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播州府帶刀護衛

    謝邀,諸葛亮《隆中對》從戰略佈局講,沒有什麼問題,古往今來,成就大業者必備三個條件,天時,地利,人和,當此時曹操佔領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已佔天時,孫權經父兄經營,已佔江東,並有長江天險,已佔地利,而劉備此時尚無立足之地,暫居荊州,唯一有的就是皇叔身份,仁義名聲在外,且占人和,所以孔明讓劉備先取較亂的兩川等地。隨著世態的發展,果如孔明所料,劉備輕取兩川,已有立足之地。三國分立之勢基本形成。我們知道,孔明一直視曹操為勁敵,所以說孫權的江東只可以為援而不可圖,東西孫權,南撫夷越,內修政理,靜待天下有變,是其戰略目的,從這一點看,差不多達到孔明的意願,至於後請劉備親率益州之眾出秦川,再叫一將軍領軍出涴洛,這主要關羽輕出攻擊曹操,而又得罪東吳,最後兵敗,使最後諸葛亮的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的願望化成泡影!

  • 2 # 95278110

    隆中對在歷史上名氣太大,人所共知,現在分柝,其前部是對的,也就是佔領四川,形成三足之勢,但後半部分是實現不了的,原因是佔據荊襄,和東吳結盟,是無法實現的,荊襄做為南方的門戶,東吳無論如何是不肯讓別人的,劉備集團無論放淮鎮守此地,東吳都要搶奪的,就如蜀有漢中地是一個道理。第二個原因是一個統一的北方,勢力太強,吳蜀聯合起來也打不過啊,還別說相互有矛盾了,孔明原意是待北方有變,再興師北伐,可惜,北方分裂遲到了百年,那也是大一統之後的事。

  • 3 # 92年新晉奶爸

    不請自來,關於《隆中對》的紕漏可能歷史上已經證明了。《隆中對》大致講的是先取荊州,再取益州,聯吳抗曹,休養生息。一旦天下有變,劉備領益州兵馬出漢中,而命一上將率領荊州兵馬攻樊城打襄陽。只取洛陽。而這一切中存在很大的變數。

    1.變數一:天下是否有變。

    待天下有變,是隆中對的一個條件。天下有變我認為諸葛亮這裡指的是曹魏那邊發生了一些天災或者人禍亦或者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而使得國力空虛。就是俗話說得趁你虛要你命。但是這就有個先決條件那就是蜀漢和東吳要比魏國發生這些要晚。這個確實不好說。畢竟古代科學技術比較薄弱,對於天災人禍的預測有限,也就是說誰先虛還不定呢。

    2.變數二:東吳

    東吳可是隆中對不可忽視的一個X因素。東吳這邊是否能夠一直跟你聯盟呢。要知道國與國之間的外交遵循是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關羽失荊州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來自吳國的偷襲。試想一下,要是真的像隆中對裡說的那樣,吳國會看著蜀國把魏國滅了嗎?我想吳國的只要智商正常就不會再哪裡看著這種事情發生的。縱觀整個三國,吳國的國策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若蜀強魏弱,就連蜀伐魏,若魏強蜀弱,就連魏伐蜀。

    綜上所述,隆中對還是存在許多紕漏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沒有一個計劃是完美的,但是不得不誇獎一下諸葛亮這個天才的構想。不是這個構想可能劉備一輩子也只是個寄人籬下的皇叔,不可能成為蜀漢的皇帝。

  • 4 # 哈哈哈社

    首先諸葛亮不是臨時想的戰略,當時年輕的他在劉表的屬地生活,自然《隆中對》的三足鼎立其中一方是劉表的繼承人勢力,所以這個戰略時間跨度大,必然需要幾代人對政策的延續才能成功,君主的賢明則是對政策的加成。

    《隆中對》中不止一次的表示荊州在整個方案的戰略核心地位,兵分兩路滅曹,聯合江東。失去了荊州,就只能走最難走的那條路伐曹。《隆中對》都是戰略的整體方向,不可能周全的完全寫出來。這就是為什麼他需要的是切合執行這一戰略的人。

    要說紕漏,當時根本沒想到代替劉表的會是劉備,而諸葛亮也得到了劉備的重用。

  • 5 # 香茗史館

    《隆中對》出自於陳壽的《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乃是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時的談話內容,也是諸葛亮在分析了天下形勢之後,為劉備未來發展提出的總體戰略。其實劉備佔據荊州之後的發展,總體來說是符合《隆中對》的戰略規劃的,只是《隆中對》有著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東吳方面的態度。

