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exploregoldvaseplum

    始皇帝。統一戰國分裂局面,建立大一統的朝代。而且結束奴隸制,開創封建制度,統一度量衡,築長城北擊匈奴,拓百越,置桂林象郡,基本奠定中原王朝的版圖。雖說秦始皇是奮六世之餘烈,那也是名至實歸的千古一帝,而且畢竟沒有他,後邊那些就都沒了。

    漢武帝。也是依靠前輩文景之治和自己前期的休養生息,使漢朝逐漸強大,入漠北,潰匈奴,通西域,拓版圖。使北方遊牧民族百年不敢覬覦中原。

    隋文帝。這大概是一個像秦始皇一樣,再造玄黃,重整乾坤的人結束南北朝之亂世,使中國再次統一。就像秦朝為漢朝做了充足的前期準備一樣,隋朝也為唐朝做好了準備。畢竟當初沒有秦朝的底子,估計張子房再想開四百年之大漢,難度會更高。同樣的,沒有隋朝開啟河西走廊,唐朝對突厥的戰爭也會有更大的阻力,況且沒有隋朝,李淵父子能否結束南北朝還是個未知數。

    唐太宗。接盤隋朝的大唐,至太宗李世民有著著名的貞觀之治。又徵高麗,破突厥,設安西。受尊為“天可汗”,少數民族畏懼中原統治者的不罕見,可誠服於中原統治者的,恐怕只是對唐太宗一人了吧。不過,玄武門之變的汙點,不會因為他傲人的政績而不念其殺兄之過。憑這一點,說他不是千古一帝也無可厚非。

    明太祖。這位做過和尚,當過乞丐的皇帝,由最底層的小人物做到天子大位,足以證明他的能力。不管“驅逐胡虜,恢復中華”這八個字是幌子還是藉口,他畢竟做到了,使中原民族不再受胡人的壓制。但這位出身卑賤的帝王,思想覺悟不是那麼的高尚,《孟子》君臣之道,難入其心;科舉八股,束縛思想;防倭海禁,不順潮流。使中華文明在蒙元統治幾乎停滯不前的近百年後,再次步入發展的路程時,步伐也難及唐宋。這使得中華開始不再領先於西方。如果要把他排除在千古一帝的名單之外,也是有理可據。

  • 2 # 影視編輯榜

    在中國四五百個皇帝中,能稱得上千古一帝的皇帝少之又少,能貢獻最大影響後人的皇帝才是千古一帝,稱得上千古一帝的皇帝按時間來排列是:

    ①嬴政:他是開啟了封建社會第一個千古一帝“秦始皇”,統一天下六國,政策上採取李斯的郡縣制,廢除了分封制,加強中央集團。使秦朝成為了第一個封建社會主義國家。同時他統一六國天下的“書同文”,“車同軌”的政策。使中國無論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國家永遠都是統一的國家。

    ②劉徹:漢朝的漢武帝,他在漢朝上第一個把匈奴民族打敗,和投降,使漢朝解放北方數十年的隱患,從此以後開啟在了有名的“絲綢之路”的貿易,使世界中心的在漢朝的首都長安地方。速進了中東和西方國家的發展。使我們漢朝的人從此以後以“漢族”自居,非常之驕傲。同時“罷默百家、獨尊儒術”使思想上統一集中的封建政權在皇帝上。

    ④楊廣:開挖大運河造福百姓至今,同時速進南北地區經濟、文化、貿易發展,加強中央管理。同時開啟科舉制度考試,使低層人士知識分子都可以爭取功名,影響封建社會提拔人才的途徑。

    ⑤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史稱唐太宗。在他在位期間開啟了一個“貞觀之治”。政治清明廉潔,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富裕,軍事強大無比。周邊的國家年年進貢給大唐,當時的各個國家稱李世民為“天可汗”。使當時的世界中心從新又回到了中國唐朝首都長安地方。影響深遠,如“唐人街”在世界各地,華人最多聚集的地區稱為“唐人街”。

    ⑥趙匡胤,宋朝的開國皇帝史稱宋太祖。他在唐末五代十國混戰的終結者、宋朝的開拓者,他是中國歷史上承前啟後重要的人物。由於他輕文重武,使宋詞的詩歌文化燦爛,文人墨客從多,文化發達的國家。

    ⑦朱棣,明朝的第三個皇帝,稱為“明成祖”,他開始了“永樂之治”。國家的軍事強大無比,經濟上“七次下西洋”的壯舉揚我明朝國威和貿易。沿海地區的國家或者部落都稱是明朝的藩國,有萬國來朝的現象。世界中心點又回到中國明朝首都北京的中心。

    以上都是千古一帝。

  • 3 # 愛努伮

    唯有出過這樣的皇帝,胸懷全民,為全民造福者,方能稱為千古一帝。單為少數貴族造福者,單為百姓而不為非百姓者,都只是為一部分人,都不能稱為偉大的皇帝。偉大的皇帝應讓全民創造財富。帶領貴族去掠奪百姓的,帶領百姓去掠奪貴族的,都是小人

  • 4 # 紅袖添香讀春秋

    “千古一帝”孰是孰非,還得看做出的事業貢獻?

