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橘子大叔笑熬漿糊
-
2 # 國史春秋
蒙古族的祖先是鮮卑,鮮卑族的祖先是東胡,所以蒙古族並不是匈奴人的後裔,但是和匈奴人有一定的關係。
戰國時期,中國北方少數名族匈奴人在崛起的過程中打敗了東胡人,東胡人退居到烏桓山和鮮卑山一帶,並分別那立起東桓和鮮卑兩個少數名族部落。
東漢末年,魏國曹操又將東桓打敗,東桓勢衰並逐漸土崩瓦解。而同時期的鮮卑族卻慢慢興起,同時化分為段、慕容、柔然、拓拔、乞伏等五部。到南北朝時,拓拔氏統一了鮮卑各部建立起了北魏政權,而柔然部並不服從拓拔的統治,數次與拓拔部進行戰爭。後來柔然被崛起的突厥族打敗,並分裂為南北兩部。南柔然逃到遼河上游一帶,北柔然逃到外興安嶺以南。
南柔然最終融入契丹族,併成為大遼國的組成部分,北柔然則形成蒙兀室韋部落其中之一,也就是最早的蒙古族雛形。蒙古形成後,又分為了漠南、漠北和漠西三部,其中漠北蒙古就包括了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
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並建立了一個強大的蒙古政權,同時制定國家制度,創立蒙古文字。鐵木真被尊為成吉思汗。在隨後的七十多年裡,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帶領的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先後滅掉金、西夏、南宋、大理、吐蕃、花喇子模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起以元朝為中心,四大汗國為附屬的廣袤無垠的帝國。
匈奴人打敗東胡後,成為了雄霸草原的馬背民族,漢武帝時匈奴人開始衰落,此後匈奴各部互相攻伐走向分裂。漢元帝時南匈奴主動臣服漢朝。東漢時南匈奴完全歸漢,北匈奴盤踞漠北。公元89年,漢和帝派大將竇憲聯合南匈奴主動出擊北匈奴,雙方在稽絡山展開會戰,北匈奴大敗,其殘部西逃,從中亞進入歐洲。
晉朝建立後,經歷了十多年的八王之亂,從此晉朝衰落,邊疆少數名族趁機進入中原,匈奴人劉淵建立前趙政權。由此中原地區進入了五胡十六國的大混戰。後來鮮卑族拓拔氏統一北方,建立北魏政權,一部分匈奴人在戰亂中消亡,一部分匈奴人與其他民族融合。
由此可以,匈奴人和蒙古人同是中國北方少數之一,但是兩者並沒有血緣關係。
-
3 # 與風互語
正統上來講形成蒙古族的主體部落來自,(東胡)和,(室韋),兩和說法,現在還沒定論,源自蒙兀室韋的說法是日本學者的論證,而最大的可能性應該是源自,(東胡),源自匈奴那是沒有依據的,匈奴稱霸北方草原時,(東胡),只是被匈奴統治的部落,到鐵本真統一了草原各部族後才形成了以(東胡)部落為主體的蒙古族,它是以當時的草原各部族如,蔑爾乞,克烈,契丹,奈曼,汪古,塔塔爾,巴爾虎,等部落統一後形成的,因為草原各部族從生活習俗,飲食,文化基本相同所以溶合到一起在認同上是比較容易的,而蒙古源自匈奴一說是蒙古科學院,院土比拉說的,他持這種說法的原因無怪乎是想把蒙古國長久獨立性法理化,從理論和歷史依據上來講,他的說法是更本不能成立的,讀歷史的人應該知道歷史上唯一下聖旨保護黃帝陵並祭祀黃帝的是,耶先帖木爾可汗,也就是元朝的泰定皇帝,由此大家就應該明白鐵木真黃金家族其實就是黃帝部族的一個分支,而現在的蒙古族是溶合了草原幾大部落後形成的新的族群,也就類似於我們漢族是以黃帝,炎帝,蚩尤,等部落形成的族群是一個道理,這是我參與討論的一點看法。
