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闆來包鹽
-
2 # 宸寶天使
對於方言和普通話,講方言會影響孩子說話。
1.方言就是自己家鄉當地的通話,而普通話是各地通用的語言。
2.講方言會混淆孩子對事物名稱的記憶。孩子從小說方言,對於有些東西的叫法不一樣,孩子小,對於事物的辨認識別能力有限,長期的講方言,會影響孩子不能準確描述事物,而阻礙語言的發展。
3.入學後影響孩子的語言交流。孩子終有一天會長大去上學,如果入學後聽不懂別人說的話,自己的話別人也聽不懂,造成語言不通,而使孩子的溝通成問題,長期以往,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變得沉默寡言,從而影響性格的發展,形成內向型。
4.影響孩子學習普通話。長久的講方言,會影響孩子課堂上的學習表達,現在的學校都提倡講普通話,老師上課說普通話,會使孩子與老師的之間,教與學,傳輸知識和接收知識造成困擾,孩子聽不懂,老師教不會,影響孩子的成績,打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孩子成績上不去,做父母的擔心,孩子壓力也大。
所以,從小就應該培養孩子講普通。
-
3 # 多米一家人
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強的,我覺著家鄉話也學,普通話也要學。從小完全沒接觸過的各種外語都能學會,家鄉話更沒問題了。不會因為說家鄉話就不會說普通話就好
-
4 # 西江常流
告兩廣家長的一封信:
只因白話是炎黃兩帝的語言(漢族的始祖語),無比珍貴,所以請 你們立即停止和小孩說普通話(東北滿族人的母語),講回白話。要不就會步南寧、貴港的後塵,不出十年本地就會成 為撈城。
請問各位家長,你們在高中畢業之前沒有學過普通話,你們又會同小孩講普通話?就算現在有小部分年輕家長在高中學過普通話,那請問你們的老師在高中畢業之前學過普通話嗎?他們一樣用普通話教你?這些都說明普通話非常容易學,無須怎樣學都會講,只因現在的各種媒體、環境都是普通話多,聽多都會了,小孩無須在小學、幼兒園就學。
但有些家長寵著小孩分不清天南地北了,繼續護著小孩說道:外地都是說普通話多, 那我問你:十 多年前我們根本就不用普通話上課,那些去外地讀書、當兵、工作等的人用不了兩天就在當地學會講普通話,這個你可以問下老一㹃的人,看是不是?所以小孩無須在小學幼兒園就學普通話,你擔心什麼?再講在本地、去到香港 廣州等講白話的地方 ,又該講什麼話?使教白話(又名粵語)嗎?
因此我經常說下那些中小學老師,你們僅僅透過所謂的三個月學習普通話就會教學生,那學會講普通話要多少時間?所以希望你們交帶學生落課、回家講白話,不做滅絕語言的 幫兇。又問到那些幼兒園老師:你們在高中之前都沒有學過普通話又會教普通話,孩子用得著那麼細就學普通話?搞到我們的小孩許多都成了撈佬兒。講到她們聲都不敢出。
當然有些家長擔心小孩上小學老師講普通話跟不上,事實上一年級才開始學拼音、教普通話。再講你去調查當年學校開始強制講普通話,那些一年級(包括其他年級)的學生又有什麼問題?亦有些家長護著小孩點樣都有道理說:普通話不從小學,到時普通話不正。我反問這些家長:你們好正嗎?你們又不是同小孩一樣講。唉,護犢心切。首先學會講自己的話才是正道,因為 母語大過天。
