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474848080506

    詞的開頭第一句“驛外斷橋邊”,便透著一片冷落的景象;第二句“寂寞開無主”,直接說出梅花的孤獨。接下來的“黃昏”和“愁”字,更加強了那種孤獨的色彩,連上“風和雨”,就不僅僅是孤獨了,更是動盪艱難環境中的孤獨。下片頭二句“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不說梅花先春而開,反而說梅花無意苦苦爭取在春天開放,只是我行我素地於苦寒中獨自芬芳,任由那些隨波逐流、經不起風雨的群芳忌妒。寫出了梅花獨行特立的性格,立足點很高。接下來再進一層,就算“零落成泥”、就算被“碾作塵”的粉身碎骨,梅花的幽香依然“如故”,這就是說,不管別人怎麼樣,也不管環境怎麼樣,我還是這個樣子!初衷不改。這是多麼的傲岸!多麼的堅韌!多麼的自信!南宋時期,強敵入侵,小朝庭偏安一隅,不思抵抗。陸游一向是反對投降妥協、堅持收復中原失地的,這種信念,貫徹畢生,始終不變。可是,面對小朝庭的不抵抗政策,面對議和派的排擠打擊,他的感覺是多麼的孤獨、寂寞,這與苦寒中怒放的梅花,又是多麼的相似!這首詞雖是詠梅,其實卻是作者的心頭吶喊!這首詞之所以寫得成功,是把物象充分昇華的結果,作者不斤斤計較於梅花形態的敘述,而是把梅花上升為人的高尚品格來描寫,梅花與人,是二又是一。作者首先確立了一箇中心思想——“孤芳不變”,上片著重於“孤芳”,下片突出“不變”。這不禁令人想到屈原的兩句話:“眾人皆醉我獨醒”和“雖九死其猶未悔”。這個中心思想的確立很重要,因為,客觀事物透過個人意識的改造,必然染上個人主觀的色彩,問題在於,你是怎麼樣去改造它,給它染上什麼樣的色彩。梅花,你可以把它看作是脫俗的高人隱士,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寒冰美人,這也只是從梅花這個特定的物象上來提升,然而,最好還是要寫出這個特定物象的性格來。如何把握好這一點,還得看作者個人的修養與情操。這應該就是這首詩的中心思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一個什麼樣的詞語去讚揚一個好導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