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犧牲了多少建築工人或軍人?
7
回覆列表
  • 1 # 戰略論

    切爾諾貝利的“石棺”是一個由40萬立方米的混凝土和7000多的鋼筋建造起來的一個巨大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它長270米,寬150米,高100米。共計有60萬人員參與建造,大部分是當時前蘇聯的現役軍人,歷時7個個月終於將核電站的4號核反應堆徹底封住。由於從遠處看這一建築像一座巨大的墳墓,經常被人稱為“石棺”。“石棺”建造過程大體分為以下幾個步奏:

    首先要阻止被毀的核反應堆對周圍的放射性排放;當時雖然已經將核反應堆的明火撲滅,可是其附近仍舊有強烈的放射性輻射,即使是有著很強嚴密性的直升機都無法在附近長時間逗留,更不用普通人員了,所以要想讓大型施工機械進入核反應堆附近就必須要消除其放射性排放。最終這一任務交給了蘇聯的直升機部隊,直升機透過空投了近5000噸的硼、砂子、鉛等的混合物到核反應堆上,終於有效阻止了核反應堆的放射性排放。

    放射性的威脅解除後,地面工程車輛和人員便可以進入切爾貝諾利開始封閉核反應堆了。“石棺”的建造並不是我們平時那樣運送混凝土現場進行澆築,而是在幾百公里外就預先製作成各種形狀的混凝土板和金屬板,透過重型運輸車一個個的運到現場,再用重型起重機和重型直升機將這些構件一塊一塊的拼接起來,最終連線為一個整體。整個過程非常複雜困難,前蘇聯派遣了最好的工程技術人員和裝置來完成這一工程。例如“石棺”鋼筋混凝土橫樑長70米,重150噸,前蘇聯用了當時最大的起重機和直升機才將其吊裝成功。

    關於因參與搶救工作而犧牲的人數,當時在現場死亡的人數非常少,一說只有幾十人,但是由於大部分人接受了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汙染,在隨後的20年間死亡了2萬人,傷殘20萬人。

    致敬這些無名的英雄們!

  • 2 # 風雲焦點說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是1973年開始興建,1977年投入使用的最大核電站,共有四個機組,位置在前蘇聯基輔市北130公里處,1986年,在基輔的普里皮亞季鎮的第四號機組發生了爆炸,汙染了歐洲絕大部分地區,當時蘇聯沒有第一時間補救,而且還封鎖了訊息,直到瑞典境內查出放射狀物質含量過高,此事才大白於天下,那麼防止核電站繼續洩露的切爾諾貝利石棺是怎麼建造的呢?又有多少人參與其中呢?

    一,澆築混泥土。

    1986年4月,原本是要對第四號機組進行停機檢查,結果工作人員多次違規操作,導致能量增加,反應堆融化燃燒,引起爆炸,放射性物質源源不斷的洩露出去,在事故的兩年後,有26萬人參與了事故處理,給第四號機組澆築了一層又一層的混凝土,把他當成棺材埋起來,清洗髒土。

    二,救援不及時,洩露量太大。

    1986年4月26號凌晨1點23分,第四號機組突然發出了兩聲爆炸,隨後核電站的保護殼被一條30多米高的火柱掀翻,2000攝氏度的高溫,瞬間把機組周圍的鋼架融化,雖然消防員六分鐘後就到達現場,但是由於輻射太強,根本無法靠近,只能用直升機從空中拋下含有鉛和硼砂的沙袋,以堵住核洩露。

    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後的七年裡,有7000名清理人員死亡,而其中有三分之一是自殺,而醫療工作者近一半則永久性喪失記憶,或者患了精神病,到現在為止參與救援工作的80多萬人裡,已經去世5萬多人,另有30多萬人受放射性物質的傷害而死去。

  • 3 # 胖慫教授

    切爾諾貝利“石棺”是怎麼回事?史上最大核事故,人類永遠的痛!

