明什麼,是不是在說明傳統的曲藝正在煥發新的生機?
曲藝是說唱藝術的總稱,它包括了相聲和評書。說起評書,還要提德雲社,因為德雲社裡有許多優秀的評書演員,比如李雲天,比如閻鶴祥。閻鶴祥在今年夏天說的評書《劉漢臣之死》,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也使很多人愛上了評書。至於郭德綱的評書,那就更不用提了,人家可是評書界的“坑王”啊!可是即便是他到處挖坑,還不填,還是有許多人甘願入坑,包括我,你說氣人不?
所以我認為,傳統的曲藝在德雲社的帶領下,正在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大放異彩,你說是嗎?
-
4 # 化蝶82266我心飛揚
沒有!郭德綱老師就把相聲 評書等傳統藝術發揚光大了!只有郭老師把那些失傳了的曲藝 小曲兒、評書 戲曲 ......都寶貝似的收集整理以待傳承 表演!讓更多的人欣賞喜歡!事實證明觀眾還是很喜歡的!
-
5 # 魔法蘋果73
要看是什麼傳統。那些很俗很葷的沒有脫軌。因為大夥兒都吃飽穿暖了。德雲社能火起來就是很好例子。歷史總是在迴圈。
-
6 # 彭世軍狂草書法
我想應該是偽命題。
不是傳統的曲藝、相聲、評書等,和時代脫了軌,而是我們的生活軌跡與傳統文化的康莊大道走偏了! 所以導致我們欣賞不了傳統的曲藝、相聲、評書,以及古典的文學藝術作品。
為什麼?因為我們在學校裡受到的教育,是不中也不西,即不是現代的,當然也不是傳統的"四不像"教育!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名牌大學中文系裡,從老師到學生沒什麼人會作一首合格的律詩。甚至連打油詩都不會作!何其悲慘!
而在最能代表一國抽象思維能力的數學領域裡,陳景潤之後,中國本土再也沒有出現世界級的大師。
目前中國在科技方面的資金投入,已位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國並沒擁有世界級的、數量堪稱第二多的科技、文化方面的大師。這足以說明很多投入是無效投入。所以效率十分低下。
只見大學裡高樓林立,卻難覓大師蹤影!真正的大師,早已成快滅絕的稀缺物種!
經過四十年改革開放,中國GDP已位居世界第二,貿易總量世界第一。而在科技及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卻不能完全與之相匹配?
本人以為是基礎教育出了問題。
何以見得?就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
如當今中國社會里,竟然存在很嚴重的代溝。而西方社會里,卻並不存在或並不顯著存在這一現象。這的確令人十分的不解與詭異?
其實背後的原因十分簡單。就是每隔十年左右,我們的九年義務教育的語文教科書,會在新的思想指導下,重新編撰。直接導致的結果是:十年前後的兩代人,讀的是完全不同的語文書。即50代,60代,70代,8 0代,90代,00代,10代,都是讀著完全不同的語文書長大的。所以他們就沒有相同的記憶,就沒有相同的討 論話題。所以他們之間說的話,互相之間都聽不懂!當然這就是代溝了!
一個民族的相同記憶,就是歷史!
所以,在這種十分奇芭的教育模式引導下,在同一社會制度下的每代人,竟然行走在不同的時光隧道里!這真是奇蹟呀!
但考察近千年以來,中國古代童蒙教育。其使用的語文課本,竟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你一定會十分的驚呀吧!