各位家長不要聽信謠言,根本就沒有什麼國語,僅僅是普通話,因為憲法規定各語言平等,就不能有高人一等的語言成為國語。所以憲法裡只有國歌沒有國語的規定。中學課文《世界地理》沒有一個國家講有國語,因為國語是和憲法相違背的,要知道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是多語言並存的。事實上現在的情況是:中小學的教師被規定要用普通話上課,要不就被開除(十多年前用白話上課,地球會爆炸嗎?);另外一面三申五令不準幼兒階段學各種知識,私下卻通知幼兒園學拼音、教普通話,矛盾嗎?英語難學萬倍過普通話,只不過是放在初中才教,並且每週才五節課,普通話用得著三歲幼兒就學?想想這為什麼,到底是滅語言還是學語言?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學會保護自己的母語,只有自己教小孩 白話了。正是因為不知陷井,南寧白話就這樣滅亡。
只因北方話捲起舌頭講話,小孩如果在幼兒三四年時間裡一直講這種話,沒有學其他語言,則舌頭就會疆硬,到時想再學會平舌講話的南方語言幾乎不可能。就好似一塊平直的鋼板一錘下去要幾彎就幾彎,要打回平直千錘都幾乎不可能,這也是我們學他們的話容易些的原因。正因為撈話大毒,所以我們的家長在小孩第一天入幼兒園千萬不要遷就小孩,跟著小孩講普通話,始終要用自己話同他交流;有些小孩已經成撈了,你都要同他講白話,無須擔心他聽不懂,再想辦法教導他慢慢講回自己的母語,無論多長時間。普通話太容易了,無須丟開祖宗話去學普通話。
再講,你們父母的話好丟人嗎?祖宗話好映衰你嗎?說實話,我要是在你結婚前我一直同你講普通話,你恐怕會一腳飛我過一邊。大家亦聽過全村人排斥去當兵回來了還講普通話的人的故事。何況我們的白話是五千年前一直到宋朝四千多年裡中國語言,是盤古開天直到宋朝的各朝皇帝的語言,是孔子 、李白、蘇東坡和岳飛等人講的話,為什麼要放棄這麼高貴的語言去講其他話?白話就是我們漢族人標記、文化和歷史,是我們的根本,我們怎能忘本?兩千多年前秦始皇那麼辛苦打下兩廣,讓我們今曰在這裡生息,我們總得為他留下些什麼(白話),亦算對得起死去的秦兵。就算簡單些講,我們放棄了祖宗話,那“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已哀”豈不是笑話,你有鄉音嗎?鄉音應該在東北吧。找本中學課文哥德寫的《最後的一課》,裡面就描述了要用另一種語言上課,眾學生是多麼悲哀,最後有寫到:消滅一個民族最好的方法就是消滅對方的語言。
白話一消失,漢族不復存在。
-
5 # 鳥言夷面
那得看是哪裡的方言呀,比如邊陲百越音肯定會影響孩子說話的。
唐代柳宗元:“楚越間聲音特異,鴃舌啅噪”。
唐 白居易《送客春遊嶺南二十韻》:瘴地難為老,蠻陬不易馴。
北宋蘇東坡:“苦鴃舌談,爾汝不相酬,未著絕交書,已嘆交遊絕,門前空羅雀,巷語紛鴃舌” 。
明代徐霖:“中原雅韻何消記,南蠻鴃舌且休題。
古代從秦徵百越之後,歷經漢、唐、宋、明……都聽不懂南方百越音,當然越人擺脫千百年來的百越部落文化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
6 # 後來的我們
其實方言也是一種語言,世界上雙語甚至三語人口很多,新馬華人華語口音柔和英語馬來語粵語閩南語客語多種口音。
即便回到普通話口音來說,講不好普通話的原因不是會不會講方言,而是教普通話的人普通話夠不夠好。
例如 那些年齡很小就出國,母語是漢語,無論哪種漢語,出國二三十年後,外語水平也是和當地母語水平保持一致的,反而漢語水平很可能部分喪失。