    1986年4月26日凌晨1點22分,前蘇聯統治下烏克蘭境內,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爆炸,至今仍是人類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30年後,傷害仍未停止。一份最新出爐的報告稱,切爾諾貝利事件可能已造成20萬起額外死亡。高輻射粒子至今仍留在俄羅斯南部的森林中,威脅著當地民眾的健康。

    切爾諾貝利的“石棺”是一個由40萬立方米的混凝土和7000多的鋼筋建造起來的一個巨大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它長270米,寬150米,高100米。共計有60萬人員參與建造,大部分是當時前蘇聯的現役軍人,歷時7個個月終於將核電站的4號核反應堆徹底封住。由於從遠處看這一建築像一座巨大的墳墓,經常被人稱為“石棺”。

    該項工程需要以“石棺”為中心安裝兩個可以合在一起的半拱形建築物,然後兩個半拱形建築物透過一根鐵軌滑到四號反應堆的“石棺”上方合併。它們在24小時以內完成最終拼接後,“方舟”最終高度為108米、寬度為250米長度為150米。

    拱形建築物將在距離“石棺”比較遠的地方進行組裝,旨在最大程度減少工作人員遭遇核輻射的危險。當這兩個半拱形建築物合在一起時,有望達到“天衣無縫”的效果,這樣最終會為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附近的居民提供最為安全的保障。

    “切爾諾貝利石棺”的建造,成功的擋住了核輻射的擴散,但是眾多的人開始流離失所,據保守估計這場核事故導致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80億美元,受影響的人數更是高達20億人。新的“切爾諾貝利石棺”也於今年建造完成,它將核輻射的擴散控制的更加少。

    放射性的威脅解除後,地面工程車輛和人員便可以進入切爾貝諾利開始封閉核反應堆了。“石棺”的建造並不是我們平時那樣運送混凝土現場進行澆築,而是在幾百公里外就預先製作成各種形狀的混凝土板和金屬板,透過重型運輸車一個個的運到現場,再用重型起重機和重型直升機將這些構件一塊一塊的拼接起來,最終連線為一個整體。整個過程非常複雜困難,前蘇聯派遣了最好的工程技術人員和裝置來完成這一工程。例如“石棺”鋼筋混凝土橫樑長70米,重150噸,前蘇聯用了當時最大的起重機和直升機才將其吊裝成功。

    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後的七年裡,有7000名清理人員死亡,而其中有三分之一是自殺,而醫療工作者近一半則永久性喪失記憶,或者患了精神病,到現在為止參與救援工作的80多萬人裡,已經去世5萬多人,另有30多萬人受放射性物質的傷害而死去。

  • 4 # 鄭太尉觀天下

    1986年,切爾諾貝利4號機組因一次災難性的核事故遭毀壞,事後為它建了一個“石棺”(烏克蘭正式稱它為“掩蔽體”)把它保護起來。石棺內有毀壞的結構物和4號機組的RBMK一1000型反應堆堆芯噴出的放射性物質。該石棺裝配有監測系統、消塵器、中子吸收劑、防火裝置等,以便將這次事故影響減少到最小程度。特別是為工作人員和周圍環境提供輻射防護。石棺內,在1986年那次災難性核事故產生的燃料物質中的放射性活度大約達20兆居里(MiC),這次事故將輻照過的燃料從堆芯噴射到該4號機組的建築物和屋頂、通風煙囪以及附近地區。

    為了減少裂變產物的釋放,幾架直升機首先把數噸砂子、石灰石、碳化硼和鉛塊投放到毀壞的反應堆上。這次運作是在事故後(4月底)緊急進行的,一直持續到1986年5月10日。然後從1986年6月到11月,為它建造一個石棺。該石棺大約用了30萬立方米的混凝土和7000噸的結構鋼。