    △隆中對

    《隆中對》的總體戰略規劃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先是對天下形勢進行了分析,他認為曹操如今擁有百萬之眾,且挾天子而令諸侯,因此“不可與爭鋒”。而孫權佔據江東已然三世,地勢險要、民心所向,因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荊州的戰略地位極為重要,乃是兵家必爭之地,但劉表顯然沒有能力守住。益州之地條件極為優越,但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又在北面佔據漢中,劉璋同樣難以穩住益州。

    △諸葛亮為劉備分析天下形勢

    結合這種實際情況,諸葛亮提出的對策大致可以總結為三點:

    1、聯吳抗曹、穩住根基。也就是說,與東吳結成聯盟,共同抵抗勢大的曹操,但由於力量對比懸殊,暫不可為敵,而應該想辦法謀取荊州、益州之地,先站穩腳跟。

    2、增強實力,等待時機。佔據荊州、益州之地後,則應該“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也就是說,要守住險要之地,然後積極和周邊各種勢力搞好關係,內修德政、治理江山,積極發展勢力,以待時機。

    3、抓住時機,兩路北伐。一旦時機成熟,便“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也是說從荊州和漢中同時發兵北伐,從而謀取中原。

    △赤壁之戰後劉備發展基本符合《隆中對》

    不難看出,劉備在佔據荊州之後,之後的發展基本與《隆中對》保持了一致,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先是湘水劃界,再是白衣過江,劉備最終丟掉了荊州,導致了《隆中對》的徹底破產。

    《隆中對》的致命缺陷,孫權不可能放棄荊州

    赤壁之戰後,劉備不僅成功與東吳結盟,更是趁機佔據了荊州大部,之後取益州、奪漢中,整個步驟可以說與《隆中對》基本保持了一致,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就在一切看似順利之際,東吳這個盟友的突然翻臉,最終使得《隆中對》徹底破產。

    △孫權成為了《隆中對》的終結者

    赤壁之戰後,劉備成為了最大贏家,他佔據了荊州七郡中的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以及江夏郡、南郡南部,而孫權只佔據了江夏郡和南郡北部部,曹操則依舊佔據著南陽郡。不過,劉備雖然佔據了荊州大部,但卻並不利於其發展,於是其先後兩次向孫權提出用江夏郡南部換取孫權佔據的南郡北部,但均遭到拒絕,後東吳出於己方戰略目的考慮,同意了該方案。

    正如之上所述,實際上並沒有“劉備借荊州”一說,只有“換荊州”一說,而之所以雙方能夠達成一致,主要還是因為此時利益相通。孫權需要劉備抵抗曹操,以便自己騰出手來攻取交州,而劉備則是為了更好的發展。

    △赤壁之戰後荊州局勢

    然而等東吳平定交州,劉備進取益州之後,孫權卻立即與劉備圍繞荊州展開了爭奪,原因很簡單,東吳根本不會容許已經崛起的劉備再佔據荊州之地。對於東吳來說,荊州地處長江上游,順流而下便可直接威脅東吳腹地,此時已經崛起的劉備再佔據荊州,對東吳來說將是極大的威脅。而對於劉備來說,一旦丟掉荊州,那麼益州的東大門將被牢牢關死,自己的勢力將完全被鎖困在益州地區,很難再向外擴充套件。

    △丟失荊州後的蜀漢完全被鎖死在益州

    正因荊州如此重要,東吳和蜀漢誰也不可能放手,這才有了之後的湘水劃界和白衣過江,繼而又有了夷陵之戰,劉備最終還是丟掉了荊州。也正因為荊州的丟失,導致了《隆中對》的全面破產,形勢對蜀漢來說已是極度不利,無力兩線作戰的蜀漢,只能一面與東吳修好,另一面意圖透過北伐獲取發展機遇。