    我覺得秦始皇當之無愧,不僅統一了六國,而且開疆拓土,興建土木……在秦朝短短十幾年的時間乾的有聲有色,是問後世那個皇帝能有這樣的魄力?秦始皇是中國2000多年中央集權封建帝制的主要設計者,影響之深廣,為任何其他帝王所難以相比。秦始皇不僅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巨大,就是世界範圍內也是屈指可數的。

    他孰是孰非,看看他的功績自有定論。

    一、首稱“皇帝”

    秦始皇之前的各國諸侯都被稱為“君”或者“王”。戰國後期,秦國與秦始皇、齊國曾一度稱“帝”。

    秦始皇——始皇帝

    臣子附議秦王政“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功績“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建議秦王政採用“泰皇”頭銜。秦始皇對此並不滿意。他只採用一個“皇”字,因有“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創造出“皇帝”稱號。

    從此以後,“皇帝”就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謂。

    二、帝位世襲制

    秦始皇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自稱“始皇帝”。規定:自己死後皇位傳給子孫時,後繼者沿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秦始皇想皇位永遠由他一家繼承下去,“傳之無窮”。

    雖然後來朝代更替,但是皇位的傳遞仍然沿用,後世的歷朝皇帝都是這樣將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或孫子或宗親等。

    三、皇帝稱謂

    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聖化,秦始皇又採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1、天子自稱曰“朕”。“朕”字的意義與“我”相同,以前一般人也可以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稱為“朕”。皇帝的命令叫做“制”或“詔”(命曰制,令曰詔,蓋二者效令不同也)。

    2、文字中不準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諱。檔案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時,都要另起一行頂格書寫。

    3、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質雕刻的大印才能稱為“璽”。

    關於這一點後面的皇帝也都是在沿用的。皇帝的稱謂、皇帝的詔書、皇權象徵的玉璽。

    四、皇帝信物(皇權象徵)

    “傳國玉璽”,就材於“和氏璧”。為秦以玉璽上的“受命於天,暨壽永昌”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

    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信物。

    此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示“氣數已盡”。

    五、政治措施

    秦始皇還建立了一套相當完整的中央集權制度和政權機構。

    (一)中央機構

    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員,是百官之首,掌政事。太尉掌軍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貳,掌圖籍秘書,監察百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體政務的諸卿。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與諸卿議論政務,皇帝作裁決。

    (二)地方機構

    1、秦始皇滅六國後,採納李斯的建議,廢除分封制,改行郡縣制,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後又陸續增設至四十一郡。

    2、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兩級。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秦王朝建立的這套中央集權機構的政權機構,以後一直被歷代王朝所仿效。

    六、軍事成就

    (一)統一六國

    統一六國,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

    (二)開疆拓土、民族融合

    南征百越:前214年,秦始皇命任囂和趙佗再次進攻百越各部族。秦軍勢如破竹,很快擊潰了今廣西等地的西甌族和今越南中、北部的雒越族的反抗,整個嶺南地區從此劃入了秦朝的版圖。

    歷史上第一次正式將嶺南納入了中國的版圖,使越族正式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它對促進漢越民族的融合及嶺南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1、北擊匈奴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春,蒙恬統主力軍從上郡(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市南)北出長城攻其東;楊翁子率偏師由肖關(寧夏固原東南)出長城攻其西。匈奴敗逃。秦遂取河南地(內蒙古烏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沿河置44縣,移民墾守。因匈奴不斷來攻,次年秋,秦始皇覆命蒙恬軍又北渡黃河,取高闕(內蒙古狼山中部計蘭山口),攻佔陽山(內蒙古烏加河北的狼山、陰山)、北假(烏加河以南夾山帶河地區)。匈奴不敵,向北遷徙。

    秦朝反擊匈奴的勝利,是對匈奴貴族侵擾勢力第一次最沉重的打擊。匈奴單于“頭曼不勝秦”,被迫“北徙”十餘年。

    這場反擊戰,解除了匈奴奴隸主貴族的侵擾與破壞,“悉收河南地”,使今河套內外,大河南北的廣大地區,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擺脫了兵禍的災難。