    但是,此石棺仍然是一個有害的掩蔽體,因為它裡面含有205噸核燃料。其中的大部分燃料大概就埋在反應堆大廳內,有些地方的融溶塌落的堆芯碎片高度達15米。在碎片堆的表面上,伽馬射線總活度達到2400雷姆每小時。對該石棺進行9年的調查研究證明,核燃料的材料處於次臨界狀態。但是,已獲得的有關這些材料的資料還不足以使我們排除達到臨界的可能性,如果這些次臨界含燃料物質改變其性質或幾何形狀仍有可能達到臨界。因此對這些物質的安全性需要繼續進行調查研究。潛在的危害有:水漏入石棺;很難預測石棺頂部的狀況。石棺頂部的支撐結構物依靠在4號機組的殘骸上,需要進一步加固。

    切爾諾貝利核災難過去30年後,人們對事故反應堆的處理和預防措施一直沒有停止。2016年11月,在國際社會的幫助下,終於在“石棺”上方修建了一個巨型金屬拱頂裝置,將事故機組與外界徹底隔離開,保護周圍的人們不再受輻射洩漏威脅。“金鐘罩”高108米,長162米,跨度為257米,鋼結構重量達24860噸,總耗資約15億歐元。據測算,新保護罩投入使用後,可保證100年內當地不再遭受放射性汙染,同時為繼續處理4號反應堆的核廢料贏得了更多時間。

  • 5 # 心一片海

    “石館”的建立

    “新安全封閉”計劃就是將一個相當於體育館規模的拱形建築物平移至“石棺”上,隨後將拱形建築物合攏。英國<泰晤士報>為“新安全封閉”計劃取了一個很形象的名字:“方舟”計劃。

    該項工程需要以“石棺”為中心安裝兩個可以合在一起的半拱形建築物,然後兩個半拱形建築物透過一根鐵軌滑到四號反應堆的“石棺”上方合併。它們在24小時以內完成最終拼接後,“方舟”最終高度為108米、寬度為250米長度為150米。

    拱形建築物將在距離“石棺”比較遠的地方進行組裝,旨在最大程度減少工作人員遭遇核輻射的危險。當這兩個半拱形建築物合在一起時,有望達到“天衣無縫”的效果,這樣最終會為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附近的居民提供最為安全的保障。

    “方舟”不僅可以繼續“捂住”放射性物質,防止其“四處逃逸”長達百年時間,還在更大程度上有利於研究人員拆除封存在“石棺”之下的核原料,然後將其轉移至更為安全的地帶進行可靠性處理,預計這樣的轉移過程將耗時半個世紀。

    為便於拆除破損的核反應堆,“方舟”在其拱形結構的上面懸掛了四個起重機,每一個都能夠舉起百噸重的物體。另外,研究人員還可搭乘隔絕輻射的鐵櫃小車進入新建築的心臟地帶,進行“善後處理”。

    再次修整

    在2008年,核電站西面外牆在遭受長年自然侵蝕後,開始倒塌,工作人員只能利用支架支撐。石棺“壽命”只剩下5年,而輻射至今仍在洩漏,烏克蘭政府不得不集資興建新的保護罩。

    2011年4月19日,烏克蘭開始為切爾諾貝利事故25週年舉行紀念活動。在基輔即將召開的為切爾諾貝利籌款的國際援助會議上,烏克蘭政府希望籌措7.4億歐元給4號反應堆建造新石棺,其使用期計劃達到100年。

  • 6 #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1986年4月26日凌晨,烏克蘭(前蘇聯的一部分)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爆炸,造成了被稱為世界上最嚴重的核災難。

    即使經過多年的科學研究和政府調查,切爾諾貝利事故仍有許多未回答的問題——特別是大規模輻射洩漏對那些暴露者的長期健康影響。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四座反應堆位於烏克蘭基輔市以北大約81英里( 130公里)和白俄羅斯邊境以南大約12英里( 20公里),是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設計和建造的。一個人造水庫,大約8.5平方英里( 22平方英里)。km ),由普里皮亞特河供水,為反應堆提供冷卻水。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使用了四個蘇聯設計的RBMK - 1000核反應堆——這種設計現在被普遍認為存在固有缺陷。RBMK反應堆使用濃縮的U - 235燃料加熱水,產生蒸汽驅動反應堆的渦輪機併發電。