  • 6 # 秦專漢話

    隆中對的戰略思想是指,先取荊州或取荊州一部分地盤站穩腳跟。然後,等待時機取益州和漢中,達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戰略目的。等到天下有變,(確切的來說就是曹操軍事集團的內部出現變化,比如發生大規模叛亂)。這時候,劉備率軍出漢中攻取長安,關中等地。同時命一員大將從荊州出兵北上攻取樊城,襄陽,然後進軍洛陽,許昌。同時,東吳在這種情況下也肯定會趁機出兵北上奪取合肥,徐州等地 。而曹操在內亂與外患雙方夾擊,首尾不顧的情況下,必然會失敗。由此可見,隆中對在表面上來看,沒有毛病。特別是針對於劉備當時顛沛流離的情況而言,更是很完美的。不過,要把隆中對的戰略很好的執行下去,首先必須要做到一點,那就是東和孫權,北拒曹操。同時必須保住荊州, 荊州是四戰之地。如果和孫權搞不好關係,他背後捅你一刀,把荊州奪走了,隆中對還有什麼意義。而諸葛亮和劉備也是一直貫徹這種策略和東吳打好關係,哪怕劉備一直扮演一個哭神的角色賴著荊州,也不敢得罪東吳,明面上也得承認荊州是東吳的,他們只是暫時借,以後打下其他地方就把荊州還給東吳的,這種情況下,孫權就不好意思翻臉了。另外周瑜死後,東吳的大都督是魯肅,魯肅的戰略思想是聯劉抗曹。所以,那時候孫劉兩家搞的不錯。劉備和諸葛亮看到沒有後顧之憂了,同時益州的張松給他們一個那麼好機會。所以,劉備才能全心全意去益州。後來劉備把益州包括漢中都弄到手裡了,這時候得話復前言把荊州還給人家吧,結果呢,人家來要,他還是不給。最後,孫權只有趁關羽出兵樊城奪取了荊州。荊州一失,隆中對的戰略徹底不能實現下去。相反,如果荊州在手裡。以後討伐曹魏就容易多了。糧食物質的運輸也不像祁山那麼困難。所以,能夠讓隆中對更好的執行下去,最主要的是荊州和東吳,而荊州和東吳也是最充滿變數的。歷史證明,這個變數也成為了事實。另外,劉備集團如果有一個謀略超群,軍事能力相當高超的帥才,同時性格又十分謹慎的人鎮守荊州,也不會中呂蒙之計,荊州也不會有失。可惜,劉備集團沒有那樣的人。最厲害也最受劉備信任的人是關羽,而關羽由於高傲的性格,同時低估了敵人,給東吳一個可乘之機。被歷史上稱為大意失荊州。由此可見,隆中對戰略的制定方面沒有毛病,但是在戰略具體執行之中由於當時情況(荊州和東吳)的因素以及人員(沒有真正厲害的帥才)的因素 ,是有毛病的。當然了,孔明即使在厲害,也不可能事先把各種變數都能夠化解掉。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麼。另外,確切來說,後來事態的發展也沒有按隆中對的戰略去執行,因為隆中對最主要一環是天下(曹魏)有變,劉備出漢中攻擊曹魏,同時派一員大將出荊州北擊曹操,使曹魏首尾難顧,最後得天下。可是,曹操雖然在漢中被劉備打敗了,但是曹魏並沒有大傷元氣,他的實力還在,內部更沒有亂,也沒有變化。同時劉備當時也沒有出漢中打曹魏的意思,這時候只有荊州的關羽一支軍隊北上,所以,怎麼看也看不出來符合隆中對的理念。也可能關羽和劉備當時只是想奪下襄樊這個戰略要地吧。但是最後,襄樊沒打下來,荊州卻沒了,可以說,隆中對除了完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戰略目的,在往後就徹底破產了。

  • 7 # 小鴻哥

    隆中對是諸葛亮為劉備做的戰略規劃,未出隆中已知三分。沒有任何的戰略規劃是完美的,只能講相對完美。隆中對也許是存在紕漏,但是最適合當時的劉備。劉備三顧茅廬見諸葛亮首先講自己復興漢室多年還是一事無成,但我還未放棄。君你為我排擾解難嗎?諸葛亮的規劃是:首先要建立自己的革命根據地,槍桿子出政權。曹操勢大力量最強,暫時要避鋒芒。孫權在江東已歷三世,政權穩固也不能打主意。能打注意的只有荊州益州,因為其主不能守。 很多人講諸葛亮的隆中對是錯誤的,這個本人不認同。隆中對講的很清楚:曹操已統一北方,我們打不了注意。孫權在江東已歷三世也打不了注意。能打主意的就只有荊州和益州。因為劉表劉璋都守不住。難道在當時劉備還能有別的更好選擇嗎?打北方曹操的注意?還是打江東孫權的注意?