    2、開發北疆

    北伐匈奴的同時,朝廷又徙去大批刑徒,“實之初縣”。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進一步增加了徙邊的人數。除謫徙刑徒外,還鼓勵一般民眾移居邊地。這些遷去的民眾與刑徒,一面屯墾,一面戍邊,對於開發北方邊地,充實武備,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是中國古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的重要體現,促進邊遠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保護包括匈奴人民在內的各族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3、開拓西南

    由於西南各族人民和內地有著長期的交往,決定打通西南。開鑿五尺道。大秦的勢力直接抵達且蘭、夜郎、邛都、昆明等地,大致自今四川宜賓至雲南曲靖一線,控制了當地的部族國家,將政治勢力伸入了雲貴高原。

    並在這裡設官“置吏”,建立了行政機構。納入了郡縣制的行政系統。 從此,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不僅密切了與內地的關係,而且成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一部分。

    秦始皇對東南、嶺南、西南以及北方等邊遠地區開拓,在這遼闊的疆域裡,在一個國家政權的管理下,生活著各族人民,形成為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大國,這不論是在中國史還是世界史上都具有極為巨大而深遠的意義。

    七、民族象徵——萬里長城

    修築萬里長城,是為了保護北部邊境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其目的也是為了減少人民的負擔;由於匈奴是遊牧民族,其騎兵活動範圍很大,沒有長城的話,要很多軍隊來防守,這會給人民增加很大的負擔。萬里長城不是他開創的,他只是把原來秦國,趙國和燕國北邊原有的長城連線修繕,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八、經濟措施

    1、度同制

    秦始皇以原秦國的度、量、衡為單位標準,淘汰與此不合的制度。

    2、貨幣改革

    秦始皇採取了兩種統一貨幣的主要途徑:一是由國家統一鑄幣,嚴懲私人鑄幣,將貨幣的製造權掌握在國家手中。

    二是統一通行兩種貨幣,即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

    3、交通改良

    從前222年開始,秦始皇開始大幅修築以國都咸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馳道,就像現代的高速公路。馳道並實行“車同軌”,均寬五十步。

    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國舊地。也方便北方戰爭前線的補給,方便始皇出巡時能暢通無阻。

    4、開鑿靈渠

    秦始皇在掃滅六國後,為方便運送征討嶺南所需的軍隊和物資,於是命史祿開鑿河渠以溝通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灕江。

    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自貫通後,二千多年來就一直是嶺南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

    5、民族融合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前,注意到對西南、東南和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統治,從而加強了以華夏民族為主的多民族的統一國家的政治關係和文化關係。

    在統一以後,就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置吏,使之成為秦國的一個組成部分。為了加強中原和西南地區的聯絡,曾由常頞主持開闢一條五尺寬的棧道(叫“五尺道”),貫通南北。秦滅楚後,就進一步統一東南越族地區,於東甌和閩越之地建立了閩中郡(在今福建福州市)。

    隨後秦始皇命令屠睢統率50萬大軍分五路南下,深入今湖南、廣東和江西境內。為了運輸軍糧,秦始皇帝命令軍隊開鑿靈渠,溝通了湘江、桂江支流灕江間的交通,同時發配負債的貧民、贅婿、賈人支援戰爭,終於統一了南越和西甌地區,建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從此這些地區就成為秦國的疆域。

    戰國後期從西到北有一支強大的遊牧部落——匈奴勃然興起,活動在陰山之北的頭曼城(今內蒙古五原東北的陰山北麓),其酋長頭曼單于經常利用行動迅速的騎兵深入中原掠奪糧食、人口,焚燒村舍。趙武靈王因此採取防禦措施,移民開墾。但是仍不能阻止匈奴的南下,九原河南(指黃河以南)一帶為其所佔有。

    前221年,秦始皇遷3萬戶到河北榆中墾殖,同時在原來秦、趙、燕的北邊長城基礎上,建成長達5000裡的長城。

    九、文化措施

    1、書同文

    秦始皇統一漢字,是對中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做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九、社會措施

    1、行同倫

    “行同倫”就是端正風俗,建立起統一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

    2、車同軌

    戰國時期,各國車輛形制不一。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定車寬以六尺為制,一車可通行全國。

    十、其它成就

    他還留下了很多舉世聞名的奇蹟。秦始皇陵兵馬俑、秦始皇陵、阿房宮、咸陽行宮、秦臺等。

    儘管秦朝僅僅延續了15年,但秦始皇確立的統治模式卻一直延續下去。

    他所做的這些事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可謂“千古一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把明朝換成宋朝,依宋朝的軍事實力能打的過滿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