    在大多數核反應堆中,水被用作冷卻劑並緩和核芯的反應性,隨著核芯升溫併產生更多蒸汽,水中蒸汽氣泡或“空隙”的增加會降低核芯的反應性。這是在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建造的大多數反應堆中發現的重要安全特徵。

    但是在RBMK - 1000中沒有,它使用石墨來緩和堆芯的反應性,並保持堆芯中發生連續的核反應。隨著核芯受熱併產生更多蒸汽泡,核芯變成了更多反作用的,而不是更少的,創造了一個正反饋迴路,工程師稱之為“正空隙係數”。"

    前天切爾諾貝利核災難工廠操作人員正準備一次性停工,以便對4號反應堆進行例行維護。違反安全規定,操作者禁用包括自動關閉機構在內的工廠裝置,根據聯合國原子輻射影響科學委員會(輻射科委)。

    4月26日凌晨1 : 23,當極熱的核燃料棒下降到冷卻水中時,產生了大量蒸汽,由於RBMK反應堆的設計缺陷,這在4號反應堆的核芯中產生了更多的反應性。由此產生的電湧引起了巨大的爆炸,使覆蓋在反應堆堆芯上的1000噸厚的板脫落,向大氣中釋放輻射,切斷了冷卻劑進入反應堆的流動。

    幾秒鐘後,比第一次爆炸威力更大的第二次爆炸將反應堆建築炸得四分五裂,並在核電站周圍噴出燃燒的石墨和反應堆堆芯的其他部分,在受損的反應堆和3號反應堆周圍引發了大量激烈的火災,爆炸發生時,3號反應堆仍在執行。

    爆炸導致兩名工廠工人死亡,他們是事故發生幾小時內死亡的幾名工人中的第一個。在接下來的幾天裡,當緊急救援人員拼命試圖控制火災和輻射洩漏時,隨著工廠工人死於急性輻射疾病,死亡人數攀升。

    失敗的核反應堆釋放的大部分輻射來自碘- 131、銫- 134和銫- 137。根據輻射科委的說法,碘- 131的半衰期相對較短,為8天,但是透過空氣被快速攝入,並傾向於定位在甲狀腺中。銫同位素的半衰期更長(銫- 137的半衰期為30年),並且在釋放到環境中後的幾年裡一直受到關注。

    4月27日,普里皮亞特的居民被疏散——事故發生大約36小時後。到那時,許多人已經開始抱怨嘔吐、頭痛和其他輻射病的症狀。官員最終關閉了核電站周圍18英里( 30公里)的區域;居民被告知過幾天他們就能回來,所以很多人把他們的個人物品和貴重物品都留下了。

    切爾諾貝利事故發生後的四個月內,28名工人死亡,美國核管理委員會( NRC )統計,包括一些英勇的工人,他們知道自己暴露在致命水平的輻射下,以保護設施免受進一步的輻射洩漏。

    事故發生時盛行的風來自南部和東部,所以大部分的輻射流向西北方向流向白俄羅斯。儘管如此,蘇聯當局遲遲不向外界公佈災難的嚴重程度。但是,當瑞典的一座核電站開始發出輻射警報時,當局被迫透露危機的全部程度。

    根據NRC、UNSCEAR和其他訊息來源,切爾諾貝利事故發生後的三個月內,共有31人死於輻射照射或災難的其他直接影響。在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超過6000例甲狀腺癌可能最終與輻射接觸有關,儘管切爾諾貝利事故直接導致的確切病例數很難(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話)確定。