-
4 # 老白244013168
蒙人的歷史由蒙古人、蒙古國自己說:看看蒙古國是怎麼說的:二O一六年七月十月蒙古國總統道爾吉說:二千二百二十六年前的今天大匈奴國成立、八百一十年前的今天大蒙古帝國成立、一百零五年前的今天蒙古國宣誓獨立、九十五年前的今天大蒙古國正式建國。當中國派李克強總理參加蒙古國建國慶典
-
5 # 魅力蘇尼特
蒙古人不是匈奴人的後裔。
鑑於目前的科學研究狀況,關於蒙古族源我們可以大略概述如下:構成蒙古族基礎的原蒙古人可以透過室韋、韃靼追溯到鮮卑、東胡,大體上屬於蒙古人種,而蒙古人種大約在五萬年前經東南亞進入中國逐漸分佈於蒙古草原和附近地區,相當一部分蒙古族特別是成吉思汗家族可以由突厥追溯到匈奴、斯基泰,大體上源於印歐人,而印歐人種大約四千年前開始陸續進入東亞。
蒙古族狼圖騰與天崇拜、遊牧傳統及相應的文化來源於突厥、匈奴,其鹿圖騰與薩滿教、定居文化傳統來源於室韋、鮮卑或東胡。其語言亦是由通古斯語與突厥語混合而成。簡言之,人類走出非洲之後分別從喜馬拉雅山脈南側和北側進入東亞,從南方進入的一支稱之為蒙古人種,發明了定居農業生活方式,從北方進入的稱之為印歐人種,形成了遊牧生活方式,二者在蒙古草原相遇,孕育了匈奴、突厥、蒙古等民族。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蒙古族源。
-
6 # 龍豹雞
蒙古人的血統很複雜,甚至有來自裡海北岸的奧塞梯人成分,當然不排除有匈奴成分,但匈奴成分很不重要,蒙古的主要源頭是室韋,還混雜了大量的突厥語民族。
室韋是鮮卑的一支,也是最落後最偏遠的一支鮮卑人。在唐末遷居蒙古草原之前,室韋人主要居住在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嫩江流域,時聚時散,東鄰黑龍江流域的黑水靺鞨,西鄰蒙古高原的突厥、鐵勒諸部,南鄰遼河流域的契丹。室韋人以漁獵為活,也有非常原始的農業和畜牧業。唐朝時期,他們多次斷斷續續的來向唐朝朝貢,但並未引起特別的關注。室韋人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唐朝時期分為二十多個部落,其中最強盛的是在大興安嶺以西、呼倫湖以東的塞曷支部。這些部落不相統屬,所以室韋人雖然彪悍,但室韋民族的戰鬥力很弱。其中,特別需要提及一個在當時並不突出的室韋部落,但他們的後代將大放異彩,他們分佈在小興安嶺以北、黑龍江南岸,《舊唐書》稱之為蒙兀室韋,《新唐書》稱之為蒙瓦部,這就是蒙古人的直系祖先。
840年前後,統治蒙古高原的回鶻汗國瓦解,回鶻人大部分南下尋求唐朝保護,少部分西遷,剩下一點殘存於蒙古高原。這樣,大草原就空了出來,於是室韋諸部瞅準機會,大舉西遷,進入蒙古高原的東半拉。從此以後,他們逐漸被稱為“韃靼”,原因估計是因為其中的塔塔爾部實力過於強大,於是整個室韋諸部被韃靼代表了。此後一段時間,中原陷入五代十國,無暇關照草原諸部,韃靼人在草原上站穩了腳跟。其中的蒙兀室韋也溯黑龍江而上,當時的黑龍江叫做望建河,蒙兀室韋從黑龍江中游來到黑龍江上游源頭附近,即三河源頭,土拉河、克魯倫河、鄂嫩河源頭均在這附近。