【唐宋時期,以識字教育為主的綜合性識字課本主要有《開蒙要訓》、《百家姓》、《三字經》、《對相識字》、《文字蒙求》和"雜字"書。
《蒙求》,亦稱《李氏蒙求》據《四庫全書提要》為五代後晉李瀚所著。近人餘嘉錫在《四庫提要辯證》中總結前人研究成果, 認為當是唐代李翰所作 ,書名取《易·蒙卦》:"匪我求童蒙, 童蒙求我"之義。
全書以歷史典故為主要內容,每句四字,上下兩句成對偶,各講一個歷史人物或傳說人物的故事,如"匡衡鑿壁,孫敬閉戶,孫康映雪,車允聚螢"。宋以後還廣泛流傳,"舉世誦之",還曾遠傳到北韓、日本。
後世陸續出現的各種《蒙求》和同類讀物,如《十七史蒙求》《廣蒙求》、《敘古蒙求》、《春秋蒙求》、《歷代蒙求》、《名物蒙求》等等,在體例上或內容上都師法李翰的《蒙求》。《三字經》、《龍文鞭影》、《幼學瓊林》中許多內容也取材於李翰的《蒙求》。
古代蒙學教育,十分重視用詠歌古詩"以養其性情"。唐宋以後,詩歌成了蒙學教學中固定的教學內容。
宋以後在蒙學中流傳較廣的是《神童詩》、《千家詩》和《唐詩三百首》】。注以上內容摘自網路。
結論:中國古代的童蒙課本,幾乎千年不變。
而一代代的讀書人及各類大師們,就是讀著這千年不變的童蒙課本,成長起來的。
這千年不變的童蒙課本,其實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
任何天才的心田,若無文學藝術的滋潤,都遲早可能會乾涸,從而養育不出炫人的花!
在今天,中國正走向民族強盛的道路上,若無傳統文化的迴歸,我們究竟能走多遠?誰也說不清楚?
其實,一方面是我們沒文化,欣賞不了傳統的曲藝、相聲、評書,以及古典的文學作品。另一個方面是沒有天才大師的出現,導致傳統的曲藝、相聲、評書等,以及文學作品的沒落。二者互為因果關係。以至惡性迴圈。
但可喜的是,相聲大師郭德鋼的出現,預示著傳統文化正在迴歸。郭德鋼一無文憑,二不是體制內的專業演員,三無任何家庭背景,家裡沒人是說相聲的。卻要靠說相聲養家湖口,還要發家致富。在當下,無異於痴人說夢!
但現實情況是,郭德鋼成功了。郭德鋼成功後,常說的一句話是:感謝祖師爺,留給我們相聲,這一門傳統手藝!使我們能靠它養家餬口,不使人間造孽錢!
是的,沒有傳說文化的迴歸,我們肯定走不遠!
沒有傳統文化的滋養,也不可能成就一代大師!
傳統文化的迴歸,是歷史,也是現實的雙重需求!
今天我們已十分欣喜的看到,傳統的曲藝、相聲、評書等,已迴歸到大眾娛樂的舞臺裡!
在北京,年輕人是花錢買票去聽郭德鋼的相聲。這意義非同凡響!成就了郭德鋼的一番事業。
-
7 # 一張白紙雲雷張
其實並不是傳統的東西與時代脫軌,而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好多傳統的東西,都被忘記了。傳統的東西,是需要傳承的,發揚的。
就像現在德雲社的相聲演員張雲雷,他始終在做的,就是把中國傳統的東西展現給大家,他在說《九藝鬧公堂》的時候,他說,這段相聲離現在很久遠,但是他還是唱的好,演得好,臺下的觀眾也愛聽。
千人合唱《乾坤袋》《鎖麟囊》,他就說,誰說傳統的東西沒人聽,這就是最好的打臉。
我覺得張雲雷,就是知道傳統知識,傳統文化比較多的,他愛學,愛唱,如果像他這樣的人再多一些,就更好了。
張雲雷的小小粉絲,不喜歡請勿噴。
-
8 # 泰山124453211
還真的弄不明白這個時代的軌跡在哪裡,不是說摸著石頭過河嗎?存在就是真理。
我們國家好多東西都是雙軌制,你說和誰接軌正確呢?
-
9 # 草野閒客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如果與時代脫軌了,只有兩種原因:
自己不求改變;
限制你的改變。
-
10 # 大漠孤煙265
不是脫軌,而是社會和人心浮躁了。傳統藝術隨便拿出哪一門來都有上百年的歷史了,為什麼過去一直沒問題,現在人們就覺得老掉牙?反觀現在的流行文化,哪個能持續上百年?反正我沒看出來。包括我自己也是,看電視不超過5分鐘就換臺了,幾分鐘說一件事就有點煩了,我想有這種情況的人不在少數。為什麼我們不反思自己,反而去指責傳統藝術?可以說一大批傳統藝術就毀在我們這代人手裡了!