    令人驚訝的是,與切爾諾貝利核洩漏相關的癌症死亡率和其他健康影響的總體比率低於最初擔心的水平。根據NRC的一份報告,“生活在汙染地區的500萬居民中的大多數……接受的輻射劑量非常小,相當於自然背景水平(每年0.1雷姆)。”。“今天,現有的證據並沒有將這次事故與輻射引起的白血病或實體癌(甲狀腺癌除外)的增加緊密聯絡起來。"

    一些專家聲稱,未經證實的對輻射中毒的恐懼導致了比實際災難更大的痛苦。例如,東歐和蘇聯的許多醫生建議孕婦墮胎,以避免生育有出生缺陷或其他疾病的孩子,儘管這些婦女實際受到的輻射水平太低,不會造成任何問題。據輻射科委會主席說,甚至聯合國也發表了一份關於切爾諾貝利事故影響的報告,該報告“充滿了沒有科學評估支援的毫無根據的陳述”,最終被大多數當局駁回。

    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事故發生後不久,核電站周圍林地的樹木被高輻射殺死。這個地區被稱為“紅色森林”,因為枯樹變成了明亮的姜色。這些樹最終被推土機推平並埋在壕溝裡。

    受損的反應堆被匆忙密封在一個混凝土石棺中,該石棺旨在容納剩餘的輻射:這種石棺的有效性——並將繼續有效——是一個激烈的科學爭論的主題。在反應堆周圍建造更安全、更永久的安全殼結構的計劃尚未實施。

    儘管該場地受到汙染——以及執行設計有嚴重缺陷的反應堆的固有風險——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繼續執行多年,直到2000年12月關閉最後一個反應堆。該工廠、普里皮亞特和切爾諾貝利的鬼城,以及該工廠周圍被稱為“異化區”的大片地區,在很大程度上禁止人類進入。

    然而,也有例外:該地區的幾百名前居民已經返回了他們以前的家園,儘管有輻射暴露的風險。科學家、政府官員和其他人員被允許在現場進行視察和其他目的。2011年,烏克蘭向遊客開放該地區,但誰想親眼看到災難的後果。

    今天,這個地區被廣泛認為是世界上最獨特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之一。狼、鹿、猞猁、海狸、鷹、野豬、麋鹿、熊和其他動物的數量激增,這些動物已經被記錄在現在圍繞著寂靜植物的茂密林地中。只有少數輻射效應,例如生長在最高輻射區的矮化樹木和體內含有高濃度銫- 137的動物,被認為會發生。

    但這並不意味著該地區已經恢復正常,或者在不久的將來會恢復正常。由於前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周圍地區長期存在輻射,該地區至少在20,000年內不會對人類居住安全。

  • 7 # 兵說

    1986年4月26日1時23分,位於烏克蘭基輔州普里皮亞季鎮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第四號反應堆發生爆炸,在東歐地區造成了大規模的放射性汙染,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核事故。

    在災難發生後的兩年裡,蘇聯政府調集了巨大的人力物力進行補救。從事發開始,直到5月8日,反應堆才被撲滅,接著便是“刮地三尺”地清洗,當時有近26萬軍民參與了“石棺”的建造,前後歷時七個月,就將發生事故的反應堆完全封裝了起來。施工過程中,共用了七千噸鋼筋和四十萬立方米的混凝土,建造起一個270米長、150米寬、100米高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宛如一個巨大的“石棺”,將發生事故的第四號反應堆完全封死在裡面。

    由於在事發地有嚴重的核輻射,所以只能在其他各地事先澆築混凝土板,運至核電站進行搭建。這樣不僅能夠將輻射對公工人的危害降至最低,同時,也可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在此後的七年中,共有七千多名參加清理工作的人員死去,其中有兩千多人是死於自殺;在當時參加醫療救援工作人員中,有百分之四十的人患上精神疾病或永久性失憶。有資料顯示,前後參與救援工作的六七十萬軍民中,現如今,已經有三十萬人因當時遭受的核輻射而死去。