    曹操孫權兩方都在打荊州的主意。曹操一統北方時就曾講下一步就是荊州了。(郭嘉也講要統一首定荊州)孫權也是把據有荊州為南面稱孤進而成就帝業的必爭之地。只能說是劉備太晚遇為他做戰略規劃的諸葛亮了。劉備公元200年到荊州,劉表派他駐軍新野小城。荊州豪強分為投降派和主戰派。以蒯越蔡瑁劉先韓嵩為代表,勸劉表降曹操。(在官渡之戰時就勸)以劉備劉琦為代表的主戰派。一些荊州豪強覺得亂世之中劉表沒有王霸之心,於是紛紛投劉備。三國志:荊州豪傑歸先主日益多。公元208年劉琮決定投降時,一些不願意投降的人都跟著劉備走了。三國志:琮左右多先主。楚群士從之如雲。孫劉聯軍在赤壁、烏林大破曹軍。公元209年劉備拿下荊州四郡:零陵、桂陽、長沙、零陵。然後向東吳要了半個南郡。(東吳打了一年打下來的)公元211年劉備入蜀,公元214年拿下蜀地。公元219年拿下漢中。實現了當年諸葛亮跨有荊益的戰略目標。荊州未能全據只有半個荊州。這是計劃中的變數,但整體上還是照著隆中對走的。

    按照隆中對的規劃拿下荊益後就修理內政、招納人才、招撫夷越。待迂天下有變時,荊益兩路進軍北伐。這樣漢室興復就有望了。很多人講什麼千里之遙兩分兵是錯誤的。這個我不認同。歷代以來分兵,比比皆是。怎麼蜀漢這裡就是錯的。何況荊州益州是相連的。漢中能順漢水到荊州,巴蜀能順長江而下直達荊州。如漢朝衛青霍去病分兩路深入大漠兩千裡殲滅匈奴主力。如明朝北伐就是分為三路,一路主力向中原打擊元朝主力、一路向南攻福建等地、一路攻西南廣西等地、解放戰爭中面對國軍的兩路重點進攻陝西和山東,解放軍再三分兵力反擊。劉鄧千里挺進大別山、陳毅、粟裕挺進皖蘇、陳賡挺進豫西。解放戰爭百萬大軍千里分東中西三路,渡過長江。如西晉滅吳,分西中東三路伐吳。像抗日戰爭八路軍三個師不分赴不同的地方開闢抗日根據地。像劉邦韓信不也分兵。韓信攻魏趙等國,劉邦率軍直撲西楚。怎麼到隆中對這裡就是完全錯誤的?

    隆中對的的天下有變兩路進軍只是一戰略構思,並不是詳細的戰略計劃。個人認為真到那時蜀漢會有詳細的戰略計劃。蜀漢謀士法正就曾講:拿下漢中後,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隆中對計劃的進一步深化) 至少蜀漢有荊益在手遠比只有益州機會大的多。還有人講蜀漢根本守不住荊州乾脆棄荊州,這是不對的。蜀漢據荊州十餘年,如果守不住早丟了。東吳打荊州的主意不是一天兩天的。益州的糧草器械軍隊完全能順江而下支援救援荊州,也能更好的支援荊州北伐。只是由於關羽的自大丟了荊州。 東晉南朝就曾在益州荊州方向北伐,一舉攻破洛陽長安。桓溫攻破洛陽,要求遷都回洛陽。東晉政府根本不同意。桓溫為防大權旁落於是班師回朝。在北方政權內亂時,將領要求北伐。可是東晉不許,這時就是天下有變。當時東晉的內鬥和限制,桓溫從荊州方向也只是率四萬人北伐而已。益州方向也只是數萬,攻到長安。後繼無力,而且桓溫因斷糧而匆退軍。要知道東晉的地盤可是東吳加蜀漢。蜀漢東吳同時北伐有三次左右。第一次蜀漢十萬東吳十餘萬。第二次蜀漢數萬,東吳二十萬。第三次蜀漢數萬,東吳十餘萬。可見東晉並未全力支援北伐。 隆中對的天下有變兩路進軍。隆中對講:命一上將將荊州之眾以向宛洛。將軍(劉備)身率益州之眾出秦川。我認為這是最適合蜀漢戰略規劃。荊州方向能直接威脅魏國中心的,能減少益州方向的壓力。關中魏國的防守是比較薄弱的。一旦荊益兩軍在洛陽會師未必不能一戰定天下。前面講過隆中對的兩路進軍東晉南朝是實施過的。但是東晉一錯在錯。桓溫就曾率四五萬人從荊州北伐攻破許昌洛陽,收復北方大片土地。但桓溫卻班師了。東晉朝不支援北伐,桓溫也不是真心北伐。如果換成蜀漢北伐有劉備諸葛亮在必然上下一心北伐,沒有東晉的勾心鬥角。在兵力上也能數倍於東晉北伐兵力。