所以以現在普通話在生活中的曝光和普及程度,方言母語能不被普通話反噬都已經很不錯了,反而讓孩子清楚的知道什麼是方言,什麼是普通話,好過那種方言語法詞法加普音的奇怪語言。
-
7 # 兒推樹
你知道嗎?馬克思會講5種語言,恩格斯據說會講20種語言,這都沒有影響他們,反而使他們的工作與研究更順利。
人的一生應該學習多種語言。方言與普通話在學習上並不衝突。但對語言的表達上來說,方言講的多,確實會影響普通話;反過來,普通話講得多也會影響到方言。
比如,廣東人的方言是粵語,他們的普通話普遍都不怎麼好。而全國各地的農村講的基本都是方言,他們的普通話也並不怎麼好。所以說某種語言講得多是會慣性影響另一種語言發揮的。
目前,隨著城鎮化程序加速,農村的孩子越來越少,城市的孩子越來越多。進城後當然要說普通話,很多人慢慢忘記了自己的方言,而孩子也逐漸不再會說方言。
也有很多從農村上來的父母,覺著方言不好聽。無論在何種場合都教孩子普通話,直接把方言放棄了。
但是回憶下你自己,是不是既會說方言,又會說普通話?顯然,這並沒有影響到你。
我在家庭中一直倡導孩子應該在家多說方言,出門以後多說普通話。這樣的話,孩子其實是掌握了兩門語言。普通話作為一門社交語言,具有不可替代性,但是不講方言就失去了地區特色,丟失了文化傳統,顯然這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所以說要做到兩手都要抓,同時兩手都要硬。既要多說普通話,又不能把方言丟了。要保持住方言的特色,發揮出普通話的優勢。
-
8 # 康少媽愛康少
我以前在早教中心工作,做過一段時間的發育測評師,定期給早教中心的孩子做發育商測評,在測評中,語言發育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結合之前測評的經驗,有一個很有趣的規律,家裡邊使用方言越多的孩子,開始說話的年齡越晚。同樣的,家裡使用雙語的家庭,孩子說話時間也晚。
當然僅限於說話晚,並不影響孩子的表述能力。
曾經遇到一個小姑娘,一般來說,女孩的語言發育要快於男孩。但這個小姑娘,兩歲半也不太會說話。在測評的過程中瞭解到,家裡姥姥是四川人,媽媽跟姥姥對話是四川話,爸爸是河南人,跟奶奶是河南話,爸爸媽媽之間溝通是普通話。媽媽是英語老師,跟孩子之間總是用英語。
結果這個小姑娘,所有的話都聽得懂,但哪種都說不出來。
媽媽為女兒的語言發育特別焦慮,一度以為是自閉症。
寶寶的語言發育是源於積累,所以孩子在開口前的很長一段時間,積累很重要。對於0-2歲的寶Bora說,語言的積累就來自日常成人之間的對話,或者成人跟他的對話,如果孩子早期接收到的語言,種類過多的話,是不利於寶寶的語言積累的,也會出現語言滯後的現象。
但是要注意的是,孩子說話晚不代表說話說得不好,孩子的表達能力和說話能力不能劃等號。
孩子的表達能力,和孩子大腦發育的程度密切相關,這裡包括孩子大腦對口腔肌肉的控制能力、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孩子的語言積累量。
一個表達能力很好的孩子,肯定會有三個特點:口齒清晰、用詞準確、邏輯正確。
所以方言、普通話、雙語家庭,不用太擔心孩子的語言滯後。滯後只會造成短期的孩子語言發育晚,但不會造成孩子的表達能力差。
想要培養一個會說話、愛說話、說好話的孩子,家長還是得更注重孩子的表達能力的鍛鍊才行。
在孩子2歲之前,家長就要為孩子說一口流利的語言準備了。主要是三個方面:
第一方面:口腔肌肉的鍛鍊,孩子口齒是否流利,和寶寶大腦對口腔肌肉的控制能力正相關。
在寶寶10個月左右吃輔食的時候,媽媽就應該鍛鍊孩子的咀嚼能力了,不要再把輔食處理的太小,要讓寶寶開始明白吃飯是需要嚼的。媽媽可以在孩子吃輔食的時候,吃一個口香糖,用誇張的方法咀嚼,教會孩子模仿媽媽的動作。
等寶寶再大一些,寶寶的食物要逐漸變大,增加蔬菜的比例,讓孩子嚼著吃。這樣咀嚼肌透過充分鍛鍊的孩子,發音正準確。
第二方面:詞彙量鍛鍊。
前邊說過孩子的詞彙量需要積累,那在寶寶出生以後,媽媽就需要注意多跟寶寶說話,不要覺得寶寶小聽不懂,媽媽對寶寶的語言都會積累在寶寶大腦裡。跟寶寶說話儘量要絮叨,越絮叨越好。
等寶寶一歲多以後,就可以透過繪本增加寶寶的詞彙量,這裡注意不要讓寶寶跟著電視學語言,語言是有互動的,電視作為單一輸出裝置,缺乏互動,會造成寶寶的社交減弱,需要注意哦。
第三方面:邏輯能力鍛鍊。
在孩子一歲以後,開始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家長跟孩子對話時,有意識的進行一些邏輯能力的鍛鍊,比如因果聯絡、轉折聯絡、時間聯絡。當然一歲的孩子是不太能處理這些邏輯關係的,但如果家長有意識的增加邏輯能力對話,對提升孩子的邏輯能力是很顯著的。
我兒子是在2周4個月的時候出現一次語言爆發期,爆發期結束以後,他就能開始說一些帶有因果關係的句子了。而且是長句。
孩子的語言發育離不開日常鍛鍊、積累,家長的引導和幫助也必不可少。
不用太糾結孩子說方言還是普通話了,想要孩子好的表達能力,還是要多加鍛鍊才行哦。
-
9 # lovey彤寶
方言和普通話混搭,對孩子說話影響非常大。
記得兩年前帶寶寶去兒童醫院體檢,遇到一家人帶著一三歲小男孩去醫院看耳鼻喉科。醫生問其病因,一家人說來檢查孩子聽力和喉嚨,因為孩子三歲了不會講話。醫生檢查完告訴家長,孩子聽力和喉嚨舌系都沒有問題。孩子家長七嘴八舌的質疑,醫生最後得出結論,一家人,爺爺東北的,奶奶四川的,孩子爸爸倒是一口普通話,孩子媽媽是昆明的,也是當地方言,一家人四種口音,一人教一種,孩子學習說話的時候,根本沒法分辨,最後導致孩子分辨不清,自己沒法正確發音,久之孩子就索性不出氣了。
在這些年的小學教學中,我自己也遇到過不少說話口齒不清的學生,究其原因,大部分都是父母不是同一個地方的人,兩地方言混學,導致孩子口音差異特別大,上學後普通話裡夾帶的地方方言音比較重,甚至有些音調發音比較困難。
所以,在孩子學說話的時候,建議父母還是儘量用普通話交流。
-
10 # 白風小嚴
想當年,秦始皇統一江山,統一道路,統一度量衡。
我們偉大的主啊!您要是有秦始皇的一點點血統,就明白統一的重要。
出了個陳門才子,發明了漢語拼音。全國統一口音,統一能加快社會的發展。
統一,不只是槍扞子壓出來,更要思想統一,萬眾一心!
回覆列表
不請自來,這個問題我經歷過,我覺得主要看小孩的生長環境和性格方面吧,我是90後,我家在我小的時候住在鄉下,家裡的長輩,老爸老媽外公外婆對話都是用的家鄉話,後來長大一點搬城裡來了,他們也用的家鄉話,因為我性格比較內斂,不喜歡說話,家鄉話基本上不說,上學的同學都是用普通話,後來慢慢的我就變成只說普通話了,家鄉話聽得懂,但是不太會說,逢年過節去拜年長輩跟我說家鄉話,我有時都要腦海裡想那個詞怎麼用家鄉話來說,有時候實在不會說就用普通話去說。而且我覺得現在普通話越來越普遍,在我身邊很少有00後講家鄉話了,能聽得懂,但是不會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