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理得心安

    想要孩子更順利的度過叛逆期,下的功夫可不是臨時抱佛腳管用的,必須從小就提前打下基礎。

    所謂叛逆期,實際是孩子的自我意識覺醒、開始努力用自我的能力去感受世界的開始。

    因為是開始,所以他們的行為會比較稚嫩、笨拙、草率/粗魯,如果疊加父母和家庭環境還在按慣性給與其叛逆期前乖孩子式的教育模式,就會產生更多的衝突、誤會、敵意。

    如果在叛逆期之前,為孩子打下的三觀基礎夠正(主要是父母自身的行為楷模)、包括與人相處的能力和個性/脾氣也足夠溫和善意,那麼即使孩子用獨立意識去本能的對外界加給他的各種教育行為去問“為什麼這樣、為什麼不可以那樣”時,所採用的方式也會相對溫和、不那麼對抗或暴力,也能更快的尋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而如果給孩子打下的三觀基礎正,那麼當孩子找到的答案與父母/家庭環境教育的結果一致時,孩子就會增加對父母/家庭/環境的信任;這種一致的比例越多,孩子的信任越多,叛逆式的對抗就會逐步減少,直至真正的成熟。

    遺憾的是,很多父母面臨孩子叛逆開始後,才意識到該尋找應對辦法,而提前打下三觀基礎之類的疏漏(如教孩子必須自私、不能吃虧,等等)早就無法彌補了。

    這時,作為亡羊補牢的正確做法,是徹底改變之前對孩子的教育模式。

    首先要以平等的姿態對待孩子——再也不要用‘你必須聽我的!’、‘不許問對錯,照著做就行’、‘大人可以這麼做,你不許這麼做’,諸如此類的灌輸式教育方式去對待孩子。

    其次,只要是不違法缺德的行為,哪怕再奇葩,孩子提出來了,家長就要勇敢的鼓勵孩子自己驗證、探索、嘗試並做好充分的善後準備(包括闖禍後的損失承擔、賠償)。

    如果孩子的想法有違法或缺德的傾向(這是前期三觀基礎缺少的問題結果),就要把相關的法律法規、行為後果拿給孩子去看,讓他自己去理解。

    總之,若叛逆期之前的三觀基礎好,家長協助孩子度過叛逆期的難度就很小。

    如果之前的三觀基礎不好,家長要改變自身的難度就大,需要付出的耐心和努力也就要更多。

    最後,不管你是否努力,孩子終究都會度過叛逆期的(那怕3、40歲才頭破血流的度過),不付出代價是不可能的,你所做的努力,只是讓孩子/孩子的家庭付出的代價最小化。

  • 2 # 閱盡人間冷暖

    別聽專家的。學會和孩子做朋友,做哥們,做姐妹,做知己。你想想,你和孩子都處成這樣了,他好意思跟你對著幹嗎?

  • 3 # 臨窗聽雨25

    一般,我們說的叛逆期,主要是指12-17歲的年齡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大部分正好是從小學畢業到高中結束這段時間,對於家長來說也是最難度過的的階段,一方面要對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進行正確引導,讓孩子的心理、身體健康發展,又要考慮到孩子的學習,盼望孩子能按照大人的意志取得好的成績。但是,這兩個方面如果處理不好,則會兩敗俱傷。

    首先我們來看看孩子為什麼叛逆。從心理學上說,叛逆階段的青少年正處於心理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監護。他們一方面要顯示自己的獨立存在,又想向別人顯示自己的成熟, 他們總是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於是往往對任何事物都傾向於批判的態度。當自己的意見或者做法不被肯定或者受到批評時,叛逆就產生了。

    第二,孩子的叛逆主要有哪些表現。

    1.觀點。由於孩子從小在大人的庇護下成長,基本處於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狀態,對世界、對人生、對價值沒有切實的體會,所以認識不足,有句話“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對他們來說就是“體會限制了他們的認識”,他們的觀點大部分是偏執的,並且非常執著,有時候甚至與現實格格不入。又加上這個階段的他們又往往以自我為中心,所以就會出現跟家長、老師唱反調的現象。

    2.語言。叛逆期的孩子往往容易衝動,脾氣大多時候都處在浮躁之中,甚至有時是無緣無故的發脾氣,語言往往衝口而出,不大考慮別人的感受,有時甚至是破口大罵,而且一時半會兒也冷靜不下來,

    3.行動。在行動上,他們往往喜歡標新立異,從穿戴到行事的方式,往往是我行我素,他們喜歡自由的生活,於是曠課、逃學之類的事情會發生,甚至選擇離家出走的也不在少數,還有的沉迷於遊戲中不能自拔,還有的就是早戀,過早投入感情的漩渦。與學習相比,以上這些都是很有誘惑的,所以叛逆的孩子往往都會厭學。

    第三,如何糾正孩子的叛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孩子的叛逆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時期,“經歷了風雨才能見到彩虹”,在孩子叛逆期進行正確的教育、正確的引導是擺在每一個家長面前的一個很嚴肅的課題。

    1.溝通。作為家長,千萬不能一遇到孩子叛逆就發火,要善於壓制自己的壞脾氣,無論你有多惱火,要多跟孩子溝通,做孩子的朋友,這樣,孩子才會有什麼事都告訴你,你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瞭解孩子的想法,對於做通孩子的工作是非常關鍵的。家長或老師要用徵求意見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孩子就會聽的進去。

    2.聆聽。作為家長,要善於聆聽孩子的心聲,要讓孩子善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對的要多表揚,錯的也不能一針見血的指出來,要有一個慢慢滲透的過程,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一個禪師,非常善於做思想工作,他的訣竅就是聆聽,按照他的說法就是人的心靈就像一個杯子,只有把裡面的倒空,才會盛進新的。其實這也是心理諮詢師的一項功夫。

    3.鼓勵。不要怕孩子犯錯,要鼓勵孩子去多做事,包括學習。鼓勵和表揚是教育的最銳利的武器,針尖對麥芒,永遠也不會教育出聽話的孩子,還只會讓孩子更加叛逆。孩子難免在生活和學習中出錯,指責只會更加讓孩子的心扉自閉。

    4.換位。作為家長和老師,要善於換位思考,因為我們也是從這個年齡段過來的,現在孩子的很多想法和處理事情的方式跟我們當初應該差別不大,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慮問題才會讓孩子有存在感和重視感,粗暴的糾正連大人都承受不起,更何況是叛逆期的孩子呢。

    教育孩子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既然是科學和藝術,一定有其道。只要遵循這個道,克服急躁,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我們很多家長和老師往往缺乏這個耐心,但是育人是最需要耐心的,抓住孩子成長的關鍵期,以自己的耐心、恆心、毅力,換回的一定是豐碩的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清潔液晶顯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