    還有的人講關羽是因隆中對死的,早點丟了荊州。把荊州給了東吳,蜀漢實力削弱一半。將來在益州北伐會更好?我認為這是不現實。關羽的死跟隆中對沒有半毛錢關係。隆中對講天下有變兩路進軍。公元219年七月天下無變又未兩路進軍。公元219年八月水淹七軍,九十月圍攻襄樊。十月東吳密謀偷襲荊州,關羽也在這時再抽荊州軍隊北上前線。閆十月東吳偷襲荊州。關羽已得到訊息,但未回救。十一月荊州大部分城池已丟,關羽這時才回救。荊州將士家屬都在城中,都拋棄關羽投降了。十二月關羽死了。關羽一誤再誤怎麼能怪在隆中對身上呢。(關羽性格善待士卒而驕於士大夫。所以關羽跟荊州文武很多都關係不姓)蜀漢所據的荊州可是有六十以上人口(按晉朝公元280年統計的人口,因為東吳公元280年投降時交的戶籍人口是二百三十萬,公元241年孫權令人統計人口是二百四十萬。以此推公元219年人口應該差不多這個數)益州當時也是隻有一百萬人口(公元221年劉備統計人口是九十萬,但公元220年漢中東部的上庸房陵西城因孟達降魏,歸魏國了。)而且荊楚多俊傑,蜀漢怎麼會放棄這個人才基地。在蜀漢的荊州人才:龐統廖立(諸葛亮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蔣琬(諸葛亮評價:社稷之器)費禕、董允、魏延、鄧芝等。

    還有人講降中對的東和孫權是錯誤的和沒有防備東吳。我不認為是錯誤的,隆中對是根據當時情況而定的。當時曹操已統一北方,只剩下荊州劉表、江東孫權、蜀中劉璋、漢中張魯、西涼馬超。(赤壁之戰前孫權講: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馬超太遠。劉璋張魯自守,何況按照隆中對也是要拿下他們的。要對付曹操,只能聯合東吳。魯肅為孫權做戰略規劃時一樣是把曹操做為大敵,先拿下荊州再圖天下。(孫權多次進攻荊州,成效不大)公元208年劉表病死,魯肅立馬改變計劃對孫權講:如果劉備跟劉琮同心,我們就跟他們聯合抗曹。反之他們離心,我們再另做打算。於是孫權派魯肅去荊州弔喪打探情況,並計劃跟劉備結盟。江表傳:孫權遣魯肅吊劉表二子,並令與備相結。魯肅到了荊州立馬跟劉備提議雙方結盟抗曹。所以說計劃會因變化而改變。孫劉聯盟在赤壁烏林大破曹軍。赤壁之戰後曹操的注意力在東吳這邊,劉備才得已南征荊州四郡和奪益州。公元209年東吳攻南郡、合肥,劉備徵荊州四郡。公元210年曹操攻打東吳。公元212年曹操徵東吳,劉備開始奪蜀。公元213年曹操徵東吳。公元214年東吳北伐,劉備奪得蜀地。(可以說劉備能奪蜀,也是有東吳分其勢)公元215年曹操奪得漢中,東吳北伐。(劉備分了桂陽長沙兩個郡給東吳)公元216年曹操徵東吳。公元219年劉備奪得漢中,這一年東吳也在北伐。可以說劉備能跨有荊益,東吳吸引了曹操相當大的火力。至於講隆中對沒有講防備東吳。隆中對是公元207年諸葛亮根據當時情況做的規劃,荊州丟失是公元219年。已經是十二年後的時,時局瞬息萬變。而且有些東吳西用講的太明白。廣東有句話講:吾通要畫公仔吾畫出腸。意思是不用說的那麼直白,大家心知就行。公仔在粵語中指卡通人物,所以畫漫畫時是不用把腸子畫出來。諸葛亮劉備心裡一清二楚。公元210年劉備去建業見孫權想要東吳打下的那半個南郡。後來就這時劉備問龐統當時周瑜想扣下我,是不是有這樣的事。龐統講是的。劉備講當時情況危機,有求於東吳不得不去。差點著了周瑜的道。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呀,當時諸葛亮勸我不要去建業,就是想到周瑜會這樣做呀。我當時想孫權的大敵是曹操,要跟我結盟抗曹。現在想想當初真是兇險萬分呀。說明諸葛亮劉備都知道東吳是時刻打荊州的主意的。公元214年諸葛亮就曾對人講: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公安是劉備在荊州設立的治所,在武陵郡。東吳時荊州治所也在武陵郡。劉表遷到南郡襄陽。)公元215年孫劉爭荊州大出手,劉備從成都率軍五萬支援關羽。因曹操攻入漢中,劉備不得已跟東吳請和。把桂陽長沙兩郡給東吳,於是劉備回到蜀地,東吳在合肥方向進攻。所以說蜀漢是一直都知道東吳是想奪荊州的。

