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eaC

    個人以為,孝,原本是純粹情感、主觀的意識。

    人對自己的長輩,也有可能對別人的長輩,從內心產生敬重和遵從的意識,當看見長輩年老體衰時,也會從內心產生痛惜和憐憫的意識。那麼,這樣的意識一定會影響到這個人面對長輩時的言行。所以說,孝,首先要有發自內心的情感,然後才有相應的言行。

    現在人們提到孝,往往只強調下一輩對長輩的言行。試問,如果一個人,他從小就被父母打罵,或者從小就看見父母打罵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從他內心產生孝之情感的可能性就很小、甚至完全不可能,那麼你怎麼可以要求這個人做到敬孝呢?因為他的內心從來沒有產生過孝的情感意識嘛。

    古代聖人認為把孝的概念提升至對全部國民的要求會有利於整個社會的穩定和人民的福祉,這不能說不對,但無差別地用孝來強求每一個人都要落實到言行上,至少對有些人來說是不合理的、勉為其難的。比如說,一個從小就沒有受到過父母關愛的孩子,或者因為父母愚蠢無知、自私自利而遭遇不幸的孩子,他/她如果不孝敬父母,至少我個人不認為有什麼可責備他/她的,當然,如果他/她天性很好,能夠成長為與父母不同心性的人,對從沒愛過自己的父母也能敬孝,那是最好不過的。

    總的來說,個人以為,我們可以提倡敬孝,但最好不要用孝來對每個人求全責備。從輿論宣傳方面來說,提倡敬老,不如提倡關愛兒童,因為兒童就是未來的父母、未來的老人。

    說了半天才發現跑題了,回來答題。

    歐美的情況,我也不知道,只能猜想一下,大概是因為,一、人類社會,不分地域民族,普遍的情形是人們都願意相互關愛,歐美國家自然也是這樣,——不知道是不是錯覺,我感覺歐美國家的人,相對於我們國家的人來說,比較不會去勉強別人,這一點我比較贊成。二、歐美社會的人群,相互之間的情感界限比較清晰,那麼他們很可能在個體待遇保障當面設定、訂立的契約比較詳盡、完善,一旦發生相互的影響、牽扯,比較多有現成的法律參照解決。那麼一個人,在這樣的社會里,從幼年到青年到中年到老年,各個階段、各個方面的可能境況,都有相對應的法律、社會規範可以參照執行,這樣一來,每個人個人內心感覺到的不確定性就少了很多,反過來說,就踏實了很多。老年人的幸福,就絕大多數人普通人而言,不就是安全、穩定、不出意外嘛。

  • 2 # 使用者9283544595333徒

    國情不同,社會風氣,人生存的概念不同,他們國家的教育方式不同,人,獨立性很強,在杭州上班的外華人,把七,八歲的孩子送到上海上學,每一個月才看一次,培養孩孑獨立生活的能力,

  • 3 # 珍寶87

    因為歐美國家養老體系完善,老人生活有保證,並不是歐美人不講孝道。國冢有好政策,年輕人無壓力。老人生活快樂幸福。

  • 4 # 劉來來的日記

    對於為什麼西方人不講孝道,老人生活還很幸福,原因在於東西方對於“孝道”的理解不同。

    我表哥前些年留學國外,有次和他探討過這個問題,他說西方人對“孝道”的理解和我們不同,他們並非不孝順,他們更多是平等的關係。他們認為,父母撫養他們成人是必盡的義務,他們同樣會尊重、關心父母,老人晚年也不會給孩子太多壓力,因為西方的福利養老體制非常健全。

    “孝道”在我們的文化裡,是養兒防老、父慈子孝,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從某種程度上看,孝道凌駕於人格之上,父子之間不能平等對話,無論對錯必須全盤接受,否則就是不孝順,時間久了子女就會有壓抑感。對於“孝道”,華人是不敢怠慢的,因為在中國文化裡,“孝道”是和道德捆綁的,不孝是要被戳脊梁骨的。

    而西方國家的父母和子女關係比較平等,子女有充分的自主權,這和我們的“孝道”涵義有很大的區別。父母對子女沒有過多的干涉,也沒有過多的投入,很少有給子女買房買車,甚至幫看孩子。這種差異是東西方文化不同而產生的。

    我們提倡的“孝道”而非“愚孝”,真正的“孝道”應該是相互尊重、和諧融洽的。父母的話既不能當做聖旨,也不能當做廢紙,晚輩要給予長輩應有的尊重和關愛,也要有充分表達自己的空間。

  • 5 # 有理走遍天下56

    外華人孩子十八二十的就獨立了,工作婚姻房子都不用老人管,父母有錢自己攢錢,老了可以不為錢愁,能不幸福嗎。像中國農村人,把一生的積蓄都給了兒女,老了自己沒錢了傻眼了,兒女是那樣的還行,不是那樣的總想推給國家和社會,總想向國家伸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心梗病人住院61天花費104萬,大家認為是醫院漫天要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