此後數百年,蒙古草原處在契丹和金國的管理之下,最初的部落不斷分化瓦解,新的部落不斷重組再早。到了成吉思汗統一草原的前夜,蒙古草原東部都是室韋人的後代,有蒙古部、塔塔爾部、蔑兒乞部、弘吉剌部、山只昆部、合達斤部等等,各部下面又細分成很多小部落,小部落又包括眾多氏族。這是蒙古高原東部的情況。
在西部,還有留在草原上的多個突厥、鐵勒部落,與室韋人共存共榮、相愛相殺,他們也被包括在韃靼人的大概念之中。甚至於今後很長時間內,突厥語部落是才是韃靼中的主導者,室韋部落因為發展落後而淪為參與者。這時的韃靼,依據文明程度,分為生韃靼(黑韃靼)和熟韃靼(白韃靼),生韃靼以落後的室韋人為主,信原始的薩滿教,熟韃靼以突厥語部落為主,信景教,即基督教聶斯托裡派。到了成吉思汗統一之前,這樣的突厥部落主要有克烈部、乃蠻部和汪古部,他們都信奉景教。
另外,在蒙古高原以北,向西伯利亞過度的山地、沼澤地帶,還有大量的突厥語部落,包括黠戛斯、斡亦剌惕、禿麻惕、布里亞惕、拔野古、多攬葛等幾十個部落,他們都與原突厥汗國和回鶻汗國關係密切,被統稱為林木中百姓。
就這樣,到了13世紀初,蒙古乞顏部孛兒只斤氏族的鐵木真統一了上述所有室韋、突厥部落,被尊為成吉思汗。上述這些部落,除黠戛斯外,開始逐漸形成統一的民族,即所謂蒙古族。蒙古族的血統以室韋人為主,混有突厥血統。
其實,鐵木真統一草原的時候,克烈、乃蠻、汪古等突厥諸部的發展程度遠高於室韋諸部,人口也要多得多,之所以說蒙古族血統以室韋為主,以突厥為輔,是因為大部分突厥人沒有融入當代的蒙古族,他們融入了當代的哈薩克族。這就是蒙古西征帶來的問題了,13世紀前60年,三代蒙古人先後三次西征,大量的突厥語部落跟著西征並永遠留在了西征路上,沒有返回蒙古高原。日後,滄海桑田,這些突厥部落逐漸成了哈薩克族的主流,包括克烈、乃蠻、汪古,都是哈薩克族的大部落。同時,西征的蒙古也從西方帶回來不少其他種族的人,其中有一部分也融進了蒙古族,比如阿速特部,他們是奄蔡人的後代,來自裡海北岸的亞歐交界處,在今日的歐洲,他們叫奧塞梯人,生活在高加索山脈,明初一度控制蒙古大權的阿魯臺就是奧塞梯人。
留在蒙古草原和南下征服中國又被趕回來的蒙古人,到了明朝,又發生許多次分化瓦解,分成了蒙古和衛拉特蒙古。所謂衛拉特蒙古,主要就是上面說到的林木中百姓中的斡亦剌惕發展而來的,明朝稱之為瓦剌。後來,到了15世紀末16世紀初,瓦剌西遷到了新疆,旗下的準噶爾部、和碩特部、土爾扈特部、杜爾伯特部各自發展,最後基本都在滿清和沙俄的剿殺下所剩無幾了。而留在蒙古高原的蒙古,最終發展成了今日的主流蒙古族,包括內蒙古、外蒙古、東北的大多數蒙古族和新疆的察哈爾蒙古族。
所以說,蒙古族血統混雜的很嚴重,但從文化上講,室韋血統是主流,突厥血統是輔助,而匈奴血統很不明顯。
回覆列表
先秦五霸之一豕韋華人氏(河南滑縣)。和漢姓彭、包、韋同宗不同姓。鐵木真包姓包爾之金氏,孛兒只斤氏是誤譯貶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