    至少蜀漢不能一統天下,也是有原因。隆中對講天下有變、兩路北伐。天下有天我理解為魏國發生非常大的動亂或者局勢非常有利於蜀漢。終三國曹魏也沒有發生這樣的事,加上荊州已失。公元257年淮南叛勉強算是吧,十萬萬人在淮南造反。魏國調集二十六萬大軍圍壽春,歷時十個月。如果這時荊益各有一支大軍直插魏國心臟,也許能成事。但當時蜀漢只是數萬人。而東吳葫蘆娃救爺爺,開始派三萬人(進入壽春城)、後面又三萬、再後面又五萬。打了兩三個月就退了。而荊州方向東吳動都沒動。

  • 8 # 巴顏鵠09

    《隆中對》現在不只是歷史事件了,更多的用在中小學的語文課本中了,可見《隆中對》在中國文學史和歷史學上的重要意義,那麼今天對於他的文學底蘊咱們暫且不談,單單說說他在戰略上的問題。

    其實劉備從請出諸葛亮那天開始,就註定了統一不了天下,三分天下有其一,這對於賣草鞋的劉備來說已經是超狀態的結果了,因為在我看來,《隆中對》在諸葛亮未出茅廬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失敗,那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隆中對》的原文是陣麼說的“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這段話也可以說就是諸葛亮給劉備制定的戰略目標,從上文中我們可以總結說這樣幾點:1,北方曹操不能碰;2,東邊孫權要籠絡,共同抗曹;3,荊州和益州現在的主子守不住地盤,可以圖;4,如果天下有變化,派一上將出宛、洛北伐,另一路劉備自己領兵出岐山,這樣天下唾手可得。前三點不說了,這全都對,而且基本上劉備也都是實現了,甚至有些地方害超額完成了任務,比如說拿下漢中。關鍵的問題就在於第四條:首先,天下有變。那麼天下有變是腫木個變發?是曹操突然死了,他的兒子們相互廝殺爭奪王位,如袁紹死後故事?還是北方少數民族有大舉南下與曹魏政權展開大規模作戰呢?是不是這樣才算是天下有變呀?這裡面諸葛亮並未交代明白,更何況天下有變害包括東吳孫權方面的態度,姆們知道三國時期,曹操天下九州得其六,也就是說如果舉東吳和蜀漢兩國之力尚且可以一戰,如果單方面北伐,那對曹魏來說也不過是隔靴搔癢而已,回過頭來想,前面姆們說的,曹魏的內兩種變化你認為有多大可能會出現?①,如果北方不安定曹操會舉兵南下征討荊州與東吳沉兵江上嗎?所以可以完全的證明曹操的後方是安全的。②,即使曹操突然暴病身亡,妹有來得及安排後事,導致曹氏兄弟互相殘殺,那也只是曹魏政權內部的事,一者當時漢獻帝尚在位,國家的行政大臣都在,並不影響整體國家的執行。你曹氏兄弟再爭也只不過是王位的事,不影響皇帝的法禮性。再者,當時曹魏的兵權都在曹氏宗親手裡,你看內部奪權大將軍們可能保持觀望,那麼一旦你外敵入侵,那麼北方曹魏政權必定眾志成城,槍口一致對外。更何況漢獻帝若在,你任何人妹有北伐的法禮,若漢獻帝不在那就一定預示著曹魏政權順利交接了,你同樣妹有絲毫機會。漢獻帝劇照

    其次,兵出荊州、益州。這其實本身就是個偽命題,荊襄九郡是南下的必經之路,往東走是淮河流域,往西走是秦嶺的餘脈太行山,北跨長江天險,可以說是兵家必爭之地,那麼你劉備想要荊州,人家孫權不想要?人孫權拿下荊州才能跟淮河一代連成統一的戰略防線,所謂的“長江天險”實際上是無險可守,因為太長了,根本守不住,那麼“守江必守淮”的戰略方針是刻不容緩;那麼人家曹操不想佔領荊州嗎?曹操佔領荊州才能以荊州為跳板西可取蜀漢,東可圖東吳,你當人家能放棄膩,事實上荊襄九郡在一定時期內確實是讓這三家給分了。更何況荊州距離岐山將近一千公里,我們知道諸葛亮六次北伐都是兵出岐山,那麼在冷兵器時代,荊州和益州一起出兵,東西不能呼應,南北不能對接,你以為現今社會呢!一個位置定位,一個微信都可以彙報進軍路線速度,戰場情況、後勤補給,戰爭損耗,在那個時候資訊主要靠馬的年代,你東西戰線拉這麼長,本身就是戰略上的大忌,在進軍時間,戰機把握,後勤補給等諸多問題上相互都不能把控的情況下,別說打仗了,讓你帶幾萬人去旅遊你恆八都的走丟了。