    在此次核事故中,事發時的糟糕處理以及事發後蘇聯政府對訊息的封鎖造成了很大的不必要的損失。事發時,通報僅僅顯示是簡單的火災,以致於最先到場的消防人員都沒任何的防護措施。直到事發三天後,戈爾巴喬夫才知道切爾諾貝利是發生了核洩漏。事故發生後,很多歐洲國家隨即就受到了核輻射的影響,而蘇聯政府卻一直隱瞞。5月1日勞動節,130公里外的基輔組織了大規模的遊行,5月8日舉行腳踏車場地賽,並派出軍隊文工團進行慰問。直到5月14日,戈爾巴喬夫才對外承認,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了核洩漏。

    經過這麼多年,當初的“石棺”已經破舊不堪,無法抵禦內部核輻射的擴散。2012年4月26日,烏克蘭動工建造新“石棺”,設計壽命100年。當初預計斥資9.35億歐元,但是烏克蘭政府僅承擔百分之六的資金,其餘大部為其他國家捐贈。新石棺105米高,260米長,是由兩個看起來像巨型“大棚”的殼罩,透過滑軌在反應堆外部拼接而成的。現如今,重達3.6萬噸的新“石棺”已經建造完成,費用也比當初預計的超出一半左右。

  • 8 # 田小田生活記

    1986年,切爾諾貝利4號機組因一次災難性的核事故遭毀壞,事後為它建了一個“石棺”(烏克蘭正式稱它為“掩蔽體”)把它保護起來。石棺內有毀壞的結構物和4號機組的RBMK一1000型反應堆堆芯噴出的放射性物質。該石棺裝配有監測系統、消塵器、中子吸收劑、防火裝置等,以便將這次事故影響減少到最小程度。特別是為工作人員和周圍環境提供輻射防護。石棺內,在1986年那次災難性核事故產生的燃料物質中的放射性活度大約達20兆居里(MiC),這次事故將輻照過的燃料從堆芯噴射到該4號機組的建築物和屋頂、通風煙囪以及附近地區。

    為了減少裂變產物的釋放,幾架直升機首先把數噸砂子、石灰石、碳化硼和鉛塊投放到毀壞的反應堆上。這次運作是在事故後(4月底)緊急進行的,一直持續到1986年5月10日。然後從1986年6月到11月,為它建造一個石棺。該石棺大約用了30萬立方米的混凝土和7000噸的結構鋼。

    但是,此石棺仍然是一個有害的掩蔽體,因為它裡面含有205噸核燃料。其中的大部分燃料大概就埋在反應堆大廳內,有些地方的融溶塌落的堆芯碎片高度達15米。在碎片堆的表面上,伽馬射線總活度達到2400雷姆每小時。對該石棺進行9年的調查研究證明,核燃料的材料處於次臨界狀態。但是,已獲得的有關這些材料的資料還不足以使我們排除達到臨界的可能性,如果這些次臨界含燃料物質改變其性質或幾何形狀仍有可能達到臨界。因此對這些物質的安全性需要繼續進行調查研究。潛在的危害有:水漏入石棺;很難預測石棺頂部的狀況。石棺頂部的支撐結構物依靠在4號機組的殘骸上,需要進一步加固。

    切爾諾貝利核災難過去30年後,人們對事故反應堆的處理和預防措施一直沒有停止。2016年11月,在國際社會的幫助下,終於在“石棺”上方修建了一個巨型金屬拱頂裝置,將事故機組與外界徹底隔離開,保護周圍的人們不再受輻射洩漏威脅。“金鐘罩”高108米,長162米,跨度為257米,鋼結構重量達24860噸,總耗資約15億歐元。據測算,新保護罩投入使用後,可保證100年內當地不再遭受放射性汙染,同時為繼續處理4號反應堆的核廢料贏得了更多時間。

