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青子欽s

    亞當. 斯密在 國富論 中提出三大理論分別是勞動分工理論、“看不見的手”理論和比較優勢理論。

    1、勞動分工理論

    “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常要損失一些時間,因節省這種時間而得到的利益,比我們看到時所想象的大得多。

    人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時,通常要閒逛一會兒。在開始新工作之初,勢難立即精神貫注地積極工作,總不免心不在焉。耕作小農地的鄉村織工,由織機轉到耕地,又由耕地轉到織機,一定會虛費許多時間。”(第一篇,第一章)

    他進一步指出,如果一個人獨立制針,從把鋼絲拉直、剪斷、磨尖、打孔,那麼可能一天也做不出一枚針;而如果十個人透過分工,則可以在一天製作出48000枚針,平均每人每天制針4800枚。由此可見,透過分工,生產率可以出現數十倍,甚至成百上千倍的增長。

    2、“看不見的手”理論

    “我們每天所需的食物,並非來自屠夫、釀酒師和麵包師的恩惠,而是來自他們對自身利益的關心。我們不是向他們乞憐,而是由於他們的自利心。”(第一篇,第六章)

    他說麵包師如果想要購買啤酒,所以不得不烘烤麵包來賺錢;釀酒師如果想要購買麵包,不得不釀製啤酒。所以每個人在看似狹隘地關心自己利益的時候,自然而然生產了他人所需要的產品。這樣,每個人都如同被“看不見的手”所驅使一樣,不知不覺提升了其他人的財富。

    在《國富論》中,他一針見血的指出,市場規律就是這隻“看不見的手”。

    3、比較優勢理論

    “現在最富裕的國家,固然在農業和製造業上都優於鄰國,但製造業方面的優越程度,必定大於農業方面的優越程度。在農業方面,富國勞動生產力未必都比貧國勞動生產力大得多,至少不像製造業方面一般情況那樣大得多。

    所以,如果品質同樣優良,富國小麥在市場上的售價,未必都比貧國低廉。就富裕和進步的程度說,法國遠勝于波蘭,但波蘭小麥的價格,與品質同樣優良的法國小麥同樣低廉。”(第一篇,第一章)

    他辯證地表達出,處於國際貿易中的兩國生產力水平不相等,富國在生產任何產品時都有絕對優勢,而貧國都處於絕對劣勢,只要富國在不同商品的生產上對於貧國的優勢大小不同,落後的貧國仍可以低廉的價格向富國出口富國優勢較小的產品,兩國都可以從中受益。

    如果說勞動分工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分工,那麼比較優勢理論講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分工。亞當·斯密批判貿易保護主義,鼓勵國與國之間自由貿易。

    他認為,哪怕是最富的國家與最窮的國家之間,任何國與國之間都存在著國際分工,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比較優勢,每個國家都可以透過自由貿易增進財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有些婚姻要到什麼地步才算無法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