    所以綜上所述,無論後來關羽丟不丟荊州,劉備集團也妹有奪取天下的機會,說白了吧,就是關羽不守荊州,換張飛、趙雲等任何人來都得丟,就是曹操親自來能不能守的住荊州也未可知,關鍵是三方都惦記這地方,那害有好嗎?比如說你有個寶貝,全天下人都惦記,那試問你能守護住嗎?不是有句話嗎,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更何況你關羽也妹等天下有變得時候才出宛、洛呀,對東吳也不拉攏,害什麼“虎女焉配犬子”,裝啥犢子呀,我看虎妞害差不多,害虎女!!而且無組織無紀律,出兵北伐陣麼大事不請示不彙報,甚至劉備一點善後錯失都妹有,丟了荊州已成必然之勢,最後事情發展到什麼程度,大家都心知肚明,我在這裡就不說了,所以我認為《隆中對》從開始沒出茅廬的時候就已經錯了,更何況劉備集團也妹把諸葛亮的戰略意圖貫徹到極致,很多地方都有瑕疵,歷史實際上都是最好的選擇,如果沒有關羽丟荊州敗走麥城的事,也就沒有後來諸葛亮登上蜀漢權利的巔峰,謝謝大家,就寫到這吧!觀看受累了!!!!

  • 9 # 張永科38

    此問題多年前就有討論也有基本結論。OO首先說隆中對的基本路線方針是正確的。其主缺點是重視西川,輕視荊州這個十分重要的戰略要地!!!!!!!第38回中說: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指劉備)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很顯然伐魏以出秦川為主,以出荊州為副。OO由於劉備得東川漢中兼上庸後,首先稱漢王,並未向荊州增兵添將,又命雲長取樊城。造成腹背受敵而失荊州,使此後伐魏只剩兵出祁山一條路可走,又糧道艱難,故而收效甚微!OO如果得漢中和上庸後不急於稱王,而是向荊州增兵添將,或孔明親統大兵與關羽會合,以荊州為大本營出兵伐魏,(以荊州為主),以馬超等出兵秦川,(以出秦川為副)。則局面定會改觀!但孔明並沒有這樣做!這是戰略上的失策!

  • 10 # 穿插游擊隊

    大家都知道,劉備在公元201年的時候,因為遭到曹操討伐,不得不到荊州投奔劉表。那時候他沒有立錐之地,兵馬凋零,純屬寄人籬下,成天無事可做,還被劉表提防。有一次,他看見自己大腿上長了許多肉,還哭著感慨這是多年不騎馬導致的,意思是自己追求的功業都要荒廢了。就這樣過了六年,在他46歲的時候,終於遇到了26歲的諸葛亮。一個接近知天命的年紀,一個快到而立之年要創一番事業,兩個人做了對話,以諸葛亮所談的方略為主,就形成了《隆中對》。此後劉備就以此為指導,先在荊州站穩腳跟,而後挺進巴蜀,建立了蜀漢政權,開啟三分天下的局面,稱得上是鹹魚翻身。因此,人們歷來認為《隆中對》是一份水平非常高的策略。

    簡單描述一下《隆中對》,說的就是天下即將三分,劉備如果能佔有荊州、益州,大概相當於今天的湖北、湖南、四川、雲南一帶,在內施行善政,在外聯合孫權,就能對抗曹操,成就霸業。

    巧的是,幾年前魯肅曾為孫權打造過一個戰略,內容之一,也是先取得荊州,再奪益州,這就可以以長江為界,和曹操劃江而治。也就是說,魯肅和諸葛亮的思路是很像的,證明《隆中對》的戰略是當時精英人士的共識。

    《隆中對》一個最核心的觀點,就是要實現“跨有荊益”,即同時擁有荊州、益州這兩個重要地區。荊州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交通便利,能輕易獲得資源,站住了腳就可以直逼中原。而益州有天險可守,還是沃野千里的地方,能為國家提供足夠的戰備力量。一旦實現了“跨有荊益”,那麼到時候有兩條路線可以出兵。一條是在北方,透過益州走秦川,從陝西一帶逼近中原;另一個是在南方,透過荊州威脅洛陽。兩面夾擊之下,曹操會腹背受敵,十分難受。