  • 9 # 睡了麼

    切爾諾貝利的石棺是如何建造起來的?說出來你都不一定會相信

    從古至今,核武器一直是國家最大的武力屏障,一個國家是否擁有著核武器是決定這個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的高低的重要因素,擁有了核武器也就相當於擁有了話語權,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當時要不惜一切代價研製核武器打破核威脅的原因,核力在生活中也是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比如核力發電等等。但是核電站一旦洩露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它的恐怖的破壞力給人們造成的損失是難以估量的。

    在蘇聯,就曾經發生了一次特別大的核洩漏。這次核洩漏,蘇聯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才建造成了一個像棺材的建築有效的阻止了核洩漏。我們將這個建築成為切爾諾貝利的石棺。那麼,如此巨大的工程是怎樣建造成功的呢?

    在當時,蘇聯的發電站的核洩漏是突發情況,儘管蘇聯將發電站的火給撲滅了,但是這也僅僅是解決了一部分的禍患,核洩漏依然是存在的,這對方圓很大面積的人的傷害是毀滅性的。因此,為了阻止核洩漏對當地居民的危害。蘇聯徵調了當時正在服役的大量的軍人執行這項任務。

    因為工程的巨大,絕不是僅僅依靠人力就能夠完成的。因此,蘇聯有呼叫了大量的飛機、運輸車來協助這項任務。首先,為了阻止核洩漏、核輻射,就需要用厚度、高度都很大的混凝土將整個發電站包裹起來,才能夠有效的隔絕裡面的核洩漏。這項工程無疑是非常危險的,不能夠像平時建造房屋那樣,直接在目的地建設。

    由於發電站附近輻射非常的嚴重,為了減少損失,蘇聯不得不在距離發電站很遠的地方完成混凝土板的鑄造工作。鑄造工作完成後,在透過飛機和運輸車從非常遠的地方拉運到目的地,然後再由一些大型的裝置進行安裝和拼接。可以說,這項工程的難度、危險性都堪稱世界頂級。

    為了完成這項工程,蘇聯投入了好幾萬的人力以及大量的機械化的裝置。再加上國內最頂尖的技術人員。並且經歷了很長時間的奮鬥,才終於將這個核電站的禍患徹底封住。不用說別的,單單是這項建造的厚度、高度、重量這幾個方面的資料就足以看出這項工程到底有多麼的繁重和複雜。好在,蘇聯有關人員的努力,才能夠順利完成,阻止了危害的進一步發生。

    所以,切爾諾貝利的石棺是經歷了無數人的努力再加上大量的重型裝置的協助才完成的。雖然在當時造成的危害並不大,但是由於輻射的原因,使得當時參與這項工程的人員很多因為當時的輻射,使得自己的身體機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響,甚至多年後的犧牲也是因為這項工程所致。為他們的捨身的精神點贊。

  • 10 # 千佛山車神

    當地時間1986年4月26日凌晨1點23分,在前蘇聯的烏克蘭加盟共和國普里皮亞季市鄰近的切爾諾貝利核電廠第四號反應堆發生了爆炸,引發了迄今為止人類最嚴重的核洩漏事故,也是首例被列為七級核事故的核汙染事件。

    不過非常戲謔的是,這場災難起因竟然是核電廠正在進行“應急演習”,演習的初衷模擬電廠在遭受美軍軍事打擊的情況下仍然能後保證安全執行。結果還沒等到美軍打擊,核電廠自己先爆了。

    在實驗過程中技術人員拔出太多的“控制棒”,這些控制棒的作用是調節鏈式反應速度,這個失誤最後導致反應堆失控,發生了核爆炸。

    巨大的爆炸力衝破了重達1200噸重的穹頂,將數十噸核燃料帶入數千米的高空。而當時正在掛東風,大量的核塵埃被大風和氣流帶到了整個歐洲,其中大部分落入在了白俄羅斯境內。