-
11 # 華華5680
觀眾少,錢就少,藝人生存難。
-
12 # 5684427270698青雲
傳統相聲乃是一門藝術,不脫軌,只是現代人的欣賞觀念變了,不喜歡那種說唱的藝術,喜歡網際網路的新科技。
-
13 # 天雨146927234
傳統的曲藝相聲評書,應當是繼承學習的藝術室庫,怎麼會與時代脫軌呢?問題是不能一概而論,對不該延續的舊社會的封建殘餘,就該破舊立新。譬如,沒有解放思想,就不會有今日的繁榮!若如前故步自封,飛船能上天嗎?所以說對舊的應該飾選為我所用。馬志明黃族民二位先生商演的扔狗打元霄等段子,不髒不黃不傷風敗俗。相聲笑的包袱鋪墊穩妥,抖的恰如其時響的乾脆,使人開懷大笑真哏呵!侯寶林老先生的改行醉酒及馬季先生的宇宙牌香菸楊振華金炳昶的大褲衩子高英培的釣魚等等,都是傳統的經典,學習最好的教科書!您說對嗎?如不妥請指導。
-
14 # 夢中江山冷
看德雲社就好了。張雲雷能將相聲開成演唱會,郭德綱無論相聲評書還是戲曲均引人入勝。不是大家不愛聽,也不是與時代脫軌,而是很多的曲藝從業人員自己與時代脫軌了。
-
15 # 歲歲平安9125
每一種藝術形式都是在順應當時的藝術需求,現代傳統曲藝並沒有和時代脫軌,只是現代的藝術形式的多樣化,人們有了更多的藝術形式可以選擇。
-
16 # 閒白社
應該是適應不了快節奏的生活,年輕人靜不下心去品味了。
我們發現現在的年輕人並不是沒有時間去劇場,年輕人有大把的時間,可以說他們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娛樂上了,打遊戲,玩手機等等的吧。
這些老段子,傳統的文藝,之所以給人一種慢的節奏讓人不忍去劇場看了,是因為他們在單位時間裡給的東西不夠。換句話說,就是現在的人胃口變得越來越大了。
如果我有兩個小時的時間,考慮一下價效比,我願意去電影院看一場電影,因為我知道我能看一個完整的有時候甚至是震撼人心的故事。
坐在戲院看一齣戲,它的內容就沒有電影院來的震撼。有時候一齣戲可能在電影裡幾個鏡頭就交待了。
郭德綱的相聲能夠火,是因為他相聲的節奏快,包袱密集。
別人的一段相聲,到郭德綱嘴裡就只是一個小包袱,有時候你聽郭德綱,你覺得他東拼西湊,其實,他只是給的多。
符合單位時間內我獲得的多,這個定律。
當然,其它藝術不鼓勵這麼改,但是確實應該改。也許碎片化更適合京劇和評書。嗯,我就這麼一說。
-
17 # Nick8354
產業化了的唄,雖說可能被約束著。。。
極度缺乏數學語言這個靈魂,才有中文語言藝術的繁榮昌盛的嗎?因為語言的含糊不清的嗎?也有被稱為博大精深的!
☕️
-
18 # 阿狸6792
傳統文化藝術需要有魄力有魅力的現代人去推廣,如果我們不想讓這些曲藝戲曲形式成為文化遺產,只保留在影像資料裡,那麼推廣形式和方法必須改變!
回覆列表
沒有。當下的好相聲繼承更是發展了相聲藝術。比如說郭德綱的相聲,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西征夢,辛辣的諷刺了那些好大喜功,牛逼哄哄,把自己特當回事,最終一事無成,只南柯一夢而已。論五十年相聲之現狀,大膽的批判了無學無術,坑蒙拐騙,浮誇的某些說相聲的人,阻礙了相聲的發展,條理清楚,實事求是,一針見血。還有很多段子都很值得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