    可以說,《隆中對》為劉備規劃的軍事路線非常清晰,劉備後來也照此辦理,一度擁有了荊州部分地區和整個益州,基本實現了“跨有荊益”,這才擁有了三足鼎立的資本。歷史發展到這一步,體現的是《隆中對》的正確性。但饒勝文認為,《隆中對》其實暗含著非常大的缺陷,這個缺陷對於劉備和蜀漢政權來說是致命的。就是它的軍事路線雖然清晰,但沒有指出實現目標的正確方式,尤其是政治方式,這使劉備在實現“跨有荊益”時,採用了錯誤的手段。

    諸葛亮曾對劉備說,荊州的劉表是個守不住地盤的人,而益州的劉璋也是沒什麼本事的人,當地人都盼著更英明的領導,所以這兩個地方都是老天爺要送你的禮物。諸葛亮雖然沒有明說讓劉備趁機去搶地盤,但他的暗示劉備肯定是聽明白了,也照做了。劉備取得荊州的部分地盤,是在赤壁之戰以後,此時劉表和劉表的兒子劉琦都已經去世,劉備接替他們做了荊州的主管。這一過程尚屬合法,但取益州的過程就不是了。當時劉璋掌管益州,因為受到張魯的威脅,就請劉備來幫忙。而劉備認為,這是一個實現“跨有荊益”的好機會,不但不打張魯,還和劉璋的下屬勾結,圍攻成都,自己取而代之。

    應該說,劉備取益州,除了是按照《隆中對》的規劃之外,也是現實所致。因為他此前雖佔有一部分荊州,卻是以建立聯盟為前提,從孫權手中換來的,並不能算是自己的基本盤,只有西向益州,才能建立真正的立錐之地。但饒勝文認為,劉備的“跨有荊益”一點也沒有考慮政治影響。要知道,劉備一向以漢朝宗室自居,喊的口號也是要恢復漢家天下。而劉璋本身也是漢朝宗室,劉備攻擊同宗,就被人們認為是與漢室為敵,把自己置於了一個特別不利的位置。

    我們之前提到,一個政權的天命問題,是與政治合法性密切相關的,如果劉備恢復漢室的過程,是以攻擊同宗作為基礎的話,那麼這樣一個矛盾的邏輯,就會使人產生一種疑惑:漢室到底是否還享有天命?如果有的話,那麼攻擊漢室豈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更何況你也姓劉。而如果沒有的話,那麼你提出恢復漢室的口號是不是也站不住腳?所以今後無論劉備如何選擇,他所建立的政權合法性都會受到質疑。所以劉備取益州的方式實在是政治上的失策。

    這帶來的一個嚴重後果,就是奪益州成了孫、劉反目的起點。因為孫權曾提議和劉備一起討伐張魯,然後趁勢襲取劉璋,共同佔有荊州、益州之後,再一同對付曹操。但劉備告訴孫權,劉璋是自己的同宗,不能打,應該團結在一起討伐曹操。假如歷史這樣發展了,那麼“跨有荊益”就透過政治聯盟的形式實現了。按照饒勝文的觀點,這會讓劉備更容易實現復興漢室的目標。但劉備剛義正言辭地拒絕孫權,掉過頭來就自己取了益州,讓孫權對劉備產生懷疑:你究竟是要匡復漢室,還是要搶地盤?從此對劉備失去信任。而且我們之前提過,東吳也有“跨有荊益”這樣的戰略思路,因此本質上,孫權和劉備在益州問題上存在利益衝突,更何況在赤壁之戰後,劉備已經佔有了荊州的部分領地,再擁有了益州,對與他相鄰的東吳而言,比長江以北的曹操威脅都大。這直接改變了孫劉的同盟關係,埋下了雙方日後在荊州火併的伏筆。

    好,以上的內容,那就是劉備在最潦倒的時候遇到了諸葛亮,依靠後者的《隆中對》理清了未來的發展路線,邁出了崛起的關鍵一步。但《隆中對》對實現“跨有荊益”的手段表述不足,使劉備過於重視“跨有荊益”的軍事結果,而忽視了政治影響,為此出賣與東吳之間的政治聯盟關係,為後來雙方翻臉埋下了禍根,也影響了他在巴蜀的統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職場上應該注意什麼?