    蘇聯中央政府起初對於切爾諾貝利的核爆炸事故並沒有太過於上心,克林姆林宮認為這只是一次簡單的意外爆炸。按照日常的流程,蘇聯政府只要封鎖訊息,過一陣子事情就會跟沒有發生過一樣。直到一週之後,瑞典向莫斯科發來了外交致函,詢問有關核電站的情況,這時蘇聯當局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1986年4月27日,也就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爆炸的第二天。位於瑞典Forsmark核電廠工作人員在進出核電站時,門口的檢測儀發出了刺耳的警報。經過檢查,瑞典技術人員發現異常的輻射粒子粘在他們的衣服上,但是他們排除了自己核電站發生洩露的可能性。由於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沒有核洩漏事故的報告,因此瑞典人懷疑是蘇聯發生了核洩漏,因為蘇聯人常常隱瞞一些重大事故。(切爾諾貝利核事故重度汙染區域)

    面對瑞典人的責問,蘇聯起初是拒絕承認的。但蘇聯高層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且開始認真調查核事故。但此時事情已經非常嚴重了,留給蘇聯政府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早在核事故發生之初,當地的消防人員就迅速感到了現場進行救火行動,他們也成為了此時核災難的第一批受害者。總共有69名消防隊員和14臺消防車投入到救火之中,在消防人員的奮戰下,主機房的大火在6點35分被撲滅,但是反應堆內部的火災還在不斷持續。

    由於直接接觸到大量高強度的核輻射,參與救援的消費員都迅速出現了劇烈嘔吐的不良反應,當晚便有2人死亡,而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也都在未來的幾個月內因公殉職了。

    在檢測到爆表的輻射劑量後,蘇聯政府加快了附近居民的撤離速度。莫斯科調集了1200輛公交車幫助撤離普里皮亞季市的居民,並且立即調遣軍隊前來救災。軍方在接到命令之後都崩潰了,這哪裡是去救災,這明明就是去送死!

    但軍令如山倒,軍方迅速出動數萬官兵在保護裝備極為有限的條件下開始清理核電站周圍的核燃料殘骸,以便在核電站外圍修建隔離掩體。蘇聯空軍則出動了數千架次直升機向核反應堆投放沙子和化學制劑,用於撲滅反應堆中的大火以及吸收核輻射。

    而於此同時同時,400名曠工也在核電站底部夜以繼日的挖了一條隧道,將核反應堆底下注滿水泥,防止核燃料汙染地下水。

    (蘇聯政府的救援方案圖)

    整個救援行動蘇聯政府共投入數十萬人,其中約有4000人因遭到了致命的核輻射而在兩年之內死亡,但具體的死亡人數至今沒有一個準確的資料,但可以肯定的是這裡面大部分人都是當年參與救災的官兵和工人。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30週年時,烏克蘭民眾紀念遇難的抗災人員)

    除了這些直接遭受過量核輻射而死亡的人以外,還有大量的平民因核輻射而罹患癌症身亡,這些人大約有10萬人。而有的國際組織甚至認為受到核輻射傷害的人達到上百萬之眾。

    在完成清理工作後,為了阻止核反應堆中的核燃料繼續對外進行核輻射,蘇聯政府在四號反應堆外修建了一座巨大鋼筋水泥掩體,將四號核反應堆完全罩住,而這座鋼筋水泥的建築物則被外界稱呼為“石棺”。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石棺)

    這座石棺堪稱整個歐洲的保護神,正是由於它的存在才封印了四號核反應堆內的180噸的核燃料。不過經過了20多年的風吹雨打,外加石棺內部劇烈的核反應輻射,早在2008年石棺就出現了坍塌跡象。為此烏克蘭政府開始準備修建一座設計壽命為100年的新石棺。

    這個新石棺準備先在工地建好,然後再運抵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不過由於資金問題,新石棺的建造工作一直不斷延期。但好在在各國的通力協助下,新石棺目前已經完成了大半,它將在不久的將來代替老石棺,為歐洲提供新的保護。

    (新石棺外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表白被男生拒絕後,男生挽回做朋友,女生還有機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